循环经济理论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探析

时间:2023-05-14 20: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循环经济理论所坚持的基本原则为“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通过降低环境污染、减少生态破坏,来积极应对日趋严重的资源枯竭。对于企业而言,其可持续发展道路与国家循环经济理论紧密依存,循环经济理论为企业可持续发展提供基本的思想引导,而可持续发展作为相对较高层次的发展道路,是企业长远发展的关键所在。本文从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企业可持续发展基本内涵出发,对循环经济理论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简要说明了当前我国国内企业循环经济发展现状,并有针对性地给出了代表性的国外经验例子,最后对可持续发展模式进行探讨。

关键词:循环经济理论;企业经济;可持续发展

一、引言

目前,我国大力倡导循环经济,旨在逐步实现经济高速增长同环境资源紧张间尖锐矛盾的有效调和,从而追求社会经济、资源环境相互协调一致的发展局面。从理论角度来讲,企业可持续发展在宏观角度方面研究较多,微观层面(尤其是如何实现)相对薄弱;从实践角度来讲,围绕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展开研究不仅对于提升其经济效益非常关键,而且有助于其提升国内乃至国际地位,使企业真正做大做强。

二、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点简述

循环经济理论最早于1996年在德国《循环经济与废物管理法》中被提及,简称“3R原则”,已被众多国家奉行为经济发展指导原则。从不同角度来看,如经济增长角度、生态学角度、资源再利用角度、物质运动角度以及环境保护角度等,可表述为不同层面的概念。但无论如何表述,其均是基于相对先进的经济运行模式,构划一种有利于生态环境平衡、可持续发展的人与自然良性循环模式。同时,循环经济理论强调新的经济观、系统观、价值观、生产观与消费观,并经历了几大理论渊源。广义的可持续发展概念早于循环经济理论被提出(1972年,联合国人类环境研讨会),基于不同指导方面被赋予了生态环境方面、经济方面以及科技方面等多角度定义。近年来,学术界围绕可持续发展(这里指的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研究较多,但尚且未形成统一定论。

三、循环经济理论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分析

企业可持续发展主要涉及企业发展过程中对自然资源利用、物质循环、资讯传递、能量循环以及价值增值等方面能力的不断提升,通常受经济大环境、自然环境、人文环境、信息与技术、企业自身等因素的影响。从总体上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动力因素分内部、外部两种,前者从根本来讲是利润获取、利益最大化。内部动力方面,其一,企业可持续发展是应对日趋严峻的环境恶化、资源短缺不得不形成的长远发展战略高度,主张从整体出发,以长久发展眼光来开发及利用资源,从而求得良性循环;这一环节工作通过将资源多次、循环利用,极大地降低了企业生产成本。其二,适应市场竞争的迫切需求要求企业不断提升自身品牌影响力,可持续发展所获得的绿色产品无疑拥有更高层次的品质及效能,是如今消费者着重关注的方面,也是提升市场占有率的途径。其三,企业成本的降低在这一过程中得以实现。目前,资源价格节节攀升,但市场决不允许企业产品同步上涨,这在很大程度上给企业(尤其是生产型企业)效益空间提出了显著挑战。不仅如此,环境污染的治理成本也伴随着政府环保标准的日趋上升而显著提高。外部动力方面,主要涉及国家行为、市场需求、科技进步以及自然环境的本质约束。

在上述动力的驱动下,企业在长期发展过程中逐步形成了能够与生存、发展相互适应的若干机制,如适应进化机制(企业同环境互为依存,两者形成了物质与能量交换、持久平衡的状态)、协同共存机制(社会各相关机构、经济组织、公众、自然因素协同与共)、再生循环机制(整个经济环境的资源与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回馈机制(企业能够通过相应机制来反复调控,实现良性循环)。

四、我国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及国内外经验举例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我国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社会资源消耗严重,能源供给愈发紧缺,国家为此陆续出台了相关排污治理标准、收费处罚政策以及强制关停措施。相关措施的施行促进了企业资源利用率提高,避免环境污染与破坏。全国范围内生态园区大量崛起,形成了基于生态学原理的废弃物整体处理流程,尽可能地围绕高密度工厂聚集区实现零污染排放。同时,清洁生产推广幅度不断增大,全国范围内形成了多地区、多领域、多工厂同时审计的健康局面,形成了集中清洁中心。为了提供良好的法规保障,地方政府先后颁布相关法律政策,如《清洁生产促进法》等,可持续工作得到了重要保障。基于上述工作,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获得了一定成果,部分企业因地制宜地开展资源开采、废弃物循环利用,如中石油公司,企业不仅收获了更大的良性循环发展空间,而且在绿色发展的道路上创造了更大的经济效益。

然而与此同时,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道路仍然存在一定的阻碍。一方面,企业长久以来形成的发展模式很难在短时间改变,产品结构科学度不高,高污染、高能耗的传统行业(如耐火材料行业、结构陶瓷行业、纺织行业及建材行业等)比例仍然较大,小规模、能耗大的企業仍旧存在,对我国整体产业升级十分不利。另外,很多企业主动性不足。绝大多数企业仍旧延续过去“资源、产品、废弃物”的传统模式,同时管理能力、生产能力以及装备水平均不足。同时,企业在践行环保措施的过程中多数为被动的,是为政府推动开展的。另一方面,企业在利用公共资源过程中,责任主体模糊、产权界限不明,许多企业甚至基于近乎为零的成本便能实现水资源、草原、土地等过度利用。

上述问题需要给予不同的干预和强化。以发达国家代表性的杜邦模式为例,其最早出现于20世纪80年代,由杜邦公司最早运用,将公司化工制造同3R模式有机结合,形成企业内部信息、物质以及能源的畅通流转,从而在每个工艺、相应工段间形成有机串联。

五、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分析

从内部发展模式来看,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主要涉及以下几方面。其一,资源循环利用模式。要从根本做起,降低需求量,尽可能地提高资源的最大输入与产出比例,实现资源最大化利用。其二,以可再生资源进行有效替代。企业可以将对环境无害的、可回收的资源替代有害于环境、不可再生的资源,提高风能、潮汐能、太阳能等清洁能源的利用率,降低煤、石油、天然气的开采和利用率。其三,对于企业的产业结构进行必要调节。为了提高资源综合利用度,降低污废排放量,要基于对企业自身产品结构的明确认知做出合理评估,不断升级以求得产品结构完善。这一环节能够最为直接地带来资源利用率提高,提高经济效益。其四,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升级生产工艺。企业产品生产工艺流程的成熟度关乎到产品生产的稳定度,决定着各类资源能否被有效运转。与传统模式相比,可持续发展模式不再将注意力过分投放于单纯的物质、产品流向的便利性层面,而是充分考虑各项能源、资源的循环乃至输出。举例来讲,对于企业工业废气的处理环节,如若采用水洗涤工艺,势必在清洗后产生一定量的废液,增加二次处理成本,而如采用焚烧工艺,则能够将有害气体处理为二氧化碳、水,两者不仅无污染,还能够产生一定量的热量,且避免了二次处理成本。

从外部发展模式来看,企业间的合作与竞争关系是主要关联层面。在可持续发展模式下,双向循环利用模式能够淡化企业间的层级链关系,不仅能够模糊上下游关系,而且能够实现企业间合作共赢,通过沟通合作,将彼之废弃物纳为己之原料,变废为宝,实现互利共赢,同步发展。从这一层面来讲,企业间可建立战略联盟,如产学研联盟,即基于自身环保技术匮乏、技术人员缺乏以及设备相对落后的现状,而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广泛合作,推动科技成果转化,构成健康的创新网络;又如企业集群模式,即基于过去具有单一方向的“产业集群”,构划相对宽泛和多维度的物质、能量与信息交换,形成不局限于同一行业的企业聚合体;再如生态工业园模式,这是一种有机的产业系统“生物链”,包括分散共生型、网络型甚至虚拟型等。

六、结语

循环经济理论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符合社会经济的永续发展原则。在本文中,笔者从循环经济理论与可持续发展观点出发进行简述,对于循环经济理论下我国企业可持续发展进行了分析,其以当前我国国内企业可持续发展问题进行了一定阐述,简要说明了国内外经验,最后围绕健康的企业可持续发展模式展开了分析,以期为我国企业更好地实现可持续发展提供一定借鉴。

参考文献:

[1]王兆华,尹建华.循环经济视角下的我国工业园可持续发展路径研究[J].科学管理研究,2007(5).

[2]唐宇文,石和春.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产业园区可持续发展探析[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

[3]冯久田,尹建中,初丽霞.循环经济理论及其在中国实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03(1).

[4]韩玉堂.我国循环经济理论研究综述[J].经济纵横,2008(10).

[5]陈文君.循环经济背景下如何实现企业的可持续发展[J].现代经济信息,2010(12).

[6]魏忠富,李修明.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企业可持续发展[J].当代矿工,2009(5).

[7]陈钰.发展循环经济促进中小企业可持续发展[J].大众科技,2012(3).

推荐访问:探析 循环经济 可持续发展 理论 我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