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省级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现状及发展趋势

时间:2023-05-12 09:24: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省级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人才培养体系中不可或缺的组成部分,作为中等职教体系的组成部分,我国省级体育运动学校是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而逐渐发展壮大的,本文阐述了省级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的现状,以及展望了其发展趋势,以期对其今后发展提供参考。

[关键词]省级体校 现状 发展趋势

一、省级体育运动学校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现状

1、在竞技体育中发挥的作用

省级体育运动学校上承优秀运动队,下启广大的业余体校。在我国体育后备人才培养的体制中,处于传统校、业余体校等构成的金字塔顶部。据国家体育总局统计:九五期间,全国各级各类运动学校共向优秀运动队输送了18620名运动员,为社会培养了47190多名中等体育专门人才,向高等院校输送28513名运动员。在悉尼举行的第27届奥运会上,我国所有夺冠选手中,仅有1人不是体育运动学校输送而来。上述数据充分说明了,体育运动学校是我国竞技体育名符其实的人才库、加工厂。

2、制约体育运动学校发展的主要因素

(1)社会转型期带来的影响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要求以市场为导向,进行资源的合理配置。原本作为社会主义公益事业的运动学校除了政府的支持外,能否适应社会的变化是生存和发展的重要条件。而依附于我国竞技体育举国体制的大多数中等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模式决定了其在短期内难以完成质的转变,旧的体制仍将发挥主导作用。但随着社会进步对人才综合素质越来越高的要求,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就业难度增大,这给运动学校人才的正常流动带来困难,导致运动学校在社会中的影响力有所下降。

(2)教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过去体育运动学校的学生无论能否进入优秀运动队,其出路都基本得到保证,这一优势极具社会吸引力。但自从教育部规定小学师资必须具备大专以上学历和公安部规定公安干警必须通过国家公务员考试的用人制度改革后,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毕业生就失去了这些就业的主要渠道。

(3)体育体制改革的影响

在悉尼奥运会上取得辉煌战绩后,我国仍强调体育举国体制的优越性。但此时的举国体制与几年前相比,内涵已有了很大的区别。在倡导集中财力、物力,发展重点项目,全国一盘棋的同时,积极推行着竞技体育体制的改革。其中的重要内容就是单项协会实体化,一些过去曾集中于综合性体育运动学校的热门项目,逐渐分至各单项运动管理中心一、二、三级统一管理,在一定程度上分化了原运动学校的生源和师资。于是体育运动学校与单项体育管理中心的人才如何合理竞争与协调也成为体育系统内部亟待研究的一个新课题。

3、体育运动学校人才培养面临的实际困难

关于对体育运动学校目前面临的实际困难,对体校校长进行了问卷调查

(1)经费不足

运动学校的经费来源主要由两部分构成,国家投款和自筹经费。在调查中所有体育运动学校,都将经费不足放在了困难中的第一位,有的甚至认为由于经费紧张,日常的训练和教学活动都受到了影响。经过对31所运动学校的统计,国拨经费年平均为490万元人民币,高的如上海体育运动学校和北京什刹海体育运动学校达到千万元以上:低的如宁夏体育运动学校仅100多万元人民币。

(2)生源质量不理想

在过去几十年中,全国的业余体校为运动学校提供了充足的生源保证。但近几年来,业余体校和社会从事专门体育训练的青少年数量和质量都有所滑坡,这使省区市级中等体育运动学校的体育后备人才生源基础受到一定的影响。

(3)输送渠道不畅

体育运动学校向优秀运动队输送后备人材的数量和质量直接反映办学水平的高低。各省市的输送人数比例各不一样,高的平均年输送率达到40%(如吉林省体校和北京市第二体校),低的不到10%。从整体看,全国运动学校的输送率大多在20%~30%之间。

体校输送的后备力量最终是否成材,要看优秀运动队最后的培训结果。因此,体校与优秀运动队之间不可避免地存在着矛盾。特别是一些小年龄项目,如体操、跳水,优秀运动队往往直接从业余体校中选人或者从社会上直接招录,越过了省级体育学校这一中间环节的培训过程,不同程度地影响了体育学校培养后备人才的积极性。

(4)受社会其他培训方式的冲击

近年来,一些社会化程度较高的项目,如足球、篮球、网球、武术、跆拳道、游泳等,社会上出现了很多民办或社会化的俱乐部、学校,这些实体往往有较强的经济实力,对学生的吸引力更大。如各职业足球俱乐部的二、三线队伍就以其能便捷地向上输送,具有较高的收入预期而吸引了相当一部分学生。其他项目也不同程度地出现类似情况。此外,一些项目实施单项协会实体化后,主办了自己的专项学校。如体操学校、游泳学校等,在社会上吸引力较大,他们所吸纳的生源对运动学校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5)培养的学生不适应社会要求

相当一些体育运动学校经过数十年的发展,在办学思路、运行机制、管理方式上都形成了固定模式,这些模式曾在历史上发挥了积极的作用。但随着矛盾的逐步积累,办学规模和方式受所在地具体情况的制约等,体育运动学校的在校生年龄、学历跨度大,同一年龄段学生入学时的文化程度参差不齐,教学经费和设备以及师资相对欠缺,且课程设置单一、陈旧,造成人才综合素质较差,在社会中竞争力不强。

二、省级体育运动学校的发展趋势

实践证明,省级体育运动学校这种体育后备人才培养模式,目前乃至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是适合我国国情的,没有其它方式所能完全取代他。为使各级各类运动学校持续、稳定、健康地发展,必须更新观念,深化改革,尤要充分利用国家的职业教育改革政策和措施,寻求运动学校的改革和新的发展出路。

1、开发新培训职业,增设体育专业以外的多种课程,实施通融性强的职业教育

这是不少中等体育运动学校近年来已纷纷实行的一项教学改革措施,目的是增强学生全面素质,为社会培养一专多能的复合型人才,以提高运动学校学生进入劳动市场的竞争力。在调查中发现,有95%以上的学校均调整了文化课的教学方案,大幅度增加计算机、文秘、外语、公关、管理、场馆经营、中医骨伤等课程。实验证明:职业教育是一个国家经济和社会发展必不可少的环节,是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前提。也是达到国家发展目标的有效工具。运动学校如不适应这个趋势,势必走向消亡。

2、学习运用教育系统的先进经验,按市场经济规律办事,激活体育教育的产业基因

在问卷调查中大部分学校认为,体

育运动学校的社会竞争力不强,很重要的原因是经费不足,学校的硬件更新跟不上时代发展,各种新的教学手段和方法难以进入运动学校,自身教学质量上不去,影响了学校和学生的发展后劲。为此,运动学校一方面应继续依靠国家财政投入的增加,另一方面要激活教育市场的产业基因,面向社会,广泛吸纳择校自费生。运动学校要通过体育教育服务,为社会培养人才,以获取应有的、足以支撑自身发展的经济物质动力——资金,用以改善落后陈旧的教育教学设施,增加新设置课程必需的软硬件设备:要改善师资队伍,形成队伍内部的竞争及流动机制,加速已有培训职业教育的现代化,提高训练质量和文化教学质量。

3、更新办学模式,拓宽学生毕业分流渠道

在我国竞技体育市场尚不发达,向上一级优秀运动队输送青少年运动员人数有限的情况下,仅中专学历已不能满足学生及家长的就业要求。参照教育系统部分学校实施的新办学模式,实行双学历是运动学校调整与创新的重要方法。可充分利用自身资源采取向上(大学)挂靠,向下(普通中小学)延伸,横向(相关中专或职高)联合的灵活方式。要将学历教育与各种职业短期培训结合起来,把各类考证列入学历教育的一部分。近两年上海、江苏、河北、辽宁、湖南等省市运动学校在实行多层次办学、构架人才立交桥方面做了一些有益的尝试。其中河北省以推荐升学,协助组建高校运动队等共建、联办的方式,努力挤占高校对中专学生的吸纳份额。据统计,两年时间有50%的省运动学校毕业生以优惠条件升入大学专科或本科学习。除此外,还有不少省市运动学校与同等教育层次学校联合,为学生开办各种职业的培训班,颁发上岗资格证书。

4、扩大招生范围,实行学分制,为优秀后备人才和晚期成才者提供有效的训练保证

各级运动学校近两年都在教育系统扩招政策的影响下,及时调整招生范围和招生计划,实施了适应自身发展的扩招举措,既为运动学校的生存奠定了一定经济基础,又使学校的富余资源得到充分利用。但扩招并没有解决部分大年龄运动员来不及输送就面临毕业分配的训练效果滞后问题,也没能解决一些优秀后备人才为保证训练而舍弃文化课学业的问题。积极创造条件,延长学制,实行学分制,是解决上述缺憾和学训矛盾的有效方法。学生可根据自身实际情况,在保证训练质量的前提下,选择和掌握文化课学习的进度,对转变学生的学习态度,提高训练质量有积极的促进作用。除上述改革措施外,各级体育运动学校还可在创名牌学校、一、二线运动项目人才统一管理和教育成本多方承担方面做出一定的尝试或探讨,以寻求更广阔的发展空间。国家体育总局在2l世纪初下达的《体育运动学校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中对运动学校的定位做出了明确规定,即。运动学校高中阶段的文化教育,可以实施普通高中、中等体育专业和职业教育相互融通的办学体制,初中、小学部实施九年义务教育“可附设学前幼儿班”。这一改革思路,对运动学校进一步松绑,不再将运动学校的文化教育仅局限在中等体育专业教育层次,为体育运动学校在具体发展中创造了更大的空间,无疑将有利于促进我国各级各类运动学校在完成培养高水平体育后各人才这一主要任务的基础上,实施培养目标的多元化,为社会文明做出更大的贡献。预计今后运动学校的出口畅通了,生源会更有保证,学校的生存发展必然也会更有前景。

推荐访问:人才培养 发展趋势 浅谈 体育运动 省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