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历史篇》评介

时间:2023-05-16 18:54: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台湾的中学世界史教学侧重于从文化史的角度来教授世界史,编著和使用的教科书共有三种,即《国民中学世界史》、《世界文化历史篇》和《世界文化史》,分别使用于"国民中学"(即初中)三年级、高中二年级和高中三年级。这三种教科书的基本观点与论述史实都是大致相同的,均突出"欧洲中心论",在体例上属于以欧美为中心的"世界体系",但在结构、表述和深度等方面则不相同,表现为内容上的细化和理论上的深入。本文评介的台湾现行高中教材《世界文化历史篇》(上、下册)[1],在三者中具有内容上承上启下和理论上逐步深入的作用,它是依照台湾教育主管部门1995年10月公布的《高级中学课程标准总纲》和《高级中学世界文化历史课程标准》编辑而成。

相比较于《国民中学世界史》,《世界文化历史篇》主要内容仍是欧洲文化形成与发展的进程,以及欧洲以外国家和民族对它的反应与接受的情况;而不同的是后者在理论上明显深化,在内容上大为细致,在视角上更趋于文化解释。尤其是在体例与结构上,该教科书不再是按照时间顺序,循序渐进地讲述世界史,而是以8个专题的形式,分门别类地论述世界史中某一个主要内容,以多视角和多方面的结合来体现纵横交错的整体,论述重点被明确地置于近现代史,特别是现当代部分。其章节标题和主要内容如下:

第一章"世界史观与历史的思维":人类文化在上古时代就已呈现了几个不同的中心,它们各自发展,不断扩大,彼此之间也有断断续续的交流,形成了古代世界史的多元结构。自"地理大发现"开始,欧洲文化透过军事与经济的扩张逐渐扩大势力范围,直到19世纪达到顶峰,全世界都受到欧洲文化的冲击。进入20世纪后,欧洲文化的力量开始消退,特别是到20世纪末,非欧洲地区的文化重新抬头,再度呈现多元文化的面貌。

第二章"工业革命与法国大革命以来的世界":16世纪以来的世界史与中世纪史相比较,明显具有开放精神,在文化上,出现了许多新的突破。近代早期,海外探险、文艺复兴与宗教改革为人们带来新的观念、新的信仰和新的世界。在以后的五百年间,在世界舞台上,政治上有民族国家的兴起,经济上有资本主义的发展,社会上有中产阶级的出现,文化上有科学技术的进步。经历这些变化,近代世界终于呈现出不同的面貌,人类进入了一个崭新的世界。这类转变最先在西欧发生,后来随着欧洲人的扩张而扩散到世界各地,终于化为人类的共同历史经验。

第三章"近代政治与社会思潮":20世纪是一个充满危机,也带来希望的时代。古老的专制帝国崩溃,新兴的民族国家兴起,各种新现象风起云涌,国际秩序更是瞬息万变。科技的突飞猛进把人类的生活品质提高到前所未有的境界;商业贸易的扩张与交通工具的发达缩短了时空的距离,将地球变成了地球村。但是,潜伏在文化进步的表面之下,人类以战争解决冲突的古老方式则依然存在。高科技武器进步神速,使得杀人利器的威力与日俱增,战争更加残酷。如何建立新世界的秩序,也就成为当今人类的重要课题。

第四章"物质材料的进步":18世纪工业革命后,工业和科学就结下了不解之缘,一方面科学研究日新月异,另一方面工业产品则推陈出新。两者互动的结果是带来人类物质生活的进步。许多工业革命前只有贵族可以享用的物品,如今则已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品。

第五章"资讯传播媒体的普及":传播指的是通过观看现象和聆听声音来传递观念、知识、感情、信仰的过程,是人类沟通及文化传承的主要方式。传播是经过媒体而进行的,早期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方式只有口语和书写。而自19世纪以后,媒体在声音与影像方面变得多样化,沟通方式也更加便捷和快速。20世纪的电子传播革命更把人类带入资讯时代。媒体可说是21世纪影响人类生活的最巨大的力量之一。

第六章"日常生活与大众文化的变迁":人类称自己所生存的时代为"现代",距离现代较近的时间为"近代"。由近代过渡到现代的过程,大自社会及政治制度的变革,小至个人行为、思想,乃至日常生活的变迁,都称为"现代化"。有关现代化已经是许多学者的重要课题。他们根据政治制度、社会状况、教育水平和生活方式等标准和指标,观察社会的发展与变化,用以解释人类生活方式改变的背景、成因、内容及未来可能发展的方向。

第七章"人文思想与文化价值":经过17世纪科学革命的洗礼,人类改变了对自然、社会与人性的看法,从18世纪到19世纪是人类思想产生重大变化的三个世纪。首先,由18世纪的启蒙思想开先河,对理性与进步的理念深信不已。然后,对理性的过度强调导致了19世纪初浪漫主义的产生,主张人类感情的重要性。进入20世纪后,人类的潜意识状态被挖掘出来,人性中非理性的一面受到了高度重视。同时,启蒙时期以来所追求的简单、一致的自然观与进步史观也逐渐动摇,一种新世纪的新思想已蔚然形成。

第八章"世界文化的交流":在世界历史上,不同人群常相往来,各地文明也不断交流。到了近代,随着交通工具的改进,世界各文明的交流更趋便捷与频繁,文化也趋于融合。如今,"地球村"已不再只是抽象的概念。作为地球村的公民,现代人必须有开阔的胸襟,并以世界人的立场来欣赏世界各地的文明。只有这样,人类才能常保和谐,并持续进步。

纵观《世界文化历史篇》,其中有不少值得我们研究和参考的问题。其一,从结构和体例上看,这套教材主题明确,具有"形散而神不散"的特点。8个章节各成一体,各呈纵向论述一个主题内容,虽然彼此之间没有重复,甚至难见内容交叉现象,但是,将这8章联系起来,便形成了一部内容丰富的世界文化史,一种对整体世界史的文化解释。体现全球化发展趋势是该教科书的基本思路与理念。而在论述中,教科书并非先直接解释"全球化"定义,然后再阐释"全球化"的种种表象,而是将全球化发展的基本思路与理念融会和贯穿于各个章节,通过叙述和评析近代以来人类思想观念的变化、社会制度的演进、经济生产的发展、科学技术的飞跃、生活水平的变迁和文化交流的增多等问题,有机地将世界从分散到整体的发展趋势与演化进程展示给读者。在这里,"全球化"的概念不是以名词解释的形式灌输给读者的,而是引导读者在阅读与学习的过程中逐步体会和领悟到的。

其二,与前一问题相关的是,该教科书以简明而浅显的方式,将包括目前学术界的热门课题在内的诸多理论问题导入其中,使其具备了提高中学生理论水平与学术素养的作用。例如,在《国民中学世界史》[2]和《世界文化历史篇》中,都以相当篇幅用于叙述和评论民族国家问题,并且思路基本相同,但后者的叙述更加翔实,评论更加深入。如果说前者侧重于对史实进行生动描述的话,后者则是注重展开概括性的表象归纳和理论性的实质表述。《世界文化历史篇》所论述的8个问题在《国民中学世界史》中都被论述和提及过,但不同之处不仅表现于《世界文化历史篇》对内容叙述的深入,而且体现为它具有逻辑推论和理论分析的成分,使得这两套教科书因教授对象的不同而在深度与难度上呈阶梯性递增状态。

其三,该教科书的论述贴近现实生活,特别是注意到结合与青少年有关或关心的问题,从文化史的角度,对种种社会文化现象进行深入浅出的阐释。这尤为明显地体现在第六章中。在这章里,除了绘色描述了人们的日常生活的变化外,如在时间观念、生产标准、生活方式、教育理念等方面的变化与趋同,编著者们在第四节"大众文化"中,就"通俗文化"、"流行文化"和"次文化"现象,以图文并茂的形式,对目前流行于中国社会,特别是存在于青少年群体中的多种怪诞的举止和离奇的言语进行了活泼有趣并令人信服的解析,如"新新人类"、"哈日风"、"酷毙了"、"帅呆了"等等。通过这一系列论述与描述,从一个侧面反映出多元文化的发展与变迁,以及各种文化之间的互动与影响。

另外,值得我们注意和借鉴的是,台湾同行们具有明确的版权意识,并且操作规范。教科书中配有大量与文字叙述相关的图片、地图和图表,在两册书的约340页中,多达330余幅。而在每册书后都附有"图片来源目录",详尽注明了来源与出处。

该教科书的不足之处是显而易见的,概括而论,这是一部在主要内容上不尽完整的世界文化史教材。

首先,该教科书的内容与论述过于偏重欧美,强调了西方文化的发展与影响,而忽视了非欧美文化的历史地位与客观作用,将近代以来的非欧美文化置于接受西方文化影响的位置。诚然,在近现代世界,以工业文明为基础的西方文化表现为一种强势文化,并对非欧美文化产生了重大、甚至是决定性的影响,但是,非欧美文化在形式和内容上对西方文化的影响也是不能忽略的,是西方文化获取发展活力的源泉之一。比如,兴起于19世纪中期英国的文官考试制度(或公务员考试制度)就是受中国科举考试制度的启发。

其次,政治偏见导致了该教科书在内容与评述上多有缺乏客观、完整和公允的地方。评介近现代社会理论和人文思想是该教科书的重要内容之一,编著者们将大量篇幅留给了自由主义、启蒙精神、理性主义、浪漫主义,甚至细致到叔本华的非理性主义、尼采的权力意志论和佛罗伊德的精神分析法等等,而对近代以来在世界产生过影响并依然产生作用的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则是被轻描淡写地一带而过。对马克思和马克思主义的论述仅为如下:"……马克思社会主义,也称作共产主义。马克思高唱阶级斗争、世界革命。主张以暴力革命的手段,建立无产阶级专政。"而对社会主义的介绍则更为片面:"社会主义与自由主义对立。有些学者目睹工业社会的劳资对立与贫富不均现象,主张废除私有财产,平均分配利益,把主要财产改为社会公有,由社会集体控制。这种学说就是‘社会主义‘。"

虽然台湾的教科书与大陆的教科书在体例、角度和论述上多有差异,政治观点也迥然不同,但是,它对我们依然具有"他山之石"的价值和意义。

【收稿日期】2002年12月

【作者简介】王宇博,男,1960年生,江苏南京人,江苏教育学院历史系教授,南京大学在读博士,研究方向为:现代化与世界近代现代史学科体系问题。

【责任编辑:倪金荣】

参考文献:

[1]《世界文化历史篇》(上、下册),2000年。

[2]《国民中学历史教科书》(第三、四册),2000年。

推荐访问:评介 台湾 世界文化 教材 高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