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几点思考

时间:2023-05-11 16:1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随着高等教育大众化的深入,一些院较完全忽视了办学过程中的效益问题,导致办学效益的下降。这不仅仅影响到我国高等教育的健康发展,还造成了社会资源的严重浪费。文章在阐述高校办学效益含义的基础上,通过分析高校办学效益不高的原因。针对相关问题提出相应的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 办学效益 对策

中图分类号:G64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11)09-105-02

一、引言

我国从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以及经济增长方式从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其核心的问题就是效益问题。教育作为社会发展的一个重要部门,必须适应经济体制和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适应社会主义经济建设对各级各类人才的需求。办学效益作为高等教育的基本立足点,在高等教育大众化进程中显现出其重要意义,如何提高高校办学效益,使人才培养水平再上—个新台阶,是时代发展的迫切需要,也是深化高等教育改革的客观要求。所以。办学效益问题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实践中都有十分重要的研究价值。

二、高校办学效益方面存在的问题

1.人才培养不适应社会发展,质量保障体系不完善。随着高校办学规模的急剧扩张,导致教育质量滑坡,培养出来的学生整体质量不高、不适应经济社会的发展。这种现象的产生是由于目前许多学校盲目扩大招生规模,而师资队伍和办学条件没有作出相应调整,造成“超负荷”办学,从而影响到教学质量,降低了高校办学的社会效益。然而就我国国情而言,所需要的是大量应用型的技术人才以及有一技之长的大学生。可是,许多高校办学只追求规模,缺乏特色和针对性,培养出来的则是有学无术的泛泛之才。这样的学生缺乏劳动力技术技能。很难去适应新的经济形势需要。

2.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产研学三者结合不够。高等学校在科技创新、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方面,承担着国家大量的科研任务,是我国科技创新和高新技术产业化的重要力量。然而就目前情况来看,我国科学转化为生产技术仍是一个薄弱环节,科学进步在国民经济增长率中所占的比重还十分低下。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国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生产技术、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效率太低。由于高校教师水平发挥有限。投入科研的力量却远远不够,自主创新能力不强,不能更好地将产研学三者有效转化与结合。

3.高校资源配置不合理,内部管理体制落后。高校在资源配置上目前存在的问题较多,促使着学校中密集的人才、先进的科学技术与落后的管理形成了尖锐的矛盾。在我国。投入教育的资金本身就很少,办学经费不足、条件差。再加上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的严重浪费,高校资源得不到合理利用。长期以来。高校对如何改善学校内部管理以提高办学效益有所忽视,对教育消费市场也研究不够,管理体制存在着人员编制统得过死、办学经费管理权高度集中、权责分离、资源浪费严重等弊端,致使高校不能充分调动和发挥其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有碍于提高教学质量、科研水平和办学效益。

4.办学规模急剧扩张;规模效益得不到提高。高等教育大众化,在给高校办学效益带来增长的同时,还出现了一些矛盾问题。一些高校只顾盲目追求扩大学校办学规模,却忽视了办学效益的提高。随着在校学生的不断增加,使得不少学校的许多教育资源出现了空前紧张的局面,现有教育资源的潜力得到了充分的挖掘,甚至出现了透支,再加上教学秩序、校园环境等不堪负重。社会经济之间出现下滑,一系列的问题将制约着高校健康的发展。

三、提高高校办学效益的对策

1.提高教育办学质量。高校在追求投入产出效益的同时要把质量放在首位。效益是与数量、质量和结构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在我国高等教育经费相对短缺的情况下,千方百计保证高校的办学质量。对提高办学效益具有重要意义。

首先。科学制定人才培养目标和学科专业发展规划。人才培养目标是高校建立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基石。它体现着国家教育方针指引下不同类型、层次的院校培养质量的差异性。学科专业是高校组织教学活动--的基本依托。通过设置、调整、改造或新增等方式而形成合理的学科专业结构,才能从总体上适应经济建设与社会发展对人才数量和质量规格的需求。高校应从实际出发,遵循有所为有所不为的指导思想和原则,在弄清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的需求的条件下,依法根据定位与目标来构建学科专业结构体系。

其次,要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优化师资结构。师资队伍水平作为高校教育质量和学术水平的决定性因素,在高校办学中的地位和作用已被公认。在新的世纪,为实现现代大学的办学目标,适应新时期高等教育改革和发展以及人才培养的需要,必须进一步强化教师队伍建设,并应具有全新的视点。高校应制定出引进优秀人才的优惠政策,吸引高学历、高职称的人才加入到教师队伍中来,从而弥补高校师生比例小所导致的教学质量不高、科研能力不强的现状;加强师德建设,树立教师良好的人格形象。高校教师要以超前的思想,跟随时代发展的步伐,不断更新思想、观念,用现代的精神充实思想,完善道德。修养品质。

最后,要进一步完善高校教育质量保障体系。构建一个质量监督体系来加强监控力度,加大社会评估机构的评估力度,以有利于及时对高等教育的教学质量进行评价。保证好高校办学质量,才能提高高校办学效益。

2.增强科技创新能力。高等学校肩负知识生产、传播和应用的历史使命,是国家创新体系中原始性创新的重要来源,是知识经济发展的中坚力量,是我国科技发展的重要力量和国家科技创新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如果偏离了创新这个根本任务,高等学校,特别是向研究型大学和研究教学型大学发展的高等学校就会失去立校之本。因此,高校要建设创新队伍,实现重点突破。然而提高知识创新水平,拥有一支创新思维和创新能力的高素质科研团队很重要,应培养一批国际学术大师,充分发挥学术带头人在科技工作中的作用,在不同的研究领域中率先取得突破。在教学与科研的结合上,推动高校成立技术转让机构,促进科技成果转化与高新技术产业化。通过加强知识产权管理,促进专利申请工作等各种方式推进高校所开发技术的扩散应用。积极鼓励和支持高校师生兼职创业,处理好相关的知识产权、股权分配等问题,处理好兼职创业与正常教学科研的关系。更好发挥出高校科技创新在国家创新体系建设中的作用,努力将高校科技与经济社会发展更紧密相结合,从而为国家经济建设做更多的贡献。

3.深化学校内部管理。所谓“管理效益”是指高等教育发展规律的前提下,通过有效管理,优化配置人力、财力和物力,充分发挥教育资源的最大效用。提高大学的管理水平,尽可能地降低资源消耗,使有限的投入获得更多的资源。

加强战略规划管理,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面对迅速变化的客观情境,不少高校缺乏科学的学校发展规划,其中一个重要的表现是校园规划的无序,一些校舍“建了拆,拆了建”,浪费惊人。为此,高校要高度重视发展规划的编制工作,根据自身办学目标的定位,对人才培养、学科建设、师资队伍建设、教学公共服务、校园建设等规划进行科学论证;建立一种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并且符合高等教育内在逻辑要求的高等院校办学理念,促进教育资源的合理有效的配置,使得有限的资源投入到效率最高的科研领域里;杜绝资源的闲置和浪费,保证资源的利用率;要加强财务成本核算,制定相应的监督管理体制;改革高校内部用人制度。打破职务终身制和人才“单位所有制”,形成“能进能出、能上能下、能高能低”的激励竞争机制;完善高校工资总额动态包干。真正实现按劳分配、优劳优酬,打破传统的平均工资分配,改革现行的高校工资分配制度。

4.提高学校规模效益。合理的办学规模是构成学校人、财、物合理比例关系,充分发挥教育投资效益的重要前提。学校规模越小,生均成本越高,资源浪费越大。只有学校达到了一定规模,才能有效地使用资金、降低成本,才能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但在办学规模扩大的同时也要注重办学结构的优化。各高校应根据自己的条件和特点,设立不同专业。根据社会发展的人才需求,调整办学的层次结构和学科专业结构。加大硕士、博士研究生以及实用型技术人才的培养数量,突出各教育层次的办学特色。另外,在高校扩大规模后,还要及时加强人事管理。提高师生比例,特别是提高高学历、高资历的优秀教师及科研者的人员比例,精简压缩行政和教辅人员编制,改革人事管理制度,建立起符合高等教育发展的合理人员比例结构。总之,要采用“内涵式”发展道路,一是通过挖掘高校潜力,提高教育资源利用率,增加招生量来扩大高校规模;二是对办学条件太差、在校生太少、办学规模效益太低的学校采用灵活办法予以调整、合并,扩大规模效益。

四、结语

办学效益的提高和保证办学质量是一项综合性的系统工程,也是高等学校的一项重大课题。面对扩招,高校若要在市场竞争中保持优势,必须狠抓教育质量,保证办学的适度规模,强化效益意识,优化教育资源配置,提高科研创新能力,从而提高学校办学的社会和经济效益。

推荐访问:办学 效益 几点思考 提高 高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