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国民政府统治时期的新闻管制与民众的反抗

时间:2023-05-09 20:18:01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中图分类号:K2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0751(2010)05—0279—02

1949年之前国民党实行的新闻管制,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抗战之前为管制建立期,抗战时期为管制加压期,解放战争时期为管制严酷期。本文拟就各个时期国民党对新闻出版管制的情形以及广大民众的反抗斗争作一简要论述,以求教于学界同行。

一、抗战之前国民党的新闻管制

控制言论自由,寻求言论一律,是一切专制政治的必然取向。国民党在抗战之前,通过钳制思想、架构制度、设立机构、严格检查等方式,逐步完成了对新闻的管制。

1.国民党把三民主义作为衡量一切认识正确与否的标准,将一党专政作为思想钳制的基本方略,通过鼓吹并推行“党化新闻界”、“民族主义的新闻建设”、“科学的新闻统制”、“新闻一元主义”等反动谬论和政策,在思想上对新闻界进行统制。

2.依靠庞大的新闻网络,垄断新闻的发布权和评论权,控制全国舆论,旨在将新闻舆论演变为千刊一面、万报一音的“传声筒”、“留声机”,维护其反动统治。

3.制定《指导党报条例》、《指导普通刊物条例》、《审查刊物条例》、《出版法》、《新闻检查标准》、《图书杂志审查办法》、《指导全国广播电台播送节目办法》等大批新闻出版法令、法规,钳制民众言论出版自由,建立起一个以统制为核心的新闻法律制度体系。

4.利用对人事管理、行政管理的控制权,把进步人士排除在新闻出版从业者之外。

5.建立报刊登记制,实行严厉的书报检查制度和禁载制度①,任意删削检扣进步书刊。

6.笼络收买新闻界,或打入内部分化瓦解进步报刊,对中国共产党及进步报刊进行造谣中伤。同时采取特务手段,恐吓、捣毁有进步倾向的报馆、书店、出版社。

二、抗战时期国民党的新闻管制

抗战爆发后,由于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国共合作抗日局面的形成,国民党对新闻的管制有所松动。但从1938年起,国民党以防止虚假消息动摇人心和重要信息外泄为名,实施了更加严格的新闻专制。

严格战时新闻审查。1938年7月国民党中央执委会常务会议通过了《修正抗战期间图书杂志审查标准》,把反对国民党的主义、政纲和政策等8项内容认定为反动言论,把曲解国民党的主义、政纲和政策等7项内容认定为谬误言论。同时,还通过了《战时图书杂志原稿审查办法》,规定国民党中央组织中央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各大都市或省会成立地方图书杂志审查委员会,对图书杂志采取原稿审查办法,对所有未经原稿审查的书刊一律予以取缔。1939年底,又相继颁布《新闻报刊通讯社登记办法》和《战时新闻违检惩罚办法》,以加强对通讯社的管制和对通讯社稿件的审查。

强化战时新闻监控。1939年,国民党当局颁布《图书杂志查禁解禁暂行办法》、《战时新闻检查办法》等,规定原军事委员会新闻检查机构改组成立战时新闻检查局,各省、省会城市及重要县、市设立战时新闻检查所,比较重要的县、市设立战时新闻检查室,从而构建一个从中央到县、市一级,从报刊社、出版社到印刷所、书店的新闻出版检查网络。各地新闻检查机构直接隶属于同级地方政府,进一步强化了对新闻的监控和管制。

打压异己新闻事业。1940年9月,国民党中央党部直接给各省党部下达取缔中共刊物、捣毁其销售书店的密令。1944年后,群众性民主运动高潮迭起,要求言论、出版和学术自由,这让国民党政府备感恐惧,其特务机关采取了赤裸裸的恐怖手段对《新华日报》等进行摧残。

尽管国民党新闻审查机构和暴力机关对进步报刊和革命言论实行打击、压迫的专制政策,但经过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新闻文化界的不懈斗争及广大民众的支持,进步报刊仍在曲折中艰难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特别是中共中央机关报《新华日报》和中共中央机关刊物《群众》在斗争中取得了丰富的统战经验,为抗日战争的胜利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其他进步报刊也屡禁不绝,《救亡日报》、《抗战》和《民立报》等即是其中的典型代表。

三、解放战争期间国民党的新闻管制

随着抗日战争的胜利,原来转移到西部地区的新闻出版机构逐渐复员到了东部地区,新闻事业的中心由西部向东部转移而重新返回上海、南京一带。对此,国民党统治集团凭借其手中掌握的政权与法统,抢先在收复区扩展自己的新闻事业。在接收敌伪新闻机构的基础上,一个较战前更为庞大的国民党新闻网络网迅速重建。与此同时,国民党对新闻的管制变本加厉,内容审查更加严格,言论追惩极为频繁,暴力事件不断出现,舆论环境恐怖森然。

中国共产党采取了针锋相对的方针,将党和人民的新闻事业扩展到收复区。除了在解放区继续办好共产党的各种新闻出版机构外,在国统区内也逐步加大了开办报刊的力度。这一时期,我党在上海出版了许多报刊,尤其以《联合日报》、《联合晚报》、《建国日报》、《文萃》周刊等影响最大。其他进步人士和民主党派的报刊也纷纷创刊或复刊,加入争取国统区新闻阵地的斗争行列。

随着国民党对进步书报刊的压制越来越强烈,1945年8—9月间,全国爆发了声势浩大的“拒检运动”。“拒检运动”的发展使国民党当局束手无策,被迫宣布于1945年10月1日起撤销对新闻和图书杂志的审查。国统区新闻界、文化界经过为期两个多月的“拒检运动”的洗礼,获得了巨大的胜利。但是检查制度在收复区仍然继续,而且报刊杂志的创刊仍需登记核准,说明国民党的让步只是权宜之计,国民党政府并没能放弃其一贯奉行的新闻统制政策。

10月1日,中国共产党在重庆主办的《新华日报》发表了《言论自由初步收获》的社论,号召国统区进步新闻出版界为争取更多的民主自由而继续斗争。随后,胜利的果实在全国各地遍地开花。10月初昆明的《民主周刊》、《人民周报》、《大路周刊》、进修教育出版社等10余家新闻出版团体联名发表宣言。11月,上海新闻文化界91名人士联名发表宣言,反对国民党当局压迫人民自由,要求废止收复区的新闻检查制度,实现言论出版自由。次年1月,重庆的生活书店、新知书店、读书出版社等10余家出版社联名致函即将召开的政治协商会议,提出废止出版法、取消期刊登记办法、撤销收复区检审办法等5项要求。

1946年1月,在政治协商会议期间,国民党当局在会场内大谈民主、自由,但在会场外却唆使特务破坏会议,制造了“沧白堂事件”。2月10日,又制造了“较场口惨案”。当天下午,中国民主同盟总部机关报《民主报》发行号外及时报道。次日,《新华日报》以及其他进步报刊也对国民党特务所犯下的暴行进行了无情的揭露和严厉的谴责。据统计,全国共有8种日报和3种晚报均在头版头条或显著位置报道了这一事件的真相。相反,国民党中央通讯社则极尽其造谣蛊惑之能事,于事件发生次日发布了一些胡编乱造的消息。

1946年6月,随着内战的全面爆发,国民党对新闻的统制进一步强化。中国共产党主办的《新华日报》、《群众》杂志等媒体首当其冲地成为国民党在全面内战爆发后的摧残对象。1947年5月19日,国民党政府为了镇压南京、上海等地学生掀起的“反饥饿、反内战、反迫害”运动,公布了修正后的《戒严法》,规定在戒严地区“取缔言论、讲学、新闻杂志、图画、告白、标语暨其他出版物之认为与军事有妨害者”。对此,民众继续进行反抗斗争。6月4日出版的第二号《学生报》的头版头条就是《反暴行争人权,六省十二市罢课》。在《各地学生动态》中,则报道了北平、南京、昆明等地大中学生举行总罢课和示威游行的消息。上海《文汇报》等报刊不顾当局禁令,继续如实报道学生爱国运动以及读者的强烈反响。“五•二〇惨案”爆发后,6月出版的《清华周刊》随即刊登了冯玉祥将军在美国发表的抗议书。

1948年6月,国民党政府行政院颁布《动员戡乱期间军事新闻采访发布办法》,企图垄断国统区内军事新闻的报道权力,封锁一切对其统治不利的消息,扼杀进步新闻活动特别是突发事件新闻传播。至1948年,国民党在国统区建立起一个遍布全国的新闻网,同时新闻管制也达到了高峰。

随着中国共产党领导的人民解放战争的节节胜利,新闻出版界及广大民众反对独裁专制、追求舆论自由的行动在全国如火如荼地展开,被血腥压抑的社会思潮,最终汇成盈岸拍堤的怒涛,摧毁了国民党新闻管制的堤防。

综上所述,国民党政府在丢失大陆政权之前的各个时期对新闻出版界均采取了相当严厉的新闻管制政策。无论其措施和手段有何种区别,本质都是为了钳制舆论,进而为其统治服务。然而,因为这些措施不能顺应民意,必然遭到广大民众尤其是解放区民众的激烈反抗。随着国民党的最后溃败,其在大陆的新闻统制体系也宣告瓦解。

注释

①新闻出版物的禁载事项包括:“意图破坏中国国民党或违反三民主义者”;“意图颠覆国民政府或损害中华民国利益者”;“意图破坏公共秩序者”;“妨害善良风俗者”;“登载禁止公开诉讼事件之辩论”;等等。参见许焕隆《中国现代新闻史简编》,河南人民出版社,1988年;江沛:《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舆论管理评析》,《近代史研究》1995年第3期。

责任编辑:天 一

推荐访问:国民政府 南京 管制 民众 统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