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铜工艺尤称绝响的,几个清代印香炉的考释

时间:2023-05-08 09: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zoޛ)j馟]ӍO6iN<׏3^ii_6_{iuiiۯii_6_9iuuuwii~M=t馝vu]uio駞]چ人物形象把图补画出来,或者直接由当今刻铜高手宋国柱先生将此缺失的两幅画补画补刻出来,那是非闾里之荣、邦家之光了。对弘扬中国传统的铜刻艺术有着重要意义。

我很珍视这个残缺印香炉,至少有四个原因:第一,它的题跋(见图9右上角)为此印香炉提供了确切年代:庚戍(1850);确切地域:汉皋;确切斋名:新铭馆。第二,它残留的行书字迹,与《爱书歌》中铁生刘凤山的字迹相似,笔意相同,所以推断此印香炉的书画作者均是铁生刘凤山。第三,这个残缺印香炉书画虽不完整,但它是可以与“福禄寿”印香炉对比研究。它们都是不可多得的印香炉之刻铜艺术绝响。第四,如果此件不是残缺件,它被南京藏友收藏之后,我也不可能再获得收藏的机会了。因此我把它作为可遇不可求的收藏品。

下篇将要论证:这两件印香炉及其他两件印香炉都是铁生刘凤山在他的有生之年的书、画、刻铜作品。

三、来自苏州市拍卖会的清代白铜印香炉花落谁家?

2011年6月,苏州市吴门拍卖有限公司,推出2011春季艺术品大型拍卖会。有“香云吉金”专场,其中一件“白铜熏炉”,语焉不详,实为清代白铜印香炉。所介绍的文字很简单:“正方形边长75毫米,四层总高105 毫米。内带香具。器身阴刻赏菊饮酒图及诗句”。所给的照片只有一张外形图(图13)。

2014年,笔者才得知以上拍卖信息,错过参拍机会。求助信息无门,求征照片无果,求知花落谁家。真如李白所言:“海客谈瀛洲,烟涛微茫信难求”; 无耐之下只好沉下心来,通过一张照片开始了长途考证。

1.似曾相识的白铜印香炉

此印香炉上刻有图画“赏菊饮酒图”。一位老者坐在芭蕉树下饮酒而乐,一个书童把刚摘下的菊花递给老者,菊花之香气还引来一双蝴蝶乱飞,把秋天芭蕉树下赏菊饮酒的场面渲染得淋漓尽致,线刻的图形生动传神。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清代书、画、刻俱佳的刻铜艺术精品,似曾相识的感觉,使我们加大了考证的力度。

从图13右侧模糊楷书方阵出发,考证出方阵由以下六十三个字组成:

品诣常看胜如我者,则愧耻自增;

享用常看不如我者,则怨尤自泯。

家坐无聊,当思食力担夫,红尘赤日;

官阶不达,须念高才秀士,白首青衿。

丁酉冬日录格言口口。

由右自左的前七行楷书,每行九字,共六十三个字。最后一行九个字,由上至下判读为:丁酉冬日录格言口口。

这一行字太重要了,首先敲定此印香炉刻制于道光十七年(丁酉1837)冬季;其次确定了楷书铭文来自《格言联璧》。

2.道光年间刻制的白铜水烟壸与白铜印香炉

白铜是中国古代发明的优秀铜合金材料。清嘉庆年间,檀萃在《滇海虞衡志》中谈到云南白铜器作坊的生产情况:“白铜面盆,唯滇制最天下,自四牌坊(今昆明正义路中段)以上皆其店肆。夫铜出于滇,滇匠不能为大锣、小锣,必买自江宁,江宁匠自滇带白铜下,又不能为面盆如滇之佳,水土之故也。白铜制器皿甚多,虽佳亦不为独绝,而独绝者唯面盆,所以为海内贵。称为云白铜。”道光年间,今汉阳、荆州、沙市一带(古称汉皋)有许多打铜作坊,生产许多铜器,使用的白铜材料,洁白如银,在印香炉、水烟壶中广泛使用。例如汉阳汉正街上姚春和所制的镂空水烟壶,由汉阳人铁生刘凤山刻制(图14)。

还有一个刻制于壬寅年(1842)的白铜水烟壶,见图15,制作地方是汉皋,刻制人是叶名沣(1812-1859),號润臣,汉阳人。

丁酉道光十七年(1837),是鸦片战争的前夕,中国处在即将经历巨变之前的平静当中。这一年制成的“丁酉春日”白铜印香炉,见图13,是目前已知最早的书画刻铜器。笔者把刻制于道光年间的以上三个刻铜器放在一起比较研究,有三个目的:第一,印香炉和水烟壶在道光年间已在汉皋地区制作流通。它们所使用的材料,从成色看是同一种白铜材料。第二,出生在湖北嘉鱼县的铁生刘凤山和出生在汉阳的润臣叶名沣,都以匠人和文人身份参加了道光年间的书画铜刻创作,刻过水烟壶,且有实物及刻名字的证据。第三,后来成为刻铜“泰斗”的陈寅生(1830-1908),在这个时候才十多岁,不可能参与道光时期的刻铜制作。

3.铁生刘凤山留名的刻铜器举例

铁生刘凤山缺乏商业广告行为,也不重视用署名标明其原创性,所以他很少在刻铜作品上留名。经过多年求索,笔者才收到铁生签名的四件刻铜器,本文考释的这四件印香炉是没有签名的铁生刘凤山书画刻铜器。现将有铁生签名的一部分刻铜器展示在图16、图17之中。

铁生刘风山在多功能文具盒及镂空梅花内的白铜水烟壶上分别书刻过《爱书歌》,且留下了姓名(图16)。

铁生刘凤山还在另一个白铜水烟壶上,书刻赵孟俯天冠山二首诗,并留了名(图十七)。

升仙台

仙台高几许,时时覆云气。

一去三千年,令人每翘企。

灵湫(上有亭名听雨):

灵湫不受污,深浅何足计。

小憩松竹鸣,萧萧山雨至。

(书于进思之轩,铁生)

4.丁酉白铜印香炉与庚戍白铜印香炉形制相似

丁酉白铜印香炉正方形边长75毫米,四层总高105毫米,笔者量了一下所收藏的庚戍白铜印香炉,正方形边长80毫米,两层总高55毫米。如按四层计算,总高度应估计为100毫米左右。考虑到测量误差,可粗略认为二者尺寸相似、体量相同,炉身上下镂空部位图案相同,都是同一尺寸的正方形炉体,是同一模具(如果当年制造时有模具)生产的小批量产品。

5.丁酉白铜印香炉与庚戍印香炉的画风相似

从拼图18可以看出,上半幅画的是芭蕉下饮酒赏菊图,下半幅画的是五子登科图,意境不同但人物头像、毛发乃至衣饰的画法相同,而刻工也相同。所以笔者认为此两个印香炉的书画刻都是铁生刘凤山所书画刻作。

6.铁生刘凤山多体书法题刻的重要意义

笔者在上篇中说过,铁生刘凤山在铜器上展现他的书法和刻技是全方位的,包括有篆书、隶书、行书、行草书,现在有了楷书,至于铁生刘凤山在吸烟器及水烟壶上写刻草书的示例已屡见不鲜,笔者在《铁生刻铜四器》(艺术中国》2013第6期)一文中早有披露,无妨在此转发一张照片,以飨读者。见图19,这是王羲之十七帖中的第六《服食帖》:“吾服食久,犹为劣劣。大都比之年时,为复可可。足下保爱为上,临书,但有惆怅。”(汉客次)。这是铁生刘凤山临写并刻王羲之草书之范例。至今所见,在铜噐上刻草书的示例并不多,写好草书不易,刻好草书更不易。在另一个水烟壶上,铁生又题刻了王羲之草书十七帖之《郗司马帖》和《积雪凝食帖》,就不再赘述。

四、癸丑春月题兰亭序印香炉

2018-09-13“乐艺会”有一篇刻铜印香炉收藏家润土先生的大作《香篆风雅事妙印香炉》。据说润土先生曾在《收藏与拍卖》杂志上也发表过有关印香炉的文章。笔者来不及找到该杂拜读大作,仅仅从网上查获的这篇文章中,摘录一段文字:

“(润土)收藏的第一件刻铜作品就是一座白铜印香炉,该炉一面刻《兰亭序集》节录文字,字字珠玑;一面刻山水风光,意境悠远;一面刻喜上眉梢,心存高洁;一面刻秦砖汉瓦,铁笔金石;盒盖为镂空的篆书‘贵寿无极’。整件作品秀雅端庄,置于案头,文人气息油然而生。”

笔者在此借用了润土先生癸丑印香炉的四帧照片(见图20至图23),特此申明并感谢润土先生的大力支持。

1850年的十二月十日这天,洪秀全等人在广西金田村起义,1852年冬天,接连攻克了湖北的汉阳、汉口和武昌等地,印香炉的生产基地汉皋一带,处在枪林弹雨的战乱之中。次年咸丰三年,即1853年之“癸丑春月”,铁生刘凤山没有忘记1500年前王羲之们“曲水流觞”的那场诗酒雅集,那是发生在公元353年东晋穆帝“永和九年”的一次修禊活动。于是他刻制了“癸丑春月题”的这个白铜印香炉。在临写并刻《兰亭集序》七行,每行十一个字时,按照他的老惯例,末尾行占用了“癸丑春月题”五个字。可是他并没有发现,也许他已经发现但来不及改正,他在书写“会于会稽山阴之兰亭”这段文字时,竟然把第一个“会”字写漏并刻漏了。笔者认为,内乱当头、外辱日重的日子里,由于心情散乱,所以铁生刘凤山所刻的四个白铜印香炉,不可能件件都是精品。

图21之文字结尾有“癸丑春月题”五个字,这五个题字也很重要,根据这几个题字,笔者确定此印香炉刻制于1853年,并命名为“癸丑(1853)春月印香炉”。

至此,我们考证了四个清代白铜印香炉,如按年序排列是:

甲,丁酉冬月印香炉(1837)

乙,庚戍仲口月印香炉(1850)

丙,长方形福禄寿印香炉(1851)

丁,癸丑春月印香炉(1853)

铁生刘凤山1863年去世,他生前的三十年,基本上是道光年间,刻制了以上四个白铜印香炉(或许还有许多未发现的),既合情又合理。

如按作品的相似性,证明都是铁生刘凤山所书刻的逻辑关系是:

1.庚戍仲口月印香炉(1850),李杰森:“鐵生铜刻四器”(2013第6期《艺术中国》丁酉)。首订为铁生刘凤山书画刻。

2.丁酉冬月印香炉(1837),图18之人物相似画风相同。

3.长方形福禄寿印香炉(1851),与2炉都有《格言联璧》铭。

4.癸丑春月印香炉(1853),与1炉、2炉、3炉型制年代同

以上四个清代印香炉为道光期间(含道光末年和咸丰元年)所作,材料相同,年代几乎在1850-1853年之间(1837者例外),画风相似,型制相同,更有格言多、书体多、尾款同等铁生刘凤山习惯,所以都是铁生刘凤山的作品。

推荐访问:几个 绝响 香炉 清代 工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