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藏的诱惑》影评

时间:2023-05-10 09: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西藏的诱惑》是以摄影家孙振华、画家韩书力、作家龚巧明、日本画家平山郁夫4位艺术家在西藏的潜心探寻为主线,用散文诗式的结构,表现了一种因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境界,讴歌了一种由朝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电视艺术片《西藏的诱惑》在中央电视台播出后,电视评论界反响极大。编导刘郎在创作过程中将画面的镜头和声音的虚实结合起来,成功构建了艺术片中所描述的"诗意的境界"。

关键词:解读 《西藏的诱惑》 影评

在看完西藏的诱惑的那一刻,我起先是没有弄懂它想表达的主题,甚至想它就是没有主题的,他所有的画面都是对西藏景色和人文环境的图片的拼凑,这是我看完第一遍得出的结论。在看完三遍后,它能让我有种冲动:这一生一定要去西藏,去拉萨看一次。

整部片中,最让我难忘的是片子开头与结尾处,几位藏民背负行囊,跋涉千里,一步一磕头,一直磕向他们心中的圣地,同时配着《朝圣的路》的音乐,更让人有种悲凉却神圣的感觉。如果硬要给这部片加一个主题的话,那就是“虔诚”,是刘振华对他的虔诚。我不知道西藏的山有多高,水有多绿,拉萨文化有多历史悠久,在《西藏的诱惑》里我看到的是刘振华对它的迷恋。一个人一生可以爱很多东西,但没有几个人会为了所爱的东西付出生命。而刘振华就是几个人中的那个人,当我看到他在西藏写下遗书的时候,我是真的被感动了,他是真的爱西藏的,他不再是简单的再现西藏的自然风貌之美和民风民俗的独特,而是把自己的思想贯穿到片中。不是为了拍片的记录,才会把西藏的美淋漓尽致的表现在人们的面前。

我觉得《西藏的诱惑》之所以拍的成功,不是因为解说词写的有多美,也不是全在于它画面的美,最重要的它的记录是真实的,我觉得有句話说的很有道理:一部优秀的片首先能感动它的制作者,其次才能感动观众。河水荡漾着涟漪,喜马拉雅冰雪环绕、不断变化颜色,时而蓝,时而黄,时而红的天空,绿水环绕着冰山,牛羊成群的画面,神圣而又朴实的佛像,以及西藏人对神灵的朝拜,所有的一切都汇成两个字:虔诚,西藏首先征服了刘振华,然后让刘振华对西藏的虔诚征服了我们。

如果说优美的拍摄画面在《西藏的诱惑》中扮演红花,那它的配乐《朝圣的路》便是衬托其画面的绿叶。《西藏的诱惑》一片创作者在开头便直抒胸臆的将其揭示的哲理展现在歌曲《朝圣的路》中,即人人心中有真神,不是真神不显圣,只怕是半心半意的人。歌曲的身临其境更能观众更融入对西藏的崇拜之中,画面与音乐的完美结合让我们看到了原生态的西藏。

真正的欣赏的灵魂的传达。我们在欣赏《西藏的诱惑》时,太过华美的解说词,反而降低了西藏的魅力,成为看众的思想包袱。在我的意识里,真正美的东西是不用解说的,所有人都可以读得懂、看得见。我只想在观赏的时候静静的思考,静静的体会,给我一个不被打扰的空间,我或许更能读懂它,了解它。

或许所有人对纪录片的认识是它旨在记录人们的生活现状,在记录片中是不能加入主观的思想,它必须是真实的、客观的。而《西藏的诱惑》恰恰是强调意境营造,注意审美价值。用了大量写意的手法,并大胆的进行了主观情感的开发,讴歌了一种由神圣而引申的崇高精神,表现了一种因环境而形成的特殊境界,深刻表达了创作者对西藏的深刻情感。《西藏的诱惑》之所以能在众多纪录和描绘西藏题材的专题片中脱颖而出,最重要的是它来自现实生活,它的画面是真实的,作者对它的情感是真实的,从而描绘的西藏是真实的,而只有真实才能抵达观众的内心,让人们对它崇拜,对它尊敬。

我想《西藏的诱惑》已不仅仅是部纪录片,它已经上升到艺术的层面,一部用精神、抒情所拍摄的艺术片,因为加入了作者浓郁的感情,从而营造出了西藏独特的美的境界。

参考文献:

[1]王莉:《纪录片<西藏的诱惑>拍摄风格分析》,北京,当代电视,2014年第1期。

[2]李国华:《西藏的诱惑》,河南,散文选刊,2015年第6期。

[3]滕越:《 关于<西藏的诱惑>争论之争论》,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学刊,2007年第9期。

作者简介:(1994-),女,汉族,山东淄博人,广播电视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为新媒体。

(作者单位:聊城大学文学院)

推荐访问:西藏 影评 诱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