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交彰显大国担当

时间:2023-05-07 15:0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在全球治理的大框架下,中国对自身的角色进行了再定位,外交工作展现出新格局。中国不是独唱、独奏,唱独角戏,建后花园;而是合唱、合奏,群策群力,共商大计,建百花园。不干涉,不输出,不强加于人,中国是倡导者、实践者、引领者,体现大国担当和全球责任,但不追求主导者、领导者地位。

【关键词】中国特色 大国外交 周边外交 【中图分类号】D820 【文献标识码】A

十八大以來,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下,服务于中国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战略目标,我们统筹国内和国际两个大局,调整外交布局,明确总体外交,加强周边外交,重视大国外交,主打经济外交,发展军事外交,创新首脑外交,拓展能源外交,力推高铁外交,关注人文外交,在传统的基础上与时俱进,在继承的前提下开拓创新。外交活动空前活跃,外交足迹遍及全球。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有声有色,风生水起。

中国周边已成为国际博弈的热点地区,周边外交是中国外交的重心

中国是海陆复合国家,面积广大,海陆边界线漫长,邻国众多。其中既有发展中国家、小国,也有发达国家、富国、强国。中国周边拥有航空母舰和核武器的国家最多。自从2008年世界金融危机以来,世界经济政治的中心向亚太地区转移,中国周边成为国际博弈的热点地区。周边是中国国际地位的依托,周边外交自然是中国外交的重心。十八大以来,中国进一步提升了周边在外交中的地位。2013年10月,中央专门召开了周边外交工作会议,习近平总书记出席并发表重要讲话。习近平总书记强调,“无论从地理方位、自然环境还是相互关系看,周边对我国都具有极为重要的战略意义。思考周边问题、开展周边外交要有立体、多元、跨越时空的视角审视我国的周边形势,我国同周边国家的经贸联系更加紧密、互动空前密切,客观上要求我们的周边外交战略和工作必须与时俱进、更加主动”。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讲话提出要建立周边“命运共内体”思想。在西北周边方向,中国一直以来积极推进上海合作组织的发展,其安全和经济功能都有所增强,特别是在打击国际恐怖主义、宗教极端主义和民族分离主义“三股势力”方面成效卓著,扩充了观察员国和对话伙伴关系国,2017年又吸收了正式成员国,提高了国际影响力。中国提倡坚持正确的义利观,争取以和平手段政治解决与周边国家的分歧和争端,不以武力作为优先选项。中国是大部分周边国家最大的贸易合作伙伴。在东南周边方向,中国积极推动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RCEP,Regional Comprehensive Economic Partnership)谈判进程,中国—东盟自由贸易区建设继续发展。在坚持国家领土主权和核心利益的原则下,从战略高度和长远大局出发,妥善处理与菲律宾、越南等国的南海争端,与日本、韩国寻求最大的利益公约数,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发展顺利,两国关系处于历史上最好的时期。

2013年,习近平主席在哈萨克斯坦提出建设丝绸之路经济带的倡议,在印度尼西亚提出建设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倡议,即“一带一路”倡议。“一带一路”从地理上联结亚欧非,重点是中国的周边邻国,中俄蒙经济走廊、新欧亚大陆桥、中巴经济走廊、中国—中亚—西亚经济走廊、中国—中南半岛经济走廊进展顺利。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成功召开。丝绸之路经济带与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丝绸之路经济带与哈萨克斯坦“光明之路”、蒙古“草原之路”对接,已经在国家层面达成了共识,并在积极的推进过程之中。中国高铁技术给周边国家,如俄罗斯、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泰国、老挝等国家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带来了机遇。中俄联合军演从东海—南海到了地中海、波罗的海,两国军事和能源合作的规模、层次、水平不断扩大和加深。上海合作组织成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欧亚经济联盟对接合作的重要平台。

习近平总书记的新国家安全观强调与邻为善、以邻为伴,倡导新亚洲安全观。安全不是你死我活,而是求同存异;是同舟共济,不是同舟共“挤”。以邻为壑,往往是害人害己。亚洲国家是个大家庭,大家都在同一条船上。只有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安全,才能实现亚洲的长治久安。中国的发展对于邻国来讲是机会,不是威胁。中国谋求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共赢。

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搞大国主义、强权政治,而是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

中国是大国,大国关系在当今国际关系中举足轻重,大国外交自然重要。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是简单地指大国之间的外交,而是指从韬光养晦到奋发有为,要有大国作为、大国担当、大国胸襟、大国气度、大国贡献,提供全球公共产品,造福世界各国人民。这里造福世界的“公共产品”,既包括安全、经济等“硬实力”,也指规则、制度、理念等“软实力”。中国的大国外交,不搞大国主义、强权政治、冷战思维,以强凌弱。中国的大国外交,以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战略目标,不在于一时一地的经济得失,不囿于一时一事的成败输赢,而是根据中国在国际体系中的实力地位和战略目标,来界定我国具体国家利益的排序,制定符合我国实力和实际的外交政策。作为联合国常任理事国,中国是全世界给联合国提供维和部队人员最多的国家,是国际反恐的重要力量,给世界人民提供公共“安全”产品。作为GDP全球第二的国家,中国在国际货币基金组织(IMF)和世界银行中的份额都有很大的提高。IMF正式决定将人民币纳入特别提款权(SDR),使人民币成为准国际货币。在大国关系中,中国提出构建新型大国关系理论。在实践中,尽管一波三折,稳定中美新型大国关系,继续深化中俄全面战略协作伙伴关系、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中日战略互惠关系,推动金砖国家集团向合作化、机制化、有影响的方向发展。中国在全球和多边舞台上频频亮相,发出中国声音,提出中国倡议,引领全球议程。2014年在北京召开APEC峰会,展现了中国主导权,倡导互联互通,启动亚太自贸区,使当时中美分歧得以管控,中日紧张关系得以破冰,中韩自贸谈判成功。2016年中国在杭州召开G20峰会,提出了中国方案,贡献了中国力量,体现了中国智慧。峰会首次把发展问题置于全球宏观政策框架核心位置,解决世界发展不平衡的问题,致力将G20发展成一个世界经济治理的平台。峰会将创新作為核心成果,探索新的发展模式。峰会首次引入了绿色金融议题,改造传统产业,促进绿色产业发展。

2015年巴黎气候大会,中美两国提前共同宣布减排目标促成《巴黎协定》的敲定。在G20杭州峰会的前一天,中美两国领导人向联合国秘书长交存了《巴黎协定》批准文书。在美国现任总统特朗普宣布退出国际社会共同达成的《巴黎协定》后,中国政府宣告《巴黎协定》继续有效,中国将继续执行《巴黎协定》,展现了一个负责任的大国形象。

中国提出了共同、綜合、合作、可持续的亚洲安全观,是一种新安全观,其实具有全球意义,即不是建立在别人不安全基础上的绝对安全。中国航空母舰下水,中国军队的远程投送能力、海军的安保、护航能力大为提高。在美国2016年总统大选和英国脱欧等“黑天鹅”事件后,在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盛行的情况下,中国力推、力挺全球化和自由贸易,参与全球治理,让中国“梦”与各国的发展“梦”结合,给世界带来了希望。中国一向主张国际关系民主化,反对霸权主义和单方面制裁。习近平主席倡导的“一带一路”,是当今世界最有吸引力的一体化倡议,把亚欧北非连成一体,得到沿线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的支持。其和平发展、共同发展、合作共赢,建立利益、责任和命运共同体的的理念,给国际政治文明提供了新思想、新经验、新贡献。“一带一路”对接合作,推进了欧亚大陆经济一体化、稳定和繁荣。中俄外交组合,结伴而不结盟,是当今国际政治中的正能量,可谓大国关系的典范,开创了历史上大国关系和邻国关系的新模式,是对国际政治文明的重大贡献。

中国与中东欧建立“16+1”机制,与欧盟建立了战略合作关系,中国与韩国、中国与澳大利亚自由贸易协定正式生效,与东盟完成自贸区升级谈判,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谈判取得实质进展,中德建立“中国制造2025”同“德国工业4.0”对接协调机制,等等,开拓了经济外交新领域,推动了经济外交的发展。中国主导建立亚洲基础设施投资银行、金砖国家银行、亚洲金融合作协会,推动建立公正合理的国际金融新秩序。中国的高铁技术为亚欧大陆和全球各地的基础设施互联互通做出了贡献。高铁外交取得重大进展。在亚太经合组织第二十四次领导人非正式会议上,习近平主席发表了题为《面向未来开拓进取,促进亚太发展繁荣》的重要讲话,其精神与APEC北京共识和G20杭州峰会成果环环相扣。在中方的推动下,会议通过了《亚太自贸区利马宣言》。与美国退出《巴黎协定》、英国脱欧形成鲜明的对照。国际社会普遍对中国寄予厚望。

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一方面是中国走向“富”“强”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服务于中国走向更“富”更“强”

2017年5月,“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在北京召开,习近平主席作了主旨演讲。近4年来,“一带一路”经历了从倡议到共识,从理想到现实,从愿景到行动,从诸多怀疑到大部分认可。100多个国家和国际组织表示支持,联合国大会和安理会有关决议吸收了理念。参加本次高峰论坛的有来自5大洲、100多个国家、1000多名代表,29位国家元首和政府首脑。中国的朋友圈愈来愈大,朋友越来越多。中国已从国际社会一个“被动的参与者”转换成一个“主动出击者”, 从一个国际规则的追随者变成了国际秩序的制定者,提供国际“公共产品”和正能量,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平合理的方向发展。

中国通过“一带一路”等倡议提供全球治理的新平台。在和平赤字、发展赤字、治理赤字,在全球复苏乏力、国际形势复杂多变之际,以亚欧非为重点,向愿意参与者开放,提供安全、发展、治理的国际公共产品。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开创了国际关系的新模式。这不是重复历史上地缘政治的旧套路,而是开创合作共赢的新模式——和平合作,开放包容,互学互鉴,互利共赢。零和博弈没有出路,和平合作才有前途。通过“一带一路”,中国对全球治理中中国的角色进行了再定位。中国不是独唱、独奏,唱独角戏,建后花园;而是合唱、合奏,群策群力,共商大计,建百花园。不干涉,不输出,不强加于人,中国是倡导者、实践者、引领者,体现大国担当和全球责任,但不追求主导者、领导者地位。

外交与内政紧密相关,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大国外交的基础是强大的国力。中国从站起来,到富起来,再到强起来。中国特色的大国外交一方面是中国走向“富”“强”的表现,另一方面又服务于中国走向更“富”更“强”。

当然,任何事情都有两面。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中国外交成就巨大,问题也存在,机遇与挑战并存。“中国威胁论”仍然很有市场,“唱衰中国”论从来就没有停止。反华、弱华势力大有人在,一些消极因素不可测量。一些大国遏制中国意图明显,还有一些情况始料不及,也有某些关系比较微妙。这些都需要我们统筹国内国际大局,从战略的高度来谨慎地处理,既要大胆,又要心细;既要战略上、政治上高瞻远瞩,又要策略上、经济上深谋远虑。这对中华民族的政治和外交智慧,仍然是一个巨大的考验和挑战。

(作者为北京师范大学政府管理学院教授,亚欧研究中心主任

【注:本文系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丝绸之路经济带框架下的中俄全面合作研究”(项目编号:16ZDA040)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①[美]诺曼·里奇著、时殷宏译:《大国外交:从第一次世界大战至今》,北京:中國人民大学出版社,2015年。

责编/谭峰 美编/于珊

推荐访问:彰显 担当 大国 中国外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