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代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实践与难点探析

时间:2023-05-07 15: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随着全球化的深入、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市民社会的出现,公共外交已成为国家间外交的新形式以对传统外交的补充和发展。中国公共外交经过几十年的探索与实践,已经逐步形成较为成熟的体系,也取得卓著的成效。但在复杂的全球化进程和的国际秩序变革中,中国公共外交仍然面临着诸多难点和严峻的挑战。

【关键词】全球化;中国公共外交;发展实践;难点与挑战

一、公共外交的定义

公共外交的概念始于20世纪60年代,最早出现于1965年,由美国波士顿市突福茨大学法律和外交学院所建立的“公共外交”学院院长爱埃德蒙德·古利恩提出,将其称之为Public Diplomacy。随着时间的推移,公共外交的概念也得到不断的迁延与完善,主要是指在政府对政府的传统外交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一种新机制,是对宣传手段的深化;它不是发布单一信息的过程,而是一种由政府操作的、有目的、有意识的外交活动;旨在使本国在国外民众和政府中树立良好形象,其关键词是“诚信”和“真实”;其逻辑机理是,一国的形象和声望是公共物品,它的好与坏直接决定国家和国家里的个体所处国际环境的优劣。

二、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实践与探索

近年来,通过不断增强对公共外交的认识和公共外交与中国特色情况的结合,中国在探索公共外交方式、塑造良好的国际形象方面已取得了突出的进展。

(一)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国际文化交流

中国与世界上多个国家和地区合作,在当地设立孔子学院,循序渐近地以中国独有的方式塑造者“和谐、和睦、和平”的国家形象。全球首家孔子学院于2004年11月在韩国成立,截至2011年8月底,各国己建立353所孔子学院和473个孔子课堂,共计826所,分布在104个国家和地区,是中国文化传播和汉语教学推广的重要载体。

除建立孔子学院外,“文化年”系列活动也是我国文化对外传播的标志性活动之一。如2003年10月至2004年7月,以“古老的中国”、“多彩的中国”、“现代的中国”为主题,在法国举办了盛大的“中国文化年”活动;2005年10月1日,投资数百万美元的“中国文化节”在美国的华盛顿举行,上百万美国民众参与了这场文化盛宴;2006年1月1日,中印举办“中印友好年”活动,这在两国两千多年的交往史上尚属首次,活动涉及文化、政治、经贸、科技和国防等领域的50余个项目;2006年2月,为期9天的“中国文化日”活动在土耳其首都安卡拉举行,展出了大批中国当代的图片、服装、手工艺品等;2007年,“俄罗斯年”启动,共举办200多项活动,中方参与人数己超过50万人,观众达几亿人,在中国掀起了“俄罗斯热”等。

(二)积极筹办大型盛会,开展灵活的公共外交

在丰富多彩的国际文化交流活动不断展现着中国文化的魅力的同时,中国以积极申请和筹办国际大型会议为契机,开展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公共外交。从2008年的北京奥运会到2010上海世博会,再到2010广州亚运会以及2014年的北京APEC峰会和南京青年奥运会等,搭建了更能集中展现中国正面积极形象的平台。外交学院院长,国际展览局主席吴建民认为,中国申办、筹办和举办世博会,本身就是了不起的最大规模的公共外交,其“理解、沟通、欢聚、合作”的宗旨也明确地体现了公共外交的精神。上海世博会吸引了242个国家和组织的参与是世界各国登陆中国的港湾和中国向世界说明自己的窗口。

(三)合理运用媒体与网络,实现公共外交多样化

值得指出的是,媒体外交也是公共外交的重要组成部分。我国于1983年实行新闻发言人制度,经过多年的发展,这一制度已经成为中国政府与新闻界、通过媒体与国内外进行沟通的重要方式。同时,国家形象宣传片的制作与放映也成为公共外交的一种实践探索方式。2011年1月17日,胡锦涛主席对美国进行国事访问的前一天,由中国国务院新闻办组织拍摄的《中国国家形象片--人物篇》炫目的影印在纽约时代广场的户外大屏幕上,并随后在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蓝海电视台《B)N)等境外媒体上播放。2011年2月,又一部17分钟的《中国国家形象片—角度篇》在亚洲、欧美等地众多电视台相继播出,向世界展现了一个更加丰富、多元化的中国。

(四)灾难治理中的中国公共外交

灾难治理近年来在公共外交活动上的影响力不断增强。从2001年美国9·11事件我国媒体的集体冷漠导致国家形象的受损,到2004年印度洋海啸中国政府的积极响应,再到2008年汶川地震全国齐心,众志成城抗震救灾的前前后后,中国在灾难治理与公共外交上的不断成长与成熟,不断增强了国内的凝聚力,也增加了国际话语权,树立起了一个“严谨”、“负责”、“作为”和“高效”的国家形象。

三、当代中国公共外交的难点与挑战

应当指出,在当代中国赋予了公共外交中国特色、取得了多项重大成就之时,中国的公共外交的發展仍然存在着难点。目前中国外交的难点主要表现为公共外交沟通的艺术仍需改进、外交形式仍然有限、外交的实效性有待提高这三方面。

就公共外交中沟通艺术而言,中国需要了解、针对国外公众的需要和习惯,做到有的放矢,运用适当的沟通艺术,找到中外文化的契合点、考虑国外公众的需要,能更行之有效的推广中国文化、塑造中国价值观念,使国外公众真正听到、认同来自中国的声音。就公共外交的形式而言,长期以来,中国的公共外交的形式以对外媒体为主。

党的十八大报告第一次明确提出扎实推进公共和人文外交,维护我国海外合法权益。这是在中国综合国力于世界舞台迅速崛起的时代背景,正视中国与世界关系历史性变化的战略选择,更是对中国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的集中体现。也是传播中国的古老文化和当代精神,提升价值认同,建构正面、真实、良好的国家形象,同时也是改善国际舆论环境以维持、服务于中国的长久发展的前进方向。

参考文献

[1] 国家汉办官方网站[EB/OL].http:///hb/node-7446.htm.

[2] 吴建民.上海世博会是公共外交的大舞台[J].公共外交季刊(秋季号),2011.

[3] 迟策驹.中国公共外交研究[D].山东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2.

推荐访问:探析 难点 当代中国 外交 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