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的传承与发展

时间:2023-05-11 20: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一个民族的文化是民族的灵魂,是民族生存和发展的本质力量,如何认真做好民族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民族舞蹈;传承与发展;大理;白族舞蹈

中图分类号:J7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5)20-0102-02

云南各少数民族的现今仍存在的舞蹈,都是千百年来伴随着这个民族的发展而发展的,从古代走向今天,并在各民族中流传着。其中白族是我国一个历史悠久,文化艺术丰富多彩的民族,素以能歌善舞闻名于世。早在一千多年前,洱海地区的白族先民就创造了举世瞩目的辉煌乐舞《南诏奉圣乐》,成为我国民族文化交流史上的一桩盛事。从历史传承至今,白族人能歌善舞的习俗经久不衰,随着社会的进步发展不断注入新的内容而兴旺。

白族民间舞蹈渗透着白族的历史变迁、宗教活动、民族习俗和文化娱乐,具有古朴幽默、典雅刚健、欢快明朗、清新活泼的诸多特点,反映了白族人民勤劳勇敢、淳朴善良、团结进取的精神。它是白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千百年来白族人民智慧的结晶。而对民族文化的传承与发展,是我们必须要面临和研究的问题,现就大理地区白族舞蹈的了解,谈一点个人的看法和认识。

一、继承传统是必不可少的积累

(一)民族民间舞蹈在群众中继续流传下去是最重要的传承

云南少数民族舞蹈绝大部分都是群众自娱性的民间舞蹈。千百年来,在群众中广为流传。舞蹈时,男女老少人人参与,数昼夜不息。它虽然没有复杂的舞步和队形的变化,但它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与民族生存发展紧密相连,内涵深邃,是人民智慧创造的结晶,它深深植根与人民群众之中。如白族舞蹈“打呀撒塞”,“打呀撒塞”又称剑川东山打歌。“打呀撒塞”意为跳呀撒塞舞。这是一种自娱性的载歌载舞的集体舞蹈。主要流行在剑川县的东岭乡庆华一带的白族山村和相邻的鹤庆县西山乡各村。舞蹈一般在民族节庆时表演。届时,田间地头,村头巷尾舞者成百上千,到处都是舞场,到处都是跳舞的人群,男女老少身着民族盛装,纷至沓来,歌舞达旦,异常热闹。舞始,需先唱“十二月调”既叙述一年十二个月中的农事活动的唱词。此后便可自由对唱、即兴编唱。有唱劳动生活的,有唱情歌的,有唱民间故事的。舞蹈主要有以下的特点:踏跺的力度强,膝部的屈伸动作稳沉有力,舞步的轻重拍很明显。上身为小幅度的前俯后仰或左右横向的倾晃。舞蹈动作有扣手舞、搭肩舞等。当地群众说打呀撒塞是为了祈求神灵保佑各家各户一年四季清吉平安,无病无灾。也有人认为,该舞可能是白族先民在游牧狩猎时代的劳动中创造发展而成的。

近年来,由当地的文化工作者提炼加工成的白族集体舞《肖啦者》、由大理州群众艺术馆集体提炼加工的白族广场舞《心肝票》普及到大理的各县乡,每逢节假日或傍晚,在街头广场,或在公园里都有群众相邀起舞,在龙头三弦的伴奏下踏歌跺地的脚步声热闹非凡。一些外来的游客,甚至外国的旅游者,都兴致勃勃的参与舞蹈。少数民族舞蹈进入城市群众生活中,使少数民族舞蹈在更大的范围内流传,这也是民族舞蹈的一种传承发展方式,经验说明,民族舞蹈就是应该永远传承在民众中间。这不仅保存了舞蹈的形式,更主要的是传承了民族舞蹈的生命力。

(二)保持传统节日,民族民间舞蹈也就得到必要的传承

传统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形态、民族精神、心理素质、历史发展、社会形态、生产力水平等多种因素,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形成的。舞蹈是节日中不可缺少的部分,是节日的主导和核心,往往舞蹈出现,节日就推向高潮。如白族霸王鞭舞存在的载体,主要依托白族民间丰富的民俗节日中。白族民间一年四季节日不断,每逢盛大的节日或喜庆佳节如“二月八”、“三月街”、“绕三灵”、“栽秧会”、“田家乐”、“火把节”、“耍海会”、“本主节”等,人们都要举办盛大的祭典活动。白族霸王鞭舞就是这些节日里主要的表演形式。

“霸王鞭舞”是在广大白族群众中最为普及的一种民间舞蹈。主要流行在大理州的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云龙县、宾川县、祥云县等白族聚居地区。白族语称霸王鞭为“搭哇别”、“得且嘎”、“的度靴”。“搭哇别”意译为“打钱杆”。而“的度靴”则是模仿霸王鞭响声的白语拟声词。该舞所用的道具,民间皆认定其带有某些象征意义。如霸王鞭上的四个长方形孔,象征四季;孔中嵌入的铜钱数目分别表示12个月或24节令。霸王鞭舞主要用传统的白族唢呐曲伴奏,中间插入民间打击乐,用以突出节奏,烘托舞蹈气氛。常用舞曲有“大摆队伍”、“耍龙调”、“耍虎调”、“将军令”等。部分白族乡村还有专用的霸王鞭舞的舞曲“霸王鞭调”。青年男女跳的霸王鞭舞节奏鲜明、活泼热烈,常常带有竞技比赛的成分。这种类型的舞蹈,动作组合复杂多变。动作幅度大、力度强,具有一定的难度。老年人跳的霸王鞭舞则比较稳陈庄重,动作规范考究,富有雕塑感。白族霸王鞭舞的主要动律特征为:上身胸椎为轴,双肩交替牵动胸部划圆旋绕,形成绵而韧的感觉。下肢以坐胯屈伸形成富有弹性的上下颤动感。舞者身体各部位必须主动与道具所欲敲、击的方向相迎,承接。舞蹈时,上身的“承”和“旋”与下肢连续的“颤”的配合,使舞蹈产生舟船在波浪中起伏飘荡、悠然洒脱的风格特点和“仰俯曲伸、辗转反侧”的特殊动律。舞蹈动作有“背靠背”、“心合心”、“胯合胯”、“脚勾脚”、“仙人搭桥”、“二龙抢珠”、“打一条街”等。因此,保持传统节日、过好传统节日,民族民间舞蹈也就会得到必要的传承。

二、民族舞蹈的传承要在发展中寻求保存

(一)拓展民族舞蹈传统空间

由于受地域、族别、交通等原因的限制,许多民族民间舞蹈都具有较强的地域封闭性,逐渐走入一种狭窄的面临消失的状况,若得不到广阔地区人群的共同欣赏和广泛传承,一些少数民族舞蹈就会逐渐失去生存的空间。大理州十分注重民族文化空间的拓展,“搭台唱戏”借助“大理三月街”、“剑川石宝山歌会”、“绕三灵”、“本主会”等传统民族民间节日为传承载体,将许多民族民间群众自娱性舞蹈列为固定的文艺活动项目,使节日成为了民族民间舞蹈集中展示的盛会,促进了少数民族舞蹈的交流,普及推广优秀民族舞蹈,为民族舞蹈的传承和发展奠定了广泛的群众基础。

(二)与时代同步寻求传承

少数民族舞蹈是各族人民千百年来的智慧创造,是在一代一代人的不断丰富和完善中构成起来的。因此,世代相传的少数民族舞蹈并非一成不变。不同的时代有不同时代的要求,不同时代的文化特征也必然会在少数民族舞蹈中有反映。

过去由于历史发展的局限,大理很多少数民族舞蹈,往往比较简单、原始。特别是很多群众性的自娱舞蹈,大多是围成圆圈或是聚集在道具的周围,在单一的舞蹈动作基础上重复或有一些简单的变化。这在过去生产力底下、交通闭塞,也没有其他娱乐方式的时候,人们是可以在一个简单重复的舞蹈动作里连跳几天几夜进行娱乐的,进行传承的。但是如今,随着社会的进步,生产力的发展,科技的进步,人们的思维能力、生活方式、娱乐内容、审美趣味等等都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对文化生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是年轻人,对原来简单的舞蹈感觉十分的不满足,而不愿意去跳,去传承,个别的甚至嘲笑厌弃。大理州的文化工作者,顺应了时代和群众的要求,在原来白族“哩格高”、“打呀撒塞”的基础上进行发展,吸取了其他白族舞蹈中几个适应群众性舞蹈的动作,突出了舞蹈的参与性、娱乐性,强化了舞蹈音乐的现代感重新编排了白族集体舞蹈《跳客茵》,很快就在群众中传开了,大家都喜欢跳,本民族也予以肯定。舞蹈轻松、自然,使人愉悦、快乐、陶醉。舞蹈中能抒发今天人们的情感需要。因此也就说明少数民族舞蹈也要发展,少数民族舞蹈的保存也要在发展中寻求保存。

三、在生活中寻找灵感,在传统中寻新意

整理加工是民族舞蹈表现中不可缺少的一种路子,随着时代的进步,文化的发展,对于舞蹈工作者来说,只停留在整理加工的层面,不能为民族舞蹈注入新的意识,拓展表现的领域,民族舞蹈将停滞不前越走越窄。时代的前进,对于民族生活的反映应该找到新的突破口和新的角度,应该从更深的层次来挖掘民族生活。应该深入到生活的本质中去,揭示人生的真谛,真实地去表现人们的理想与追求。艺术的价值在于创新,传统的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瑰宝,需要我们根据今天人们的审美价值重新去认识和创造。民族舞蹈的智慧在于开拓,在于冲破束缚,在于反思后的超越。民族舞蹈的繁荣只有在开拓、冲破、超越中呈现彩虹。白族舞蹈《白子白女》是根据洱源西山民间舞蹈“力格高”风格结合大理坝区白族舞蹈特点创作而成的。该舞的创作,作者喻良其老师用大写意的手法,通过白族山区与白族坝区舞蹈特点的融合,创作出既是民间有,又在民间找不到的原型,把全新的白族舞蹈形象展现在观众的面前,让人们耳目一新,该舞的创作虽然没有用白族常见的霸王鞭、八角鼓,但它使人强烈感受到白族舞蹈特点的魅力,从内容到情绪的表达,不拘泥于一般的民族风情的展现,而是把创作的触角深入到白族人民的日常生活中,捕捉新的形象,并通过舞蹈的形式表现出来,是民族舞蹈创新发展必须走的路子。舞蹈动作设计别致、富有民族个性,动静对比、强弱对比处理得当,增强了舞蹈的艺术观赏性,特别是当舞蹈即将结束时的艺术处理,当全台只剩一个人在舞动时,强烈的打击乐声中,人们逐渐加入舞蹈行列,跟随领物者的动作不断反复汇集,最后队伍形成三角时,使舞蹈及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推至高潮,结束是演员手拉手形成两大排,由后台逐渐向前台移动迎面扑向观众,顿时使人们感受到白族人民伴随着大地的震动,踏着洱海的波涛,走向明天,走向世界的震撼力。该舞蹈的创作拓展了白族舞蹈的表现空间与领域,创造了新的白族舞蹈语汇,使白族舞蹈迈上了一个新的台阶。

四、政府行为是传承与发展民族舞蹈的强有力的保障

民族民间传统文化是我国各民族智慧的结晶,是塑造民族精神的源泉。党的十六大指出:要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扶持重要传统文化保护与传承的工作,积极发展社会主义文化事业。大理白族自治州人民政府十分重视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与保护,积极探索保护民族民间文化的新思路,把民族民间传统文化的传承保护与发展工程作为建设民族文化大州的发展战略的重要内容来抓,经过多年的实践和努力,专门出版了《白族民间舞蹈》、《白族舞蹈论》等专著。正式挂牌成立了大理州白族文化传习所,旨在为传承白族文化,弘扬白族民间艺术,承载着传习、展示、交流的功能。并在每年的三月街民族节中设立了“蝶泉奖”对民族民间文艺表演、民族民间舞蹈创作和传承的优秀个人和团体进行鼓励和奖励。命名了一大批“民族民间舞蹈大师”、“民族民间舞蹈艺人”。并积极组织参与全省、全国的一些重大舞蹈比赛和展演,才得以出现《阿达茵》、《弦子弹到你门前》、《细妩妮》、《彩蝶飞花》、《喜悦霸王鞭》、《麻雀调》等一批优秀舞蹈作品。因此只有在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这些工作才得以完成。所以政府行为,是传承、发展、创新民族舞蹈的强有力的保障。

五、结语

总而言之,传承、发展少数民族舞蹈,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我深信,只要大家共同努力,从每一件具体的事情做起,从多层面多角度做起,从每一个细节做起,从现在做起,坚持不懈,云南少数民族舞蹈将会越来越好。我们不仅舞其形更要舞其神;不仅要跳民族舞蹈动作更要跳出其民族精神;不仅是在舞蹈,而且是在体现一种少数民族舞蹈文化。

参考文献:

[1]喻良其.白族舞蹈论[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2007.

[2]刘金吾.中国西南少数民族舞蹈文化[M].云南:云南人民出版社,1996.

[3]秦经玉,石裕祖,杨学英等.白族民间舞蹈[M].云南:云南民族出版社,1994.

推荐访问:云南 浅析 少数民族 传承 舞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