例谈整体把握的功能及方法

时间:2023-05-10 12:0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与鉴赏当中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整体把握是阅读理解,即解读文本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

关键词:整体把握 功能 把握方法

新课标要求我们在阅读与鉴赏当中要“从整体上把握文本内容,理清思路,概括要点,理解文本所表达的思想、观点和感情”。整体把握是阅读理解,即解读文本过程中一个重要的环节。可是在实际操作中,它的运用不够到位。整体把握到底有何功能?整体把握如何在解读文本中发挥作用?我们在把握文本时应把握哪些方面?这些问题还需精细化,否则很不利于操作。

为什么要整体把握?或者说整体把握在文本解读中有何功能?具体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定向功能

我们不妨先从文本自身特点谈起。文本是一个自足而开放的符号系统。文本最大特点是它的系统性。具体表现为:①系统的整体性。文本要求各部相加之后产生1+1>2的功效,特别强调整体目标高于局部目标,文本的最高目标就是反映客观世界,表情达意,怡情悦性,一句话,传递信息。一个词语无法完成以上任务,一个句子也完不成。为完成以上任务,文本必然要求把字词句组篇成章,把人、事、物、理、情合理搭配,组成一个因果链,各尽其用。否则,就只能是一堆字、词、句,犹如一堆砖石,不能发挥其应有功效。②系统的有机性。文本系统的整体性是通过整体的结构、整体与部分、整体与外界环境的联系来实现的,主要体现在要素的多元关联,要素的结构性关联和因果的非线性。具体的说,文本就是在思想感情、客观世界审美愉悦总目标统摄下由字词句章(符号系统)和人、事、物、理、情(语义系统)组织起来的一个有机系统。由此不难看出,解析文本系统的各要素、各要素间的关系以及各部分与整体目标的联系则成为文本解读的客观要求和必要手段。这也是解读文本的实质所在。另一方面,我们在解读文本中往往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往往丢失了整体目标,形不成因果联系,使文本成为一堆字码。由于文本的整体目标、层次结构、因果关系这些非线性要素都蕴含在线形的文字排列中,以致于迷失了解读文本的方向。文本是一个严密的系统,而我们在解读文本时却不用系统的方法,岂不谬哉!

整体把握为我们解读文本提供了一个必要前提,指明了方向。要求我们解读文本时,必须树立这样的观念:任何语言单位——小到词语大到篇章,任何语义要素——人、事、物、理、情,都必须承担为文本整体目标和结构服务的职责,要求我们必须弄明白局部与整体之间的具体联系。不妨以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为例作具体分析。例如“小桥流水人家”这一图景若单独拿出来,则可有多种解释:①江南水乡的平常农家,②恬静舒适的农家,③僻静的简陋小院,④隐士的休闲之地等等,不一而足。当把它放到文本《天净沙·秋思》中后,它就只能成为“秋思”的一个代表符号,成为断肠人眼中的农家生活,是引起远行人断肠的原因。与长期的鞍马劳顿相比,它虽然很恬静舒适,但不是断肠人的家,反而更增加断肠人的愁绪。它与其他意象构成相反相成的关系,共同服务于表现“秋思”的需要,中间加上这一句,可使文本产生波澜,避免读者产生审美疲劳。我们解读文本时要时刻不离文本的整体目的,否则就会手足无措。整体把握为我们指明了阅读的方向,但一定要注意局部与整体的关系有直接和间接之分,有正面和反面之别。本例即为间接、反面的例子。

二、建场功能

一个文本的形成同时也就建立了一个语义场。语义场的建立也就确定了文本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各自地位、比例功能等,各司其职,分工协作,不允许每一部分超出所承担的职责范围。《天净沙·秋思》中有这些意象: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我们进一步观察可将这些意象分为两类:一类是小桥、流水、人家,其余为一类。作者为什么以这样比例来安排?第一类显得温馨舒适,第二类则荒凉萧条,二者似乎性质相反。但二者相反相成,一个是别人的家,另一个则是断肠人眼中的景,二者有一个共同的职责:完成对秋思——羁旅之思的抒发。这样安排为追求艺术上的变化求得波澜,从不同角度抒发感情。从根本上说文本的任何部分、任何要素,都是互相依赖而生存的,是在共同目标统摄下的分工合作。任何一个语言单位只要被组织进文本中,它必定受这一文本其他要素的制约成为一框架中的一个节点,承担起它应有的责任。语义关系是一个根本性的要素。

三、信息的限定、补偿功能

一个词语、一个句子、一个意象所承载的信息都是有限的。它们只有组织起来,分工协作才能完成更艰巨的任务。那么文本就对各局部具有了限制、补偿功能。如“瘦马”,单独解释原因时可有多种多样,而放到《天净沙·秋思》中,可解释为长途劳顿所致,这就是限制作用。如果去掉《天净沙·秋思》中的最后一句,那么上边所写意象会组成一幅风景画而失去灵魂,加上最后一句“断肠人在天涯”,这些意象就成了断肠人眼中的秋景图,

也就使之有了灵魂。显而易见文本对意象起了信息补偿的作用。当然限制与补偿又是相辅相成的。

四、确定思维方式

确定思维方式主要针对表达技巧和表达效果的。表现手法、表达方式、修辞格以及文章结构是作者反映现实、抒情达意的途径和方法。实质上这些事物就是作者的一种思维方式,又是文本为完成总体目标而采取的具体措施,是文本最具个性的艺术性部分,是作者匠心独运的体现。《天净沙·秋思》运用了情景交融的方式抒发了“秋思”。本诗结构上,先写景后抒情议论,触景生情,情景相得益彰。若把最后一句放在句首,全诗则索然无味。在解读文本当中,艺术手法的把握则成了我们解读文本的又一把钥匙。艺术手法往往是带有全局性的。

我们应当如何进行整体把握?或整体把握应从哪些方面入手?如何利用整体把握的成果?

一、抓住文本的题目

题目是全文主要内容的概括点,思想感情的凝聚点和揭示点,往往还是行文的线索,具有提纲挈领的作用。抓住它,往往能找到解读文本的钥匙,是一条捷径。本诗题目“秋思”就具有了很强的提示和概括作用。首先,题目让所有的意象都笼罩上秋的节令特色,使意象具有了共同特征,使他们组织在一起具有了基础。其次,给读者揭示了主题的方向,感情的方向,再次揭示了秋与思的关系,暗示出文本的写作手法,触景生情,情景交融,全诗无一“秋”字,处处写秋。全诗无一“思”字,物物不惹起思绪。抓题目解读文本,切入口虽小,却直击要害之处,牵一发而动全身,是便捷之径。

二、明体裁,抓要素,明关系

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若干要素组成的,具有特定功能和运动规律的整体。弄明系统的要素及其关系,是分析一个系统的一个基本前提。依据不同文体,抓不同的要素,这是解读文本的基础所在,不可替代。记叙文六要素,说明文四要素,议论文三要素,诗歌、散文则需找出人、事、物、理、情等,更进一步还需弄明白这些要素间的关系(各要素之间的常见关系,有:并列、包含、承接、总分、递进、因果等关系)及各自作用。文本都是人、事、物、理、情的不同组合,由此可以把以上五者作为普通的文本要素来看待。以《天净沙·秋思》为例:①人:断肠人(作者及所有羁旅之人);②事:旅途所见所感;③物:秋景(枯藤、老树等);④理:触景生情;⑤情:羁旅之愁;⑥它们之间的关系:构成因果关系:因为断肠人在旅途中,所以所见皆萧条,物物惹愁绪。虽然,小桥流水与其他意象特征不同,但它也被统摄到愁绪之上,相反相成。正因为他们形成相反相成的关系,所以他们能和谐相处。不但如此,还增加了行文的曲折跌宕的效果。由此不难看出,事、物成为了

人及其思想感情的寄托物,人及其思想成了事、物进行融合组织的原因。弄明要素及其关系是解读文本的途径,是内容与艺术的基础。语义关系是文本中各要素关系中最具决定性的关系。

三、文本结构及思路的整理

文本结构及思路表现为各层次、各要素间的关系,由表及里为文字先后线性排列顺序。各要素内在意义联系:文本结构实质上就是文本作者思维过程的展开流程和模式。站在解读文本的角度上看,把握了文本结构及思路,就弄明白了文本各部分的关系及各要素间的关系,从而成为对结构的把握来逆推作者的艺术匠心和主旨意图。文本显性结构为文字的线性排列和各段落间的层次结构,隐性结构为内在各要素的相互关系,即事理上的因果关系。在把握文本结构时特别注意文本中提示性的语句及线索、顺序的安排。这是把握结构上的捷径。《天净沙·秋思》总体结构为先描写后议论抒情,在文中形成对比性结构。

四、主题及思想感情的把握

主题及思想感情是文本的灵魂,具有统摄作用,是文本中一切的一切都唯一制约性因素,它是衡量决定文本中其他要素的取舍多寡先后的唯一因素。它主要通过景物特征、人物品质及言行、事件性质,以及作者的倾向及取舍、艺术技巧等方面来表现。一定要注意文中提示性的、议论抒情性的语句。例如:文中一句“断肠人在天涯”,一下子使以上所写景物有了方向,有了灵魂,这一句就成了画龙点睛之笔,揭示了主旨。

五、艺术技巧的把握也是一个重要方面

“言而无文,行之不远。”艺术性是文本的另一追求。站在语用学的角度看也是必须的,不可或缺的。要想让读者接受你的观点,必须让读者能通俗地、更主要的是要让读者能愉悦地接受你的观点。为此必须要一些技巧来引起读者的注意,强化读者的注意,是让读者在愉悦的心境下接受你的观点倾向。不仅如此,艺术技巧的使用又是作者匠心独运的直接体现,是作者思维方式、思维品质的直接体现,也是揭示文本各要素内在关系的重要指标。《天净沙·秋思》中作者为什么采用名词排列的方式(列锦)?全诗几乎没有动词出现,这样有何好处?一方面问题的要求受格律的限制,但它更给读者描绘了这样一幅画:天色已晚,夕阳西下,断肠人仍在匆匆赶路,不知何处是归宿,眼前的景物一掠而过,满眼萧条景,满怀凄凉意。这种手法不但增加了文本的容量,更准确地描绘了断肠人的处境,刻画了人物的心境。让读者如临其境,如同亲身体验。艺术技巧的确定根本上也是由各要素的关系及地位决定的。

当我们寻找出以上各方面的要素之后,我们应当如何利用那些整体把握的成果呢?简单一句话,构建一个合乎逻辑的因果关系。这个因果关系是这样的:因为传递主题及作者目的的需要,所以要对人、事、物、理、情进行取舍、剪裁、组合等,同时,也需要一些表达技巧的选择;又因为人、事、物、理、情等要素的组合关系以及文本的结构方式,所以会产生特定的表达效果。因为表达技巧的选择,又因为技巧、组合关系的需要决定了词、句的组织安排等。

当然这个顺序不是绝对一成不变的,层次性是可逾越的。例如“断肠人在天涯”一句就直接从字、词、句的安排跳到了文本的主旨。以上因果关系不对一般规律,主要针对不易理解、难度较大的文本来的。

推荐访问:把握 功能 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