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谐社会视阈的政治稳定预警机制

时间:2023-05-06 19:4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 实现社会政治稳定,是当前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政治腐败问题、分配不公问题、社会分层问题、经济发展速度问题、文化观念问题、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能力问题、“三股势力”问题、国际环境问题等都是当前影响社会政治稳定的突出问题。为了把社会风险控制在一定范围之内,确保改革的社会成本与代价不超出社会的承受能力,维护社会的相对稳定,必须建立政治稳定预警机制。构建政治稳定预警机制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

[关键词] 政治稳定;和谐社会;预警机制

[中图分类号]D61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 1673-5595(2009)06-0026-(05)

随着中国社会市场化程度的不断提高,经济成分、组织形式、就业方式、利益关系和分配方式日趋多样化,整个社会逐步从封闭、半封闭向全面开放转变。同时,中国经济社会的发展还相当不平衡。这些都大大拓宽了维护社会稳定的内涵和外延,给维护社会政治稳定带来了新的压力和挑战。实现社会政治稳定,已经成为中国政治生活中的一个重要课题,也是摆在各级领导干部面前的一项重大任务。

一、政治稳定的基本内涵和构成要素

政治稳定是一个国家政治生活和社会生活有序性的一种状态。但由于立场、观点、方法和研究视角等的不同,中外学者对政治稳定的界定见仁见智。如美国著名政治学家塞缪尔•亨廷顿认为,政治稳定实际上是一种政治秩序,“政治秩序则部分地取决于政治制度的发达程度和新兴社会力量被动员起来参与政治的程度二者之间的关系”。[1]政治稳定包含两个基本要素,即秩序性和继承性。秩序性,就是指没有发生暴力、压抑或体系的解体;继承性,则是指没有发生政治体系关键要素的改变、政治演进的中断、主要社会力的消失,以及导致政治体系根本改变的政治运动。因此,一个政府强大与否,稳定与否,全凭它能否在完成其政治制度化的速度与扩大群众参与水平二者之间求得最佳值,适时适度地调整这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使二者达到协调。[2]中国学者徐觉哉在《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一书中这样描述政治稳定:政治稳定是指一国政治系统的连续性和有序性,它包含稳定的政治体系、合理的权力结构和有序的政治过程等三个不同层次。第一层次是政权体系的稳定性。它具有三方面的内容:政治共同体的稳定,即国家的完整统一和对国家的认同得以持续;政制的稳定,即宪政体制和基本政治制度及规则得到持续;执政者的稳定,即不存在政治领导人的非正常更换。政治稳定最为重要的是政权体系的稳定,政权稳定是整个政治稳定的核心。第二个层次是国家权力结构的合理性,包括国家权力结构的合法性、有效性、统一性等方面。一个国家只要政权稳定,权力结构形式不可能有大的变动;如果合理的权力结构遭到破坏,或迟或早会影响政权的性质。第三个层次是政治过程的有序性。政治过程包括政治决策与政治实施两个方面。决策的有序性是指决策的整体性和连贯性,即基本政策没有大幅度变化,只有渐进性和边际性调整。在政治实施过程中做到有令则行,有禁则止,主要表现为制定和执行政策的稳定性。这种观点根据以上分析提出了政治稳定具体包含的四个方面,即制度的稳定态,

公共秩序的有序性,基础阶级关系的均衡态,主要政策的连续性。[3]

要准确理解政治稳定的内涵,必须正确把握政治稳定的构成要素:第一,政治系统的连续性。主要是指国家的根本政治制度、政权性质没有发生质的变化,国家政治系统正常运转,政治过程按照既定的程序不间断地进行。政治发展过程尚处于量变的范围,常规的社会政治过程没有中断。国家政治制度和政权性质的稳定,是政治稳定最根本、最重要的体现。第二,政治行为的合范性。所谓政治行为的合范性,主要是指国家权力机关、社会政治组织以及公民个人等政治主体的政治行为,基本合乎国家制定的法律法规、政策规则,没有发生较大规模的有组织的政治诉求。第三,政治局势的可控性。主要是指国家的权力主体能够完全或基本控制社会的政治局势,把社会矛盾和冲突控制在其所允许的范围内,使其不至于酿成严重危害社会政治稳定的后果。第四,政治生活的有序性。主要是指社会政治生活,基本上是在按照既定的行为规范和程序正常进行,整体上的社会政治生活秩序保持一种有条不紊的和谐状态。任何破坏和干扰正常的政治秩序的行为都会受到相应的处罚。综上所述,如果一个国家的社会政治生活和政治发展过程,具备并保持了连续性、合范性、可控性和有序性,就可以认为是政治稳定的。[4]18

二、影响当代中国政治稳定的主要问题

目前,中国正处在体制转轨和社会结构的转型时期,以收入差距为突出标志的各种利益关系和利益矛盾的冲突,正在使一系列影响社会稳定的问题不断显性化。

(一)政治腐败

改革开放以来,以市场化为取向的改革不断深入,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在很大程度上促进现代化进程大大加速的同时,也导致政治腐败很快滋生蔓延起来,腐败现象仍然是严重存在的社会弊病。腐败现象的滋生蔓延,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和威信,破坏了党群、干群关系,严重干扰了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顺利进行。如果我们掉以轻心,任其泛滥,或不能有效惩治腐败,就会丧失人民群众的信任和支持,就会走向自我毁灭,葬送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事业。可以说,腐败问题是当前影响政治稳定的最重大的社会问题。

(二)分配不公

历史经验证明,平均主义破坏效率固然阻碍社会发展进步,而两极分化、贫富悬殊,必将破坏社会政治稳定。贫富差距过大,将直接破坏社会公众对社会主义制度的政治认同,造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信心的动摇,会引起贫困阶层的极大愤慨和社会公众的强烈不满,从而对社会政治稳定造成最大的威胁。另外,东、西部地区之间的经济水平和收入差距显著拉大,还影响着民族关系和国家的统一。目前人们对社会分配不公的感受已经比较强烈。

(三)社会分层

改革开放对社会利益关系和利益格局进行的重大调整,已经引起了社会阶层结构的历史性变化。由于各个利益群体的利益得失和社会地位变动不同,产生不同的政治情绪和政治态度,必将对社会的政治稳定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过去作为工农联盟的政权阶级基础的一般工人和农民,对自己未来的工作和生活问题表现出相当多的忧虑,具有了就业和生活的危机感和严重的失落感。此外,还存在向下流动的社会贫弱群体因相对利益受损而产生的“相对剥夺感”问题,以及需要建立新的社会阶层和利益群体的政治参与渠道问题,这些问题如果不能及时有效地加以解决,都会形成相当多社会成员对改革政策和社会现实的不满,影响社会政治稳定。

(四)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发展历来就同社会的政治稳定息息相关,本身就是重大的社会政治问题,领导发展经济本身就承担着很大的政治风险。如果经济发展速度上不去,综合国力不能迅速提高,人民的生活质量不能迅速改善,社会政治文明与精神文明等各方面不能取得显著进步,就会对社会政治稳定形成很大的压力。此外,金融领域长期以来形成的不良资产对金融安全造成的潜在威胁仍没有被根本消除。在世界经济全球化趋势不断加强,中国入世后与世界经济越来越融为一体的国际经济环境中,能否有效保护国家的经济安全,抵御其他国家和地区出现经济危机对中国经济造成的负面影响和强烈冲击,就成为摆在党和国家面前的重大课题。

(五)文化观念

在急剧变革的社会转型时期,传统观念已经不能适应不断变化着的新形势。人们对改革政策带来的从未有过的新的社会现实问题与原有思想理论的矛盾与冲突感到迷茫困惑。各种复杂的社会政治认识和政治思潮纷至沓来,也让人们感到无所适从。由于人们部分地失去原有的精神家园和精神支柱,因此难以摆脱精神空虚的困扰。人们在对解决各种社会问题和自己的困难失去信心的情况下,就容易接受各种形形色色的邪教、迷信,甚至连像“法轮功”那样具有明显的反人类、反科学、反社会的荒诞不经的现代邪教也能够大行其道。

(六)政府处置突发事件能力

随着中国经济社会深度转型,社会阶层逐渐分化,利益主体多元化、利益诉求多样化、社会心态日益复杂,一些人心理失衡,潜滋暗长着对社会的不满情绪。一旦遇到适当的导火索,往往容易迅速爆发,呈现出冲突升级快、对抗激烈、社会破坏力强、处置难度大等特点。在处置这些矛盾纠纷和群体事件过程中,一些干部作风粗暴、工作方法简单,甚至随意动用警力,导致对抗升级。从深层次原因上分析,可以看出,这既是各种社会矛盾长期积累、交织的结果,也有工作不得力、应对不当的因素。目前,在处置突发事件过程中,政府的角色定位、管理方式、行政能力、处理与民众的关系,还存在着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

(七)“三股势力”

所谓“三股势力”,就是宗教极端势力、民族分裂势力和国际恐怖势力。“三股势力”各自的表现形式虽有所不同,但本质并无根本不同。他们以宗教极端面目出现,以“民族独立”为幌子,一方面制造舆论,蛊惑人心,歪曲西藏、新疆等地区的历史、党和政府的政策措施,大肆宣扬反动的历史观、国家观、民族观、宗教观和文化观,传播分裂思想和宗教极端思想;另一方面还大搞暴力恐怖活动,严重破坏西藏和新疆等地区各族人民正常的生产和生活秩序。“三股势力”是包括中国和有关国家在内的本地区的公害。我们要充分认识反恐怖、反分裂斗争的长期性、艰巨性、尖锐性与复杂性。

(八)国际环境

当前的国际环境对中国的政治稳定还有诸多不利因素。一方面,中国从自己的国情出发,坚定不移地坚持走社会主义道路,这与西方国家因社会制度的差异存在着意识形态和文化观念方面的矛盾与冲突,这种矛盾还和国家间的利益矛盾交织在一起。另一方面,中国关于建立多极世界的主张与美国建立单极世界的主张存在的矛盾与斗争,还将是复杂尖锐和长期的。总之,无论是“没有硝烟的战争”还是有硝烟的战争都是对中国政治稳定的重大威胁。[4]122

三、构建政治稳定预警机制的路径选择

当前,中国社会处在经济迅速发展和社会体制转轨过程中,由于利益格局的调整,制度建设的漏洞,各类社会矛盾的产生和冲突成为必然,如何通过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建立起统一指挥、功能齐全、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一种基础性的政治稳定预警机制来化解各种社会矛盾和风险冲突、增强社会认同与团结,实现社会良性运行,这既是一个重大的理论问题,又是一个迫切需要解决的现实问题。

构建政治稳定预警机制的过程,是一个妥善处理各种利益关系、消除不和谐因素、增进社会和谐的过程。因此,从构建政治稳定预警机制的内在要求看,建立健全党和政府主导的维护群众权益机制,坚持把改善人民生活作为正确处理改革发展稳定的关系的结合点,把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作为正确处理新时期社会矛盾、促进社会安定和谐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确把握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现阶段群众的共同利益和不同利益群体的特殊利益的关系,妥善处理各种社会矛盾,让广大人民群众共享改革发展的成果,满足最广大人民群众公平公正的价值追求和心理预期都具有重大而紧迫的意义。[5]

(一)健全利益诉求机制

畅通有序的利益诉求机制,不仅可以沟通政府与广大群众之间的联系,又能使各社会群体之间的利益关系得到协调和规范,避免具有破坏性的利益表达方式和行为规范。要建立健全政府工作人员和领导干部联系群众的制度。各级政府工作人员特别是领导干部,应坚持党的群众路线,牢固树立群众观点,发扬密切联系群众的优良作风,坚决克服官僚主义、脱离群众的不良倾向。要认真研究和把握新形势下群众工作的特点和规律,创新群众工作方法,提高开展群众工作的本领,提高依靠群众处理各类社会矛盾和复杂问题的能力。要切实关心群众生活,了解群众疾苦,倾听群众呼声,主动为群众排忧解难,认真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民生问题,多办顺应民意、化解民忧、为民谋利的实事,努力让人民群众得到实实在在的利益,以扎扎实实的实际措施和具体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对涉及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重大事项,要广泛征询意见,充分进行协商和协调,引导广大群众以理性合法的形式表达利益要求,形成社会管理和社会服务的合力。[6]

(二)健全利益约束机制

法律和道德是利益需求和利益行为的调节器和控制器,人们获取利益的行为应当受到法律和道德规范的双重约束。法律和道德规范对社会利益的影响在于促使个人或群体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念,协调利益关系,规范利益行为。法律作为社会规范的重要形式,规定人们的行为方式,协调人们的社会关系,维持社会的基本秩序。要加强法制建设,加强对利益主体的法律约束,创造一个公平公正、合法合理的社会环境,引导人们以合法的手段和方式获取利益,防止在利益的取得过程中权钱交易等非法手段,减少社会利益的矛盾和冲突。要加强有关法律、制度的配套建设,规范市场经济主体及其行为,规范市场秩序,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确保利益主体通过合法途径获取利益。道德是引导个体合理确定利益目标、选择利益行为的内在约束力量。要大力加强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确立适应并超越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价值取向,并将其作为人们共同的“内在道德律令”和“外在行为准则”,这已经成为实践向我们提出的迫切需要解决的重大课题。因此,要大力加强道德建设,约束和规范人们的利益动机和利益行为,引导人们合理选择利益目标,自觉调整利益需求,科学选择利益行为,正确处理利益关系。

(三)健全利益调节机制

健全利益调节机制,首先要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和社会利益调节中的作用,充分利用市场机制为不同的利益主体创造公平的竞争环境,调整利益分配格局,减少不同利益群体之间的不公平感。要不断完善劳动力市场,以合理配置劳动力资源为出发点,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市场的科学化、规范化、现代化水平;要加快就业制度改革,逐步打破城乡分割,促进劳动力合理流动,为形成市场导向的就业机制,逐步实现城乡统筹就业奠定基础,为劳动者获取社会利益创造有利条件。健全利益调节机制,还要充分发挥政府的宏观调控作用。政府是调整社会利益格局的主体,政府要通过制定法律法规及相关政策,为不同所有制、地区、行业的社会成员参与平等竞争创造良好的环境。政府应进一步转变职能,借助强有力的调控手段来实现社会的分配公平:进一步改革财政管理体制,拓展财政审计,防止国家资产流失、受损以及偷税、漏税。税收也是调节社会利益的重要手段和工具,要制定科学、合理的税收政策,调节高收入,扶助低收入,注重搞好再分配领域的调控;要开展广泛深入的宣传教育,提高公民的纳税意识,建立和完善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严格实行代扣代缴制度。要加强税收监管,运用法律、经济、行政等手段对逃税者严加惩处,加大打击力度。

(四)健全利益补偿机制

建立和完善利益补偿机制。一要调整财政支出结构,增强国家对社会保障事业的投入,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和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逐步提高城乡最低生活保障线的标准,扩大社会保险、社会救济和社会福利等社会保障制度的覆盖面,重点解决低收入阶层的失业、医疗、养老等问题。二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各级政府在推进城市化过程中,要严格按照保障农民权益、控制征地规模的原则,改革征地制度,完善征地程序,及时给予农民合理补偿。同时,要统筹失地农民的就业和社会保障,在城市化征地过程中充分体现人文精神,建立失地农民就业和社会保障的政策支撑体系,以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对有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着眼于促进其就业,对无劳动能力的失地农民应给予土地补偿费,并按规定享有城镇居民的最低生活保障和医疗救助。三要切实解决进城农民工社会保障问题,保证他们能及时获得相当于自己劳动价值的工资收入,在他们的医疗保险、工伤救助等方面建立保障机制。四要对于因非自己因素造成利益受损的社会成员,提供一定的补偿,以提高社会公平的程度,促进利益的均衡和社会的稳定与发展。当然,完善利益补偿机制并不意味着利益补偿是无条件、无限度的,利益补偿要与社会经济发展相一致,与国家现阶段的分配政策相适应。

(五)健全突发事件处置机制

加强突发事件的应急管理,是维护社会稳定的一项基础性工作。要完善信息报告和共享机制,健全信息报告制度,加强军地、部门、区域间的信息交流与共享。通过建立社会公众报告、举报奖励制度,设立基层信息员等多种方式,拓宽信息报告渠道,提高信息报告的及时性和准确性。要强化应急处置协调联动机制,充分发挥各级各类应急指挥机构的统一指挥协调作用,完善各成员单位联动机制,建立健全各类应急队伍及救援装备统一调度、快速运送、合理调配、密切协作的工作机制,形成有效处置突发事件的合力。要完善社会动员机制,依靠党和政府的政治优势、组织优势,充分发挥群众团体、社会组织、自治组织及公民在突发事件预防和应对等方面的作用。要健全风险隐患排查监控机制,依法履行政府、部门以及基层组织和单位的突发事件隐患排查监控职责,建立对各类风险隐患的排查、评估、登记、监控制度,切实落实对风险隐患的整改措施。要强化突发事件监测预警机制,依托各级政府应急平台,建立综合预警系统,完善信息汇总、分析和发布功能,及时、准确发布预警信息。要健全信息发布和舆论引导机制,加强对突发事件相关信息管理,进一步完善信息发布制度和新闻发言制度,充分发挥新闻媒体的正面舆论引导作用。

(六)健全网络媒体监管机制

网络传媒的广泛运用,使得大量的社会问题无论是严重的还是刚刚有点迹象的都可以通过网络渠道呈现出来,并迅速形成网络舆情。“从本质上讲,网络舆情就是一种社会舆论,”[7]网络舆情出现后,如果政府迅速应对,妥善解决问题,就能够有效避免行政危机。反之,如果政府对网络舆情视而不见,任其自由发展,由于网络传媒的快速、受众规模的庞大从而决定了因网络舆情而形成的行政危机会来得更迅速、破坏性更大。网络传媒的发展打破了政府对信息的刚性控制,开放的信息互动机制使民众有反映社会问题的畅通渠道,同时,政府也可以及时把握社会问题的动态,迅速应对。民众通过网络公共舆论来影响公共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在使决策的制定和实施更多地反映利益群体的诉求的同时,也推进了行政决策的科学化和民主化进程。但是,目前中国有关网络媒体的法律法规体系从总体来看还不够健全。执法资源不足、执法协调不够、执法速度不快、执法成本过高、执法手段相对落后的局面还没有得到根本改变,网络违法犯罪成本过低,信誉体系和追责体系还没有健全起来。为了有效消除这种现象,当务之急是建立健全网络法规体系,以便有效保证网络建设真正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网络媒体的管理是一项综合性、协调性、联动性很强的工作,需要各相关部门相互配合、协调联动。当前,特别要建立健全合力负责机制、内部管理机制、多维监督机制、定期清查机制、审批管理机制、巡查跟踪机制、文明宣传机制等。

[参考文献]

[1] 塞缪尔•亨廷顿.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秩序[M].李盛平,等译.北京:三联书店,1989:125.

[2] 王仲田.政治学导论[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7:247.

[3] 邓伟志.变革社会中的政治稳定[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7:24.

[4] 马建中.政治稳定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

[5] 敬志伟.完善利益协调机制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课题[J].中央社会主义学院学报,2008(1):85-88.

[6] 徐统仁.和谐社会的目标、机制与状态[M]//复旦大学马克思主义研究中心.马克思主义评论.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216.

[7] 李子德.论和谐社会视野中不良网络舆情的预警[J].中国石油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24(4):37.

[责任编辑:王继洲]

The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of Political Stability from the Perspective of

Harmonious Society

JING Zhi-wei

(Qingdao Municipal Party School, Qingdao, Shandong 266071, China)

Abstract: Socio-political stability is one of the challenging projects in Chinas current political life. Political corruption, unfair distribution of income, social stratification, economic development rate, cultural concept, governments ability of responding to emergencies, the "three forces" issue, international relationships, etc. are outstanding issues in China. Political stability warning mechanism must be established in order to control social risk within a certain range, ensure social cost for the reform within the limit of social affordability and maintain social stability. The process of establishing political stability warning mechanism is a proper handling of relations between various interests, the elimination of disharmony factors, and the process of promoting social harmony.

Key words:political stability; harmonious society; early warning mechanism

推荐访问:和谐社会 预警机制 稳定 政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