两种看法

时间:2023-05-15 18:1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读了第三期《读一读周作人吧!》,说点感想与读者交流。

当今反思大潮,出现些旧人重提(或叫沉渣重泛),于是又有重批,包括孔、庄或周作人。刊物一期两期推之重之,自无不可,但摆在反思背景里看,这类话题,我作为读者,似觉不怎么带劲。中国有浩劫,难进步,溯其源,孔、庄、周作人有罪,但一批再批,即使很精致,济事乎?是庄学普及士心,或周作人满街,于是乎乃有浩劫?反观巴金老人,解剖刀向自己开膛,血淋淋的(我不知他是否也有庄毒或别的什么毒),读之令人起敬,不止开卷有益。

《读一读周作人吧!》使人沉思:是什么机制,促使周作人这样一位新文化的健将在人格上完成了向传统文化的认同和复归,倡导苦茶主义,最终沦落为汉奸?这一深刻的悲剧又给我们警醒着什么?

五·四确为中国思想史上空前少后的大时代。陈独秀一派人高擎科学、民主两面大旗猛烈抨击传统,呼唤人的觉醒,企望塑造中华民族的新人格。鲁迅代表新文化的方向,也是新人格的典范,不停地解剖社会和自己,进行严肃的批判。

周作人没能不懈地解剖自我,也从没深刻地进行自我反省,在大时代面前落伍了。

不懈地进行社会启蒙,更加执着地进行自我反省,我认为这是知识分子的双重任务。

读者·作者·编者

野芹/志浩

表现五四人物

翻阅《中国现代政治思想史资料选辑》,关于无政府主义的文章中,有一篇《师复先生传》,读后潸然泪下。我们的民族是一个灾难深重的不幸的民族。在纷乱的历史岁月中,多少清醒而坚韧的民族精英付出了怎样的赤诚、热血、生命。师复,三十有一而没;在短暂的三十一个春秋里,他付出了怎样的激情、奋斗。一切又是那样无言的悲哀,无尽的悲哀。我们今天差不多把他忘了,或者偶尔从教员那里听到一两句漫画式的断语:无政府主义的反动代表刘师复。

对五四前后纷纷扰扰的人物作出起码的正常的健康评价是极艰难的。那么,是否可以借助文学艺术的手法表现出这一代知识者痛苦淋漓的心境和饥渴的追求呢!也许,这样被普遍接受的可能性大一点。我时时想起欧文·斯通的系列传记文学:《渴望生活》、《心灵的激情》……

读者·作者·编者

永青

关怀现实

《读书》是学术性的,而学术总须关怀现实。报载,中国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徘徊于世界倒数二十位,社会发展水平倒数四十八位,作为中国人,总觉不安。而日下出版、文化、教育事业受到经济的冲击,如果用实际价值和价格的比值来看,是日益贬值了。去年,赵一凡《哈佛读书札记》谈到美国早期文化政策,最近我自己也找了些书来读,得了许多有益之鉴。目前价值和价格的严重不符,对照历史教训,怕是要造成悲剧的。该大声疾呼了!《读书》编者、作者、读者们,何妨走出书斋,多关怀现实!

读者·作者·编者

韩云波

推荐访问:两种 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