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文章风格的把握,对语文教学的意义

时间:2023-05-10 09: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我们的语文教学,对课文风格的领悟,是非常重要的。对作家作品的风格的把握,直接影响着我们对文本的认识深度。因此,我们有必要把握文章风格,深入地研读文本。

一、把握文章风格,首先是仔细分辨实与虚的关系问题

我们以鲁迅的文章为例。

鲁迅的《故乡》(九年级上)是篇很好的小说。我们老师传统的讲法是分析其人物,了解其故事情节。但我也听到过,从风格上讲,有老师把《故乡》当意识流小说来读的,当抒情散文来读的。这样,就很有新意,就比较容易读出作者的内心情感,“我”虽然是作品中的人物形象,不是作者,但有作者的影子。“我”在鲁迅作品中很特别。既是一个类似于“小资情调的旧知识分子”的人物形象,又似乎是作者的化身。作者时常跃跃而欲出,又时常隐匿而藏身,若隐若现。《一件小事》的“我”,《故乡》的“我”,《祝福》的“我”,都是如此。

个人以为,鲁迅小说、散文中有些人物和故事,有特点,象齐白石画的虾,介于似与不似之间,虚与实之间,风格独特,让人回味无穷。《故乡》中,“我”与少年闰土友情的丢失,“我”与故乡的隔膜,在表明人与人之间温暖失落的前提下,无疑是在抒发精神家园丧失的悲凉之情。这样讲《故乡》,可以说是另辟蹊径,感受独特。老师是抓住了课文的灵魂的。这样带学生赏析课文,是能给学生独特的美感享受的。我特别欣赏这种把鲁迅拉得很近,靠拢学生的做法。《社戏》、《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等课文,都可以让我们很亲近地感知鲁迅。

我们一定要注意:不要板起面孔,架空鲁迅;我们需要也应当感性地去认识鲁迅。鲁迅的《伤逝》也是感性的,人物的内心独白更是意识流的。鲁迅《两地书》也是感性的,表现了真实的性情和丰富的内心世界。我们课本选入的绝大多数的鲁迅文章,我们真是可以把它们当作鲁迅的精神自传来读,来理解。这样说来,鲁迅的文章,的确是以独特样式和风格呈现在我们学生面前的,我们应该带领学生去深深地领悟。去感知鲁迅可亲、可近的一面。

二、把握文章风格,能帮助我们切入要点,认准核心

对作品风格的领悟,往往还可以让我们化繁为简,化难为易地认知文本的内在核心。我们以孙犁的小说为例。

先说《芦花荡》(八年级上)。讲这一课,分析语言是关键。人物的性格塑造,魅力展现,都在生动、鲜活的语言上面。课文里有这样一句话:“老头子过于自信和自尊”,这是理解小说人物的关键一句。我们要挖掘的是“过于”一词。我的理解是,这是一处贬词褒用的写法。作者写这个老头子“过于自信”,首先是在为后面的故事情节做铺垫。因为“过于自信”,在过封锁线时,不够隐蔽,让他所带的小女孩子负伤了;也因为“过于自信”,他把日本鬼子引进了“铁钩阵”,让许多鬼子或死或伤,为小女孩报了仇。“过于自信”,串起了整个故事情节;“过于自信”,尽显了老头子的性格魅力。这样的语言,作者孙犁写出来,你的感觉,它是合情合理的;你可能会觉得,它是带点夸张的,但它更是写意的。这就是孙犁作品的语言特色,这就是孙犁的创作风格。

作家孙犁,在现代文学史上地位重要,自成一派。因代表作《荷花淀》的出色,人们称他为“荷花淀派”的代表人物。孙犁实际是“荷花淀派”的开创者。他的作品风格是,淡雅疏朗的诗情画意与朴素清新的泥土气息的完美结合。刘绍棠《蒲柳人家》也受其影响,“乡土文学”和“荷花淀派”实际是一脉相承的;作家铁凝(《哦,香雪!》《大浴女》的作者)也是师承孙犁老先生的。(另有赵树理(代表作《小二黑结婚》)为代表的“山药蛋派”:浓郁的乡土气息,活泼的群众语言,与孙犁为代表的“荷花淀派”形成鲜明区别。)

孙犁作品,突出特点是:语言清新典雅,情感乐观向上。他的大多数创作,主要涉及河北白洋淀一带的敌后抗日活动。因为创作的理念和风格的影响,他写的小说,里面的人物都是乐观、自信的;而小说所描写的环境(以白洋淀为主),虽然是抗战时期,但出现在孙犁笔下,仍然是充满诗情画意的。他是在有意地淡化战争残酷的一面,而着力表现抗日战争中人民的乐观、顽强的精神,以及百姓身上透露出的美好人性。这实际上是一种浪漫主义的手法。因为作者对抗战必胜的乐观、自信,所以他小说中的人物也是乐观、自信的。《荷花淀》里的水生嫂们,不依靠男人们,自己成立队伍,打鬼子,是乐观、自信的;《芦花荡》里的老头子,在小女孩负了伤后,为她们报仇,杀鬼子,也是乐观、自信的,甚至“过于自信”。

三、我们对文章风格的感知,还需要把握文章的感情倾向

我们又以鲁迅的文章为例。鲁迅的散文诗《雪》(八年级下)是较难讲解的。对其主题概括比较多的认识是:表达对北方雪的赞美,肯定了直面惨淡的人生态度和不屈不挠的战斗精神。我认为,这个主题的确定是和文章的审美倾向分不开的。这篇文章风格,总体上是冷色调的,偏硬,呈现刚性的特质。这和他用象征手法完成的小说《狂人日记》类似。这是一种特殊的审美观念的取向,波特莱尔的《恶之花》,妥斯托耶夫斯基的《罪与罚》,也都是偏向于这种审美取向,只不过《恶之花》呈现的更残酷,《罪与罚》更倾向于阴郁。所以,认识一篇文章的独特风格,对我们研读文本很重要。

四、准确地认清文本的体裁,也是领悟文章风格的重要一环

我们举《罗布泊,消逝的仙湖》为例。这篇文章,是篇报告文学。我们在讲课时,一定要注意这一文体的特殊属性。讲课中,要充分地陈列强有力的数据,要引导学生强调它的真实性,纪实性,通过这些步骤,凸现它的警示作用。这样,从文体风格上,去带领学生认知文章内容,从而产生共鸣的效果。这,实际上是报告文学本身的特质起到的作用:纪实性和文学性,从来是这类文体的核心所在。纪实,是让事实说话;文学描写,是强化对灵魂的触动。徐迟的报告文学《哥德巴赫猜想》,理由的《扬眉剑出鞘》都是如此。

虽是诗歌,《黄河颂》在风格上,和一般抒情诗相比,又呈现着不一样的特性。它选自《黄河大合唱》,它是歌词;它是赞歌式样的。赞歌,是中国现代诗歌的重要组成部分。实际上,这种赞歌式的诗歌样式,我们是受了前苏联的马雅科夫斯基诗歌的影响。另外,如田间的《给战斗者》,贺敬之的《雷锋之歌》、艾青的《光的赞歌》等,都是如此。它不完全属于个体化的感情抒发。不是顾城式的,不是海子式的。《黄河颂》,它代表一个民族的呐喊,它是中华民族抗日的吼声。给学生上这一课,就要通过这种理解,来渲染这种爱国情感。

推荐访问:浅谈 语文教学 把握 意义 风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