余世存,“回家”的人仍是“无家”的人?

时间:2023-05-17 17:42:1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余世存说“曾希望自己能像伟大的司马迁那样纪传前贤,他把孔子等人生的失败者、失意者列入‘世家’,我们也应该把当代的风范写出来”。

于是,近五年甚至更久的时间,他都在构思这本书《家世》。

即便抛开一本书,这位被称作“思想者”的学者也总是考虑得很多。他说,很多年前,自己还住在芍药居,邻居接了老家的父母来京城,让他们“享福”,没想到老人后来跳楼了,儿女工作忙,很难和他们交流,他们反而呆得很痛苦。某种情况上而言,这些不是性格问题,而是代际间的差异。

“家庭教育和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应该是三足鼎立的,但是家庭的教育传承明显做得不够。”余世存说,他这一代人,受五四新文化思想的影响很重,很容易把家庭的东西判定为封建的礼教的和束缚的,因此,叛逆的心重,想打破的东西多。而实际很多看似正确的信仰,也会令人在立身处世上有欠缺。

50后人群大多对自己的知识不自信,而自己作为60后,又对自身掌握新技术不自信,难以和子女做示范和沟通,因此“好像每十年都要否定一次,60后否定50后,80后否定70后,而生活的前者也确实怯场,仿佛真没有什么可以传递”。

“所以我们需要自我整理。”余世存说:“寻找自己的各个节点,有关情感意识,金钱意识,恐惧等等都找到,你才会更看清自己,不要以为自己不是名门望族,过去和家庭传承就不堪回首,你只要回头整理,这就是立身的基础。毕竟不管在哪个节点,人都需要有情感的连接。你的上一辈都对你有正向的影响力。能走向社会,也能回归家庭和自我,这样立身处事才更踏实。否则,‘回家’的人仍是‘无家’的人”。

除了这些思考,余世存也分享了阅读的体验,“ 大学毕业之后才巩固了自己的阅读兴趣,大学中的阅读还是兴趣式的,东一块西一块,受流行文化的影响,毕业后,才开始自己找书看,有自己的兴趣了,主要是文史哲。技术、经济、社科是在杂志工作时才补起来的”。

他觉得“阅读就是生活的一部分。现在有多少人三十能立起来?我四十多岁不仅有困惑也受诱惑,人生观还不坚实。所以看书还是应该早一些,不要太受流行文化的影响,尽早变作自我的事情”。

大家的书

自己的书

《家世》

“这本书从家风家教之于当下的视角撰写了17个中国家族的传奇经历。每一家家教自有特点,如林同济家是要培养专门人才,以适应中国的现代化;宋耀如家是要出伟大人才;卢作孚家是让孩子不要当败家子;黄兴家是无我、笃实;聂云台家有家庭会议——阅读这本书希望能让读者联想到自家、自身,自己要传承什么,自己要做什么样的人。”

王鼎钧作品系列

“王鼎钧先生很了不起,看王先生的散文,我甚至都痛恨自己学校的老师,中学时,老师批评我的文章想象过于发达,他总是想打压这种想象,认为汉语的这个词和那个词连到一起用是有规则的,而我的用法不对。但是看王先生的书,会发现语言没有障碍,什么词组都可以编排组合,更加天马行空,视角总在不停转变,我觉得他是华语散文的最高境界了!他的书都值得一读。”

《罗马人的故事》

“整理和书写罗马人的故事,也是我多年来想做的事。推荐的这套书是日本学者盐野七生的作品,她定居罗马三十多年,有着不同于以往西方作家的第一手资料和东方视角。而且她做得更为细致的一点是,把罗马的故事,立足于现代人的视角来叙说,不用某种思想流派来定义,很好。”

《易经》

“有关《易经》的书我有上百种,易经一定要看,虽然我拿了中华书局的这本《易经评注》,但大家也可以选择其他的版本,我自己在春节后也会出一本更面向大众的。《易经》比《论语》、《道德经》更早,比孔子、老子更符合中国文明的起源,比如《论语》只是2500年前孔子微博体的东西,还不是正根,往前则要看《易经》,当对身体,风水等都能融会之时,才能做自己的主人。”

《思潮》

“这是共识网的一部文集,共识网也是知识界经常阅读的一个网站,当然大家未必一定要读这一本,只是通过这本书,希望读者能对近几年知识界的思潮有所关注,看看所谓的左派右派、宪政主义都各自持有什么立场,又为什么是这个立场,关注知识界的动态还是有一定意义的。”

《鲁拜集》

“这是波斯著名诗人、天文学家和数学家奥玛珈音的诗集,作者被称为波斯的李白,读起来非常享受,我推荐的这个译本的译者黄克孙是著名的物理学家,但是鲁拜集是这位华人科学家20多岁时翻译的,并且用了非常到位的中国的格律,黄先生那一代人的学养太值得今天的人来学习了!”

《流沙河认字》

“流沙河在古文字的领域有很多新发现很了不起。原本我觉得认字是学生的事情,但现在越发觉得即便普通人回到文字本身进行琢磨,都可以用来矫正自己的生活。比如,不能总是讲道理而要靠心和周围人接触,‘悟’这个字,我有心了,才叫悟。而把心丢掉了就是忙。不少网友也觉得简体字不如繁体字好,因为爱字把心掉了,面字把麦丢了。从字面看到的,也是它要传递的。当然也不只流沙河先生这一本书,关于认字的书都值得去看看。”

我家书架

《国王制造者》由克林顿首席私人顾问、希拉里竞选委员会主席马克利夫全程揭秘美国总统大选及他亲历的各种政治事件和活动记述。揭秘30多年来,美国政治发展的脉络和总统大选的每一个细节。

《中国古代神秘数字》是一种世界性的文化现象,是指某些数字除了本身的计算意义外,兼有某种非数字的性质,它在哲学、宗教、神话、巫术、诗歌、习俗等方面作为结构素反复出现,具有神秘或神圣的蕴涵。

《灵魂的事》囊括了作者史铁生对于生命、爱情和信仰的沉思。史铁生曾说自己的职业是生病,业余写一点东西。生病的经验是一步步懂得满足,并终于醒悟:其实每时每刻我们都是幸运的,因为任何灾难的前面都可能再加一个“更”字。

《自私的基因》提出:人生来自私,跟其他生物一样,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它解释动物行为,对社会行为也进行了颠覆式的解说,挑战你的世界观:人性究竟是什么样的?人类的命运将走向何方?性别差异是否天生? 兄弟相争为何永无宁日? 一夫一妻制是否违反自然?

在美国,一些原本过着正常的生活的人们,在患精神病之后,不仅不能得到很好的救助,还常常被关进监狱,甚至惨遭枪杀。所幸的是,《疯狂(美国精神病患者的遭遇)》出版后引起美国社会的强烈反响。好几个州在对待精神病人的方式上已有所改变,有的州还在修改相关立法。

《庄子复原本注译》:庄文原貌,公诸于世;庄学真谛,大白天下。

成书于西晋的郭象版删改本,是今日惟一《庄子》传本。《庄子复原本注译(套装共3册)》复原的是早于郭象版的两种《庄子》版本:成书于战国的魏牟版初始本,此前无人知其存在:成书于西汉的刘安版大全本,此前无人确知编纂者。

《失败之书》是诗人北岛的散文集,这本散文是诗人在流浪的路上的一些采撷。诗人北岛说,散文和漂泊之间,按时髦的说法,有一种互文关系:散文是文字中的漂泊,而漂泊是地理与社会意义上的书写。在1989年到1993年、1994年间,他曾住过七个国家,搬了十五次家,这就是一种散文语境。

《魔鬼出没的世界》作者卡尔·萨根,是美国天文学家、天体化学家、科幻作家和非常成功的科普作家。这是他倾其一生所积累的资料和苦思所得而著述的最后一部书。阐述了科学和非科学的区别,令人信服地揭穿了“外星人绑架事件”、驳斥了科学毁灭信仰和科学是另一种专横的信仰体系的观点。

《我这一代香港人》是陈冠中对香港婴儿潮一代人的反省、体察与建议,针针见血;像一场探险,源源不断地文化词汇和思想理念汹涌而来,严肃而幽默,复杂而深刻。

《布罗茨基传》在20世纪的近几十年间,在各种声名狼藉的意识形态遇到危机的时期,当各种绝对精神和永恒审美价值遭到怀疑的时候,布罗茨基书写了善与恶、真与假、美与丑的斗争。要想书写这一切,用米沃什的话来说,就必须遵循某种道德准则:诗人“应当是一位敬神者,应当爱自己的祖国和母语,只仰仗自己的良心,避免与恶结盟,不与传统决裂”。但是在布罗茨基这里,米沃什又补充说,主要的东西就是“他的绝望,这是一位20世纪末诗人的绝望,这种绝望只有在与某些基本信仰准则相对峙的时候才会获得充分的意义。这是一种有节制的绝望,每一首诗都成了对忍耐力的考验。

《家世》写了谁

宋家:做伟大人才

宋耀如敢想敢做。他经南洋辗转到美国生活,八年后回国来到上海。他就完全成了我们中国人所说的上层精英:奔走教会,驰骋商海,投身革命,创造了个人从一名学徒到享誉海内外的实业家、从一个虔诚的牧师到民主主义革命先驱的辉煌人生。

在送女儿去美国留学时,宋对孩子们说:“爸爸要你们到美国去,不是让你们去看西洋景,而是要将你们造就为不平凡的人。这是一条艰苦的、荆棘丛生的路,要准备付出代价。不管多么艰苦,都不能终止你们的追求。”

宋家的家教家风今天仍值得犬儒时代的中国人重视,只要有梦,人的生命能量可以无限大,就可以从底层进入一个社会卓越伟大的行列。他们对中西文化的汇通也是今天心灵封闭的中国人所应该学习的,用社会学家费孝通的话,他们是“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世界大同”的实践者。

梁家:直道而行

民族血脉的新旧交替,这惊遽的时刻总要有人来表现,梁济选择了表现;这惊遽的时刻过后总要有人去承担,梁漱溟选择了承担。梁漱溟说:“「匹夫」就是独人一个,无权无势。他的最后一着只是坚信他自己的「志」。什么都可以夺掉他的,但这个「志」没法夺掉,就是把他这个人消灭掉,也无法夺掉!”梁漱溟听任孩子们自由选择,他对他们惟一的要求是不要做“自了汉”,就是不要成为只顾自己的人,标准是“在人生道路上不趋于低俗,在识见上不流于浅薄”。

查家:谨慎内敛与时俱进

两次文字狱对查氏家族的影响是深远的,在谨慎之余,查氏家族文化具有临危不惧、坚忍不拔、内敛深沉的特点。论者称为,“诗礼传家,与时俱进”。查良鉴之事功遍及台湾的司法、外交、教育方面,但他从不居功,“把自己想成是这世界上最渺小的生物,那么生活中既少苦闷,又乏忧伤。因为与世无争,与人无怨,自然烟散云散”。以李敖之江湖,他早就对金庸一针见血,指明“金庸式伪善”。李敖说,金庸的信念“其实是一种「选择法」,凡是对他有利的,他就信;对他不利的,他就佯装不见”。

任家:规矩和常识

任均老人谈起自己儿时即最好的朋友、外甥女孙维世,那种沉痛、平静非一般人所能理解,然而老人仍这样说了:“现在的情况是,杀人的凶手,我想宽恕你们,不诅咒你们,但你们是谁?我想宽恕的,是谁?”宗璞记得,“外祖父一次来京,那时他已经九十岁了。他对我说:「河南饿死了很多人,饿死很多很多人,我是要说的。」他忧形于色,那衰老的面容,至今在我眼前。”冯友兰说:“「仇必和而解」是客观的辩证法,人是最聪明、最有理性的动物,不会永远走「仇必仇到底」那样的道路。这就是中国哲学的传统和世界哲学的未来。”

推荐访问:的人 仍是 回家 余世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