锲而不舍 穷且益坚

时间:2023-05-08 08:00:1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如果您留意第八届全国书展的提名奖,就会发现任天顺名列其中。他参加八届展的面试,仅以0.05分之差与等级奖擦肩而过。然而不久好消息传来:2004年9月,他在文化部主办的全国第十三届“群星奖”评选的角逐中荣获书法“群星奖”,受到了河南省委、省政府领导的接见和表彰。

任天顺,河南安阳人氏,今年43岁,一个下岗职工。2004年9月被安阳殷墟书画院聘为“特聘书法家”。现为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河南印社社员、安阳市书法家协会理事、安阳市青年书法家协会常务理事、殷契印社副社长。

他幼喜书法篆刻,小学开始描红。那时还是“文化大革命”时期,他家院子里住着一位因成分不好而当板车工人的大学毕业生,是他们那一片儿的“书法家”,逢年过节就为街坊邻居写对子,写以毛主席诗词为内容的书法条幅。天顺每每就在旁边看得入迷,对条幅上那鲜红的印章尤其喜欢,印章上那被老百姓称为“梅花篆字”的文字使他感到十分神秘。“临渊羡鱼,不如退而结网”——他当然不知道这句话,但他却知道回到家就依葫芦画瓢地照着写,照着刻,以致在课堂上忍不住往课桌上刻字,因此老师不仅狠狠地批评了他,还告到家里来,引来了父亲一顿揍。

任天顺1984年开始师从徐学萍先生学习书法篆刻,并结识了刘顺、朱长和等老师,书法、篆刻始入正途。他系统地临习了多种优秀碑帖,学习了书法史和印史。但他最感兴趣的还是篆书和篆刻。为了深造,1987年入中国书画函授大学学习,1992年又入安阳师院美术系学习,使自己有了更加全面的知识和素养。1995年,他所在的工厂开始不景气,次年他就开始为生计而四处奔波,练地摊、做小买卖、和别人合伙办小工厂,起早贪黑地忙,才勉强混个温饱。在这样的条件下,他也没有放弃对书法篆刻的热爱。一天忙完之后,仍要抽时间写字刻印,往往弄到深夜两三点,甚至通宵达旦。功夫不负有心人,从1999年入展全国第七届书展开始,其篆书作品先后入展八届中青展、“中国书法兰亭奖”展、首届青年书展等中国书协主办的各种大型展览十余次,并获八届书展“提名奖”和书法“ 群星奖”,取得了令人羡慕的成绩。

我与天顺同在安阳,相识却在郑州。那是1989年我去郑州参加省青年书协成立大会,在会上见到一帮从安阳来的小青年,经人介绍,才知其中有任天顺、刘颜涛等人。出于礼貌他们称我为“老师”,我也把他们当作一般的初学者,并没有很放在心上。谁知几年后,先是刘颜涛脱颖而出;又过数年我作为市书协秘书长组织本市作品点评时,天顺的作品令我刮目相看,不久他在全国书坛崭露头角,使我感到安阳这个甲骨文故乡人杰地灵,沾了古人的仙气!

天顺为人忠厚真诚,从不像有的人四处张扬,而是默默耕耘,锲而不舍,打下了扎实的书法传统的功底。天顺书法以篆书见长,初楷、篆兼修,却对篆书、篆刻情有独钟,系统临习了石鼓文和毛公鼎、散氏盘、虢季子白盘、周墙盘、大盂鼎、秦诏版以及吴让之、赵之谦、萧退庵的篆书,于吴昌硕之石鼓文用功最勤,形成了以石鼓文为基调,宽博、质朴、高古凝重的篆书风格。在继承传统的基础上写出了新意,凸现了自己的艺术个性,在用笔上显然受徐学萍先生影响,然徐先生沉厚涩劲,天顺则沉涩中不失畅达,于劲健中平添了一种若隐若现的秀气和温润。在八届全国展的面试现场,评委熊伯齐评论他的作品:“虽然在结体上没有什么变形和夸张,似乎不是很能震撼人心,但他注重传统,写得朴实、厚重,耐人寻味。”在艺术上,他是一个很有潜力的青年书家,相信天顺定能百尺竿头,更进一步。

推荐访问:穷且益坚 锲而不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