拉乌的春天

时间:2023-05-10 18: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

初识拉乌是在一个网友的博客上,他发了一组漂亮的照片:有云雾升腾的山谷,村庄影影绰绰,一块块梯田铺在山腰,麦苗青绿,菜花金黄;有朗日下起伏的沟谷,山色秀媚,一层层泛黄的稻田明艳逼人;有晴空映衬着的老核桃树,枝干黧黑,树叶碧绿;有潺潺溪流边立着的红泥土墙房,透着温暖安宁……这是何方仙境?看了文字说明才知道,这个地方叫拉乌,云南省大理州宾川县的一个彝族乡。

拉乌乡位于宾川县东部,距县城78公里,境内高山河谷相间,拉乌河纵贯全境,气候温润,居住有汉、彝、白、苗和傈僳五个民族,其中以彝族为主,是大理州比较边远的少数民族乡之一。

拉乌是彝语“拉咱务”的音译,是村落多在拉乌河上游的意思,云南方言叫作“河头上”。

群山,森林,溪流,梯田,拉乌有着世外的韵味。

蓝天,霞光,云雾,炊烟,拉乌有着不染纤尘的秀美。

初识谢红芬也是在网络上。

我偶然在微信上看到一个身着彝装的女子,笑容明媚,她就是宾川县拉乌乡拉乌完小的教师谢红芬,2016年“马云乡村教师奖”获奖者。

“马云乡村教师奖”于2015年由马云公益基金会发起,每年一届。旨在树立乡村教师阳光活力的榜样典范,弘扬乡村教师无私奉献的高尚师德。意在激励和支持乡村教师锐意进取,使乡村学校更具活力,使乡村儿童享受更好的教育。

经过严格的初评、终评,谢红芬获得了这一奖项,因为她不仅仅是一名乡村教师,她还是一个致力于建设“书屋”的公益人。

恰好我大学时的同学李树明就是宾川县宾居镇中心学校的校长,他介绍我认识了谢红芬。

拉乌边远。

出了宾川县城,车子就开始爬山,公路弯来拐去盘山而上,好在原来的弹石公路都已经铺成了柏油路面。我们过了平川,过了谷底,翻过哨房山垭口,就进入拉乌地界。

拉乌乡中心学校的张校长介绍说,谢红芬在拉乌乡,乃至宾川县名气都很大,这并不只是因为她获得了“马云乡村教师奖”。首先是她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她所教班级的成绩已经连续十年位居全乡镇第一名,平均成绩高出其他班级20多分。这一纪录的保持是十分难得的。其次她是一个非常自律、勤奋的人,她从大理州民族师范学校毕业后一边教书,一边坚持学习,通过自学考试取得了大专、本科的文凭,完成了学历的提升,夯实了专业基础。然后是她所做的公益活动,拉乌完小,还有周边几所学校引进的公益项目许多都是她协助完成的。在彝族文化传承方面也做了许多工作。

教师,公益人,民族文化传承者,都是她的标签。

从前拉乌交通条件落后,生活环境艰苦,一句“交通靠走,通讯靠吼”生动概括了当年的情形。如今虽然通了柏油公路,通讯也便捷了,山区的生活毕竟枯燥单调,很难留住人。谢红芬却以一种扎根的姿势在拉乌从教,她在拉乌结婚嫁人,在拉乌起房建屋,她从来没有想过要离开这块土地。

以上算是官方给谢红芬的评价,我更想听听她自己怎么说。

2

拉乌完小坐落在一面开阔的山坡上,周围是散落的农家,环境清幽宁静。

这是一所山区全寄宿制民族小学,有彝族、傈僳族、白族和汉族,其中彝族占70%。从一到六年级共有11个教学班,学生378人,教师22人。

走进学校大门,只见教学楼、学生宿舍、教师宿舍整齐有序;篮球场、操场干干净净;树木、花草葱茏茂盛。这样的学习环境,看了让人心里特别安妥。

改革开放以来,政府在教育方面下大力,重投入,社会各界捐资助学也蔚然成风,众多企业团体也纷纷解囊相助,学校办在破庙里、教室挤在危房下的现象消失了,破旧的校舍、泥泞的操场都已成为历史。

一截钢轨敲打出的“当当”铃声不再是乡村小学校的形象代表了。

我见到了谢红芬,她一如照片上一样清秀,文静。

我不是专业记者,提不出尖锐的问题,就是想知道这样一个文弱的女子,怎么会有那么多的精力?除了教学外还要做公益,还要做民族文化。

谢红芬给我讲了她小时候的故事。

我家兄妹四人,一男三女。作为独子的哥哥却不幸带有残疾,他是个驼背。因为家庭贫困,理应得到更多关爱的哥哥小学没毕业就早早回家务农,竭尽所能分担起养家的责任。我是长女,每天放学回家后还要打猪草,打完猪草扒几口冷饭又匆忙往学校跑,就這样坚持读到了初中。我读初三那一年,家里实在供不起我和两个妹妹同时上学了,父亲便打算让我辍学回家,因为我是姐姐。

我永远记得那一天,开学都六天了,父亲丝毫没有让我去学校的意思。我是那么渴望读书,渴望走到大山外面去看一看啊,终于我鼓起勇气对父亲说:“我要读书!我要上学!”我的父亲一筹莫展,他无奈地说:“家里没有钱,供不起你们啊!你们三姊妹必须回来一个……”我绝望了,整整一夜没有睡着。看着窗外闪烁的星光,一个不甘的念头促使我悄悄起床,悄悄走出家门,我沿着山路一直往前走,爬过了一个又一个坡,翻过了一座又一座山,我没有目标和方向,只知道一直往前走,山那边是一个我从未见过的世界。

我走了三天,父亲找了我三天。当他在和拉乌相邻的平川镇上找到我时,憔悴而悲伤的他终于答应让我继续读书。我又回到了教室里,回到了我的同学中间,我满心欢喜却也一刻不敢忘记父亲哀伤的面容,我努力学习,十分珍惜这来之不易的机会。半年后,我考上大理州民族师范学校。我读书的费用增加了,家里的负担也更重了,好在班主任给我介绍了一份家教的工作,勉强维持住我简单的学生生活。

这是一个普通的故事,在贫困山村这样的故事屡见不鲜,可是它却给了我答案。谢红芬热爱教育工作的动力,她致力于公益活动的初衷全在这个故事里了。

都说知识改变命运,可是贫困的家庭,落后的教育条件,狭窄的生活环境,山区孩子的求学之路格外艰辛。面对孩子们期盼的眼神,谢红芬耳畔时常响起小时候对父亲喊出的那句话:“我要读书!我要上学!”她在教学之余便致力于做公益,她知道一点点帮助,扶持和鼓励都会让这些孩子的人生之路迈上一个新台阶。

3

谢红芬1983年出生在拉乌乡哨房村,是一个土生土长的彝族姑娘。2003年她顺利通过了事业单位招聘考试,成为拉乌乡新田完小的一名教师。

拉乌生态环境秀美,自然资源丰富,森林覆盖率高达98%,是国家级生态乡镇。生于斯,长于斯的谢红芬深深热爱着这一片土地。但是拉乌地处偏远,位于深山,交通条件落后,又是少数民族聚居地,经济、教育、文化等方面的发展都远远滞后于别的地方。建设家乡,服务乡亲,成了谢红芬迫切的心愿。

谢红芬意识到随着国家对乡村教育的重视,投入力度的加大,乡村学校的教学环境会越来越好,硬件设施会逐步到位,最为匮乏的将会是教师——优秀的教师。虽然近些年有特岗教师、支教教师还有一些志愿者陆续补充到山区学校来,但是来来走走,能够长久留下来的终究是少数。谢红芬自称是一个草根老师,她认为要缩短城乡教育的差距,草根老师必须自救,只有本地的教师强大了,才能提升本地整体的教学水平。她说:“本地的墙还得要本地的泥巴来敷。”做一名好老师便成了她坚定不移的信念。她努力学习,努力让自己上升到优秀的层面。她勤奋工作,备课、上课、改作业、家访,事无巨细,都一一认真去做;业余时间她刻苦自学,参加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挑灯夜读于她是常有的事。2006年她取得了汉语言文学专科文凭,2008年取得了汉语言文学本科文凭。

山区小学教师是不分专业的,学校缺什么老师他们就上什么课,几乎个个都是全能选手。谢红芬同样如此,她先后教过语文、数学、科学、音乐、美术和体育。

凭着认真负责的工作态度,刻苦钻研的学习劲头,谢红芬的教学成绩十分突出,连续十年居全乡第一。她多次荣获州级、县级、乡级的表彰和奖励,“大理州优秀教师”、“优秀班主任”、“教育工作先进个人”、“优秀团队干部”、“学科带头人”、“宾川名师”、“教育教学创新个人奖”、“优秀教育教学质量奖”……各种荣誉纷至沓来。她撰写的论文、教案,还有教学随笔、习作也多次获奖。

在长期的教学实践中谢红芬深切感受到阅读对学生能力的影响很大。她认为“阅读习惯有了,某种意义上学习习惯就有了。他就有了自己的后劲,不管怎么换老师,他都有自己的学习能力。”基于这样的认识,谢红芬开始注重引导学生进行课外阅读,即便她担任着数学课的教学时,她也时刻不忘教育学生爱阅读,会阅读,享受阅读,她希望她的学生不论长大后从事什么工作,以何为生,都不要忘了阅读,因为她相信一个喜欢阅读的人,他的人生一定是充实的、澄澈的、向上的、有为的。这也是谢红芬“书屋”梦想的发端。

4

2008年谢红芬和拉乌完小的教师吴小刚结了婚,随后由新田完小调到了拉乌完小。

吴小刚也是拉乌本地人,一副文质彬彬的书生模样,现在是拉乌完小的校长。他们夫妻俩同在山区从教,真正是琴瑟和谐,鸾凤和鸣。

为了引导学生阅读,促进学校阅读氛围的形成,2006年谢红芬组织成立了校园广播站,设立“我的故事讲给你听”栏目,意在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同时她还用“班级图书角”等方式,为孩子们提供课外阅读的平台,用讲故事、诵读、共读等形式培养学生的阅读习惯。无奈,学校藏书不多,能让孩子们阅读的书籍十分有限。2013年,“上海微笑图书室”走进拉乌完小,向学校捐赠了一批适合孩子们阅读的绘本和书籍,这让谢红芬喜出望外,看着孩子们捧着那些漂亮的绘本爱不释手,她心里通过阅读,让孩子们长见识,看世界的念头更加执着了。

2013年5月,她参加了“微笑图书室”在拉乌举办的培训,同年8月自费到成都参加“亲近母语,阅读种子教师”研习营的活动,成为“微笑图书室”的合作教员,在“微笑十周年年会”的阅读论坛上宣讲了《我对阅读的理解和实践经验》。她到普洱参加“微笑阅读成长中心”的培训,与大家分享《拉乌阅读现状及愿景交流》。她到楚雄参加“大益爱心”培训。2015年由“微笑图书室”与“歌路营”合作的“新一千零一夜农村住校生睡前故事”公益项目在拉乌完小、平川完小、碧鸡完小和拉乌中学展开,谢红芬几乎全程参与了这个项目,从联系、填表册,以及后续项目的开展和反馈。她还为拉乌乡两所幼儿园申请到“微笑图书室”捐赠的一批图书。她在本校开展各种阅读活动,尝试绘本教学,并努力向周边学校推广,希望能带动本地区重视阅读,能在学校甚至在村寨里营造出浓厚的读书氛围。

拉乌完小是一所寄宿制学校,孩子们小小年纪离开爹娘,夜里想家是难免的。“新一千零一夜农村住校生睡前故事”公益项目这时候发挥了很大的作用。晚自习结束后孩子们躺到床上,宿舍里的小喇叭就会准时讲起故事来,一个故事15分钟。情节诱人的小故事不仅分散了孩子们想家的思绪,还在不知不觉中让他们积攒了知识。

谢红芬从学校毕业至今一直担任班主任,十三年从未间断过。

在寄宿制小学校里班主任的工作是十分繁重的,不仅要管学生的读书学习,还要操心他们的衣食住行和安全问题。13年来,谢红芬对工作的热情不减,对学生的爱心不少,赢得了大家一致的爱戴和好评。

她总是不辞辛劳,想方设法把班级活动开展得丰富多彩。她开展过主题阅读、共读、故事会等阅读活动,也组织过“环保小卫士”、“山歌小调我能行”、“果盘拼拼拼”等特色活动,还通过“家长課程”、“爱心小站”等活动,关注留守儿童和困难学生。

十三年来如一日的孜孜不倦,谢红芬的理念只是一句简单的话:“假如我是孩子,假如是我的孩子”,她遥遥领先的教学成绩得益于这样的换位思考和将心比心。

谢红芬还有写工作随笔的习惯,看了她写的随笔我感慨万千。我摘录了其中几段,不难看出她对工作全身心的投入,对学生全身心的爱护。

带毕业班真的很操心,但收获也很多,正是应了那句话:痛并快乐着!

为了预防以前那样搬东西或打理屋子都会弄丢一些信件,今年的感想与孩子们的信就部分摘录在这里,以警勉自己不懈地努力。

亲爱的同学们,六(1)班的孩子们:记得上学期期中考试前后,有一次我生气地离开教室,你们全班同学一起写了一封道歉信,如今我已经记不得是为了何事,很遗憾也找不着那封信了,但我清晰地记得那五颜六色的“对不起”,它随时提醒着我在工作中不能负气任性。你们呢,你们记着的是什么呢?

还记得我们的“优点卡”活动吗?还记得我写给你们的小纸条和那些让你们带给爸爸妈妈的信吗?还记得我们的教室吧,图书角、海报、板报、书画园地、数学手抄报、奖励栏、红花榜、智慧树、许愿树、励志小故事……还记得你们的“六·一”儿童节吗?还有你们寄存在我这里的梦想,约好二十年后你们要来取的。

特别要谢谢学琴,平时不太爱说话的你,竟然把对父母、姐姐都不肯说的秘密告诉了我,我真的感动于你对我的信赖。希望你不要有什么压力,一切都会好起来的。也谢谢你对我说了那句大实话:“我爸爸这个人平时很节约的,因为老师来了他才特意买了很多菜”。猛然知道了为何我每次去家访都有鸡、鱼、火腿等大盘大碗的盛宴,于是便减少了家访的次数,为此,又有同学说我偏心,怨我没去他家。其实老师是有压力啊,家长们特别的款待让我愧疚不安。

男生们,你们也很棒!比如武松、马冲、江焕等同学,你们犯了错误,在我还不知道的时候就写好了检讨书,主动来认错。我真的好欣赏你们的勇气和诚意。还有霄杨,在我板演一道难题的解答过程时,你会聪明地说:“谢老师,其实不用这么复杂,还有一种方法更简单。”然后滔滔地讲起自己的解题方法。

这学期还要感谢家长们的支持与配合。感谢参与“家长课程”授课的家长们,感谢为我整理山歌小调的唐主任,还有艳梅的爸爸妈妈,他们一遍遍教我唱山歌,特别感谢仕娇的爸爸,他冒雨骑车半个多小时,只为来给我唱一段几近失传的调子听。

感谢一切,感谢所有的人,我会努力做更好的自己!

从这几段随手记下的文字里,我看到谢红芬和学生,和家长的关系,那样融洽和谐,也看到了她的内心,那般热情真挚。

5

生在拉乌,长在拉乌的谢红芬知道拉乌家长们的文化水平十分有限,约85%的家长只有初中及以下学历,约5%的家长不识字,中专及以上的只占10%。他们很少会给孩子买课外书,有的是因为根本意识不到课外阅读的重要性,有的却是因为经济条件限制无力购买。还有一部分家长为了生计外出打工,孩子就丢给年迈的爷爷奶奶照看。

基于这样的现状,孩子们要想得到家长有效的阅读指导几乎是不可能的。

谢红芬走进一户又一户的农家,她看到孩子们在家的时间大多数是守着电视机度过的。她做过一个粗略的调查,一个六年级的班级里有11个拉乌村的孩子,竟有8个是近视眼。这结果让她大吃一惊,这些孩子的视力出现问题完全是因为长期看电视、玩手机所致。她筹建公益书屋的想法越发迫切了,她要尽力为拉乌的孩子打开阅读这扇窗户。

书籍是可以给人力量的。谢红芬读民族师范时,一边做家教一边读书,就在那段艰难的日子里,她读到了路遥的《平凡的世界》,除了感慨主人公的命运和自己何其相似之外,她更多的是从书中汲取了精神力量,不自卑不放弃,她学会了坚强地面对人生,面对生活。

在一个假期里,谢红芬尝试着举办了一次读书活动。没有场地,拉乌村委会把会议室借给了她。因为场地有限,她限制了参加人数,谁想报名当天人数就满了,这让她看到了孩子们阅读的愿望和家长的支持。

那次读书活动是从早晨的彝族打歌开始的,接着是诗歌朗诵、绘本阅读、默读、童谣和连锁歌游戏,谢红芬巧妙地将趣味、绘本、美术整合在一起,同时给孩子们独立思考和动手操作的机会。这次读书活动惊喜频出,孩子们稚气的朗诵,自编的童谣,灵气十足的石头画……一个又一个的事实证明了拉乌的孩子是那么聪明,他们像一块块璞玉,缺少的只是打磨。

家长们对谢红芬的付出和努力看在眼里,感动在心里,他们给谢红芬送来自己种的蔬菜和水果,让她给孩子们做午饭吃。

2016年,谢红芬全家省吃俭用,差钱垛债地开始建新房了。新房一共两层半,一楼约70平方米打算用来做公益书屋。她计划在2017年底完成公益书屋的建设。

提起书屋,谢红芬的话就多了。她在培训时参观过一些儿童书屋。那些墙壁、书柜、地板,或淡蓝,或粉红,或嫩黄……各种色彩搭配出温馨的情调;美丽的绘本、各种图书整齐地摆放在式样独特的书架上,那些书架有阶梯状的,有蜂巢似的,它们或立或卧,或挂在墙上,放在其间的每一本书都散发着诱人的气息;书屋里的沙发也是充满童趣的,有卡通式样,有动物形状,还有月牙般吊在空中的,孩子们可以选择一种舒服的姿势,或坐,或靠,或依;书桌也是别出心裁的,边缘是起伏的波浪形状……

她的描述充满了童话的气息,满溢着享受的意味。她打开手机,让我看了几张漂亮的儿童书屋设计图。

为什么城里的孩子能在童话般的书屋里读书?我们山里的孩子却连见都没见过?

获得“马云乡村教师奖”让谢红芬的梦想实现了一半,她决定把所得的奖金全部用于公益书屋的筹建。她的家人也全力支持她,刚上小学的儿子不玩花钱的游戏,不买太贵的零食,他懂事地说:“把钱省下来盖故事小屋吧。”

谢红芬的梦想正一点点变为现实,拉乌将会有一个纯公益的书屋。这个书屋会培养出许多热爱阅读的孩子,他们将带着从书籍里汲取的力量上路。

6

彝族文化传承是谢红芬致力去做的另一个工作。

拉乌虽然是一个彝族乡,近几年汉化的速度却很快,有些村寨甚至都不讲彝族話了,这当然有利于和外界的交流,也有利于本地的发展,但是彝族文化的精髓眼看着也随之流失了。作为彝族的后裔,谢红芬自觉地承担起传承和保护彝族文化的工作。

2013年,谢红芬在学校里组织开展了“彝族本土歌曲”校本课题研究,她走村进寨收集了拉乌彝族山歌30多首,并选择曲调优美,内容健康的曲子教学生们传唱。2014年经“微笑图书室”推荐,拉乌完小与上海益优青年公益服务中心合作成立了“来自大山”彝族文化才艺社团,谢红芬是这个项目的负责人,她在学校里组织开展彝族文化才艺社团课程,课余时间收集整理彝族民间本土文化资源;她还参加过“第二届全国彝族青年文化论坛”,学习与彝族文化相关的知识。

谢红芬四处挖掘民间艺人,听说谁会唱山歌,谁会跳彝族舞,谁会彝族传统手工技艺,她就亲自去拜访请教,有时候还请到学校里来教孩子们。

在谢红芬的努力下,彝族原生态歌舞走进校园,拉乌完小的校园文化具有了鲜明的民族特色。孩子们对彝族歌舞的学习满怀热情,其中由民间艺人、才艺老师指导编排的彝族舞蹈《情满彝乡》、《彝乡娃娃》、《彝山小脚丫》、《欢迎你到我家乡》等已经成了拉乌地区的文化名片,多次在各种文艺活动中演出。

不仅如此,拉乌完小的彝族舞蹈还走出大山,向外界展示拉乌的风采。2013年12月,谢红芬带着学生李海秀、彭鑫蕊到昆明参加第二十届香港世界青少年“金紫荆花”奖艺术大赛,李海秀同学的彝族舞蹈《欢乐的彝寨》成功晋级,于2014年2月到香港参加比赛,获大赛金奖;吕玉美同学的舞蹈《欢乐的火把节》参加过上海展演;罗佳慧、杨丽萍等4名同学也携带着彝族舞蹈《情满彝乡》和彝族酒歌《依米劳录塞木司》,到上海参加“来自大山”少数民族才艺夏令营活动。

在谢红芬和才艺老师们的努力下,2015年拉乌完小成功举办了“拉乌彝族乡青少年传承彝族文化”文艺展演。

谢红芬在拉乌完小积极开展各种民族传统文化活动,有机地把本土文化与教育教学融合在一起,增强学生的民族自豪感,同时努力寻找机会,让学生们带着彝族元素走出大山,感受外面世界先进的气息,也展示本土的特色文化。

為了更好地传承彝族传统文化,在传承中创新发展,谢红芬在拉乌完小成立了“绿阅”社团,带领孩子们参加由“言乎及言”、“尼诺艺术”两家艺术机构发起、主持的“乡村儿童美术课”公益计划项目,通过这个项目,社团学生的绘画作品能得到外界专业教师的点评和指导,孩子们也能通过这个平台接触到大山外面的世界,接受艺术的熏陶。他们中或许会有人成为画家,他的画笔将会向人们展示美丽的拉乌,拉乌的美丽。

7

精准扶贫掀开了贫困地区崭新的一页,而教育扶贫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山区落后的教育是扶贫攻坚的一块“短板”,谢红芬让我们看到了克服这块“短板”的希望,她的名言是:“以做公益的姿态来做教育,就没有做不好的教育”。在这里,高质量的教育资源不再依赖“等靠要”,草根教师们奋起自救,用自己的双手改变着山区的教育现状。

我到拉乌拜访谢红芬是在春节前,拉乌山岭上的核桃树都还光秃着树枝,如剑似戟般支楞在蓝天下,我却感到春意融融。

因为我知道,在拉乌有一个叫谢红芬的老师。

在拉乌有许多个像谢红芬一样的老师。

他们和他们身后的孩子就是拉乌的春天。

责任编辑 郭金达

推荐访问: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