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书《圣母帖释文》字态研究

时间:2023-05-08 09: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近年来,八大山人的书法绘画作品在拍卖会场屡创新高,成为人们争相收藏的珍品,这体现了八大山人作品的艺术价值、研究价值和市场价值。文章通过一系列文献及书法图片资料的整理为众人学习临摹和研究八大山人提供了更多的途径和方向。

关键词:风格形成;字体形态;影响作用

检 索:.cn/qkimages//ysjl/ysjl201503/ysjl20150347-1-l.jpg" />

八大60岁左右,书法创作逐渐形成自己的风格,他已经完全从唐宋法书中走出,并通过自己的见解分析,拆解传统笔法和结构和章法布局,并为以篆书笔法融入行草书的书写中,重新组合,并将绘画的抽象因素融入进来,逐步开创了自己的风格、在行草书上强化自己的个性,追求狂放不羁、大胆变形,极尽夸张之能势。(图1)

70岁之后,在八大山人的生命的最后的十年里,他的书法艺术创作技艺也达到了成熟完善的阶段,在这一时期,其书法作品在数量上增多,且精品倍出。在八大的现存经典作品中常常出现的是行书、草书,因为这是八大取得成就最大的两种书体,邱振中先生在其《八大山人书法艺术》一书中指出:“八大山人的草书作品少不是他对草书陌生而是与他习惯的用笔节奏有关,严格的草书创作要求作者运用一种动力的模式进行长期的演练,写书法写作的时候,要始终保持统一切连贯的书写方式。”

这也证明了,八大的书法成熟时期主要是在70岁之后,其书古拙素雅,浑厚脱俗,更加简逸,有一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而这种不食人间烟火的气息是在八大山人经历了人世间的各种悲欢离合之后才形成了他独特的艺术修养和个人风格。这种八大山人70岁以后集大成的书法也正是后人学习并临摹的最佳范本。

二、八大山人书怀素《圣母帖释文》字体形态特征

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以行草书见多,用笔流畅,强调圆转线条,墨色素雅,章法布局疏朗雅致,禅味十足。纵观八大书怀素《圣母贴释文》就体现了其书法特征。怀素的《圣母帖》拓本,纵29.5厘米,横239厘米,被八大视为珍藏,更加以研究。他将所藏的《圣母帖》原拓和其手书释文装裱于一体流传于世。同时,八大在释文的后面加写了一段短跋,主要是评价了怀素的草书以及对《圣母帖》的喜爱,很是有见地。纵观其书怀素《圣母帖释文》笔精墨妙,大小间杂,单字造型生动,章法布局留白得当,行草间杂其间亦有类似楷书一样的静态书体,细细品来,别有一番趣味。此帖将八大山人特有的简逸书法风格淋漓尽致的泼洒于咫尺之间。很显然,八大山人对此下足了功夫,更体现了其十分珍惜喜爱之情。(图2-3)

(一)行草书用笔风格

从上面的分析中,可以发现在八大山人的存世书法作品中,主要以行草书为经典。由于他多年的研究和学习,对行草的见解有其特到之处。线条用笔多为篆书韵味,下笔厚实,以中锋行笔。转折处少顿挫,取而代之的是圆转。字内空间宽阔,空灵。集中偏向右上角。在行书中夹杂着草书的韵味,咫尺间潇洒流畅。

读八大的作品,让人内心有一种宁静的感觉,在平凡中见其透彻的心情。此作在单字个体中夸张了行草书的大小方圆,亦庄亦谐,体现了字外有象,象外有字的“八大体”特性,细细读来,其书能纵能敛,收驰有度,以秃锋写出起收之势的无刺芒圭角之感,线条如钝钉般厚实,干而不枯,骨中见气,点形如蚕豆般圆润,如玉珠般透亮;用笔方圆兼备,而以园为主,方圆既济,无声无息的笔墨符号,营造出了有声有色的情境,借以王国维先生意境所言,其为意境第三层“众里寻他千百度,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实在妙不可言。八大行笔圆转,少争折,将秃锋渴墨与稚拙的篆法线条运用到出神入化的状态,拙中见智的变化,令笔画入纸轻而出纸重,浊气无存,把字内的体积感和重感感拿捏得十分到位。同时,八大的单字笔画中无明显的提按顿挫,在古朴单纯中追求微妙的变化和丰饶的内美。八大的字体以瘦硬为主,无干肥之状,每一笔的形状虽显朦胧,却刻画得十分细腻,点画仍旧“有象”这些都是长期修炼出来的。他突出字内右上角空间,删繁就简,信手写来有藏头护尾之美。另外,其所临的连续书写能力强,带来了行气上的连贯,篇幅处理和谐大方。

(二)行草书用墨及墨色

八大的用墨也随着其书法风格的形成而不断的在改变着,八大山人的书法用墨亦是其一特色,凸显空气感的同时又以厚重圆润的点画示人,观之《圣母帖》的用墨特色:其善水墨,不论是对绘画,或是书法。《圣母帖释文》中的用笔老拙天真,回返自然,体现了八大墨色特点。

笔者就此帖总结了其书法作品中用墨的特色。首先,他喜用淡墨,这显然受董其昌用墨影响颇深,墨色淡而不枯,清而典雅;其次,墨色的色泽单调却丰满厚重,多篆法藏锋使得滋润中更显出线条的坚韧和多变。最后,八大的书作全篇以圆厚充实的点画为主,偶带枯笔,却带躁方润。作书时八大能够完美的展现其精湛的书写技法和他那傲岸不驯,不同流合污的气概。曾做过和尚的他能冷静的对待着感情和变故,把激情融入字里行间,不因为激情丧失理性,也不因为理性而凉冰冰。远看似寒,近思才知其热。

(三)八大山人行草书的书写形态与气势

八大的书法同样善于取势与造势,初睹似奇,再看反正,正草结合,癫倒中见其豪迈,其势蕴藉,最是有力。全篇中,逐字安排妥当,单字之间与整行之间连贯隔离,混元一气。汤临初形容这是“字有自然之形,笔有自然之势;顺笔之势,则字形成;尽笔之势,则字法妙;不假安排”。通过对行笔的驾驭,既能取势,又能造势:个字中的右上角空间拉大,空中用笔,使字形虽有欹斜,但又稳当;字距行距都相互依托,使得笔与笔之间相互映照,行与行之间又相互呼应,欹侧揖让,字出势生。再观之八大行草书的气势,其势由笔而出,但却不是尽由笔出出,这是其唯心主义的显现,令字存物象,意存于笔间,从而达到笔与心的融合。八大书多有歪斜之势,古人曰“崎岖容易得势”,但如若过头,则造成虚张声势,作茧自缚的举,非书法之善势。我们看八大的《圣母帖》中,整篇由形到势,有一种动感的张势;由势到韵,又形成了一种生命的趣味。较之“四僧”的弘仁的高简幽疏,髡残的雄润苍雅,石涛的奇崛恣情,八大更多的是使笔简而意繁,他将人品和意品推到了最高峰,乃当之无愧的四僧之冠。而与另一高僧弘一大师那完全没有了火气,枯寂如“坟场上的安宁”的书法来对比,他则是以一种从容不迫的入世的热忱和出世的道气来道出心声。

三、书法艺术对八大山人的影响

艺术,体现的是一个人的内心世界。其内心的变化多端,就可以用艺术作为媒介展现出来。对于八大而言,书法也是他诉说内心世界的一个途径。人常说,艺术永远是社会生活的一面镜子,八大从社会中取得灵气和流向,又放映了社会的动态和人们的内心,沧海桑田,世事变迁。本该享受着富贵荣华的朱氏皇孙,却只能在山水林泉中寄托余生,对于八大来说,“事如春梦了无痕”其内心的变化和精神寄托于笔纸之间是最好的选择。几经心酸,八大想要考取功名没有了机会,国破家亡,社会吏治腐败,民不聊生,明灭清初又遭文字狱折磨。这一切造成八大一辈子的压抑和内心的孤寂,他的作品就反映了那个社会的现实,他愤慨却仍看不见出路。在八大山人晚年,他的作品到了登峰造极的时期,冷意高古并超凡脱俗。古稀之年的他看破红尘,心也淡定了,依旧愤慨但他以其博大的胸襟,将感情淋漓的寄托于书画中,于是,其清气到死不衰。也因为这样,今天才有了那么多传世之作,供后人学习和研究欣赏。(图4)

八大对书法的热爱,和他祖父、父亲的教育有很大的关系,因为他的家庭历代在书画和金文方面都有很高的造诣,在八大晚年的行草书中,很多都渗透着篆书的笔法,这也是因为受到家族研究的影响。在现代,八大在书法创作的领域中成功的论证了“书法兼之画法”的理论,在书法的结字体势上融入了绘画中的感受,将绘画中的意象和造型的美感夹杂在书法创作中,让书写出来的字变得更加富有美感和生命力。其次,八大在书写章法和布局上做出了更大的创新,空灵雅致,疏朗明快,温和的大环境下,不燥不急地徐徐下笔,不加顿挫却生机盎然。最后,其字错综群妙,以秃毫中锋篆书笔法书写,古朴率真,拙味十足。为后世学书者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灵感和学习的空间。

八大山人书怀素《圣母帖释文》称得上是八大山人行草书书法作品中的佼佼者,这不仅是由于八大多年的苦心修为和专研,更加出于他对书法研究和热爱之情。从书怀素《圣母帖释文》的书写中,我们看见了八大用笔圆拙敦厚,温润古朴,用墨淡而不枯,冷而雅致的特性,其书作章法布局空灵中彰显魄力,癫倒中透出稳健,是我国清初“四僧”的杰出代表,也是我国清代书法家中的集大成者。石涛和尚晚年也对八大山人的作品钦佩之至,盛赞八大“须臾大醉草千纸,书法画法前人前”。 书法艺术将八大领入了自我魅力展现的世界,使得八大的内心变得富裕且广阔,让八大有了属于自己我天地。而八大对书法艺术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为后世开辟了一条新的创作道路,为更多的学书者提供了思索的源泉,为清初的书法革新创造了新的局面,也因为他,更多的僧侣书法家创造出了好的作品。通过其存世的作品和书论,为后世的书法研究者提供了大量的思考空间和方向。

结语

通过研究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和他书法风格的形成过程,可以总结出其行草书书体用笔圆浑厚重,用墨古朴素雅,章法布局简洁空灵的特点。其书法总体呈现出一种从容淡定的艺术气息。在他的作品中,可以看见更多的是他内心孤寂的声音和一种冷眼看世界的情怀,没有狂躁,没有愤恨,更多的是蔑视和淡然。在石涛和尚的《话语录》中说到:“书与画,其具两端,其功一体。”依笔者看来,这是对八大山人书法艺术成就的最好总结。因为他在书法艺术上的贡献是不可估量的,也为后世学者的研究和学习提供了宝贵的资料和学术启发。

参考文献:

[1] 王竞芬.八大山人研究的新突破[J].艺术探索,2009(02).

[2] 谷鸿.朱耷书法鉴赏[J].秘书,2008(08).

[3] 柯文辉.旷世凡夫-弘一大师传[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0.

[4] 刘墨.八大山人—中国名画家全集[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3.

[5] 董传芳.放任恣纵,清逸横生——八大山人“以书法兼之画法”浅析[J].大众文艺,2011(21).

[6] 纪学知.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解读[D].南昌江西科技师范学院,2010.

[7] 傅明鉴. 八大山人书法艺术浅析[J].东南文化,2002(08).

推荐访问:释文 山人 圣母 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