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及分析

时间:2023-05-12 12: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本文通过文献资料,结合个别访谈等途径发现当前中学生普遍存在着体育意识淡薄的情况,并分析其产生的原因,进而提出建议与对策。

中学生;体育意识;原因分析

[中图分类号]G634.96[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9646(2011)10-0088-02

一、前言

随着时代的发展,终身体育成为现代体育的一种新思潮。要使终身体育成为现实,关键在于学生时期要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掌握体育锻炼的正确方法,养成经常锻炼身体的习惯。

二、我国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现状

所谓“体育意识”,从心理学角度看是指客观存在的体育现象在人们头脑中的反映,是人们对体育运动总的认识和看法。就中学生而言,是指他们在参加体育活动过程中对学校体育目标的认识,采取个人认为是正确有效的方式以决定行为的心理活动。它的基本内容包括三个方面:体育认识、体育情感和体育意志。从这三个方面综合来看,当前中学生体育意识不容乐观。

1.体育认识方面

体育认识是指学生对体育的知识性和理性的追求。我国中学生对体育的认识总体上比较肤浅,体育知识掌握有限,对体育锻炼价值和意义了解不深。许多学生只知道埋头读书,认为“参加体育锻炼会浪费学习时间”,不懂得健身方法。内蒙古大学对青少年学生是否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进行了调查,调查结果表明:大中学生中,了解全民健身计划者占18.8%;只了解一些者占52.9%;不了解者占29.3%。全民健身计划已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宣传,但仍有一部分学生不了解,更谈不上对体育重要性的理解。毛泽东曾在《体育之研究》一文中说:“体育于吾人实占第一之位置,体强壮而后学问道德之进修勇而收效远。”可见“体育第一”、“健康第一”的道理,现在还有许多学生没有意识到。

2.体育情感方面

体育情感是指对体育的感受和评价。这里就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和体育锻炼频度来看一下:我们随机抽查了本校300名学生,对他们的体育态度进行了调查:只有30.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是积极的,16.7%的学生对体育的态度处于中等水平,52.7%的学生未形成积极的体育态度。同时对这些学生的“体育频度”作调查:只有27.7%的学生经常参加(每周5次,每次30分钟以上,包括体育课);63.5%的学生有时参加(每周2~4次);8.8%的学生很少参加。从以上两个调查结果可知,中学生中,对体育的认识态度积极,并经常参加体育锻炼,形成较深刻的体育情感的学生只占全体学生的三分之一。

3.体育意志方面

体育意志是体育意识的能动方面,是学生自觉地确定参加体育的目的,并在确定的目的支配下,克服行动中的障碍、困难,以实现目的的心理形态。体育锻炼最根本的原则是要持之以恒。可是,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缺乏恒心,常常“两天打鱼,三天晒网”,遇到困难不能克服,没有养成良好的体育锻炼习惯。据浙江省兰溪市游埠镇初中陈浩然老师对初中毕业生参加工作1~4年参加体育锻炼情况调查,结果表明:经常参加体育锻炼(每周3次,每次15分钟以上)占15.65%;少量参加锻炼(每周1~2次)占27.91%;基本上或根本不锻炼占56.44%。可见,这些学生在校期间的体育活动比较被动,没有形成良好的锻炼习惯,缺乏体育锻炼的自觉性和主动性,体育意识尚未形成,以至走出校门后,不能长期主动地参加体育锻炼。

三、当前中学生缺乏体育意识的主要原因分析

过去的学校体育对于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很少重视。加之社会对体育理解的片面性和应试教育等影响,造成学生体育意识普遍较差。

1.学生自身因素

(1)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

实践是认识的来源。体育意识是人们在不断地参与体育运动中逐渐形成的。现在的中学教育因为升学的压力,使得多数学生不得不放弃体育锻炼,挤出时间学习文化课。除了每天的两操和一周两节的体育课,几乎没有其他的活动时间,学校规定的课外活动形同虚设;另一方面,由于学校的运动场地、活动器具有限,教师又没有认真组织,体育锻炼课不能很好开展,部分学生参与体育锻炼受到影响。久而久之,学生的体育锻炼兴趣减少,更加不愿活动,如此反复,形成恶性循环。学生参与体育运动实践较少是体育意识难以形成的原因之一。

(2)学生参与的体育活动以直接兴趣占主导地位

心理学认为:只要当学生对运动产生间接兴趣,即对活动的结果产生兴趣,并以体育锻炼的社会意义为动力,才能对活动始终充满热情,并能克服一切困难进行身体锻炼,使体育锻炼成为自觉行为。然而,目前的状况却很不乐观。许多中学生对体育锻炼的目的和意义,体育锻炼价值认识不足,更不懂得体育锻炼是社会发展、进步的需要。绝大部分学生参与体育运动是因为他们对该运动本身产生兴趣,是直接兴趣,而不是间接兴趣。所以他们参与体育活动不可能持之以恒,一旦受到外界客观因素的影响,就立刻终止运动,不可能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

2.体育教师的因素

(1)体育教师对学生缺乏正确的技术指导,造成学生技能低下

有人作过研究:技术水平越高,体育态度的强度也越高。所以体育运动技术的高低与体育意识的形成是密切相关的。如果体育教师能经常对学生进行正确的技术指导,促进学生运动技能的提高,在运动中更有可能使学生获得成功的喜悦,也更能激发学生对体育的兴趣。但是,由于某些体育教师业务水平不高,备课时又没有很好钻研,在传授技术时讲解笼统或不正确,造成学生掌握运动技术困难,运动技能低下,同时,在体育锻炼课时,教师对学生的技术指导也不得力,学生盲目锻炼,有时甚至会造成学生运动损伤。当然,学生技术掌握不好,运动生了“厌学”情绪,造成体育意识淡薄。

(2)体育教师在教学中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尽管现在人们对“现代体育观念”提得较多,但是长期以来受到传统观念影响,课堂教学只重视身体素质的提高和运动技能的掌握,而忽视对学生体育意识、体育能力的培养,学生总是跟随着教师进行练习,离开教师,就无法科学地实施自己的体育活动,更没有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能力,所以大部分学生走入社会即与体育挥手告别,十几年的学校体育就到此结束。

3.学校、家庭与社会的因素

实践证明,要想有效地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需要学校、家庭与社会的相互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班主任和家长对体育的态度很大程度上影响着学生的体育意识。如果家长和班主任对体育有正确的认识,在家中或在学校里有相当丰富的体育话题和体育用品,并支持学生参加各种体育活动,就能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影响,形成对体育的正确观念和积极态度,从而形成良好的体育意识。但是,目前情况往往不尽人意。由于高考指挥棒作用,一些家长和教师认为,学校体育是配角,重要的是文化课成绩。个别家长和教师甚至把体育与文化课学习对立起来,对学生参加合理的体育活动持反对态度。有人调查过,我国目前有81%的家庭没有主动为孩子购置体育用品,94%的家长没有明确要求孩子锻炼身体。有些班主任甚至对学生自己购买的活动器具进行没收。正是因为班主任、家长对学生合理的体育锻炼缺乏正确的引导,使学生对体育产生了消极的态度,阻碍了学生体育意识的正确形成。

四、建议与对策

1.广大体育教师应不断学习,更新观念,完善自我,真正体会到培养学生体育意识的重要性,大力加强对学生的体育意识培养,将体育意识培养贯穿于每一堂课和其它各种教学活动中。

2.培养学生的体育意识,学校要积极创造条件,营造一个良好的体育氛围。如设立体育节、体育选修课、健康教育课等;开展丰富多彩的课间活动和课外体育活动;利用电视、广播、黑板报等宣传媒体进行体育活动宣传及组织教工体育比赛,激起学生的体育兴趣;也可开展体育知识讲座、体育知识竟赛等活动,使学生受到良好的体育熏陶。

3.学校、家庭与社会应互相配合,充分发挥体育宣传的导向作用,端正人们对学校体育的正确认识,深刻理解学校体育对培养现代化人才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作用,从而提高学生参与体育的自觉性和主动性。

4.更新教学观念,改革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自学、自练、自评的能力,大力开展快乐体育、成功体育,以增强学生的体育意识,为终身体育打下良好基础。

[1]祝文钢,陆宇明.应重视青少年健身意识的培养[J].中国学校体育,1999. 1.48.

[2]陈浩然.为什么那么多学生毕业后就不再锻炼[J].中国学校体育,1999.5.8.

[3]高校体育教育中如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1999-23.

作者简介:

陈国民,男,江西省彭泽县第三中学实训部主任,主要从事学校管理及高中体育教学工作。

推荐访问:中学生 现状及 意识 分析 体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