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研究

时间:2023-05-11 12:1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打开文本图片集

[摘要]文章系统介绍了依据三重螺旋理论和嵌入理论,在结合我国经济与社会发展客观实际的基础上,将政校企的创新主体嵌入到区域社会网络中,构建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并且提出高职院校基于此开展创新实践的建议,包括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建设国际化、创新型、校企混编教学团队等。

[关键词]政校企 嵌入 三重螺旋 高职院校

[作者简介]吴雪纯(1963- ),男,江苏南通人,无锡科技职业学院副院长,副研究员,硕士,研究方向为高等教育管理。(江苏 无锡 214028)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5年江苏省高等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重点项目“地校协同建设高职特色专业的研究与实践——以无锡科技职业学院会计专业为例”的研究成果之一。(项目编号:2015JSJG099,项目主持人:吴雪纯)

[中图分类号]G7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3985(2016)23-0018-05

一、三重螺旋理论与政校企协同创新的研究

着力推进结构性改革特别是供给侧的结构性改革,是我国“十三五”期间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其核心是解放生产力,关键是科技创新,重点是政校企的协同创新。政校企的协同创新关系到我国创新体系建设的成败,是高等职业教育界的持续关注点。随着相关研究的不断深入,开展研究的理论基础不断扎实并完善,以Etzkowitz和Leydesdorff为代表的三重螺旋理论(triple helix model)正在成为研究热点。三重螺旋理论使用生物学中的三重螺旋概念,围绕知识产出,分析创新系统中的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之间的特殊复杂的动态关系。Etzkowitz等学者认为,高等学校、企业、政府在创新体系中的关系存在三种模式,即国家社会主义模式(见图1)、自由放任模式(见图2)和重叠模式(见图3)。国家社会主义模式强调政府主导,是一种自上而下的违背市场发展的模式;自由放任模式中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之间边界清晰,缺乏有效沟通,三者处于分离状态;重叠模式则是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边界模糊,两两互动,角色重叠,每一个参与者都具有很强的“互动自反”效应(“互动”指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之间的互动,产生三方网络和混生组织,“自反”指每一参与者在完成自身职责和使命的同时,也兼扮其他社会角色)。随着经济与社会的发展,前两种模式的弊端不断显现,而重叠模式的三重螺旋模型逐渐被学术界认可。

三重螺旋理论在解释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之间的复杂互动和交互影响以及创新动力机制方面存在优势,对创新实践有着深刻的洞见力。三重螺旋理论认为,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三者间的互动驱动力在于各自的利润期望,对于不同的主体,其利润内涵不同,但都存在一个共同目标,即通过创新获取利益。三重螺旋理论关注政校企创新主体的同时,重点关注知识本身的配置研究,并有效地解决了创新系统进化的动力问题。但是,三重螺旋理论还存在一定争议,有学者认为三重螺旋理论对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之外的创新因素关注不够,这些因素包括公众、风险资本、社会文化等,需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将模型扩展到四重直至N重螺旋模型。然而,三重螺旋模型在解释创新的社会再生产时已经足够复杂,任何一种因素能否成为与高等学校、企业、政府并列的主体因素需要慎重斟酌并经实践论证。在运用三重螺旋理论研究政校企协同创新时需要重点甄别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之外的因素,同时还要结合我国国情,特别是我国经济新常态下的社会发展现状。

二、嵌入理论与政校企协同创新的研究

基于我国区域经济与社会发展水平不同,科教资源分配不均,政府管理方式差异,本研究课题引入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理论,将三大主体嵌入到区域社会网络中展开研究,使研究更贴合我国区域的实际近况,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让市场支配创新型经济中的人力资源、科技资源等一系列核心资源,实现政校企的生态可持续发展。

嵌入是新经济社会学的核心,Granovetter认为无论是对个人利益的追求还是对社会规范的过度内化,行动者都被“孤立于实时的社会情境之外”,而实际状况则是,行动者的经济行动既不完全依赖于社会情境,也并不独立于社会情境之外,而是介于两者之间,立足于自己的关系网络进行理性的经济行动。“嵌入”是介于“低度社会化”和“高度社会化”之间的一种中间状态,即个人的经济行动会受到社会网络的重大影响,经济行动者是在一个特定的“情境限制”中进行行动选择的,这种情境限制就是“关系网络”或是“社会结构”,即个人嵌入关系网络之中,经济行动嵌入社会结构。嵌入理论认为,因嵌入性形成的关系网络会对组织绩效产生影响。组织嵌入在合作关系的网络中,网络影响着资源的流动,动态资源的流动与差异化的结构位置带来了非对称性,从而影响着组织对其他参与者的竞争行为及其结果。社会经济学者的嵌入思想核心是个人或组织,即行动者的经济行为受到社会关系和社会结构的影响,社会关系是一种基于地域、信任、文化等资源和社会因素形成的网络社会关系,嵌入均以社会关系为客体,因此嵌入也被称为“社会嵌入”或“经济的社会嵌入”。

三、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构建

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是指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大核心要素嵌入到区域社会网络中,围绕技术与知识的产出与转移,相互作用与影响,共推区域创新的螺旋式上升。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是对原有三重螺旋模型的进一步改进,使其更符合我国的发展现状。构建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过程,是一个将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解构到重构的过程。我们首先需要解构高等学校、企业、政府这三大组织主体。众所周知,社会个体是一切社会组织的基本单元,而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则是由多个社会个体根据一定的规范集合在一起的组织,社会个体既是组织单元,同时还扮演其他社会角色,并因此成为网络中的结点,其他个体通过结点相互联系并相互影响,最终形成交错、复杂的区域社会网络。可见,政校企主体之间的关系是一个高度社会化的嵌入式关系。为便于研究,我们需要将社会个体嵌入到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主体组织中,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作为组织又嵌入到区域社会网络。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组织在嵌入关系网络中实现与其他组织和个人的信息、资源的获取或交换;同时,组织内部的社会个体行为模式会受到其他嵌入关系个体的影响,从而改变嵌入式关系网络中的组织运行绩效,并最终导致政校企活动结果的不同。此外,嵌入式关系网络中的组织比单个组织更有利于技术与知识的产生、转移与整合,更有利于组织间合作关系的形成,提升政校企组织间的合作绩效。高等学校、企业、政府在嵌入关系网络中相互影响,相互融合,螺旋上升,从而形成如图4所示的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

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构成主要包括“三要素、一网络”。三要素主要是指高等学校、企业和政府三大主体,一网络是指将三要素嵌入其中的区域社会网络。

1.模型构成的主体功能。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中三大主体的功能与Etzkowitz和Leydesdorff的三重螺旋模型基本一致,在定位上更符合中国经济新常态的实践。根据Etzkowitz的理解,三重螺旋模型中高等学校应是创业型学校,尽管创业型被认为是高等学校的变革方向,但并非所有的高等学校都需要变革为创业型,也并非只有创业型高等学校才能参与政校企的创新活动。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中的高等学校主要包括区域内的高等学校,在新形势下,高等学校被赋予重要地位,高等学校需要协调好人才培养、发展科技和服务社会这三大功能,在进行知识传播、人才培养的同时实现技术创新和技术转移。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中的企业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各类创新组织,企业是技术创新的主体,在市场竞争中不断实现技术与产品的创新,推动技术进步。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中的政府主要包括区域内的各级行政部门,是政策的制定者,在政校企活动中引领、支持、促进创新活动与环境的发展。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中的区域社会网络主要是指创新体系建设的所在社会区域,是指空间意义上的区域,是指具有一定相似文化且经济发展水平相当的空间区域。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并无主次、轻重之分,都是嵌入在区域社会网络中,围绕技术与知识创新相互重叠、相互渗透的共同活动体。

2.模型构成的演化分析。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可以分为内部演化、外部演化及协同演化三个方面。内部演化是指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大主体的自身演化。高等学校在模型发展演化中与其他科研机构在区域社会中承担新的角色与作用,高等学校不仅从事人才培养、科研工作,还将致力于知识传播、技术转移、服务社会经济文化发展,在发展的过程中不断自我创新与调节,在组织模式、办学观念、社会服务等方面独立发展与提升,以适应区域创新体系的建设。与此同时,企业也在创新体系中承担新的角色,整合科技资源,与高校、科研机构形成新的技术联盟,实现新的专业分工,集中优势资源,推动技术进步,创造更大的经济和社会价值。政府不再是创新体系的主导者,而是技术市场政策的制定和监督方,合理配置市场资源,重点起到协调、监督的作用。归根结底,就是高等学校、企业、政府在创新体系建设中各占其位,各司其职,以市场为核心,合理配置资源,实现新经济常态下的均衡生态发展。

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外部演化是指区域社会网络的演化。随着科技的进步、经济的发展、人们生活方式的改变,区域内人们的生活、文化、习俗会潜移默化地发生改变。作为高等学校、企业、政府组成单元的社会个体,必然形成新的生活习惯、思维方式及文化观念,并且不断交织,演变成新的区域社会网络体系。社会个体既有可能是组织的一员,又有可能是创新体系的最终受益者,他们是技术的创造者,也是技术的传播者,又是技术的使用者。社会个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会形成区域社会网络的动态演变,但依旧遵循生态演化规律,从而实现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动态外部演化。

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协同演化是指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三者与区域社会网络的协同演化。从上述分析可知,单个社会个体既是组织内部的细胞单元,又是区域社会网络的单个结点,两者之间并无清晰的边界条件,而是交互影响。比如,高等学校教师在教书育人的同时,又承担技术的研发工作,同时还会对政府政策建言献策,参与企业管理,并且还是技术创新与进步的最终受益人。边界模糊的混生组织在政产学研创新过程中的作用会越来越突出,伴随着科技的进步,信息获取的途径增多,障碍降低,知识与技术转移加速,组织内外部的重叠影响加剧,最终使高等学校、企业、政府之间相互影响、相互融合,并对区域社会网络产生更大范围的影响,产生递归效应,实现协同发展。

四、高职院校基于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的创新实践

高职教育具有高等教育和职业教育的双重属性,高职院校要以培养生产、建设、服务、管理第一线的高端技术技能型专门人才为主要任务。当前,高职教育的发展正处于改革的攻坚期,地方性的高职院校未来将走向何方,还需要在实践中进一步探索。基于政校企嵌入式三重螺旋模型,高职院校应该对自身进行正确定位,充分嵌入到地区社会网络中,借力政校企的协同创新,实现与地区的协同发展。具体来说,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展开创新实践。

1.构建充满活力的体制机制,推动“政产学研”深度融合。深化建设“政产学研合作理事会”模式,实现“理事会”统筹、“园企校”互动的运行架构;深化建设感知科技大学、云计算研究所等产学研结合载体,广泛汇聚学校、科研院所、企业、地方政府等各方的创新力量,探索“技术技能积累创新机制”建设,使之成为具有“一体三转”(重点产业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联合体,科技成果转向产业、教育、创业领域)功能的技术技能积累创新载体;加快社区学院建设,探索“职业教育服务社会发展”新机制建设,使之成为跨界别、跨组织、开放式、多元化的社区教育新型服务体系,成为全区社区教育的指导服务中心、社区成员的教育培训中心、社区教育课程与项目开发中心;建设紧缺人才实训学院,实现学校与外部育人资源和创新要素的有机融合,探索“卓越工程师教育培养”新机制建设,使之成为紧缺人才“蓄水池”、人才成长“加速器”、人才交流“中转站”。

2.构建基于工作过程的现代高职课程体系,打造“智慧教育”新载体。借助现代信息技术,打造“智慧教育”新载体。一是搭建“超级课程表”。依托相关企业先进的基于云计算的虚拟仿真实训平台,利用学校移动互联专业资源库和专业对接产业园区的校企合作模式,对传统的教室、实训室,企业车间、培训室进行信息化改造,搭建一个全面支持学生“线上+线下”学习、实训教学的新模式。二是组建“智慧学习云”。凭借在移动互联应用、教育大数据、校园感知技术应用等方面的技术积累,面向管理者、教学者和学习者三类对象,形成教管云、校园云、学习云的“叠云模式”。三是建设“网上实训室”。利用虚拟现实技术,为学生的实验、实训教学提供更具体验性和真实感的手段。引导教师和科技企业技术人员,开展技术联合、技术攻关,开发物联网技术类、移动互联类、商务外包流程类等实践教学资源,充分利用网络交互功能,推动实训教学资源开放共享,拓展学生学习空间,促进学生自主学习,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新精神。四是打造“数字评价师”。借助教学和实训平台,构建包括教务管理、学籍管理、教材管理、学生日常学习状况及考试系统等多类模块,实时采集“教”和“学”的过程数据,构建科学的教学评价反馈机制。

3.建设国际化、创新型、校企混编教学团队,实现教学技能持续“保鲜”。依托区校一体、校企共建的优势,着力打造一支具有国际视野、能研善教的校企混编教学团队,为深化“园校互动、工学交替”的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提升人才培养质量提供强有力的人才保障;落实政府津贴等相关激励政策,实现功能园区、企业与学校间人才资源的共享;组织专业带头人到国外高校进修,组织骨干教师到国内高校任访问学者,不断拓宽专业教师的国际视野;以专业带头人和骨干教师为中坚,打造“校企互通、专兼结合”的专业教学团队,轮流组织青年教师到企业担任访问工程师,聘请企业技术总监任产业教授,聘请一批企业的技术骨干任兼职教师;按照“分层培养、双向提高”的要求,加强专任教师工程实践能力培养,加强企业兼职教师教学能力培训,实现双师素质教师教学技能持续“保鲜”。

4.深化“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提升技术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强化校企合作,推进工学结合,进一步深化"以能力为本位,以职业实践为主线,以项目课程为主体,以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为主题"的教学改革。邀请企业、行业专家参与组成专业开发指导委员会,共同制定专业发展规划;通过校企专业技术人员共同开发专业核心课程,把生产、建设、管理、服务中的新理论、新技术、新工艺、新规范等应用于教学实际,使教学工作更具针对性、实用性、先进性,不断为行业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人才支持;通过与企业联合共建感知科技大学、移动互联企业大学、云计算研究所、民营经济发展研究室、会计一站式服务中心、智能制造实训基地等载体,开展校企合作新机制的实践,探索产教深度融合的新规律;通过委派“科研助理团队”,直接参与企业真实项目研发,提高科研能力和实践技能;通过与领军企业探索“校中厂、厂中校”校企合作、工学结合运行机制,实施分段式教学、模块化教学、项目化教学、理实一体化教学改革,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学中做,实现实训与生产交融、教室与车间交融、教师与工程师交融。

5.依托“政产学研”深度合作平台,建立全景式教学与实训基地。一是打造“园中校”:院系对接功能园区,建立全景式教学与实训基地。通过园校合作,建立每一个二级学院对接一个以上功能园区的专业建设格局,在合作专业园区共建教学基地,形成“院外院”“园中校”。二是打造“厂中校”:专业对接领军企业,建立以领军企业为重点的校企合作实训基地。创新校企合作共建实习实训基地模式,形成校企共建共管共享的“团队工作”生产性实训基地。三是打造“校中厂”:引厂入校,建立以“教学工厂”为重点的校内实训基地。按照“实训教室与企业现场相似,实训设备与生产设备一致”的理念,引厂入校,建立“校中厂”,与企业合作共建一批集“教学、实验、科研、生产”为一体的校内实训室——“教学工厂”。

6.充分发挥高新区科技企业的孵化器作用,构筑高职创新创业教育高地。建立和完善政校企利益链接和分配机制,融通体制机制壁垒,集聚和整合育人资源,建设大学生创业基地和大学生“两创”(创新、创业)人才孵化基地,实现人才、科技、智力的大融合,为施行创新创业教育奠定基础。鼓励学生参与企业课题合作、项目开发和科技服务,通过加强“大学生创意教育示范基地”建设,与企业共建“综合实训基地”“科技孵化中心”等,打造多元、立体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鼓励学生跨专业、跨年级组建团队,参加大学生创新计划项目,参与企业的科技研发;通过建立完善学校创业教育领导机制和创业教育的各项制度,以大学生创业实践活动为主线,开设创业教育课程,促进学生终身学习意识和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不断加强创业师资培养,通过举办创业沙龙与论坛、聘请成功校友与企业家担任创业导师,定期提供创业咨询与服务,提升大学生创新创业能力,使学校成为适应“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时代要求的大学生就业、创业和创新的示范。

[参考文献]

[1]陈红喜.基于三螺旋理论的政产学研合作模式与机制研究[J].科技进步与对策,2009(12).

[2]范柏乃,余钧.三重螺旋模型的理论构建、实证检验及修正路径[J].科学学研究,2014(10).

[3]黄中伟,王宇露.关于经济行为的社会嵌入理论研究述评[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7(12).

[4]何郁冰,张迎春.网络类型与产学研协同创新模式的耦合研究[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15(2).

[5]李春景.新加坡科学园与香港数码港的比较研究与其政策含义——基于三螺旋视角的考察[J].科学学与科学技术管理,2008(3).

[6]马永斌,王孙禺.大学、政府和企业三重螺旋模型探析[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8(5).

[7]涂俊,吴贵生.三重螺旋模型及其在我国的应用初探[J].科研管理,2006(5).

[8]王成军.官产学三重螺旋创新系统模型研究[J].科学学研究,2006(2).

[9]徐琴,姜莹莹.理性选择与社会信任:迈向经济学和社会学的新综合[J].南京大学学报:哲学·人文科学·社会科学版,2009(2).

[10]易法敏,文晓巍.新经济社会学中的嵌入理论研究评述[J].经济学动态,2009(8).

[11]周春彦,(美)亨利·埃茨科威兹.双三螺旋:创新与可持续发展[J].东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8).

[12]赵炎,周娟.企业合作网络中嵌入性及联盟类型对创新绩效影响的实证研究:以中国半导体战略联盟网络为例[J].研究与发展管理,2013,25(1).

[13]Carayannis E G,Campbell D F J.Triple helix,quadruple helix and quintuple helix and how do knowledge,innovation,and environment relate to each other[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ocial Ecology and Sustainable Development,2010,1(1).

[14]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 - industry -government relations: A laboratory for knowledge-based economic development[J].EASST Review,1995,14(1).

[15]Etzkowitz H,Leydesdorff L.The dynamics of innovation:From national systems and‘Mode 2’to a triple helix of university-industry-government relations[J].Research Policy,2000(29).

[16]Kim H,Huang M,Jin F,et al.Triple helix in the agricultural sector of northeast Asian countries:a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Korean and China[J].Scientomentrics,2012,90(1).

[17]Leydesdorff L.The triple helix,quadruple helix,and an n-tuple of helices:explanatory models for analyzing theknowledge-based economy[J].Journal of the Knowledge Economy,2012,3(1).

[18]Michelfelder I,Kratzer J.Why and how combining strong and weak ties within a single interorganizational R&D collaboration outperforms other collaborationstructures[J].Journal of Product Innovation Management, 2013,30(6).

推荐访问:螺旋 嵌入式 构建 模型 校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