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政治文化与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

时间:2023-05-06 14: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中国是一个长期处于统一状态的多民族国家,而中国文化又是人类历史上唯一没有中断的并一直延续至今的文化,自古就从民族的融合、国家的统一中,凝聚出了蕴含着丰富政治稳定思想的政治文化。转型期的中国处于矛盾凸显区和多发期,需要我们寻找到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从而成为维护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强大助力。

关键词:传统政治文化;政治稳定观;政治稳定

中图分类号:D6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5)04-0056-02

无论是民族的融合,还是国家的统一,人类都从历史中深刻认识到了社会政治不稳定对我们生存和发展的危害。早在古希腊时期,政治稳定就引起了政治思想家们的关注,探讨如何建立理想之国。亨廷顿曾言:“现代性孕育着稳定,而现代化过程却滋生着动乱。”无可置疑,任何改革发展时期都不可避免会存在些不稳定因素,尤其是转型期中国正处于问题多发期,亟须“对症下药”,寻找到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念,从而作用于维护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

一、政治文化与政治稳定

政治稳定是指一定社会的政治系统保持动态的有序性和连续性。简言之,政治稳定是把社会冲突控制在一定的秩序之内。政治稳定的目标能否实现往往主要依赖于公民对政治体系的认可程度。因此,为使保障政治稳定的制度发挥其应有的效力,就要赢得公民的认可,符合公民内在的心理倾向。正如阿尔蒙德认为的那样,“如果要保持最终的稳定,该系统就要有一种建立于对该政治系统更为普遍的依恋基础之上的政治信仰形式——我们已称之为系统情感的一种信仰”,而这种信仰正是他对政治文化定义的重要因素之一。

经过几千年历史长河的洗礼,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不仅表现于物质形式的文明成果中,更是传承到了我们的思想中,积淀为独特的民族心理和民族性格,已成为影响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和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徐大同先生指出:政治文化是“政治系统的深层结构,是深藏于政治显秩序之下的隐秩序。政治行为是它的外部表现,政治制度是它的凝固形态,政治学说是它的理性升华。”

封建时期的中国,但凡“一统天下”,结束动乱的王朝大都能在短时间内稳定政局;凡“王朝覆灭”,开始动乱的王朝大都能在更短时间内政局失控。这虽也与传统中国特有的政治体系与意识形态的结构样式密切相关,但在此之外,必然存在一定的因素使中国如此与众不同。尤其中国现在正处于转型期,政治稳定问题急需深入研究。对外需不断学习其他国家成功渡过改革时期的稳定经验,自身更应从历史中汲取稳定因素。需要我们研究中国传统政治文化,寻找到其与政治稳定的契合之处。

二、传统政治文化中蕴含的政治稳定观

(一)家国天下的价值选择

家国天下之间的关系,也就是关于“公”“私”问题。中国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中,对此亦隐含不同的判定标准。一种是围绕肯定君权和皇家利益展开,以是否满足君主个人意志以及君主家天下专制统治利益为“公”“私”标准;另一种则主要以是否符合较为抽象的“社稷”“天理”或国家共同体利益为“公”与“私”的分界。

这是一个不断发展的过程,从“致忠而公”到“天下为公”“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及至“以群为重,以己为轻”。“公”的内涵也从一开始的家族扩展为王朝,进而发展到民族和国家,再转化成对于个人的道德要求,最终形成群我主义,遵循个体利益服从群体利益的整体主义行为逻辑。正是这种思想孕育了华夏民族之魂的精髓,成为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大力弘扬的崇高信念和伟大精神——以天下为己任,无私奉献。在家国思想的发展过程中,人们逐渐形成家族荣誉感、民族荣誉感及国家荣誉感,拥有爱国主义情怀和精神。这种精神超越一切社会矛盾,中国人面对民族和国家利益,总能达成一致,形成强大的凝聚力,一致对外,从心理上维护了中国千年来长久的政治稳定。

(二)天下一统的政治信念

中国人很早就拥有大一统的哲学理念和政治抱负,例如孔子倡导的“和而不同”“天下一家”,以及历代有识之士的治国平天下理想。从古至今,中国人一直在推崇大一统,天下一统是最大的功绩,当权者才真正能用权威掌控政局,形成对政局不稳因素的强大威慑,千古一帝和盛世王朝莫不如此。从而大一统在中国人的意识领域中扎下根来,以至于在我们这个东方古国几千年中尽管时常有事实上的分裂与内争,却无人试图去怀疑这种必然的趋势。无论是汉唐盛世,还是元明清三朝,统一的同时也就意味着国力的强盛,政治的稳定,经济的繁荣以及其他各个方面的兴旺,这显然彰显了“大一统”思想的魅力,因此在文化的传承中这一信念能够不断地加以延续发展。

(三)以民为本的执政理念

儒家思想自汉代以来成为中国封建社会正统的统治思想,其政治观是以“仁”和“礼”相结合的伦理政治观,如“敬天保民”“民为邦本”“民贵君轻”等。尤其自从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主张之后,历代的儒家学者都或多或少继承了这一民本思想的传统。儒家哲学所强调的“德治”和“仁政”的主张归根结底还是为了维护王权的长治久安。这些思想虽然存在固有的阶级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却揭示了深刻的执政规律,顺应了民意、约束了专制权力,维护了社会秩序,保持了国家稳定,加强了文化认同、巩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国家统一,从而成为中国历史上长期处于政治稳定状态的重要因素。中国历史上出现的许多被后人传颂的清官、好官,就是身体力行儒家民本思想的典范,就是民本思想成为有助于政治稳定的活化石。

(四)政教合一的结构形式

在这两者完全重叠的社会中,人们不可能在宗教活动与政治活动之间做出适当的区分,也就不会将政治作为一个独立问题来思考。这种社会结构样式,使他们无意识中形成了一个牢不可破的共识,世界是一个不能分割的统一体,信仰世界即是政治世界。在这样的思想意识下,政治领域无限放大到知识、思想和信仰领域,这些领域的研究都以政治为始与终也不足为奇。民族意识和国家意识始终贯穿其中,中国传统政教合一的社会结构形式,造成了思想信仰世界与政治世界的重叠,无疑是中国几千年来政治相较稳定的重要因素之一。

虽然传统宗教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但进入新时期,宗教也进行了改革,剔除了一些腐朽落后的因素,又焕发了新的生机。很多邪教组织已经告诉我们须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和保护。现代宗教已经极少能在人们思想意识中达到信仰的高度,但现实的紧张步伐带来的压力和无力,人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释放和恢复,宗教无疑是能至此效的有力手段之一。心理咨询、社会福利等都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以安民心,进一步实现转型期的政治稳定。

(五)改革思想的发展观念

《易经》曾在革、鼎二卦中提出了改革思想。《杂卦》云:“革,去故也,鼎,取新也。”而之后的《杂卦》《论语》《商君书·更法》《法言·问道》等都是《易经》革、鼎二卦所表述的改革思想的继承和发展。中国虽千年未曾跳出封建专制制度的框架来研究政治,但改革的步伐却从未停下。传统政治文化中包含的改革观念以及与此有关的自强不息的进取精神和居安思危的忧患意识,在之后的历史发展中绵延不绝并被发扬光大。如中国近代的改革思潮更是此伏彼起,澎湃如潮,诚然虽与西方思潮影响有一定关系,但不能不说,这也是中国传统文化中改革思想、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潜移默化作用的结果。

一旦出现管理危机与统治危机,统治者也不再故步自封,一味地采取武力方式,进一步动摇自己的统治。它是我们民族能够从历史上不断出现的故乱分裂、灾难、积贫积弱的困境中解脱出来,能够实现国家一统、民族富强、政治稳定及在相当长的一段历史时期内居于世界先进民族行列的一大法宝。

三、传统政治文化对维护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的作用

随着家国思想的发展,在以集体利益为重的精神引导下,才有了共产党和新中国的出现和发展强大,才会破坏一切分裂等动乱势力造成的暴乱,才能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的和谐稳定发展。及至现代化的今天,这种政治文化已成为我们衡量政治价值的最主要依据,是抵御市场经济逐渐滋生的堕落思想文化的最佳防护栏,也是转型期中国政治稳定的最有力武器之一。

这是中国人民捍卫中国主权和领土完整的长期正义斗争中形成的,是我们毫不动摇地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维护领土完整的有力武器,是众望所归、民心所向。中国人对大一统形成了一种精神依赖,足以粉碎任何不法分子和敌对势力企图分裂中国、破坏中国政治稳定的活动,稳定已成必然趋势。

传统政文化中蕴含的“以爱国主义为核心,团结统一、爱好和平、勤劳勇敢、自强不息”的伟大民族精神,是维护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的最有力的武器。不管社会生活多样化的趋势如何发展,爱国主义始终是维系我国各民族群众的自尊心、归宿感、责任感的基本价值认同。这种基于强烈民族认同感基础上的爱国主义是传统政治文化的精髓,也是中华民族延续和发展的基础,它对社会的整合、凝聚作用是超越阶层差别的。在现代社会,爱国主义还被认为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重要构成要素。在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爱国主义、社会主义是两面鲜艳的旗帜,对全民族起着强烈的凝聚作用,是政治稳定最深厚的社会心理基础。

中国传统文化中蕴含的民本思想为我们展现了近现代民主的原初观念形态,将其与我国现代社会的国情相结合,将会对我们产生深刻的启迪。新中国的建立和高速发展,无疑是中国共产党人发展民本理念的佐证,已成我党执政的一大法宝。“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等都始终贯穿了以民为本、为人民服务这条主线,真正实现了“以民为本”的政治思想。历史实践明示,中国社会取得的每次胜利,都是依靠人民的力量和支持。但是,我们必须清醒地看到,在转型期的中国,某些干部身上仍然存在“官本”思想,从而使得党群关系、干群关系相当紧张,腐败问题难以根绝。

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政教合一思想让王权政治上升至信仰的高度,思想信仰世界与政治世界重叠。虽然传统宗教已经无法适应新时代,但进入新时期,宗教也进行了改革,剔除了一些腐朽落后的因素,又焕发了新的生机。现代宗教已经极少能在人们思想意识中达到信仰的高度,但现实的紧张步伐带来的压力和无力,人们需要在短时间内释放和恢复,宗教无疑是能至此效的有力手段之一。心理咨询、社会福利等都在这一方面有极大的发展空间,从而有效缓解这些问题,以安民心,进一步维护转型期的政治稳定。

在中国正处于转型期之际,西方腐朽思想文化和中国传统封建迷信、愚昧落后思想并存。主流意识形态出现认同危机,各种思想文化和社会思潮使作为我国社会主义主流意识形态的马克思主义面临严峻的考验和挑战。这些已经告诉我们须加强这一方面的管理,严防其蛊惑民众,破坏民族团结和国家统一。深入研究我国传统政治文化,找寻其现代性意义,增强文化软实力,才能抵制外来文化的恶意渗透,维护转型期的政治稳定。

中国传统政治文化中的改革思想、进取精神和忧患意识把中国人培养成一个具有勇于改革创新、自强不息的民族。当代中国人的改革意识有外来思想成分,但主要仍源于对中国传统文化中改革思想潜移默化的继承和发展。这种民族精神正是中国当前改革能够发动起来、能够顺利进行的精神背景。以改革促发展,以发展维护稳定。在转型期的中国,面对出现的各种新情况、新问题,只有主动开展改革,积极解决矛盾冲突,才能更好地实现政治稳定,进一步在政治稳定的大环境下全面发展,形成良性循环,真正维护转型期的中国政治稳定。

在市场经济下的社会各成员,由于地位、角色、能力不同,导致他们获得财富的分配出现较大差距。不同城乡、地区和行业之间,社会成员的收入在不同阶层间都有非常明显的差别。同时尽管社会的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们的生活水平日益提高,但是人们还是无法感到满足,还是感到精神空虚、心浮气躁,感到无所适从,不满情绪无从发泄。极易走向堕落,受敌对势力影响,引发暴力事件,制造反党反华言论,扰乱政治秩序。传统政治文化主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提供的是一种大思想大智慧。虽未成政治学说体系,但与西方传统政治文化相比,如柏拉图的“哲学家治国”的乌托邦国家思想,中国传统政治文化没能跳出专制政治的领域来研究政治,建立一套政治体系,它展示给我们的是源远流长的、自成一体的政治情感和价值选择,尤其集中于人的行为的道德准则和为政、从政的方法。它要在纷繁多变的世界中寻找一处属于自己的精神家园和心灵港湾,要“修身”。在传统政治文化看来,只有寻找到了安身立命的本,才能实现“治国天下”的宏伟目标,帮助我们重构和坚定自己的政治信仰。

参考文献:

[1]王运生.中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二重作用[J].政治学研究,1998(2).

[2]樊新华.论我国转型时期政治文化对政治稳定的影响[J].黑河学刊,2008(1).

[3]杨阳.方法与视野:中国传统文化研究—兼论政教合一与中国传统文化的王权主义本质[J].齐鲁学刊,2000(2).

[4]张冬梅.当代中国政治发展与传统文化约束力问题研究[J].文化纵横,2010(6).

[5]杜仕菊,崔美娜.转型期政治稳定的政治文化解读[J].华东理工大学学报,2008(1).

[6]刘建平,彭先兵.建设和谐文化与继承传统文化的方法路径[J].攀登,2007(6).

[7]杨枫.论中国传统文化对于稳定民族关系的积极作用[J].贵州民族学院学报,2004(4).

[8]王杰.中国传统文化的当代价值和意义[J].“儒学与实学及其现代价值”国际学术讨论会论文集.2006(8).

[9]朱兴国.传统政治文化的现代价值[J].长春工业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05(4).

[10]苏芳芳,王媛媛.论我国传统政治文化的政治社会化[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09(4).

收稿日期:2014-11-04

作者简介:吴凡(1991-),女,安徽安庆人,硕士研究生,从事政治学理论研究。

推荐访问:政治 转型期 中国 文化与 传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