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难题及对策研究

时间:2023-05-11 16: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经过十余年的探索,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整体而言还处于创业教育的初级阶段。为促进创业教育良性发展,高等学校应树立立体创业教育观,加强师资团队与课程体系建设,建立完善的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关键词]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创业意识

[作者简介]范开菊,河南科技学院教育科学研究所讲师,河南新乡453003

[中图分类号]G6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434(2010)04-0204-04

在全球化和信息技术革命浪潮的影响下,我国正面临难得的创业机遇。大力推进创业活动是我国发展之源、富民之本、和谐之基。顺应国际创业教育热潮,构建有效的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体系,提升大学生创新精神和创业能力,是我国高等学校面临的重大历史使命。

一、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现状

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开始于20世纪90年代。1999年1月教育部公布《面向21世纪教育振兴行动计划》,指出“加强对教师和学生的创业教育,采取措施,鼓励他们创办高新技术产业”。同年。团中央组织了首届“挑战杯”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此项赛事一直持续到今,并且规模和影响不断扩大。2002年,教育部确定中国人民大学、清华大学、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高校作为开展创业教育的试点高校。2005年3月,上海在全国第一个设立了面向大学生创业的基金,每年投入资金总量约为1亿元,并在复旦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九所大学设立了分基金会。该基金成立以来,已支持230多个大学生创业项目。同年8月,共青团中央、全国青联与国际劳工组织合作,在我国大学生中开展KAB(Know About Busi-rless)创业教育(中国)项目(简称“KAB项目”)。截至2008年6月,KAB创业教育(中国)项目已培训来自24个省份、209所高校的556名师资,并且计划在2010年以前将该项目推广到全国2000所高等院校,培训师资1万名,使至少50万名学生免费学习KAB课程。2008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就业促进法》第七条明确指出:“国家倡导劳动者树立正确的择业观念,提高就业能力和创业能力;鼓励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各级人民政府和有关部门应当简化程序,提高效率,为劳动者自主创业、自谋职业提供便利。”上海、浙江等省市相继推出了相应政策,针对大学生创业的基金也不断涌现。

这些政策与举措推动了大学生创业教育的开展。首先,创业计划大赛迅速成长为一项大学生展示创新创业成果的全国性赛事。在过去的五届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参赛高校由1999年的98所增加到2006年的300所,参赛作品从114件增加到695件。高校鼓励创业计划大赛的获胜团队人驻高校科技园,并为其提供种子基金、办公设备和指导等服务。其次,许多高校逐渐开设《创业学》《创业管理》等人门课程,或者引入国际组织提供的创业项目。有些高校开始探索系统化、跨学科创业项目,如浙江大学设立“创新与创业管理强化班”。再次,创业研究不断深入,为创业教育开展提供理论指导。进入21世纪以后,我国涌现了一批关于创业教育的专著、教材和论文。这些研究成果或者从管理学角度阐释创业学的基本理论,或者从心理学角度剖析大学生创业意向,或者从教育学角度分析国外高校创业教育的经验。

经过十余年的探索与发展,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规模从小到大,课程从少到多,有效提升了大学生的创业精神和创业能力。但从总体看,创业教育仍处于初级阶段,存在着许多迫切需要解决的问题:创业计划大赛的官方色彩过于鲜明,企业参与力度不够;课程建设和开发还处于零星状态,创业方面的教材更是相当缺乏。无法适应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需要。

二、高等学校创业教育亟待解决的四大问题

我国社会与经济发展迫切需要开展创业教育。党的十七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扩大就业的发展战略,促进以创业带动就业。”因此,应探索有效开展和实施创业教育的途径,提升当代大学生的创业意识和创业技能,从根源上解决就业难问题。对高等学校创业教育而言,亟须解决四大问题。

(一)在创业教育观念层面上。对创业教育内涵理解偏差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强烈动机,使高校很容易把创业教育简单地等同于教育学生开办企业,侧重从“创业知识教育”或“创业技能教育”角度理解创业教育,过于重视创业技能训练和创业知识传授,使创业教育的本义被曲解。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曾指出,从广义上来说,创业教育是指培养具有开创性的人,它对于拿薪水的人同样重要,因为用人机构或个人除了要求受雇者在事业上有所成就外,正越来越重视受雇者的首创冒险精神,创业和独立工作能力以及技术、社交、管理技能。所以创业教育是开发和提高学生创业素质的教育,是一种培养学生事业心、进取心、开拓精神,从事某项事业、企业、商业规划活动的教育,其重心并非是一种知识和技能的传授。创新意识的增强、敢于尝试精神的培养、创业能力的提高才是创业教育的真正核心。

发达国家创业教育的成功经验表明,创业教育绝非是一种可以短期速成的教育,学校希望创业教育能在短期内使毕业生中涌现大批“企业家”的想法是不现实的。美国百森商学院蒂蒙斯教授就曾对美国出现的功利主义的创业教育倾向这样评价:用“拔苗助长”的方式造就所谓的创业者,无法满足以创立高新技术产业为标志的“创业革命”的需要。我国部分高校目前在创业实践中单纯引导学生成立大大小小的“学生创业公司”而出现的困境正是这种拔苗助长的结果。

(二)在创业教育主体层面上。大学生创业意识和创业能力低下

自1999年扩招以来,我国大学毕业生的人数连创新高,2006~2008年,毕业生人数分别为413万、495万和559万,2009年高达610万,形成了空前的毕业生“供过于求”现象,全国高校毕业生的就业率在70%左右徘徊。就业形势的变化要求大学生改变传统就业观念,从工作岗位的承担者向工作岗位的创造者转变。但从现状看,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薄弱,绝大部分毕业生仍旧选择传统的就业渠道。据统计,2007年我国大学毕业生直接自主创业者仅占全部毕业生的0.26%。而美国的大学生创业的比例约占毕业生人数的20%~30%,创业型就业成为美国大学生就业的重要组成部分。可见,我国大学生创业意识与美国大学生形成鲜明反差。

近几年,我国高校和研究机构的创新能力不断提升,为大学生创业奠定了潜在的科技契机。同时,经济全球化浪潮也为创业者提供了广阔的市场,我国比历史上任何时候都更需要创业者。由于大学生创业技能和经验薄弱,缺少通过“创业”将创新成果转向市场的“出口”环节等因素,导致他们难以积极把握时代赋予的创业机会。在这种背

景下,我国高校急需有针对性地开展创业教育,培养新时代的创业型人力资源。

(三)在创业教育操作层面上,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建设滞后

创业教育的学科特性要求创业教育师资需要具备“学者+企业家”素质,即这种师资不仅是课堂教学的理论高手,也是创业管理的实践战将。传统教育体制使得教师的实践经验很少,目前我国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中真正具有丰富实践经验的还是凤毛麟角,教学内容和模式也难以脱离理论层面上的纸上谈兵,难以做到理论与现实的结合。在教学方法方面,单纯讲授过多,而商业计划书写作、案例分析、商业人士演讲、讨论、讲座、项目研究、可行性研究等教学方法运用较少。目前在大部分高校中积极探索创业教育的主要不是教学部门,而是学生管理部门和团学生组织;进行创业教育实践的主力军不是专职教师,而是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这些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大多数因为日常事务性工作繁忙,对创业教育本身理解有限,很多属于一知半解,以他们为主体开展的创业教育往往是“门外汉引导迷茫者”,教育效果可想而知。

创业课程如何组织,如何适应不同学科背景的需要,如何适应整个创业规划的需求,这是高校实施创业教育必须解决的实际问题。美国高校创业教育经过60多年的发展,已经形成了与多学科相结合的跨学科创业课程体系。很多高校开发了贴近学生、贴近现实的教材,并且建立创业案例库,为学生提供鲜活的创业案例。我国高校创业教育缺乏权威的教材,往往直接使用国外的教材或者案例,与我国的创业实践和创业环境相脱节。

(四)在创业教育技能层面上。实际效果与期望效果错位

很多高校为了追求创业教育的短期效果,在创业教学课程建设方面投入很少,对一些追求表面效果的工作投入精力较大,如组织学生开展“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创业基金”,开设“创业中心”、“创业园地”,鼓励学生创办公司等。在开展这些活动时,比较注重表面效应,对学生的参与面和实际教育效果关注不够。部分高校在组织学生参加具有标志意义的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大赛中,为了追求获奖而安排高水平教师直接参与作品设计,一定程度上使学生比赛变成了教师比赛。大部分学生除了听几次与创业有关的讲座外,只能做袖手旁观的“看客”。另一方面,高校与企业之间缺乏顺畅的沟通渠道,创业教育很少得到企业的资源,学生在接受创业教育过程中产生的有价值的直接成果也较难向企业转化,学生感到高校创业教育很多时候是在玩“过家家”,形式主义比较明显。这样一种过于形式化的倾向,导致创业教育的土壤失去肥沃的基础,精英化培养的结果并没能培养出精英,参与大学生创业的学生中,只有2%~3%取得成功,远远低于一般企业70%的成功率。从学生的观念角度看,目前高校创业教育的实际效果很不理想。调查发现,大多数学生的创业想法并不是来自高校。比如,南昌大学对两千多名在校生的调查结果表明,创业想法更多的来自于媒体和身边创业人物的影响,认为自己的创业想法主要来自高校的仅占9%,可见当前高校创业教育对学生的影响力并不乐观。

三、我国高等学校创业教育的发展策略

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经历十余年的探索,已经积累了初步经验,正处于迈入理性发展的关键期。根据我国未来创业社会需要及创业教育发展目标,针对当前存在的问题,我国创业教育应采取“观念指引、分类建设、制度保障”的发展思路。高校要切实更新创业教育观念,及时把握创业教育时机,有效提高创业教育水平。

(一)树立立体的创业教育观

随着国际创业教育的发展和我国新时期的创业需求,高校创业教育不能仅仅停留在开设几门课程或开展几项竞赛的层面上。要使创业教育实现健康、快速发展,我国高校必须尽快树立立体创业教育观。这种立体创业教育观反映在战略性、系统性、联动性三个方面。

1.战略性。当前我国的发展战略决定着我国创业教育必须具有战略性思维。我国创业教育发展如果缺乏战略性高度,仅仅局限于学校内部,甚至是课程内部,那么,它只能被动地适应社会创业需求。为此,政府应制定鼓励创业的财政政策、税收政策,营造良好的创业环境。风险投资商、法律部门、会计部门和咨询部门要为大学生创业活动提供经验和指导,积极支持大学生创业活动的开展。高校应根据国家与地方经济结构、文化背景、社会需求,充分考虑其远景目标、定位、资金来源、内部教学资源、外界支撑体系等一系列办学要素,从战略性、全局性角度思考创业教育发展定位,挖掘高校自身的优势与资源,将创业教育纳入学校发展总体规划中。

2.系统性。高校创业教育既是社会创业教育体系的一个组成部分,又是由校内各个创业教育子系统构成的有机整体。因此,高校创业教育的有效开展不仅需要社会其他部门的整体配合,而且依赖校内各个子系统的紧密合作。目前,我国高校创业教育大多仅由就业指导中心负责,只是作为指导大学生就业的一个补充。这一状况显然不利于创业教育的发展。

3.联动性。创业教育的各个机构只有形成联动机制,其教育效能才能达到最佳状态。其联动面越大,产生的效能越高。目前,创业教育不仅缺乏学校与社会之间的联动,而且学校内部也缺乏联动过程。

(二)加强师资团队和课程体系建设

1.师资团队是创业教育发展的“引擎”。目前,我国高校从事创业教育的师资主要有两类:一类是从事企业管理或战略管理教学的教师,另一类是学生就业工作指导教师。随着大学生创业兴趣的高涨,一些创业实践者被邀请到大学校园,为学生举办讲座、沙龙或为学生创业活动担任评委。但从总体上看,我国高校合格的专、兼职创业师资都极其紧缺。一方面,大部分从事企业管理教学和就业工作指导的教师既缺乏系统的创业理论培训,又没有实际创业经验,在创业教育过程中难以为学生创设生动的教学氛围;另一方面,由于创业教育路径不清晰,学校与企业结合不够,邀请创业成功人士、风险投资家、企业管理者指导创业教育缺乏针对性。

为建立符合高校创业教育需要的师资队伍,高校应切实做好以下几个方面的工作:高校管理者要充分认识创业教育的重要性,明确创业教育教师的身份与地位;为创业教育教师提供培训与交流的机会,提高其专业化水准;鼓励有条件的高校设立创业学课程,培养专业化创业教育教师队伍;设立创业教育发展基金,奖励在创业教育中具有突出成绩的教师;建立优秀创业者兼职教师制度,搭建创业者与大学生沟通和交流的平台。

2.创业课程是提高学生创业能力的载体。目前,人们对创业教育的关注已经逐渐从“为什么要实施创业教育”转移到“如何有效实施创业教育”。创业教育综合性强,创业课程开发要求教育者不仅要把握社会与产业发展趋势,而且能熟悉企业运作过程。根据当前我国高校创业课程还处于零星摸索的现状,迫切需要建立多层次的课程体系。

鉴于创业教育的特殊性,创业课程应实行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相结合。创业教育要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创业教育目标,选择适合于一定年龄阶段学生的知识性教学科目。但是,创业教育实践性非常强,单独实施学科课程对于提高学生的创业意识、提升学生的创业实务能力是远远不够的。因此,要打破学科逻辑组织的界限,着眼于开发学生的创业意识和能力,设置一系列创业活动课程。在学习创业知识的同时,让学生自主参与各种类型的创业活动,如创业计划大赛、中小企业实习、自主开展创业实践等。培养其创业精神与能力。

在不同类型高校、不同教育阶段,创业教育课程应梯级性开设。在综合性大学,不同教育层次应该各有侧重:为大学一二年级学生提供入门和中级的创业教育课程,其课程开设方式既可以在大类课程中单独设置,也可以渗透于某门学科;为大学三四年级学生提供高级创业课程,既可开设辅修或强化项目,也可专门设立创业学方向;硕士生阶段可开设针对全日制研究生或MBA学生的创业学课程;博士生阶段可开展创业学的专门化研究。

(三)构建创业教育支撑体系

创业教育离不开外部支持与资源支撑,高等学校应充分挖掘各类资源,为大学生创业提供良好的环境。

1.建立创业教育合作共同体。创业教育的有效性依赖于学校与企业单位的紧密合作。学校可建立校企创业联盟,充分利用校外丰富的实习资源,合作建立创业园,推动校企创业合作共赢,也可通过建立创业教育咨询机构为课程开发、教学活动、项目设计等提供指导,真正做到企业出资、学校搭台、学生唱戏的新格局。

2.建立创业教育筹资体系。创业教育实践性强,项目类型多,需要足够的经费保障。学校需拓展经费渠道,为创业教育项目开展提供资金资助,如建立教师创业教育研究基金,支持教师开发创业课程,开展创业研究与指导活动;建立学生创业实践基金,资助学生创业活动;吸引企业家资助高校创业活动;促进创业项目成果转化,拓展其自我衍生资源。

3.深化创业教育研究。以研究促发展是创业教育良性发展的理论基础。应该鼓励多学科视角下的创业教育研究,集聚管理学、经济学、心理学、教育学的专家深入探讨我国开展创业教育的模式。同时,创办创业学术期刊,为创业研究提供“出口”保障,促进创业研究的专门化。

推荐访问:高等学校 难题 对策研究 创业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