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月美,滇缅运输线上的侨界“木兰”

时间:2023-05-09 08:18: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回国抗敌的众多华侨同胞中,有一位极其富有传奇色彩的女性:她为上战场女扮男装,被誉为“当代花木兰”;她日日往返在炮火纷飞的公路上进行物资的运输与补给,报国热血不输男儿。

如此种种,不禁让人感叹,究竟是一个怎样的女性,有着这样崇高的民族意识和爱国情怀!

为祖国女扮男装上战场

李月美,又名李月眉,1918年出生于马来亚槟城,在九个兄弟姐妹中排行老四,双亲从琼海下南洋定居马来亚。父亲李荣基是一位华侨商人,有着生意人的豪爽与正直,母亲梁凤蝉温柔贤惠,打理家庭井井有条,她就在这样安稳幸福的环境中无忧无虑地长大。

1937年,日本帝国主义发动全面侵华战争。面对暴行,国内人民顽强抵抗,身在异乡的海外华人也忧心忡忡。从小在华侨学校读书,深受中国文化熏陶的李月美也被这股爱国热潮所感染,为表达对祖国抗日的支持,她和同学们一起组织当地宣传队进行义演、抵制日货、上街卖花、举办女子篮球赛等活动,募集到了不少款项。她们将钱一分不少地捐给了筹赈会,再由筹赈会统一进行统筹,将战争所需资金和物品运输到国内。

战争时期的中国工业基础薄弱,手枪、弹药等必需武器和抗战物资主要依靠海外输入。1938年,日军侵占大陆沿海各省、广九铁路等交通要道,通过海上运输实现物资供给已然是不可能,进口通道只有香港和安南(即越南)两条路。但随着上海、武汉、广州的相继沦陷,香港通道也被堵死,公路运输愈发困难。“七七”事变发生后的一年里,由于多地区失守,中国西南部成为了政治、文化以及经济的中心,其中对外贸易业务,特别是出口,也主要依靠公路运输。综上原因,国民政府决定在西南部修筑两条方便大陆进出口的公路:一条是从云南昆明经开远—蒙自—屏边—河口南出国境直抵越南河内的滇越公路;另一条则从昆明—楚雄—下关—保山—潞西到畹町出国境,同缅甸公路相接直达仰光,即被人称为“不是公路是血路,百万雄工中外赞”的抗战生命线——滇缅公路。

1939年初,两条公路相继竣工。打开了我国国际运输通道的同时,也出现了新的难题:前苏联、英美等国家为支持中国抗日,运来了大批技术先进的卡车。但其中的装置、操作书等却全部是英文,能够看懂说明并进行实际操作的技术人员人少之又少。加上积存在香港的大批军火除了部分由安南运入广西之外,剩余大部分被移送到仰光,准备通过滇缅公路运到云南。

为了抢运抗战物资,进行军事运输,招募卡车司机迫在眉睫。为此,国民政府联合西南运输处向南洋华侨筹赈祖国难民总会(以下简称南侨总会)主席陈嘉庚先生请求招募机工回国。陈先生立刻以南侨总会的名义采取措施,于1939年2月7日发布内容为《征募汽车修机驾机人员回国服务》的南侨总会第6号通告,号召华侨回国服务。

通告见报后,一时之间在华侨界掀起了抗日救国的热潮。

刚年满20岁的李月美看到这则通告时,内心激动万分,她在上学时就学会了驾驶汽车,这次能利用自己的一技之长去国内第一线战斗了!她立刻跑去筹赈会报名,不料登记员却以不招收女司机为由回绝了她。为什么不招女人?难道女人就不能上前线上战场吗?无限的疑问与不服气让她想起了在华侨学校学习过的木兰辞:雄兔脚扑朔,雌兔眼迷离。双兔傍地走,安能辨我是雄雌?一个大胆的想法浮现在她的脑海中:效仿巾帼英雄花木兰,女扮男装上战场!李月美穿上弟弟的衣服,独自跑到了较为偏僻的招募点报名。1米7多的高个子,结实的身体,刚强的性格,她没有引起任何人的怀疑,顺利地成为南洋华侨回国机工服务团(以下简称南侨机工)的一份子。

临行前,李月美悄悄地留下一封家书,怀揣着同国人并肩作战之心,和其他团友一起乘坐轮船离开了马来亚。登陆安南后,他们一行人乘坐火车到达昆明,开始军事训练。两个月以后,李月美被西南运输处正式编队分配到总部设在贵州的“红十字会”担任司机。

为胜利冒着战火运物资

在滇缅公路上写着这样的一条标语:“一个华侨能出力,十个敌人九不回!”李月美和众多南侨机工将这句话作为自己的座右铭,将爱国主义融入到自己的血液中,恪尽职守,奔波在每一条战火连连的道路上。

滇缅公路全程1200余公里,海拔500至3000多米,经由悬崖、峭壁、急弯、湍流等复杂路况,雨季时也很容易塌方,驾驶员稍微不慎,便会车毁人亡。李月美如同一个真正的男子汉,她凭借着自己高超的驾驶技术一次又一次地去战场抢救伤员,抢运医药、武器,为祖国抵御外敌增添了胜利的筹码。

滇西至缅北一带,是世界上有名的“烟瘴之地”。据《新华日报》1941年1月27日报道:“当此路通车之始,华侨司机就做了开路先锋。他们驾车驰至芒市、遮放一带,每天遭遇流行的恶性疟疾,平均死亡率每日约计七八人。”除此以外,日军为了切断中国对外的运输通道,时常派飞机轰炸滇缅公路。南侨机工和在前方作战的士兵们一样,时有伤亡发生。李月美在完成司机工作的同时,也担当起了护士的责任,她将女人的一腔柔情毫无保留的倾注在伤员身上。在红十字会里,不仅没有人看出她的女儿身,反而都对“他”赞不绝口,觉得这个“小伙子”胆大心细,是他们的好“兄弟”、好帮手。

1940年的一天,李月美如同往常一样行驶在滇缅公路上执行着任务。不料却在一个急转弯处翻车,驾驶室被压扁,她身负重伤。恰好南侨机工车队路过,将她救出并马上送往医院。直到此时,李月美的女儿身身份才被大家知晓,众人无不讶异称奇,感叹这名女子的报国之心堪比男儿。伤势痊愈后,李月美以一名护士的身份继续留在第一线,坚守着她的抗战事业,直到中国取得最后的胜利。她能歌善舞,红十字会的军营里常常能听到她动人的歌声。

这次的意外也让李月美找到了人生的伴侣,同样是南侨机工的李维铨不仅在她受伤时奋力帮助抢救,在医院时也对她照顾有加。二人的姻缘,被戏称为“滇缅公路的传奇”,一时之间被传为佳话。而李月美女扮男装回国从军的故事,也在大江南北传颂开来。

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朔气传金柝,寒光照铁衣。虽是古代描写花木兰从军之诗句,亦可以用来形容李月美的赤子之心,她以实际行动向世人证明,战乱年代巾帼不让须眉。

星马报界曾以“当代花木兰”为题,对她的事迹进行了详细报道;廖仲恺夫人、著名社会政治活动家何香凝女士得知此事后,特意题写“巾帼英雄”四个大字赠于李月美;战争结束后,国民政府侨务委员会也为她颁发了奖状,写道:“华侨机工李月美,热心爱国,敌忾同仇,抗战军兴,应募服务,前后其载,备致勤劳,应予嘉奖……”;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也在给她的荣誉证明书中写道“兹证明:李月美于抗战期间,由南洋回国,在公路运输服务,颇著勤劳……”从她身上折射出了海内外中华儿女在国难当前时,团结一心、无私奉献的感人情怀。

抗日战争胜利后,李月美回到马来亚与家人团聚。随后和丈夫一起带着孩子定居缅甸。1954年,周恩来总理访问缅甸,李月美作为华侨代表参加了座谈会。当缅甸侨团为周总理介绍了她当年参与抗战的事迹之后,周总理不住称赞:“巾帼英雄!”

推荐访问:木兰 侨界 线上 运输 滇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