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张以庆作品为例浅析纪录片的主观性表达

时间:2023-05-12 09: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张以庆是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编导,他的作品以他独特的观察视角、深厚的人文价值和独具个性的表现手法在业界和观众中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并获得了极高的赞誉。同时,作品的主观性的表现手法也在学界引起了广泛的争议和讨论。本文以张以庆最有影响力的三部纪录片《舟舟的世界》、《英和白》和《幼儿园》为例,具体分析这三部作品体现出的主观性,来探讨对纪录片中存在主观性的理解。

关键词:张以庆;纪录片;主观性;客观性;表现手法

中图分类号:J9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3-0143-01

一、张以庆纪录片作品主观性的争议

张以庆是湖北电视台的纪录片编导。他推出了三部具有广泛影响力的电视纪录片,分别是《舟舟的世界》(1997年)、《英和白》(1999年)和《幼儿园》(2004年)。这三部作品关注普通的人和事,表达出独到而深刻的内涵,在业界和观众中都曾产生过巨大的影响。由于强烈的编导意图介入和电影化的制作手法,他的作品引起业界的争议和讨论。争议的核心就在于张的创作手法是否违背了纪录片的客观性理念。

二、张以庆的三部纪录片作品中主观性的体现

1.《舟舟的世界》是一部令张以庆在业界获得巨大好评的作品。片中的主人公舟舟也因为该纪录片而家喻户晓。舟舟是一个患有先天智力障碍却拥有音乐天赋的孩子。张以庆以一种全新的视角来表达“一切生命都具有尊严”的主题。

张以庆用平等的眼光来记录舟舟的生活,这种“主观性”的态度通过镜头运用体现出来。片中舟舟的画面多为平视或者仰视的角度,比如当舟舟站上指挥台拿起指挥棒全心投入指挥演奏的时候,导演采用了仰视的角度来拍摄他。此时画面中的舟舟形象充满了生命力。编导在镜头运用上充分实现了平等尊重的观念,让观众感受到了生命的神圣感。

2.《英和白》这部作品讲述的是一只世界上唯一被驯化的大熊猫“英”和一个有着中西血统的杂技团驯兽员“白”十四年如一日的生活,表现了个体的生存状态和精神世界。

作品中的“主观性”体现在颠覆性的叙事方式和编导主观干预。影片刚开始,编导就大胆采用了额熊猫“英”的视角的主观镜头,来表现出“英”和“白”生活的沉闷气氛和孤独感。为了表现时间的变化并构建起英和白与外部世界的联系,编导安排了一台电视机。在整日喧闹的电视新闻的映衬下,观众可以强烈地感受到外部世界的喧嚣与“白”的封闭世界的沉闷这两者之间的巨大落差,“白”的孤独感被诠释得淋漓尽致。

3.《幼儿园》是张以庆耗时14个月、记录了5000分钟的素材带之后为观众呈现出的一个时常69分钟的社会寓言。他把镜头对准了中国武汉一所寄宿制幼儿园。作者通过以儿童的视角来折射出了我们当下这个社会的价值观念。

这部作品中的“主观性”表现在编导的主观干预。作品贯穿了两条线索,一条是对幼儿园里生活表象的纪实,另一条则是对孩子进行直接的访谈。访谈穿插在生活纪实当中,形成了作品的结构,更展现了一个表象之下客观存在而又陌生的儿童内心世界。

三、纪录片客观性与主观性的思考

对于作品产生的争议,张以庆本人并不否认他“一向坚持纪录片是一种非常个人的、私人的东西。它是作者个人描述解释世界的一种方式”。在他看来,任何一部纪录片的创作过程中都无法将编导自己的意识和观点完全排除,来实现最客观、纯粹的记录。他拍摄纪录片就是要“用暗示、对比、强化等手段,表达出所要表达的东西”。

客观性是纪录片创作的原则,但是对于影片的客观性及其表现手法的理解值得商榷。“纪录影片工作者和使用其他任何手段的传达者一样,可以进行无限制的选择。他可以选择话题、人物、景致、角度、镜头、并列、音响和语言。这种选择不管是有意识的抑或无意识的,不管他承认或者不承认,都是他的观点的表现”。

张以庆并不是唯一的以作品的主观性为特点的纪录片创作者。与他的创作理念和手法相似的创作者,美国著名纪录片导演麦克·摩尔是一个典型的例子。麦克·摩尔的代表作有《罗杰和我》、《克伦拜耳的保龄》和《华氏911》等等,他的作品曾获得极高的评价。一般的纪录片中,主观的视角来自于镜头背后的纪录片创作者,而麦克·摩尔直接走到了镜头前面,表现出了强势的主观视角。摩尔按照自己客观事实的理解来选择和组合素材,来表达个人观点。这一点随着纪录片的发展,纪录片的客观性愈来愈关乎创作者本身的立场和公正性。每个人对于事情的了解和看法都不尽相同,理论上的绝对的客观性是无法达到的。

纪录片是创作者对客观世界、客观生活的主观表达。不管是坚持纪录片的客观性和忠实记录的观点,还是坚持通过拍摄手段上的设计来表现编导的意图,本质上可以看作是纪录片中的两种流派、两种表现方式,都是当下纪录片理念和实践的组成部分,并无正确与错误之分。纪录片本身也在随着时代的变化、技术手段的更新而不断发展,而创作出打动人心的纪录片作品,通过作品来反思社会、关怀生命,才是纪录片的根本精神所在。

参考文献:

[1]埃里克·巴尔诺(美),张德魁,冷铁铮(译).世界纪录电影史[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92.

[2]朱景和.纪录片创作——二十一世纪新闻传播学系列教材[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

推荐访问:主观性 为例 浅析 纪录片 表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