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厦大校长萨本栋二三事

时间:2023-05-09 08:3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学习。老年人来访,他总是循规蹈矩,鞠躬致意,以表示对老一辈的敬仰。

1907年,6岁的萨本栋进入福州明伦小学就读,勤奋好学,考试均名列前茅,深得老师喜爱。1913年其父亲北上,任北京教育部视学员,先后又任中央观象台技士和北京侨务局参议。他随父亲进京,人清华学校,接受了8年完整的中学教育,为日后学习自然科学并成为著名科学家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1922年,萨本栋启程赴美,1927年获麻省伍斯特工学院理学博士学位。1928年秋回清华大学物理系任教授(兼北大教授),同时从事科研工作。从1928年至1937年接任国立厦门大学校长前的这10年,是他从事科研的黄金时代;他一生发表过22篇重要论文,其中17篇就是在这期间写的。迁校长汀

1937年6月,民国教育部任命萨本栋为国立厦门大学校长。萨本栋接受任命的第二天,卢沟桥事变发生了。他在全面抗战的炮火声中抵达厦门,于7月26日正式上任。不久,战火就燃烧到了祖国东南沿海。8月24日,旅厦日侨开始撤退;9月3日,日本侵略军的炮弹和炸弹就落到了厦门市。地处厦门前沿的厦大受到了严重的威胁。10月,萨本栋经与有关方面研究后,认为祖国东南半壁的高等教育仍需维持,便决定将厦大内迁到闽粤赣交界的山城长汀。长汀离前线较远,即使临战,也有回旋余地,而且西通赣粤,北连苏浙,方便东南几省学子求学,对学校在战时的发展极为有利。12月初开始搬迁,当时的福建交通极为不便,从厦门到长汀又关山阻隔。萨本栋周密筹划,妥善安排,抓紧时机,指挥若定,在不到一个月的时问内便将师生员工全部安全送达,于1938年1月17日在长汀复课。所有图书、仪器设备也赶在1938年厦门沦陷之前移出。大部运抵长汀,其余暂存鼓浪屿、漳州、龙岩等处,充分显示了他的组织领导才能。

萨本栋十分重视战时建校工作,亲自主持学校的基建。经他前后7年的不懈努力,在长江县城北山之麓、中山公园周围的一大片坡地上,一幢幢简易校舍鳞次栉比地建立起来了。所有新建筑的蓝图,都是他亲自设计的;他经常下工地监工,亲自解决战时物资短缺的困难,利用杉树皮代屋瓦,用粗麻布代窗玻璃。新居没有电,他率领几位理工科助教和仪器管理员,把配给他用的小汽车上的发动机拆下来,把它与从桂林买来的一台20千瓦的发电机以及一台以木炭做能源的小型煤气发生器配合组装起来,在校内架设了输电线,经过几昼夜的奋战,给山城带来了光明。同学们不禁欢呼:“这是萨校长发的电、放的光!”尽管战时物质条件困难,厦大学生宿舍每间只住4人,除木床外,每人都有一张书桌和一个木橱,保证了生活和学习的需要,这在战时各校中是少见的。

战时防空洞是基建的主要附属工程。萨本栋亲自计划,依北山麓地势深挖巷道。巷道的覆盖层很厚,多是天然岩石,而且有多个洞口,通风良好,顶端皆用杉木撑架以防止塌方。每次空袭,他都亲自指挥师生疏散,往往最后一个进洞而又最先出洞探视师生安全。7年中厦大受到敌机多次轰炸,除1943年一次敌机空袭时,有两位同学因思想麻痹不进防空洞而被燃烧弹片烧成轻伤外,再无一人受伤。

教书上瘾

萨本栋不管校务丁作多忙,都坚持兼课。最多时每周达20个课时。他不但讲授自己擅长的物理学、数学等课程,而且在战时交通堵塞、个别课程因来不了教师而无人讲授时,他亲自代授。一些同学英语学得不好,他就把他们编成一个班,自己腾出时间讲授,还请妻子黄淑慎共同备课、随堂听课和共同辅导,他从不无故缺课,有时在病中也坚持上课。有一次他病了,就在卧室床边挂上一块黑板,周围排上凳子,他拿起粉笔,振作精神讲起课来,放下粉笔时已疲惫不堪。同学都十分感动地说,“我们的校长教书教上瘾啦”,“我们的校长是‘O型’的代课者”。在其以身作则下,教师对教学科研工作都极端认真负责。

萨本栋既有深厚的理论基础和独特的见解,又有多年的教学经验,因此,从讲课到考试有一套灵活的办法。他上课只带几支粉笔,讲起来滔滔不绝,而又深入浅出、层次分明、论证严格、分析周密、说理透彻;中外文板书工整,有如印后,快速更似行云流水。这种讲课方式利于启发学生思维并帮助他们将知识融会贯通起来。课后他常布置3至6题作业,其中一、二题难度较大,要解答就非到图书馆找参考资料不可。第二次上课,他先用几分钟让学生提问质疑,由助教演算解释;助教若解决不了,他就亲自讲解,课堂气氛十分活跃,学生、助教都得到提高。

关爱师生

抗战期间物资匮乏,生活艰苦。萨本栋千方百计克服困难,努力保障教职员生的身体健康。

著名法学家邹文海教授回忆说:“萨先生夫妇二人的薪水,仍不足以维持家用,每月一过二十就借薪。他因此十分了解教授生活的辛苦,曾千方百计地想解决这个问题。他以学校节余存储植物油类,以原价定量授予教师。抗战期间,教授艰苦的生活非廉价的食油可以解决,但萨先生的用心大家都为之感激。尤其大家看到萨本栋自己所过清苦的牛活,更觉得他为人设想的周到了。”存长汀,萨本栋与其他师生员工生活一样艰菏、那时粮食配给,大家一样,如缺粮,学生优先照顾,有时断粮,萨本栋“在粮缺早两天,已在吃番薯了”(据邹文海文章)。

抗战进入第三年,物价不断上涨,为了让师生员工吃饱吃好,他派人到长汀邻县宁化产米区采购优质大米,又多方采购大豆、红萝卜一类富有植物性蛋白和营养的副食品。1943年全省春旱严重,厦大员生并没有受到粮荒的威胁。萨本栋还经常下厨房膳厅检查膳食情况,要工作人员把伙食办好,要教职员家属轮流义务帮厨,杜绝贪污浪费。每位同学每日一粥两饭不加限量,早上一碟黄豆,午餐一盘红萝卜或青菜,每周加一大块猪肉,节日经常聚餐,维持了最低营养。自费添菜也可以买到卤蛋、烧肉,价格便宜。这样的伙食条件在战时学府是不多见的,是与他亲自督促分不开的。

他每周末晚间还必邀各系学生代表10人,到其家中共进晚餐,饭后座谈,凡是学生提出的合理建议,立即采纳或改进,当时,厦门大学有许多沦陷区学生,他尽力为他们介绍工作,向教育部门争取免费生名额及贷金,组织成立了厦大学生生自助委员会,设立了多项奖学金、助学金。萨本栋又仿效清华大学的做法。组织“厦大学生自助委员会”,通过各种途径,为家境清寒的学生在校内外找到工读机会。例如兼任中小学教员、院系临时工和校内家庭教师等,学习优秀的还聘为“学生助教”。他们每日工作一二小时,并不影响正常学习,却可以自食其力。

萨本栋关怀学生的成长,对他们体贴入微,每学年开学后一个月,他就安排时间和一些新生个别谈话。在谈话前先做调查,如查阅新生入学考试成绩、听取主要学科老师的意见,然后针对他们各人不同的特点和近时的表现,和他们逐个淡话,发现有思想问题就坦率地进行帮助,一些同学不正确的想法(如重理轻文)往往因此很快地得到纠正。他记性很好,跟同学第二次见而就多能叫出名字来,并具体地询问:“家里来汇了吗?”“胃病好了吗?”有位从沦陷区转学来的同学,因千里奔波而肺疾复发,校医建议休养一学期。萨校长亲自过问,破例退还学杂费,这个同学病愈返校后,萨校长一直关心着他,还指导他写毕业论文,资助他制作“实足年龄计算尺”

萨本栋还着力改善学校的医疗条件 厦大医院全部免费治疗,仅收象征性的挂号费疟疾足福建山区的多发病之一,外地人凶水土不服更易感染,因缺碘而患甲状腺肥大的也时有发现,为此,被派到香港采购理工学院重要仪器、机件的人员依萨本栋之嘱,同时采购了一批急需的西药针剂和药片,保证了治疗的需要 萨本栋也十分重视环境卫生,经常巡视厨房和宿舍,加强疾病的防治工作,7年中没有发生过传染病。

正直清廉

萨本栋一向坚持原则,不畏权势,不徇私情,教授里曾有人因而在背地里给他起了个“杀不动”(萨本栋谐音)的绰号。

在厦大,教职员家属是不安排工作的。以防遏“裙带风”的坏影响。萨本栋的夫人黄淑慎毕业于北京师范大学,昔称体育健将标枪名手。虽然当时厦门大学很需要女生的体育指导员,但由于校部规定领导或教授不能搞裙带关系,不能安插自己的亲属到学校里工作,黄淑慎只能当义务指导而不能当正式教师,没有领取薪俸及任何津贴。尽管如此,她上体育课依然非常认真,且十分关心女生的健康和生活,几年如一日。这样一来,许多有学位的夫人也就不敢请求了。破除情面,保证了教学和行政的工作质量,这在当时“用人唯亲”的社会里,是多么的难能可贵!

萨本栋的堂弟萨师煊曾说:“他在厦门大学当了7年校长,除初去时带了一个亲戚当秘书外,没有再引用我们家里一个亲人。在招生上,他也是坚持原则,不徇私情。我们家中有几个堂弟.妹多次投考厦门大学,因分数不够,照样未被录取。”1941年,萨师煊参加全国国立院校统考,只填报厦大一个志愿,他知道后严肃地对萨师煊说:“你别以为哥哥当了校长就一定会录取你,告诉你,通不过考试同样不能入学。”

萨本栋日常生活则饮食简易、衣着俭朴,经常身穿布质中山装,脚踏双钱牌球鞋在校内奔忙,新同学往往以为他是校内工友。

由于萨本栋严于律己,为政清廉,他才敢也才能坚持原则,刚正不阿。当时驻长汀的国民党某军军长亲自登门找他,要求让其儿子免试入学 萨本栋严词拒绝,表示欢迎他的儿子通过考试录取后来厦门大学学习。国民党海军某部司令也曾写信给他,以其儿子能录取入学为条件,愿将所属马尾造船厂的机械设备送给厦门大学。萨本栋指着这位“慷慨”将军的信对学校其他领导和教师们说,绝不能拿学校的规章制度做交易。

葬于厦大

经萨本栋7年的言传身教,惨淡经营,厦大取得了不少成就:学生人数增加六七倍,教学质量也显著提高,历年参加全国大专院校学术竞赛多名列前茅。1937年迁入长汀之初,仅有学生198人,教授、副教授44人,分为3个学院9个系。发展到1945年,抗战胜利时就有4个学院14个系,教授、副教授94人,学生达1044人。在此之前,1940年,厦大参加第一届全国高校学生学业竞试,按获奖人数与在校生数、全校系数及全年经费数的比率,厦大的成绩均为全国之冠。1941年,在第二届相同的竞试中,又蝉联第一。厦大办学成绩声名鹊起,闻名海内外,外国学者甚至称赞厦大为“加尔各答以东第一大学”。其时,厦大教师善于教,学生勤于学,具有十分良好的学风与校风。厦大也因此被誉为“南方之强”。她不仅成为祖国东南区唯一的最高、最佳学府,而且为国内最完备大学之一。

当时教育部长陈立夫称赞道:“厦大在萨先生领导下,居然以最少的经费,获得最多的成绩。”1944年5月,萨本栋因办学有功,获得国民政府颁发的三等景星勋章,是继罗家伦、竺可桢、严济慈之后的第四人。陈嘉庚先生两次路过长汀视察,均肯定了厦大的进步,外宾来校参观者也日益增多。

萨本栋在清华执教时就得了胃病,出任厦大7年,呕心沥血,又增添了病症。他刚到厦门大学时,还是一个青年学者、网球健将,容光焕发,精力充沛。仅过了7年,到1944年,才满42岁的他却因操劳过度,而弯腰驼背、身患恶疾,显得异常衰老,须要拄着拐杖而行。当病躯难以持腰,板书往往汗流满额,但他仍然坚持下去。堂上的他,偶尔不慎拐杖掉在地上,他竟不能俯身拾起它。目击此情此景,学生无不动容而流泪。萨本栋这种鞠躬尽瘁的精神,令人肃然起敬。1948年,他的胃病恶化,专程赴美疗治,被确诊为胃癌。1949年1月31日,他英年早逝,年仅47岁。遵照他的遗愿,骨灰送回中国,安葬在厦门大学校园内。

推荐访问:民国 二三 校长 厦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