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初探

时间:2023-05-13 19: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华民族具有辉煌灿烂、博大精深的文化,对人类文明做出过重大贡献,在人类进入新世纪之际,如何始终坚持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是摆在我们面前一个十分严肃而重大的历史课题。

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文化产业融合是历史的必然

江泽民同志在党的十六大报告中关于文化建设的论述,全面而深入地揭示了中国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在整个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中的重要意义、主要任务和方法途径。胡锦涛同志对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深入的论述,他指出: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最根本的是要坚持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坚持用“三个代表”的重要思想统领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发展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数字化、网络化和多媒体化为代表的当代信息革命,不仅带来了崭新的经济形态——数字经济和网络经济,而且也带来了崭新的文化形态——数字文化和网络文化。当前中国信息产业蓬勃发展,已经成为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第一产业和骄阳产业,而文化产业才刚刚起步,还是一个幼稚产业和弱势产业。但是根据业内人士分析,当代信息革命已经走过了从硬件为王到软件为王的转型过程,正从网络为王时代走向内容为王时代。只有网络产业与内容产业融合发展,信息产业才会有远大的前途。正是在这个意义上,当代信息产业已不再是单纯的信息技术产业,而是信息技术产业与信息文化产业的统一。同样,文化产业只有与信息产业相结合,以信息化带动产业化,以产业化促进信息化,走新型产业化道路,才有可能实现超常规的跨越式发展。

历史悠久的中华优秀文化从来都是胸襟开阔与时俱进的,从来都不排斥科技手段的辅助。当代信息革命最为突出的标志之一便是其与文化的结合,由此催生了信息文化,带来了文化事业的变革(如数字化图书馆的出现)和信息文化产业的崛起。科学技术应用于公益文化事业,将加速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的建设,使文化的普及与传播更加迅速和便捷,大大满足了群众的文化需求;应用于文化产业,将为其插上腾飞的翅膀。这是文化的换装,也是文化普及和传播手段的革命。用先进科技传播先进文化,不断提高科学技术对于文化的贡献率,实现高科技与先进文化的和谐发展,应是我们制定中国文化发展纲要的必然选择。

“十五”期间开始实施的“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是整合包括图书馆、博物馆、美术馆、艺术院团、研究机构等现有的文化信息资源,形成互联网上中华文化信息资源整体优势的伟大实践。“共享工程”充分利用现代高新技术手段,将中华民族几千年来积淀的各种类型的文化信息资源精华以及贴近大众生活的现代社会文化信息资源,进行数字化的加工处理与整合,建成互联网上的中华文化信息中心和网络中心,并通过覆盖全国所有省、自治区、直辖市和大部分地(市)、县(市)以及部分乡镇、街道(社区)的文化信息资源网络传输系统,实现优秀文化信息在全国范围内的共建共享。目前,“共享工程”已在网络环境下建立了“数字图书馆”、“科技文献信息资源”共建共享的新体制、新模式。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市场的开放以及用户对多种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需求的与日俱增,用信息化推进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是落实先进生产力的实践,代表了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起步良好

我国现有大量有形或无形的文化遗产处于濒危状态,需要尽快进行抢救,抓紧进行文化信息资源数字化建设任重而道远。

数字图书馆工程巨大。根据国信办、中国信息协会、国家信息中心的调研报告显示,目前我国国家图书馆数字资源建设整体态势良好,其中,一是以文献整体为揭示对象的书目数据库建设,目前已建成中外文图书书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报纸书目数据库;善本、舆图、金石拓片、普通古籍、音像资料、电子出版物、缩微制品、博士论文等特种文献书目数据库等,并已为读者及图书馆界提供服务。截至2003年底,书目数据总量已达3 085 581条;二是以文献篇目、目次为揭示对象的篇名书目数据库建设,包括中国年鉴篇目数据库、中外法律法规篇目数据库、海外华人报纸精选篇目数据库、中外文期刊篇名数据库、音像资料曲目数据库等。截至2003年底,篇名数据量总量已达812 976条;三是以文献内容的图像扫描或文字识别为处理手段而形成的全文数据库,包括博士论文全文影像数据库、馆藏地方志数字资源库、民国期刊全文影像数据库、馆藏石刻拓片数字资源库等。目前已建成的全文数据库总量为76 874 650页,约67TB。根据2002-2004年的统计,国家图书馆每年加工缩微资料100万拍,博士论文约300万页,图书2万册,约6.16TB/年;四是以文字、音频、视频结合为特征的多媒体数据库,包括音频与视频点播系统、馆藏音视频资料资源库等,目前已建成387,418个节目源,总容量24.34TB。根据2002-2004的统计,国家图书馆每年新加工4000到6000小时的视频/音频节目,约18TB/年。

全部文物信息资源数字化需费时40~50年。文物信息资源是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根据国家文物局《2002年度全国文物业统计资料》,我国文物系统内博物馆数量约1511个,其中综合性博物馆有824个,历史类博物馆491个,艺术类博物馆60个,自然科技类博物馆18个,其他博物馆118个。文物系统外的博物馆数量没有准确统计,估计数量在500~1000个。

文物系统内,馆藏文物数量总计为11 546 359件,其中综合类博物馆文物藏品数量为6 968 228件;历史类博物馆文物藏品为1 838 127件;艺术类博物馆文物藏品为1 179 826件;自然科技类博物馆文物藏品为616 941件;其他博物馆文物藏品为215 490件。文物系统外博物馆藏品以及社会流散文物数量约为500~800万件。由于不同统计口径有所差异,在以下的讨论中,以文物系统馆藏文物总量1200万件作为基数,以此分析和预测我国博物馆数字化的现状和发展前景,以及相应所需人员和资金投入。

博物馆的数字化建设是一个大型的、综合性的信息工程。它包括基础平台、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三大部分。基础平台主要指资源基础信息,它们处于博物馆数字化总体结构的最底层,为管理平台和展示平台提供资源。文物的资源基础信息大体可分为文档、影像、图纸、视频等几类。

如果将博物馆数字化或文物数字化仅局限于将文物的资源基础信息进行数字化采集、加工,根据国家文物局的统计,目前全国已经数字化的文物大约有50万件,尚有1150万件没有数字化。也就是说,已数字化的文物约为总量的4%。总体看,以现有的文物系统数字化专业技术人员100人计算,如果每年投入资金1亿元,那么将全部文物数字化需费时40~50年。

已经数字化的档案信息资源内容量微乎其微。信息化在为档案内容数字化提出新的要求的同时,也为其提供了极好的发展机遇。顺应这一形势的要求,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档案馆积极开展了多方面的数字化建设,取得了一定的成效。

纸质档案数字化 。中央档案馆协助有条件的部委对即将移交给中央档案馆的档案进行数字化扫描,如:对团中央、国家物资储备局、全国妇联、社科院、税务总局、国土资源部、科技部等单位的4万多卷500多万页档案(内含照片、图纸、电影胶片等)进行数字化加工。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档案馆完成了830万页纸质档案数字化工作。

缩微胶片数字化。中央档案馆数字化加工中心先后与超星、紫光、科怡等公司合作展开缩微胶片数字化工作。缩微胶片已转换30多万个画幅,提供约50多个就业岗位。

照片、录像、录音档案数字化。从2002年11月起,中央档案馆开始对馆藏近10万张照片档案进行数字化转换,现已全部完成。这一过程中共使用扫描仪4台、数码相机1台、电脑15台,安排45人开展数字化工作。截至2003年底,北京市档案馆照片、录音、录像档案内容数字化的比率分别达67%、72%、63%。苏州市城乡建设档案馆完成已入库照片档案数字化工作量13 662张,占馆藏照片档案总数的85%。

尽管随着我国信息化建设的推进,档案馆信息化建设、档案内容数字化进程有所进展并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总体上看,与我国现有各类档案馆总体的馆藏量相比,已经数字化的内容量是微乎其微的。

总体上看,目前我国大多数档案馆所开展的数字化工作中,只有一小部分涉及到了内容数字化工作的实质,如上述所列的四个方面的内容数字化工作。大多数档案馆(尤其是一些地方性的、规模较小的档案馆)目前所进行的数字化工作仅限于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更广泛内容的数字化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展开。如,中央档案馆所开展的数字化工作中只有很小的一部分涉及到了内容数字化的实质(对10万张馆藏照片档案进行了数字化转换)。已经完成的机读目录数据库建设具有重要意义,但更广泛内容的数字化工作并没有实质性展开。据了解,截至2004年年中,尚未完成内容数字化的纸质档案约有115万卷。截至2003年底,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馆藏约为15 945.9万卷(万件),照片档案797.4万张。若按尚有95%的内容未完成数字化来计算,就意味着我国国家综合档案馆中需要解决的档案内容数字化的历史欠债约为15 148万卷。

还没有建立一套中国自己的专利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成立以来,我国专利受理量逐年快速上升,并保持着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及其他国家专利信息交换,信息量已接近发达国家水平 。

截至2003年年底,我国国家知识产权局已拥有30多个国家和3个国际组织的不同载体形式的专利信息4000多万件,且每年以新增150万件的速度递增,专利文献涉及的语种多达30个。我国每年新公布的专利文献约20万件,且以每年10%~15%的速度递增。已数字化的专利信息内容的数量和规模近30TB。其中专利文献光盘1万余张(可检索的2000余张),总数据量6.7TB;西文系统4 TB;中文系统1 TB;全文图形扫描8.3 TB。

与发达国家相比,我国目前还没有建立起一套中国自己的专利信息检索与服务系统,特别是国内已有的专利信息数据库中,没有经过深度加工的数据,不能满足社会公众的检索需求,而是主要依赖于国外的专利检索软件和数据库,不仅在使用上受限制,在技术上和数据及时更新方面也受到国外专利组织和商业公司的制约。另外,专利信息检索技术落后、专利数据库数量少、质量差,降低了专利审查的科学性和权威性;专利信息加工能力低、信息来源渠道杂乱、共享环境与支撑条件差、服务方式单一等问题,使得政府和公众无法准确、全面地检索到所需的专利信息以及享受高水平的专利信息服务。

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我国政府很早就重视和支持数字电视技术的发展,在1984年,电子部就开始立项开展研究。1989年,原国家科委成立了HDTV软科学研究专家组,为发展HDTV做预先研究。1995年中央电视台引进美国卫星数字电视设备,开始了我国SDTV数字电视卫星(DTV-S)传输。国家已经成立DTV研究开发及产业化领导小组,并确定了发展我国DTV的总体思路:从国家整体利益和产业发展出发,科研、生产和使用部门要紧密结合,打破部门界限,把制定数字电视国家体制标准作为专攻的核心,走联合集中的道路,坚持自主开发与国际合作相结合,面向国际国内两个市场统筹规划,合理布局、循序渐进,使数字电视成为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1998年我国研制成功代表数字电视先进技术水平的HDTV系统,1999年国庆进行了实验广播,所使用的接收机全部为国内企业联合开发。我国已初步具备自主设计开发数字电视的信源编码器、信道调制器、数字电视发射机、数字电视接收机等的能力。

当前我国数字电视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发展不平衡的国情决定了我国电视系统的数字化不可能一步到位,只能是有选择、有步骤,分批、分阶段进行。我国的数字电视发展过程将要经历机顶盒、标准清晰度数字电视(SDTV)和高清晰度数字电视(HDTV)三个阶段,而且这三个阶段将在很长的一段时期内并存发展。

目前我国已经制定了数字电视实施计划时间表,在2003年,广电已经开播了10套以上的数字电视付费影视频道,发展数字机顶盒用户近100万户;计划到2005年我国有线数字电视用户超过3000万户,在我国部分地区进行数字电视的商业播出;2008年将用数字电视转播奥运会;2010年广播影视节目制作、播出以及卫星、有线传输实现数字化,数字电视接收机得到普及;2015年将全面实现数字化,完成模拟向数字的过渡,停播模拟信号。

加强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的重要意义

1.互联网是继报纸、广播、电视之后的一种新的传播媒体,被

称之为“第四媒体”。随着信息高速公路的不断延伸和个人电脑的广泛普及,互联网在社会主义文化宣传乃至整个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已经越来越强。这是网络时代思想文化宣传新的重要阵地,也是进行

精神文明建设的新领域。为了加强占领这块阵地,为了在网络时代取

得加强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主动权,就必须切实加强信息化与社会主

义文化建设的融合。

2.数字内容产业是在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在互联网形势下形成的新兴产业,主要的目标是面向家庭与个人用户提供内容服务。家庭与个人所需要的服务主要是音视频的内容,如录相、广播、电子游戏和各种出版物。家庭与个人这种内容上的偏好主要属于文化产业,数字内容产业主要是文化产业的数字化。当然,数字内容产业也有些内容如数字学习,非媒体应用并不能完全归入文化产业之内,但是,作为主流的内容当属文化产业。

将数字内容产业视为文化产业的数字化非常重要,这样就会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是一件非常务实的研究。正如电子商务核心是商务,电子政务核心是政务一样,数字内容产业核心是文化产业,这样就能更好地抓住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核心问题,这也有助于我们理解为什么有很多国家从提升文化产品的出口和国际文化产品竞争力的高度来认识这一产业。

3.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根本任务是文化信息资源在互联网上的共建共享,这是一件非常务实而又具体的工作。本文虽然仅从数字图书馆、文物信息资源、专利信息资源、档案信息资源、数字电视几个重点有代表性的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情况进行介绍,但是,也可以看出我国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仅仅刚刚开始,仅完成历史文化遗产的数字化和开发利用一项工作,就需要40~50年时间才能完成,而且新的文化资源又不断产生,也有一个数字化和开发利用的工作。这显然与与时俱进和科学发展观不符,自然成为研究这个问题的重点。

鉴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问题的综合性、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充分研究和分析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社会属性和自然属性,从我国的具体国情出发,从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入手,兼论信息化与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融合,找出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问题的结症所在,综合出实用的可操作的基本政策框架,为文化信息资源开发利用提供决策支持是一项全社会需要广泛关注的重大课题。

推荐访问:初探 文化建设 化与 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