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研究

时间:2023-05-16 11: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本文在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了服装营销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的必要性,然后从启动阶段、运行阶段、验收阶段三个层面分析了服装营销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的主要工作,最后提出了信息交流机制、自组织运行机制、激励约束机制等配套措施,为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提供了参考。

【关键词】服装营销;校企联合;人才培养;机制

一、引言

随着国内经济的飞速发展,高校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化以及社会对人才规格要求的日益提高,高校长期沿袭的封闭式办学模式,已面临巨大的挑战,远远不能适应社会的需要。如何培养高素质的应用型的人才,使大学毕业生能够尽快地适应工作岗位,融入到企业之中,成为企业的有用之才,这已成为当前高校教育改革中的一项重要研究课题。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已经成为一种有效的培养模式与途径,并将越来越盛行。然而服装市场营销专业校企合作还在一些问题,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建立校企合作联合培养人才的长效机制,是现阶段学者们关注的重点问题。本文在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的基础上,阐述校企合作培养人才的重要意义,并对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培养人才机制进行探讨。

二、服装营销专业校企合作存在的问题分析

我国现行的服装市场营销专业办学模式,尽管形成时间不长,但仍然带来浓郁的封闭办学、实践环节的不足或缺位以及投入不足等问题。

(一)教师对营销教学规律的研究与认识不足。服装市场营销是一门应用科学,其知识基础的综合性、理论与方法策略的实践性,决定了服装市场营销的教学过程在具有教学的一般规律的同时,还应该有其特殊性,如从服装营销课堂教学过渡到企业营销实践有什么规律可循?在过渡过程中如何才能适应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二)学校对服装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的投入存在不足。加强与优化服装营销教学的实践环节,需要投入较多的资金、时间和精力。如果实践环节的投入不足,很难达到服装营销教学预期目标,也无法满足企业和市场的需求。

(三)传统服装营销人才培养机制制约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随着服装产业的发展,服装企业对人才能力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传统的人才培养机制以课堂理论教学为主,与服装企业营销实践相距甚远。如果不加大实践环节教学力度,势必制约服装营销教学改革的深入进行,甚至导致专业招生数量的萎缩和培养质量的下降。

(四)制约了学生个性和创新能力的发挥。目前服装市场营销以应试教育为主,学生高分低能,扼杀了学生市场营销策划创新能力和具体的市场应变能力,学生毕业去服装企业工作,上手慢,适应期长,得不到企业的青睐和欢迎,许多企业倾向于招聘有工作的经验的非应届毕业生。

三、服装营销专业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的必要性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能够实现学校和企业的双赢

通过校企联合培养机制,一方面,服装企业主动寻求合作,向学校提供资金和培养基地,建立双方资源共享机制。服装企业参与人才培养目标的制定,为学生提供服装市场营销的机会,使学生熟悉企业营销过程,参与企业的市场营销活动,提高市场营销专业能力。通过参与培养过程,服装企业可以从学校快速的获得营销岗位需要的专业人才,降低服装企业的招聘和培训营销人才的成本。另一方面,学校积极主动地参与服装企业的产品开发、价格制定、渠道管理、促销活动等环节活动,有利于学生提高服装营销能力,也可以提高服装企业的经济效益。双方的这种合作在最大限度上实现资源共享,充分发挥了学校和企业各自的优势,实现双方的共赢。

(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能够解决学生就业难的问题

目前,服装营销专业学生就业难的本质在于,学生缺乏实践经验,对服装企业产品、价格、渠道和促销方式一无所知,短期内很难适应服装企业市场营销工作。服装企业不愿意花时间和金钱去培训应届毕业生,而是招聘有服装行业营销经验的工作人员,以适应服装企业快速发展的需要。通过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服装营销专业学生在校期间除了掌握普适性的市场营销知识以外,还可以有针对性学习服装企业营销的相关知识,并把知识应用于合作服装企业的实践。等到毕业以后,这些联合培养的学生可以直接去服装企业工作,一方面增加了就业的机会,另一方面也给企业提供了有工作经验的营销人才。

(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能够提高服装营销专业的培养质量

校企合作培养人才,不仅能够解决服装营销人才培养的规模问题,还能解决速度问题。与传统服装营销人才培养机制不同,校企合作培养人才制度下的高等院校都拥有校内实训条件,还有服装企业营销实践。与服装企业传统的以老带新的人才培养制度比,效果更加明显。通过联合培养机制,服装营销学生一方面可以掌握服装企业活动中市场调研预测、顾客需求分析、销售渠道设计、推销和策划等专业知识,另一方面可以拥有市场开发、组织货源、接待客户、营销服装、广告宣传和策划等专业技能,完全符合现阶段服装市场营销专业培养目标。

四、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发展路径

机制的任务是通过体制内的动力传导、机构联动、信息反馈,运用有效的约束和激励,实现体制的目标。根据作者在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工作中的经验、其他高校的经验及相关的文献成果,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过程可分为三个阶段:

(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启动阶段

在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启动之前,首先要选定一些重要的服装企业作为人才联合培养的基地和载体,服装企业要符合服装行业整体的发展趋势,在整个行业和地区具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和地位,能够代表大部分服装企业对服装营销人才的需求;其次要对服装企业进行现状评估,对服装企业的评估主要从营销需求、现有知识储备、知识缺口等方面进行,服装企业在内力、压力、推力、拉力的作用下,为了自身的发展,产生服装营销需求,这些需求哪些没有办法解决,需要借助学校的资源找到解决方案,形成校企合作的需方市场;再次,要对高校的现状进行评估,对高校的评估可以从人才培养目标、现有教育资源、科研成果等方面进行,高校依托自己的师资储备、培养条件、学生储备,提供服装市场营销专业知识,形成校企合作的供方市场;最后,当高校和企业的供求基本达成一致,还有部分供求需要在合作中解决时,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启动。

(二)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运行阶段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载体是工作室、实验室、研究中心、联合培养基地等,参与人员包括高校教师、学生和服装企业营销管理人员。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运行包括三个阶段:校企双方资源的投入,高校和服装企业根据真身的优势投入必要的人财物,确保合作机制的正常运转;然后是校企双方对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需要的知识进行沟通和交流,包含学生的基础知识的学习、学校和企业的实践应用能力的学习,通过学习知识、整合知识、转换知识和应用知识为服装市场营销工作做准备;最后,校企的联合培养人才机制需要双方共同决策和具体实施,然后进行服装营销工作实践,为服装企业营销活动和学校人才培养目标服务。

(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验收阶段

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效果进行验收,首先要对学校的服装营销人才培养目标进行评估,评估的主要从理论知识的获取和实践经验掌握两个方面入手,综合评估服装营销学生具有的综合素质;其次要对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培养的人才是否符合服装企业的需求进行评估,服装企业能否依托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建立营销知识储备库和营销人才储备库,满足企业市场营销需要。绩效评估的最终目标是建立校企双方的利益分配机制,由此形成双方的有形激励和无形激励;有形激励包括资源分配激励、薪酬激励等;无形激励包括学校声誉提升、学生就业机会和素质提高、企业人才效应等。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三个阶段都需要人员、资金、场所、知识、信息、政策、制度等因素的支撑。在经历了三个阶段的合作后,双方基于以前的合作成果形成新的合作需求后,循环经历上述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三个阶段。

五、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配套制度

(一)建立服装营销校企合作的信息交流机制

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关键是信息的交流。高校培养的供给与企业的营销需求都需要“信息”来传递。高校和服装企业应该建立统一的信息管理系统,这一系统应包括高校的资源投入、科研成果、人才培养目标等,企业的营销需求、现有知识储备、知识缺口等内容,通过该系统可以清楚的指导高校的培养供给和企业的营销需求。

(二)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自组织运行

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自组织运行可以实现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体制的功能,推动体制内部每个环节的逐步改善。在运行的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过程中,自组织机制可以与外界环境不断交换内部机制作用的结果,根据自组织机制外部环境变化的需要,推动系统对内部的机构设置和职能划分的自我调节,从而达到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的优化。

(三)建立有效的激励和约束机制

良好的分配制度是最主要的激励机制,在校企合作完成人才培养目标以后后,高校和服装企业的收益内容都由分配制度决定。因此高校和服装企业应该明确自己的收益状况,与自己的投入比较,做投入产出分析。约束机制主要包括目标约束和行为约束。在目标约束中,明确服装营销校企联合培养人才机制应达到的目标,在共同的目标指引下,双方各自的目标必须明确;行为约束是指校企双方制定相应的约束机制,明确双方应该做什么,不应该做什么,确保工作不冲突、不越位。

参考文献:

[1]PAMELA MUELLER. Exploring the knowledge filter: How entrepreneurship and university –industry relationships drive economic growth[J].Research Policy,2006, 35(10): 1499-1508.

[2]曹照洁.校企合作培养应用型本科人才的探索与实践[J].重庆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10).

[3]刘佳.校企合作联动机制研究[J].科技管理研究,2011(11).

[4]任元军,李福华.产学合作的运作机制分析[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3(5).

[5]王艳丽,薛耀文.基于企业视角的促进校企合作效果的实证分析[J].科学学研究,2010,28(7).

[6]左家奇.“三重融合”模式下校企合作机制探索[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10(3).

基金项目:

上海工程技术大学教学研究项目(y201409001)。

作者简介:

曲洪建:(1979-)男,山东烟台人,上海工程技术大学副教授,博士。

推荐访问:机制 培养 校企 联合 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