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探寻,,开辟

时间:2023-05-10 14: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美术课程标准》指出:“尽可能运用自然环境资源以及校园和社会生活中的资源进行美术教学。” 那么如何让师生积极主动地向生活要资源,向生活要素材,向生活要作品?

我们提出“借点拓思”式儿童画创作,“借点”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方面即某个点进行创作,“拓思”是指在绘画创作中借助生活媒介或素材的某个点,并紧紧围绕这个点展开思考,进行充分联想,拓展思路,这是发散性思维的形成过程,也是创意激发的过程。

一、多角度“借点”,聚焦创作元素

挖掘能够作为“借点—拓思”式绘画创作教学的某些客观媒介或素材,是学生“借点”的基础。绘画创作教学中能够“借点”的角度应该是多种多样的,我们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从儿童的身心特点出发,选择生活化、真实性、并且富有童真童趣的角度切入。

(一)民间美术中——寻情趣点

民间美术是在社会生活中发生、发展,流传了几千年的美术门类,它存在于劳动群众生活的衣、食、住、行、用各方面,其中比较适合学生“借点—拓思”的题材有、剪纸、编织、民间绘画作品、民间玩具等。我们引导学生分析它们的造型特征及审美趣味,在此基础上开展“借点”教学。

(二)文学作品中——炼故事点

文学作品中的童谣和诗歌,是比较适合学生进行“借点—构思”式绘画创作的。童谣是为儿童作的短诗,主要有两个特点:一是朗朗上口、通俗易懂;二是有趣、好玩,孩子们感兴趣。童谣的内容取材贴近生活和自然、内容浅显、思想单纯、想象丰富、富有情趣。很多童谣都可以用进行来绘画创作,在童谣中“借点”能够更鲜明地表达孩子们的童真童趣。

(三)大师作品中——悟方法点

欣赏大师的作品,孩子们时不时能借到创作的灵感。在大师经典作品的引领下,学生会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画出自己独具个性的绘画作品。在大师作品中,需要静心品味,才能悟出其中的创作方法。比如在西方画家卢梭作品中学生可以找到植物写生的写实性涂色方法,在中国画家常玉的人物写生作品中可以学到用线造型的方法。

二、全方位“拓思”,探寻创作灵感

爱因斯坦说:“创造力比知识更重要。”创造力是产生新思想,发现和创造新事物的能力。因此我们在绘画创作教学中也不能一成不变地沿用老的创作手法,也需要不断地创新创作形式、创作方法。培养学生敏锐的观察力和丰富的想象力,特别注重创意的激发,重视思维的变通性和独创性。

(一)借情趣点——找命题灵感

从民间美术的角度来讲,可以借助的“点”非常多,例如造型、色彩、构图等等,但是民间美术传达给学生最多的还是其中的情趣。通过情趣点,我们可以引导学生找到“命题”的灵感。

1、以“趣”命题。选择“趣”这个点进行命题,比如借助民间艺人库淑兰的剪纸作品,找到“趣”的点,童趣,野趣、乡土趣等等,然后进行命题式创作。

2、以“情”命题。选择“情”这个点进行命题,挖掘民间美术中的“情”,体会其中的“情”,寻找命题,然后进行创作。

(二)借故事点——求内容灵感

童谣和诗歌中蕴含了大量的故事,故事中又有着丰富的情节、大量的情感。教师应该引导学生打破固有的思维定式,大胆想象和联想,以全新的观念去看待传统的故事,让学生发挥想象,搜索无限创意。

1、改故事。是指在原有故事的情节基础上,改编故事,启发新的创意,产生新的创作内容。

2、延故事。大胆想象,将故事开放地延伸到文学作品之外,就能使绘画创作有新的内容点。

(三)借方法点——激形式灵感

激发儿童尝试大师作品中所用的表现手法和表现形式进行创作,形成仿照大师作品的“美术语言”、构图、材料等进行绘画创作的灵感。每一种新的尝试都会带给学生不同的感受和体验,儿童绘画兴趣也会越来越浓,他们的创造性也会随之不断发展,有利于激发他们的探索欲望,满足他们的好奇心。

1、仿“语言”。美术的语言由线条、形状、颜色、纹理、图案等构成。它们像词汇一样共同工作,造出形象的“句子”。新课程标准告诉我们培养和挖掘学生的美术语言感受能力是非常重要的。在绘画创作中,也可以引导学生去寻找大师作品中,各种有特色的“美术语言”,将其转化为自己的“语言”,丰富自己的绘画作品。

2、仿“构图”。所谓构图,是指将作画对象合理适当地安排起来,如拼图一样,构成一个协调完整的画面,通俗来讲就是物体如何摆放才能使视觉感受更加和谐。大师作品的构图方式多种多样,在欣赏的同时,教师可以引导学生进行各种构图方式的尝试,巧借大师作品的构图方式进行仿照式构图和创意性构图,比如:移植构图,嫁接构图,转换构图等方法。

3、仿“材料”。绘画材料的多样性也促使绘画作品呈现出不一样的风格和特点,引导学生去仿照大师创作的材料,也是一种“借点—拓思”的好办法。

三、程序性“创作”,开辟创新之路

课堂教学是小学绘画创作教学的主阵地,在绘画创作课中我们试图构建“借点—拓思”式绘画创作教学的六步程序,打开学生思路,开辟创作的创新之路。

1、“媒介”呈现。以具体的媒介或素材呈现为“借点”的基础,比如出示童谣《会走的花》的具体文字:“哗哗哗,下雨啦,起来一群小娃娃。红的伞,绿的伞,路上开满会走的花。”引导学生自由地读一读,想一想你从童谣中读到了哪些形象、事物、情节、故事?

2、“点”的探寻。以具体的媒介或素材为载体,运用学生个体的直觉能力,通过探究性的学习方式,进行“点”的探寻。比如以上的童谣中可以找到的点有:雨、娃娃、伞、路、花等等。

3、“定點”拓维。以已经找到的“点”为媒介,通过视觉感知、思维联动的方式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想象与这个点有关的内容、形式、方法、材料等等。例如,从以上找到的“雨”这个点,可以想象到科幻画《雨水收集器》、水粉画《雨中城市》等,从“伞”这个点,可以创作作品《伞花》、《伞下》等一系列具有情感性的作品。

4、“巧思”创作。在定“点”拓维的带动下进行“巧思”创作,即让学生融入个人的体验,在灵感的反复碰撞之下,形成创作的思路和构想,最终创作出自己心中的个性作品。

5、“亮点”评价。构建“亮点”评价机制,让学生在欣赏、体验、评价中感受绘画的魅力。激励学生大胆展示作品,说说自己作品中最新最亮的“点”。“亮点”评价环节的设置,可以更好地促进学生参与到创作互动中去,通过展示,激发成功感,通过评价和交流,了解自己和同学创作的优点,取长补短,不断提高自己的创作水平。

6、“深拓”扩展。在这一步教学环节中,教师引导学生以研究者的姿态进一步探究、深入拓展创作,从而获得新的创作方法、创作技能、创作要领等等,可以是对作品题材、内容的拓展,可以是对创作方法的系列性延续,也可以是创作角度的转换,总而言之要使创作教学达到真正精彩的生成。

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说过:“教学艺术的本质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唤醒、激励和鼓舞。”在“借点——拓思”式绘画创作的辅导过程中,教师应多鼓励学生用眼睛观察、用画笔记录,将一切可利用的资源进行创作的转化,用巧妙的点来拓展思维,构建美术创作的新思路,开辟美术创作的创新之路,促使学生真实并有个性地表达自己的内心世界,获得对美术持久的兴趣和快乐的体验。

参考文献:

[1] 胡明哲.《视觉语言基础研究》《中国中小学美术》.2010年第3期.

[2] 《美术,另一种语言》.科汉·盖纳著.尹少淳译编.

[3] 教育部基础教育司.《美术课程标准解读》.北京师范大学.2002.

(浙江嘉兴上海外国语大学秀洲外国语学校 浙江嘉兴)

推荐访问:探寻 开辟 聚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