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策略研究

时间:2023-05-06 17: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探究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有着深远意义,可以为当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一种新的思考方向。探析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大学生政治认同的认知层面“政治责任”“政治信仰”与“政治归属”三个维度在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上有差异。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相关研究为社会转型期间的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民族精神弘扬发提供建设性意见。

大学生中国政治认同中国传统文化策略一、研究背景

大学生作为十分宝贵的人才资源,是民族的希望,是祖国的未来,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是执政党最重要的青年群众基础。一直以来,每当社会出现变革,总是从大学生思想和心理上最先反映出来,他们敏锐地感受着时代的脉搏,生动地反映着社会形势的晴雨变化。面对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纷繁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由于大学生现阶段的身份特征和政治人格特征的约束,以及外界社会纷繁复杂的变化形势的影响,他们的政治认同就表现出一定的复杂性和矛盾性。政治认同是社会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重大课题,政治认同更是凝聚国民的重要精神纽带,关系到一个国家政治体系合法性与稳定性的程度,乃至执政党的生死存亡。大学生为政治认同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何加强学生的民主意识、自主意识、参与意识、改革创新意识、开放多元观念、公开竞争观念成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重中之重。此外,众所周知中国传统文化是中国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博大精深的文化大库,中国传统文化长盛不衰,其歷史脉络从未中断,这在各文明古国中是绝无仅有的。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是多维结构,它们是文史文化、民族文化和思想文化。中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国,文化认同始终是政治家维护国家安全统一的战略主题,对于维护国家安全统一具有特殊的功能:标识民族特性,塑造认同心理。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以汉族文化为主体的多种文化融为一体的民族文化,不同的边缘民族在文化变迁和文化适应的过程中,透过记忆的重组与建构,走的是最后同化为中国人的历史道路。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理论研究拓展不仅能完善已有的相关研究,而且也为社会转型期间的大学生爱国情感的培养、民族精神弘扬发提供建设性意见。把握大学生的政治状况对建设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有重要意义,但对这方面的实证研究比较匮乏,已有的研究也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切入。研究思考,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知与中国传统文化认同之间存在着何种关系,能否通过中国传统文化的教育熏染加强青年们政治认同的培养力度。

二、研究方法

1.问卷

中国政治认同研究问卷:自编大学生中国政治认同研究问卷,让被试对描述的语句在6点标尺上做符合程度判断。

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量表:使用08年朱小芳硕士研究论文编《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量表》,被试对描述的语句在6点标尺上做符合程度判断。

2.测试

正式研究以武汉市城区的高职生和本科生为样本,发放问卷1600份,实际回收问卷1514份,回收率为94.62%。研究针对同一被试,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问卷与政治认同问卷测试同期进行。为了平衡顺序效应,有一半的被试先做政治认同问卷,然后再做中国传统文化认知问卷;而另一半则相反。

3.统计分析

研究的主要统计工具为spss 11.5和lisrel 8.3。采用系统聚类分析和探索性因素探求大学生对政治认同的认知维度;方差分析比较不同人口学变量的大学生在政治认同上的认知水平差异;相关分析探究政治认同与传统文化认同的相关性。差异显著性水准为0.05,差异极显著水准为0.01。

三、结果分析

1.项目分析

分别计算量表中每个题目分数与总量表平均分之间的相关。经分析后问卷的18个项目的t值均在0.000上显著,18个项目都有较好的鉴别度。计算问卷18个项目与总分的相关系数,各个项目与维度总分的皮尔逊相关系数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

2.验证性因素分析

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的项目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按照前期研究一所做的因素分析,量表分为“政治责任”“政治信仰”“政治归属”三个。按照这三个维度,使用lisrel 8.30进行验证性因素分析,Lisrel提供了一种将数据分析和研究理论的进行完整综合的系统,即通过拟合度来反映结构部分(理论模型部分)与测量部分的吻合程度。

3.信度分析

正式测试后采用内部一致性信度对中国政治认同量表的信度进行分析,量表总体的α系数为0.9278,另三个维度α系数分别为:0.8777,0.8168,0.7832。以上3个分量表的α系数都在0.7以上,代表整体和几个分量表的信度比较不错。

4.政治认同与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相关分析

(1)相关分析

对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与中国传统文化进行相关分析,它们之间存在显著的正相关,相关系数r=0.622(P<0.01),政治认同维度与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作总体积差相关分析,结果见表1。(2)回归分析

以中国传统文化维度为自变量,以政治认同维度为因变量进行一元回归分析,回归方程显著(P=0.000),中国传统文化可以解释政治认同38.7%的变异(表2)。可以这么说,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水平高低可以预测政治认同的变化。

随后,以中国传统文化的认知维度为预测因素对政治认同维度进行多元回归分析,采用全部纳入法进行回归分析,所有文化变量均进入了回归方程,就个别变量解释看,“文史文化”层面的预测力最佳,解释量为41.3%,“民族文化”的解释量为16.0%,而“思想文化”的解释量相当低,仅为9.6%。得到的标准化回归方程为:

政治认同=0.413*文史文化+0.160*民族文化+0.096*思想文化

四、讨论

对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培养非常有必要,对于这方面的实证研究非常匮乏,已有的研究也没有从中国传统文化视角的切入,将传统文化认知置放于政治认同中作以观照,大学生的政治认同水平与中国传统文化有着显著的正相关。可以这么推理,如果大学生的中国传统文化认知程度较高,其政治认同感程度也就越强烈。

面对日趋复杂和多元化的纷繁社会生活和思想领域,对于当代大学生的政治认同需要通过必要手段,传统文化应成为一个宝库,对内成为强化政治认同与共识的来源,对外,则代表具有强大“软实力”的国家形象,我们从传统文化的特性去把握政治认同培养也许会更加精确。

1.大力开发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各种教育力量以增强政治归属感

在社会政治生活中,有许多对传统文化重视的呼声,也办了许多看得见的教育事实,如国民党荣誉主席连战赴陕西参加公祭黄帝陵;“祭孔”在中国各地已经成为官方的一种政治行为;以及在中国国家形象的打造中,儒家文化已经成为主要的符号,中国在世界各地开办的“孔子学院”,等等,这样回归传统文化的教育传播形式值得我们借鉴。从前面调查结论可以看出,大学生的自主意识和民主意识更为强烈,受到市场经济的启蒙,基本的政治认知已不能满足其对政治理论知识的渴求,社会上出现一些腐败现象及短期矛盾性状态也让其对现实政治感到困惑和矛盾,坚持古为今用的原则,对优秀的传统文化进行挖掘,促进传统文化的现代化,是研究思想政治教育的新向度。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有效整合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力量,始终要让大学生们意识到爱国主义与民族文化是不可分割的。

2.大力改进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模式以树立政治认同感

高校课堂里积极探索传统文化精髓并与政治教育有机协调起来,充实教学内容,形成结构科学、功能互补、与时俱进的课程体系,教育方式也应逐步由灌输式教育向文化渗透转变,政治培养目标应通过各学科和各专业的渗透,潜移默化地向学生们传播政治知识、陶冶政治情操、提高政治觉悟和政治判断力,促进大学生的政治社会化,引导大学生认同中国政治制度的基本价值,促进大学生的成长成才。

3.着重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以增强政治认同时效性

中国传统文化传统文化教育与政治教育的关系有着历史渊源,如儒家倡导的“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范仲淹秉持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顾炎武号召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等思想,这些特殊的历史文化传统,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人的政治观念形成。培养大学生的政治信仰,除了对民主、自由、法治的制度的深度认知,还要注重鼓励学生们积极参与公平、正义与和谐的社会结构建设,以此增强政治参与效能感。政治认同的教育要渗透到现实社会,反映到日常的生活中,如各种博物馆、展览馆、纪念馆、历史遗迹等参观学习;也可以通过“网络问政”的方式,发挥主旋律的网络舆论导向作用,提高大学生的政治参与能力,增强大学生的主人翁责任感;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建立长效机制鼓励青年积极参加志愿者活动,培育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担当,从而在身体力行中塑造大学生的政治认同。

提升大学生的政治认同度,应该充分利用中国传统文化这块瑰宝构建教育资源体系,以此增加青年们的政治认同感,提高政治素养。以上途径都是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途径,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应积极面对政治认同培养挑战,政治认同是必须培养也是可以培养的。

参考文献:

[1]张安强.加强大学生政治认同教育探析[J].思想教育研究,2011,(01).

[2]张安强.论高校政治文化建设[J].江苏技术师范学院學报,2009,(03).

[3]元修成,张澍军.解析大学生政治认同的形成机理[J].东北师大学报,2014,(06).

[4]费孝通.论文化与文化自觉[M].北京:群言出版社,2010.

[5]张国祥.习近平文化战略大思路[J].人民论坛,2014.

基金项目:湖北省高校学生工作研究会重点项目,项目编号:1415A02。

推荐访问:认同 培养 策略 政治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