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历史的回响》看广播专题节目的创新

时间:2023-05-13 15:3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大型历史题材专题节目的创作一直是广播节目中的重头戏,本文结合大型系列节目《历史的回响》的创作过程,重点论述广播专题节目借鉴电影和戏剧等多种艺术手法的创新作法。

关键词:广播系列节目 历史题材突破创新

蒙太奇

在鸦片战争爆发170周年之际,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华夏之声与香港电台普通话台、广州电台、珠海电台等10家地方电台联合推出了20集大型系列节目《历史的回响》,以中华民族不屈不挠的民族精神为主线,展现了中国近现代史170年波澜壮阔的革命历程,反思历史,分析现实,展望未来。该节目获得了2009~2010年度中国广播影视大奖广播对台港澳节目大奖。

《历史的回响》从总体构思、报道视角、表现方式上都力求创新。创作者博采众家之长,其中最大的亮点是通篇运用蒙太奇手法,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历史和现实,甚至是虚拟时空之间自由转换穿梭,产生了自觉的超越常态的表现效果,在听觉上创造出了受众更易于接受的表现状态。同时,广播体裁的界限被极大地模糊化:非新闻、非专题、非文艺、非广告,虚实结合,且说且唱,手法上的自由化带来了表达上的宽广天地和突破创新。

作为节目撰稿人和报道组协调人员,笔者全程参与了节目的策划、采访、制作、播出,体会到突破传统、超越自我、实现创新的艰辛和喜悦。本文从一个实践者的角度对《历史的回响》的创新作一些探讨。

一、穿越时空——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自由转换穿梭

广播音响节目的常态处理中,将几种不同时空、不同效果的音响组合处理是经常使用的手段。一旦以蒙太奇意识作为通篇指导思想,会产生自觉的超越常态的表现效果,突出主题。

《历史的回响》说的是历史,但更重要的是在历史的宏观视野基础上关注今天,反思过去,展望未来,强调的是“回响”。170年近代史的时间和空间跨度非常大,涉及面广,信息量大。如何在每集30分钟的时间里拉近历史与现实的距离?历史和现实又该如何合理地安排设置?这些都给报道组提出了挑战。这组系列节目借鉴了电影剪辑中的蒙太奇手法,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在历史和现实之间自由转换穿梭。

蒙太奇手法是指电影将一系列在不同地点,从不同距离和角度,以不同方法拍摄的镜头排列组合起来,叙述情节,刻画人物。凭借蒙太奇的作用,电影享有时空的极大自由,可以构成与实际生活中的时间空间并不一致的电影时间和电影空间,甚至可以产生演员动作和摄影机动作之外的第三种动作,从而影响影片的节奏。将这种方法运用到广播节目当中,根据主题的需要、情节的发展,将各种声音素材进行排列组接,可以创造全新的广播时间和空间。同时,通过蒙太奇手段,广播节目的叙述同样也可以在时间和空间的运用上取得极大的自由。

在《历史的回响》的开篇《叩关》的第一段落,就借鉴使用了“平行蒙太奇”“交叉蒙太奇”“抒情蒙太奇”“对比蒙太奇”等多种剪辑手法。

《叩关》讲述的是鸦片战争之前的东西方文化、经济、政治的交流与碰撞。西方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工业化大发展以后,其自身狭窄的土地和有限的市场无法满足自身的需要,对外扩张的野心不断膨胀,葡萄牙、西班牙、英国等均向四处渗透扩张。当时的中国因循守旧,连年战乱,国力凋敝,西方列强盯上了中国这个国土庞大、人口众多、拥有巨大潜力的市场,他们迫不及待地想要打开中国的大门。

节目抓住了打开大门,也就是“叩关”这个关键词,运用“平行蒙太奇”的手法,以不同时空的多条以上的情节线并列表现这个主题:

【现场音响:混入申奥宣传片音乐

男主持:公元2001年7月13日,在莫斯科举行的国际奥委会第112次全会的现场,响起了急促的京剧锣鼓点,大屏幕上朱红色的大门缓缓开启……

【现场音响:混入申博宣传片音乐

女主持:公元2002年12月3日,在蒙特卡洛举行的国际展览局第132次大会的现场,响起了中国民歌《茉莉花》的旋律,那熟悉的画面再次出现,朱红色大门再一次向世界开启了一个全新的中国。

两条线索平行表现,相互烘托,产生了强烈的艺术感染效果,形成了紧张激昂的节奏,扣人心弦。再接下来,节目叠加了现场音响:

【现场音响:国际奥委会主席萨马兰奇宣布北京获得了2008年奥运会的主办权

【现场音响:国际展览局主席诺盖斯宣布上海获得了2010 年世界博览会的主办权

【历史音响 电视新闻播报:今天上午9点20分,奥运村在升旗广场举行了盛大的开村仪式与欢迎仪式,朱红色大门缓缓打开……

【现场音响 国家主席胡锦涛:“我宣布2010年上海世界博览会开幕!”

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发生的两条或数条情节线迅速而频繁地交替剪接在一起,这就是典型的“交叉蒙太奇”的手法。将奥运会和世博会的两条主线交织在一起,把不同时期的历史片段、精彩瞬间交替剪接在一起,强烈地突出了中华民族一次又一次打开大门,张开双臂,欢迎世界各地宾朋的自信和热情。开放,是历史的潮流,开放,是一个国家强大的姿态,是一个民族崛起的必然!

在浦江两岸喜庆欢腾的礼炮声中,节目开始压混电影《鸦片战争》中的同期声:

【《鸦片战争》电影同期声:海上进攻的大炮、士兵的喊杀声、哀号声

女主持:你现在听到的不是礼花,而是枪炮!

【悲怆大气的音乐,混入

女主持:还是那朱红色的大门,但时间变了,从公元2010年回到了170年前的公元1840年。

大英帝国用坚船利炮打开了古老中国的大门,鸦片战争爆发,西方列强接连发动侵华战争,中国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在这里使用的就是典型的“对比蒙太奇”的手法。《历史的回响》从礼炮和枪炮在音效上的相似度较高这一点,把中华民族的大喜与大悲、崛起与沦落、骄傲与耻辱、前进与落后这些最极端最激烈的冲突一下子连在了一起。在表现手法上,是通过了音效、音乐、配音和文字来进行体现的。在音效上,同样是炮声,之前是礼花在空中绽放,之后是枪炮的轰鸣;同样是环境人声,之前是欢呼、呐喊,之后是拼杀、哀号。在音乐上,之前是激昂奋进的喜悦,之后是低沉悲痛的哀鸣。在文字上,主持人的播讲情感同样形成了鲜明强烈的对比,通过这种对比表达出了创作者的深刻寓意,强化了节目所要表现的内容和思想。

这样的音响组合在《历史的回响》当中还有很多,几乎每一集都可以看到这样类似的段落,这样的创新给我们带来了很多有益的启示:

1.运用蒙太奇的手法来组接音响,不但可以打破时间和空间的界限,围绕主题自由转换穿梭,而且还可以创造属于广播节目的新的时空;

2.合理利用和组织音响素材,可以删节过程以利于主题集中,尤其是对于厚重冗长的历史题材而言,通过蒙太奇的手法可以在叙述过程中节省篇幅,扩大节目的信息量,并加强节目的节奏;

3.通过对音响素材在形式或内容上相互对照、冲击,从而产生音响本身所不具有的丰富涵义,以表达某种情绪或思想,激发受众的联想,启迪受众的思考。

二、虚实结合——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故事让历史生动起来

现代广播对创作者提出新的要求,不单是简单地陈述事实、阐明道理,更要在听觉上创造受众更易于接受的表现状态。因此,在传统的播报与访谈音响结合的手段之上,借鉴其他传播方式的长处就成为必由之路。在历史题材的作品中,通过虚拟的场景和故事去复活历史人物,还原历史现场,重现历史细节,让口述的历史生动起来,鲜活起来,打动听众。

《历史的回响》节目每期只有30分钟,在有限的篇幅里要做到纵横古今,有故事有细节,有点有面,完全按照真实的时空顺序、人物关系来进行叙述肯定是行不通的。即使采取各种手法对音响进行排列组合,剪辑处理,依然不能满足节目的需要。

此时,需要创作者摆脱传统创作思维,在尊重新闻事实的基础上合情合理地进行一些场景、人物和故事的虚构性创作。比如让记者合情合理地穿越时空隧道到达虚拟的历史现场,与虚拟的历史人物进行沟通,对其采访。这种做法不但保证了报道在内容上的丰富饱满,而且使作品更具艺术表现力和人文价值。

依然以《历史的回响》第一集《叩关》为例,为了表现18世纪之前西方崇拜中国,把中国作为文明的楷模,作为追求的理想这样一个历史背景,我们选用了马可波罗这个人物典型。公元1295年末,马可波罗从遥远的东方回到了家乡威尼斯,写下了《马可波罗游记》。书中把中国描述为天堂,在整个欧洲产生了巨大的反响,打开了欧洲人的地理和心灵视野,同时也激发了欧洲资本主义贪婪的欲望。马可波罗的故事很长很多,而对于第一集的整个节目而言,只是一个小小的点,起到背景介绍的作用就可以了。于是创作者虚拟了马可波罗接受记者采访的场景。我们的记者在经历了时空穿梭之后,来到了热闹的威尼斯市集,对马可波罗进行了专访:

【模拟音响:威尼斯市集的背景声

【模拟音效:观众掌声

马可波罗:大家好,我是马可波罗!

记者:听说您从大汗国回来以后,每天都有很多的人来听你讲故事。

马可波罗:是的,他们都觉得我在编故事,而且是神话故事!

记者:为什么呢?

马可波罗:哦,因为太美了!大汗国的辽阔与富裕实在把我惊呆了!我自己现在回忆起来都觉得不真实!

记者:在大汗国,您最喜欢的是哪一座城市?

马可波罗:我最喜欢的是杭州,那是世界上最优美和最高贵的城市,共有160万栋房屋,城里的主要大街上有十个大市场,而沿街小巷则有无数个小市场。我最喜欢春天的时候去杭州的西湖游船,上帝啊,那就是天堂。

这样的虚拟场景和人物关系很快就把这段特殊的历史背景介绍清楚,而且这种人物关系之间的对话富有张力,可以容纳很多信息,也给听众带来了艺术化的享受和更加丰富的想象空间。

虚拟的场景和故事可以增添节目的文学性和艺术性,在丰富节目的表现力上无疑能起到一定的作用。但是,广播专题节目同样要尊重新闻的真实性原则,只是艺术创作的真实性与新闻的真实性有不同的要求。艺术创作对社会生活的反映是“再造”,它的真实性首先表现在“再造”的合理性上,创作不是生活的机械摹写,是创作者对从生活中获得的材料必然进行一定的改造、加工和合理想象,再造出新的场景和故事。再创作的过程中把握好虚拟场景和故事的每一个细节是关键。如果细节还原得好、还原得适度,就可以丰满新闻的真实性。每一个细节都要有据可查、有证可验,主要的新闻要素必须是完全真实的,即其人、其事、时间、地点、过程、直接原因、直接背景、直接后果、直接反馈、直接影响等必须是确凿无误的。虽然这是艺术创作,但是在新闻性的专题节目当中,它的落脚点是新闻,而不是艺术,只是运用艺术的手法去再现新闻,所以一定要把握适度,切不可出现失度甚至是随意的想象。

另外,对整个节目而言,虚拟的场景和故事是节目的创新点,是锦上添花的亮点,但只能是一个点,篇幅不可太长。同时,虚拟场景和故事与整个节目的衔接要自然流畅,不能有中断的感觉,与其他部分之间也要协调好关系,不能有让人突兀的感觉。

三、突出亮点——运用戏剧手法充分展现历史的矛盾冲突

在大型报道中,广播体裁的界限往往被极大地模糊化,非新闻、非专题、非文艺、非广告,虚实结合,且说且唱,在丰富多变、“耳不暇接”的创作手法中怎样抓住中心内容,突出节目亮点成为了另一个挑战。

《历史的回响》以节目对象地区港澳珠三角为出发点,从重要事件和著名人物切入,内容涵盖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科技等诸多方面。在全面总结中国近代史发展脉络的基础上突出事件和人物的故事性,有情节,有冲突。

在人类生活中,矛盾冲突无处不在,这些矛盾和冲突是构成戏剧情境的基础,是展现人物性格,反映生活本质,揭示作品主题的重要手段。中国170年的近代史就是在大大小小的矛盾和冲突中发展过来的,有东西方文化的冲突,有新旧观念的冲突,有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等等。在《历史的回响》的创作过程中,主创人员抓住典型事例、典型人物,运用戏剧的手段,把很多极富表现力的矛盾冲突,设计成了广播剧和情景小品。

《历史的回响》第七集《商战传奇》中,利用传统观念与变革创新的冲突设计了广播剧的片段,表现的是来自广东香山的洋务先驱、商业买办,以及他们所倡导的开明、开放、敢为人先的精神。“中国如何全方位融入世界”是今天国人探讨的热门话题,而早在100多年前广东香山人郑观应就已经开始深入思考并切身实践。郑观应17岁的时候,在科举考试中未能展露才华,父亲便把他送往上海洋行,郑观应就此踏上经商谋生之路。这一段历史在广播剧中通过戏剧冲突进行了更加充分的展现,将人物性格、内心情感淋漓尽致地表现了出来:

【广播剧

旁白:我们来到一百多年前的郑家老屋。

【民族音乐:大气而哀伤

郑父:应儿啊,这次你参加童子试未中哪!看来你为官无望了。

郑观应:父亲,孩儿不孝。

郑父:你是家中第一个读私塾的,在16个兄弟姐妹当中是个聪明的孩子,然而,老天并没有为你打开这扇门哪,不如你还是做点儿其他的事吧。

郑观应:一切听父亲安排。

郑父:为父知道你并不是十分愿意,但是家中境况你也看到了,父亲还是希望你能够跟随你的叔父去做事,他在上海新德洋行做买办。

郑观应:是,父亲。

郑父:做买办是供奔走之劳,但是离不开心明眼亮,书还是要读的,而且要读好用好。

郑观应:是,孩儿谨记。

这样的戏剧设计淡去了历史人物,尤其是典型英雄形象的耀眼光辉,而是从人性化的视角去解读和表达,润物细无声地传递着作品的主题和中心思想,即珠三角地区因为独特的地缘优势,儒家文化和西方文化碰撞融合,敢为天下先的民族精神让广东人有了创新和前卫的理念,也有了改革开放的先试先行和飞速发展。通过这样的表现形式,让人联想到郑观应的父亲给儿子的忠告:“讲究实际,亦绅亦商,读书经商两不误。”使历史人物可信、可亲、可敬。

在《历史的回响》的报道中,戏剧手段的运用给我们带来了很多创新的思考。在历史人物情感的表达上,艺术化的戏剧手段更为生动和传神;对人物性格、思想和目的深入刻画也能起到很好的渲染效果;同时可以使故事场景和情节更具艺术表现力。但同虚拟场景和情节一样,戏剧化的表现手法同样要面对新闻真实性的问题,以及不能出现喧宾夺主、怪诞突兀等问题,在此不再一一赘述。

《历史的回响》的创新在于思考方式和创作手法的变化,更在于它对广播艺术美的追求和探索。丰富的听觉效果创造出了新的艺术形象和事件空间,使作品成功地在不同媒介和不同艺术样式之间进行转换,为受众提供了更加轻松、直接、多维的审美享受。

(作者单位:中央人民广播电台对台湾广播中心)

(本文编辑:莫玉玲)

推荐访问:回响 节目 广播 创新 专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