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性的运用

时间:2023-05-17 17:30:2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分析了当今建筑业发展的现状,论述了建筑的地域性、文化性,在国际化大环境影响下越来越具有世界性。分析了中国传统建筑符号及当代建筑的“民族形式”,探讨对传统建筑文化的继承与发展。提出了设计师不仅要具有建筑学、符号学甚至是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

关键词:建筑符号;地域性;文化性

中图分类号:G642.0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3)34-0098-03

一、传统建筑符号与当代建筑

1.“建筑符号”分析。符号是一定人群共同约定用来指称一定对象的标志物,它可以包括以任何形式通过感觉来显示意义的全部现象。所谓“一定人群”是指对“一定对象”有相同认识的人们。在不同民族、地区、年龄段等方面存在差异的人们对于同一种符号会产生不同的理解。例如“=”在一部分人网上聊天的时候用到,它并不表示数学中等价的意思,而是表示“等一会儿”。由此也可看出符号可以包含一个或多个意义。就符号本身的性质而言,它是意义的载体,是共同认知的外在表现。美国科学家、逻辑学家与哲学家皮尔斯认为“符号更是图像、标志和象征的东西。它具有能指性,一旦能指不复存在,符号将丧失其意义。”[1]建筑符号可以是具体的事物,例如建筑的构件:斗拱、穹顶、柱式等等,它们传达给人们关于建筑的相关信息;同时建筑本身的形式也具有符号意义,通过人们的认知达成对某一建筑的共同思想情感,这个建筑就可以看做是一个符号。例如宝塔在很多人人看来都是中国的建筑符号。

从建筑符号的分析来看,要使当代建筑具有文脉,我们可以用后现代主义建筑的手法将传统建筑符号进行重组,但这并不意味着对“建筑符号”的拼装、拆卸、重复使用。罗伯特·文丘里在他的《建筑的复杂性和矛盾性》中说到:“我喜欢建筑杂而不要‘纯’,要折衷不要‘干净’,……要兼容不排斥,宁要丰富而不要简单……”文丘里反对现代主义建筑简单的方盒子,他强调“多元”、“折衷”。[2]笔者认为这也是对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到当代建筑中的肯定。而探究重组的方法,我们可以从文丘里和摩尔(Charles Moore)的作品中得到启发。文丘里为普林斯顿大学设计的胡应湘堂(图1)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首批成熟作品之一。“文丘里成功地让该建筑充当了周围环境中国际式建筑与哥特式建筑的过渡或中介,而且既使用了现代建筑的要素如带形窗,又使用了传统建筑的记号如两层楼高的纵向玻璃窗和伊丽莎白风格的细部,让传统和现代风格碰撞。文丘里还特地在室外一个小广场上设置了一通简化了的中国石碑,让中西两种文明进行对话。胡应湘堂还具有另一幅面孔。在它的一个带入口的立面上,文丘里用白色和灰色装饰材料铺设了一幅脸谱似的面孔(图2)。这个卡通风格脸谱的存在使得这个位于高等学府中的建筑物具有了一种幼儿园或迪斯尼的味道。摩尔的代表作是美国新奥尔良市的“意大利喷泉广场”。这个大圆形广场错落地围绕着一系列弧形的柱廊,向人们展示了全部五种西方古典柱式。这些柱头、拱券、柱顶被漆上各种颜色,夜晚的柱廊会闪烁出诱人的灯光。摩尔甚至将自己的头像塑在额枋上,嘴里吐出细细的水柱。广场的中央不仅有不同颜色的大理石铺成同心圆的图案,而且有一组按意大利地形不同等高线设计的水池。广场的中央是‘地中海’,泉水从高高的‘阿尔卑斯山’上分三条‘河流’注入‘第勒尼安海’和‘亚德里亚海’。海的中心则是‘西西里岛’,它隐喻着本市的意大利移民大多与这个岛有着难以割断的联系。”[3]

从以上两个作品中我们可以看出对传统符号的运用首先要讲究组织性,要选取恰当的符号以适当的方式运用到合理的位置上;其次,通过简化、概括、隐喻、替代材质等手法把传统符号融入到当代建筑中。

2.中国当代建筑的发展。任何一个国家的建筑在当代转化的进程中,都离不开对传统的继承与创新。那么当代建筑从中国古典建筑艺术中寻求视觉文脉可以说是最为行之有效的。值得庆幸的是不少建筑师已经意识到这个问题,他们开始对体现地域性、文化性的建筑道路进行探索。

改革开放后,尤其是近十几年,中国经济高速发展,建筑设计在中国当代语境下进入了一个空前繁荣发展阶段,人们在充分享受工业文明成果的同时,也盲目追随西方消费主义。譬如中国很多大城市从解放初期的供销社到七八十年代的百货大楼,再到九十年代的百货购物中心,直至发展到现在的一站式体验型购物中心,可谓变化巨大。一站式体验型购物中心是一个商业综合体,它的建筑面积大,包含内容广:一般在负一层汇集着各种美食;一到三层以品牌服饰为主的店面;四层会设置影城小剧院等文化娱乐场所。此外,购物中心内还会开设KTV、酒吧街、屋顶花园等多处设施,集购物、餐饮、娱乐、休闲为一体。这种商业综合体是未来城市建筑发展的主流。

建筑本身就是一个供人们居住、工作、娱乐、社交等活动的环境,因此不仅内部各组成部分要考虑配合与协调,而且要特别注意与周围大环境的协调。中国古典的设计师们在进行设计时,对周围的环境,如气候条件、山川形势、地理特点、林木植被等都要进行深入的调查研究,务使建筑布局、形式、色调等跟周围的环境相适应,从而构建出一个大的环境空间,这一点也是不能忽视的。

二、传统建筑符号在当代建筑中的运用案例

1.中国传统建筑的特点。“古代中国建筑和古代埃及建筑、古代西亚建筑、古代印度建筑、古代爱琴海建筑、古代美洲建筑,并列为世界古老建筑的六大组成。中国古代建筑在世界建筑史上是一支历史悠久、体系独特、分布地域广阔、遗产十分丰富,并且延绵不断,一直持续发展,完整地经历了古代全过程的重要建筑体系。”[4]“中国建筑之父”梁思成(1901—1972)把中国传统建筑总结成如下9个特点:(1)单体建筑通常由三部分组成:基座、主体和坡屋面;(2)在布局上,主建筑和其附属部分如走廊和配房沿南北轴线组织,围合出至少一个私密院落;(3)以木材做结构系统;(4)斗拱这种特殊的支撑结构,起到结构和装饰的双重作用,是传统建筑系统的一个基本部件。斗拱在古代还被作为阶层秩序的符号;(5)举架由多层梁和短柱构成,是决定屋顶坡度和曲线的系统;(6)坡屋顶在传统中国建筑中占有举足轻重的低位;(7)建筑的装饰用色大胆,线条生动,如红墙绿瓦;(8)结构系统以精美的方式暴露在外,特殊的连接方式除结构功能外还具装饰功能;(9)大量使用装饰性材料,如彩色琉璃瓦、砖和木雕。[5]但由于我国幅员辽阔,各地区的地形、温度、湿度等因素存在很大差异,各地区建筑材料资源也不大相同,加上多民族的不同生活习惯的影响,使我国古代建筑除了木构架体系之外还存在着干阑、窑洞、土楼等建筑形式。梁思成对于中国传统建筑的概括主要是针对汉族的木构架建筑形式而言,木构架体系的主体地位十分突出,称得上是中国传统建筑的总代表。

2案例分析。我国传统建筑在大拆大建的城市更新中遭到重大破坏,但是在新建建筑中体现传统建筑符号的也有一些典范。由原建筑部副部长戴念慈先生设计的阙里宾舍(图12、13)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一个案例。“阙里宾舍位于山东曲阜,临近孔庙。孔府、孔庙、孔陵是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是世界著名古建筑,也是全国三大建筑群之一。”[6]在如此重要要的历史建筑附近建造新建筑,难度之大可想而知。戴念慈设计这个宾馆的指导思想是:现代内容与传统形式相结合,新的建筑物与古老的文化遗产相协调。这个建筑中,围绕庭院的楼层采用当地传统的深灰色大屋顶,白色墙面,灰色墙裙,墙裙石材上雕刻着儒教活动仪式的场景,形成和谐统一的基调。从而使整个建筑融合在孔庙、孔府的建筑群中,达到了与区位环境和谐统一的效果。阙里宾舍是在1985年兴建的,那时中国正处于改革开放初期,很多群众一时还很难完全接受西方的理念,因此戴年慈设计的阙里宾舍得到了公众的高度评价,它在传统形式与现代及技术、材料的结合上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中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后,外国建筑公司不断涌入中国,国外设计师在对中国传统建筑的理解基础上建造了一些尊重中国文化的建筑。上海金茂大厦(图14、15、16)称得上是一个比较成功的案例。金茂大厦位于上海浦东新区黄浦江畔的陆家嘴金融贸易区,楼高达到420.5米,是集现代化办公楼、五星级酒店、会展中心、娱乐、商场的设施于一体,融汇中国塔型风格与西方建筑技术的摩天大楼。[7]建筑师是来自美国SOM建筑设计事务所的阿德里安·史密斯。他的设计构思来自中国的塔。中国传统建筑高度一般都比较低,要在这样一座摩天大楼的外观上体现中国文化内涵是非常有难度的。他在中国建筑风格的研究中注意到了造型美观的宝塔,他按照塔的比例尺度设计出了这座大厦。上海金茂大厦在探索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尝试上是成功的,充分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底蕴。外观上神似中国传统宝塔,给了它一个“中国”的地域标签,对传统符号加以提炼的室内小品增强了它的文化气息,同时他采用现代材料、技术为我们呈现出一个闪闪发光的玻璃塔,体现出建筑的时代性。

在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到当代建筑中的案例里,有成功的,当然也存在很多失败的例子。究其失败的原因,多是由于这些建筑对传统建筑符号不加选择地滥用、生硬组合造成的。这种运用方式最终的效果是贬低了传统建筑符号,是一种肤浅可笑的粗劣模仿。

三、结论

建筑设计涉及政治、历史、经济、哲学、艺术、技术等多门学科,是一个庞大的综合体。建筑作为文化的载体,理应具有地域性、文化性。把传统建筑符号运用到当代建筑中是当代建筑表达地域性、文化性的一种有效手法。传统建筑中具有特色的局部,如造型、材质、纹样等可以运用到当代建筑中;传统建筑形象中有代表性意义的意向象征也可以抽象成为符号,运用到设计中,体现当代建筑的地域性和文化性。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底蕴深厚,传统建筑符号涉及的范围也相当广泛,这对设计师的综合素质提出了很高的要求,设计师不仅要具有建筑学、符号学甚至是哲学的理论研究基础,同时也要具备丰富的实践经验。本文的研究主要针对中国传统建筑符号性在的运用,利用多个案例进行分析,一定程度上做出了一个初步的探索,起到了“抛砖引玉”的作用。在未来中国建筑的文脉传承中,我们首先要保护好珍贵的古建筑遗迹,同时发展博大精深的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现代建筑设计中合理利用中国传统建筑符号,从而延续建筑的文脉,建立起具有地域特色、传统韵味但又能与现代建筑和谐共生的建筑环境。

参考文献:

[1]薛求理.建造革命[M].水润宇,喻蓉霞,译.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9.

[2]侯幼彬.中国建筑美学[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9.

[3]文丘里.建筑的复杂性与矛盾性[M].周卜颐,译.北京: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2006.

[4]何镜堂工作室.“两观三性”体系中的文化建筑创作[J].城市建筑,2009,(09).

[5]王军,康英.符号、象征与图形符号辨析[M].美术大观,2010,(10).

[6]章建刚.通往城市批评的美学之路——当代城市景观美学的三种资源[J].世界哲学,2011,(04).

[7]邓洁.修正的现代主义——从柯布西埃的事业看现代主义建筑的生命力[J].时代建筑,1995,(03).

推荐访问:浅谈 中国传统 符号 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