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陆权大国向海权大国的转变

时间:2023-05-06 12:5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美国海军史学家马汉是海权理论的创立者。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抓住机遇实施海洋扩张战略,迅速扩展海军实力,大力发展海外贸易,提升了综合国力,成为了海洋强国,并以强国姿态登上了世界政治舞台。

[关键词]美国;海权理论;海权战略;世界强国

[中图分类号]K712.O [文献标识码] A

人类开发和利用海洋的历史源远流长。大河文明让位给海域文明后,人类就拥有了较为丰富的海洋技术和强烈的海洋意识,但直至15-16世纪的大航海时代,海域文明让位给大洋文明,人类才开始真正地认识了地球和海洋。在后来的世界历史画卷中,海洋霸权国家相继涌现,如16世纪的葡萄牙和西班牙,17世纪的荷兰,18-19世纪的英国,20世纪的美国等。同其它国家相比,这些海上霸权国家较早地走上了资本主义道路,通过海洋大肆向海外扩张,将世界各地紧密联系在一起,在国际舞台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直接影响着国际秩序和国家之间的安全关系,并推动着世界历史从分散发展走向了整体发展。本文主要探讨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权战略的确立与实施,以及与美国大国地位形成的关系。这是国内学术界很少涉足的领域。国外学术界研究成果虽然较丰富,但普遍侧重于对美国海权战略的微观探讨,而从宏观角度研究海权对美国大国地位的影响则略显不足。本文试图做点初步探讨,以就教于国内外同行。

一、马汉“海权”理论的创立与美国海权战略的确立

较之历史上的葡、西、荷、英等海洋大国,美国是个年轻的国家。直到19世纪中期,美国才产生了海洋主义的萌芽。其中代表人物有多次从事太平洋勘测和探险的查尔斯·威尔克斯,主张建立以墨西哥湾、加勒比海为轴心的海洋帝国的海军上尉马修·方丹·莫里,以及将美国设计成“太平洋商业帝国”的威廉·西沃德等。古希腊历史学家希罗多德和修昔底德曾使用“制海权”(thalassocracy)来揭示地中海地区的“海上霸权”,表明控制海洋的重要性。但“海权”却是美国人的发明。“海权”一词所对应的英文是“sea power”,其最早来源于美国海军史学家阿尔弗莱德·塞耶·马汉的著作《海权对历史的影响,1660-1783》。马汉的观点最早来源于他对于第二次布匿战争历史的阅读所受的启发。在这次战争中,罗马由于控制了西地中海而赢得了战争,因此马汉认为,在最早的海战中就体现了对海洋控制的重要性。从这个观点出发,马汉搜集、梳理历史上发生的数次海战,来阐释海权的观点。

马汉在他的海权理论里提到了海权的三个环节:产品、海运、殖民地。由于海外贸易可以给国家带来巨大财富,因此海洋国家都在竞相获得更多殖民地,以给本国的货物寻找更多新的销路,给本国舰船取得更多活动场所,给本国人民谋求更多的职业,使本国更加繁荣昌盛。可见,马汉的理念中渗透着亚当·斯密《财富论》的观点,将海外扩张看作是国家经济安全和繁荣的手段,认为充满活力的对外贸易是一个工业国家经济健康发展最根本的因素。在马汉看来,如果解除立法的障碍,美国要不了多久就会取得海权。

一个国家的繁荣需要海外贸易,然而可用的海外贸易的额度是有限的,这样就会导致竞争。马汉在《海权对历史的影响》中开篇就解释到,“海权的历史从其广义上来说,涉及一个民族依靠海洋、或者利用海洋强大起来的所有事情,但是主要是一部军事史。”海上军事力量是获得制海权、确保国家安全、贸易繁荣的重要条件。然而,由于地理和经济的优势,美国长期以来一直视自己为一个孤立主义的国家,海军建设自建国以来几乎被忽视。但根据马汉新的海军理论,美国不再可能依靠天然的地理优势,实行静止的海岸防御,或者实行贸易保护主义来消除对手的威胁,而是要靠一支集中的强有力的进攻性海军,才能拓展美国在海外的利益。

为了获得认同和支持,马汉竭力证明美国过去有利的环境已经结束,且形势危险。1890年,他在另外一本著作《美国向外看》中提到,横穿中美洲巴拿马的运河即将建成,经过运河将形成一条直达远东的通道,届时欧洲大国的注意力将转向加勒比。这条运河将不仅招致欧洲列强将战舰驶入美国东海岸,并且将在美国势力范围的加勒比地区寻找基地,在这种情况下美国西海岸将很容易受到侵犯。而美国的私掠船已经无法阻止敌人由战列舰组成的舰队,并将不能打破敌人舰队对港口的封锁。对海洋的控制必须由一支集中的舰队来完成。因此,美国必须在海洋强国林立的国际舞台上把自己看成一个海洋国家,而作为海洋国家迫在眉睫的就是建立以战列舰为主力的舰队。

马汉结合自己的时代对历史所进行的分析和对经验的总结,不是单纯为了学术研究,而是为了将浩瀚的人类活动的历史浓缩成一幅人类开发海洋的地图,去支持美国应确立走一条海权道路的国家战略。

上述可见。马汉的海权论是以发展对外贸易,繁荣美国为出发点,以发展强有力的进攻性海军,控制世界海洋为着眼点,来达到使美国成为世界强国的目标。

早在1886年,时任海战学院校长的斯蒂芬·卢斯少将曾对海战学院的学生说:“我们需要建立一种蒸汽时代的海战科学,我们相信有一位智者将为这种科学创造理论基石。”这种科学创造理论奠基人就是马汉,他的综合性研究及海权理论的提出为美国海军的革新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石。马汉的海权论引起了美国政治家、军界和学界的注意和认可。总统西奥多·罗斯福说:“美国人要么甘心做二流国家,要么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除此之外,比较有影响的还包括斯蒂芬·卢斯少将、亨利·泰勒少将、乔治·杜威海军元帅、亨利·洛奇参议员、海军部长本杰明·特雷西和希拉里·赫伯特等,都接受了马汉的海权论。

马汉及其支持者把海军看作美国国防的核心力量和美同未来命运的掌握者,从而为海军进行大张旗鼓的建设提供了理论依据。海权理论提出之时正处在大殖民时代、世界历史变革性时期,而美国在经济上已超过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经济大国,已经具备了发展成为海权国家的前提条件,迫切需要在一个更广阔的国际舞台上为自己寻找一个战略性的角色地位,这一角色应该与美国强大的经济力量及政治影响力相匹配。随着马汉海权论的倡导及海军机构官员和海员的增多,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美国终于改变了海军部对自身作用的定位,也改变了美国人对海洋及其海军的思维方式,给历史转折时期的美国建立了一座走向强国之路的灯塔,指明了一条从陆权到海权的前进之路。

二、美国海权战略力量的形成

美国海权战略形成后,政府立即付诸实施,其主要措施:

一是加快以战列舰的建造为主要内容的海军建设。海军部长特雷西在他具有开创意义的18891890年度报告中,详细阐述了马汉关于“控制海洋的主动性”和“战列舰建造”的观点。他说:“美国的防御绝对需要一支作战武装……我们必须有一支战列舰队伍,这样的话才能击退敌人舰队的攻击。”这就是最早的关于主动控制海洋及舰队武装的官方文件,可以看出它深深地打上了马汉海权理论的烙印。

1890年,美国国会首次授权建造3艘战列舰,从此,美国建造战列舰的热情迅速高涨。战列舰是19

世纪80年代出现的更大、更快、更高武器负重的新式舰船,在那个时代被认为是海军强国实力的象征。因此,这些主力舰投入建设代表着美国正步人大国海军竞争的行列。此外,当时欧洲舰队配置的情况是,大型战列舰配备小型鱼雷艇。为此,特雷西向国会紧急呼吁:“我们由于没有自动鱼雷而大大落后。”在他的强烈要求下,1891年,国会授权将自动发射水雷装置投入生产。在后来的10年中,海军部迅速建造了35艘鱼雷艇,使美国舰队配备完整,美国海军开始以新的面貌在国际舞台上崭露头角。

1901年,接受了海权论的罗斯福接任总统后,便进一步大张旗鼓地建设海军。1903年,美国海军综合委员会制定了“海军建设总体规划”,设想到1920年建成48艘战列舰,其中大西洋舰队32艘,太平洋舰队16艘。这一方案将确保美国海军在大西洋对德国舰队保持均势,同时也能在太平洋确保菲律宾的防御和维护中国的“门户开放”。罗斯福政府制订了一个海军发展计划,他最重要的指导思想是战列舰的数量要超过德国和日本,但同时也要使得海军政策获得公众满意。到1905年,他共批准建造10艘战列舰、4艘装甲巡洋舰、17艘其他不同类型的舰只,总吨位超过了15万吨。

1906年,英国第一艘全主炮型的主力舰“无畏”号建成,其速度、火力和装甲方面都取得了引人注目的进步,标志着英国在海上力量方面远远领先于所有其它海上强国。于是,建设“无畏”级战舰便成了海上强国军备竞赛的核心内容,美国自然不甘落后。1906年,美国决定建造“特拉华”号,这是美国第一艘装载最强有力、最大限额数量武器及速度和操作性能一流的“无畏”级战列舰。此外,军械部宣布,美国战舰将试图超越同等级的外国战舰。事实的确如此,美国战舰拥有更好的射程、更大容量的煤仓。美国的无畏级战舰设计装载2700吨煤,而一般的战舰装载量是900吨。

到一战前夕,美国已建成39艘战列舰,排水量已从最初的1万吨发展到了近3万吨,造价也从318万美元增至1400多万美元,舰上的主炮均配备有10门以上口径为12-14英寸的大炮。随之,海军军费开支也迅速增加:1890年为2200万美元,占联邦总支出的7%,到1914年达到1.39亿美元,占联邦支出的19%。1889年,美国海军在世界上排名第12位,美西战争后上升至第5位,1900年上升到第四位,1906年跻身第三,1907年上升为第二,仅次于英国,这个优势一直到1911年被德国赶超。所有数据显示,美国以战列舰为主的现代化海军舰队已经迅速建成,并具备了集中兵力在任何一场海战中打败敌人的能力,其实力跻身世界强国之列。

二是海军管理体制的变革和海军队伍的壮大。

为了适应海军的发展和实施海洋战略的需要,美国在海军的管理体制和海军队伍的建设上做了大量努力和尝试。首先是完善管理体制。1892年,为了使得运作更高效,海军部改进了八大部门之间职责分配模糊和不合理的状况,由各部门有才干的高级官员组成常务委员会,建议和讨论新舰船的设计和建设。1898年,为了适应美西战争的需要,制定海军作战计划,美国海军部临时组建了一个包括马汉在内的三人海军战争委员会。在战争期间,委员会做出了重要贡献。战争结束以后,1900年海军部又成立了海军综合委员会;1903年陆海军联合委员会成立;1910年,在海军部机构重组中,海军部长梅耶采将海军部根据其职能划分为四个部门,并新设立一个海军部长副官的职位以负责协调各部门。副官最重要的职能是使各部门协调运作。在实践当中,这一职位对于海军部的合理调度、组织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其次是提高海军队伍素质、数量。1890年,美国海军士兵的人数仅为7500人,同任何一个海军大国相比都是严重的不足。于是,海军部通过增设募兵站,加大宣传,提高待遇等措施来壮大海军队伍。此外,为了使海军建设在技术上不落后于时代,海军部还加大了工程技术队伍的建设。1890年,特雷西将电力运用方面的专家编入了海军。为了加强海军舰船设计师队伍的建设,海军部一方面选拔优秀学生派往世界上最好的舰船学校接受训练,另一方面要求国会扩大建设部门高级军官的数量。在海军部的督促下,海战学院和鱼雷学校经过改革增加了大量的现代海军战略战术的课程,使学校成为了海军发展的关键保证因素。1898年,国会通过了《No.10403法案》,颁布了关于扩大海军军官和工程师队伍,指挥军官和海军机械师混编人海军,保证军官的晋升,海军比其他兵种军人享有更优越的权利,海军学院的学制从6年减至4年等诸多法令。混编海军工程兵和一般指挥军官可以消除军官之间的不平等,有利于双方更好的合作、发挥更大作用;缩短学制有利于毕业人数实现年40%的持续增长,以满足急剧扩大的海军队伍的需要。此外,还要求海军军官必须是多面手,不仅要有船舶驾驶和航海的技术,而且要掌握以高等数学为基础的电力、军械的使用,并熟悉与外国海军或者外交的礼节。

这一系列的举措成效甚丰。截止一战前夕,美国拥有的现役海军军官人数达到3635人,士兵人数达到了51500人,另外还有9921名海军陆战队士兵。而管理体制的不断跟进和完善,保证了海军部的良好运转和在国防建设中的中心位置,体现了海洋战略的强大生命力。可以说,此时,美国海军战斗能力和应对未来战争的超前作战能力丝毫不逊于世界上任何一支海军。

三是商船与近海贸易的保护。

商船的改进是国际贸易迅速发展的重要动因。内战期间由于缺乏棉花贸易,美国将很多商船卖给欧洲国家。此后很长时间里美国的商船建设都处于停滞或后退状态。当美国商船缺乏问题变得明显时,一些强大的利益集团——海军计划制定者、船坞、钢铁制造企业开始寻求联邦对于商船建设的支持。上个世纪90年代4个大的船坞被建成用于商船的建造。1889年进行海外贸易的商船中蒸汽船有6837艘。到1914达到了15084艘。此外还有一些在对外贸易中由美国私人企业控制的大型商船,如联合水果公司、标准石油公司等。这些措施使美国的海运业得到蓬勃发展。

19世纪晚期,美国还发现雇佣他国的商船来运载美国出口货物比自己建设商船来运输要便宜,因为外国的商船一般都受到政府资金的诸多补助。因此,美国开始鼓励雇佣外国商船进行近海贸易,以减少成本,赢得更多利润。此外,美国制定各种法令对美国商船在与国外商船的竞争中予以特别保护。

美国海权战略另一内容是利用高关税保护和推动经济的快速发展。美国自内战以来到一战爆发期间一直保持着高关税的政策。既要扩大贸易又要保护关税,这看似一对悖论,然而在当时不健全的国际经济体系下却正好被美国合理利用:一方面拓展国外市场,扩大近海贸易,另一方面又竖起高高的关税壁垒,保护国内市场及提升产品在海上贸易中的竞争力,促进了美国经济的快速发展。1894年,美国工业总产值首次超过英国居世界第一位,1899年,生铁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1/3,钢产量占43%,产品出口额由1889年7.4亿美元上升到1913年的26.5亿美元。数据表明,19世纪末,美国的工业已经赶上并超过其它资本主义国家,一个新兴的强大的工业国在世界上诞生了,这是美国海权战略的

巨大成功,也是其能够推行耗资巨大的战列舰建造计划的雄厚经济后盾。

三、美国海权战略的全球扩张

从某种意义上说,处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时代,海权战略就是面向海洋、即面向世界发展,依托海洋扩张。美国的海军实力强大之后,美国便开始了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变。其具体战略是以美国为中心,由近及远,向世界拓展。具体而言:

一是对加勒比海及南美洲海域实施控制战略。

拉丁美洲地区是美国的传统势力范围,从地缘战略来看,加勒比海和南美海域广阔,岛屿众多,不仅有优良的海上避风港,而且拥有通往各大洲的海上航线,经济、军事价值极为重要。如果美国控制了这片海域,就可以对拉丁美洲国家的渗透提供方便,为下一步向海外扩张打下了基础。因此,美国海权战略目标首推这一地区。

海军基地是海洋控制战略的重要内容。英国在过去几十年内建立了覆盖全球的海军基地网。其海军可在世界各大洋自由驰骋。美国海军要走向外海。当务之急是需要在海外建立加煤站,因此,建立海外海军基地就被迅速提上了日程。特雷西任海军部长后,就处心积虑地寻找和制造在拉美建立海军基地的机会。在美西战争中,美国顺手牵羊夺取了一些战略要点。美西战争后,古巴变成了美国的保护国,美国在1901通过《普拉特修正案》规定:美国有权在古巴租借加煤站和海军基地。1903年,美国强行租借关塔那摩湾及其邻近的部分陆地修建海军基地。由点及面,美国终于实现了对加勒比海区域海洋的战略控制。

在中美洲地峡开凿并控制一条沟通两大洋的运河,把美国控制的加勒比海和远东太平洋海域直接联系起来,对于美国海军快速、自由的跨洋航行具有重要意义。美西战争中美国虽然取胜,但战争中也暴露出许多问题,最严重的莫过于海军兵力调度困难。美国在战争中获得的古巴、波多黎各、菲律宾、关岛,还有早已成为美国囊中物的夏威夷群岛等战略要地,由于地理上相互隔绝使其海军优势的发挥大打折扣。此外,如果运河被敌人占有,很可能会利用运河来攻击美国。有鉴于此,罗斯福也宣称:“修建运河……已经是国家安全的需要。”通过修改美英关于地峡中立的“克莱顿一布尔沃条约”,购买法国运河公司,策动巴拿马脱离哥伦比亚独立,美国获得租赁、建造、设防与管理巴拿马运河的权利。巴拿马运河带的获得以及对运河的开凿和控制,是美国实现海洋控制战略的关键,是美国称霸加勒比海和夺取太平洋海权的一个重要标志。此外,美国通过坚决维护“门罗主义”,排斥欧洲势力,实现了对加勒比海和南美洲区域的单独控制。

二是太平洋优势战略的形成。

太平洋是欧洲列强力量薄弱的地区,后起的美国控制加勒比海之后,便将扩张的重点确定为太平洋。美国向太平洋的扩张,首先是选择若干个战略要地加以控制,具体目标便是菲律宾、夏威夷。菲律宾位于亚洲东南部,北隔巴士海峡与中国南大门遥遥相对,南和西南隔苏拉威西海、巴拉巴克海峡与印度尼西亚、马来西亚相望,东临太平洋,具有不言而喻的战略位置。同时,美国的假想敌人日本和德国对这一地区一直虎视眈眈。

位于北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是美国通往亚洲的咽喉要地和理想的中转站。经过整个19世纪美国的侵略渗透活动,夏威夷早已经被美国所控制。1893年,美国出兵废黜夏威夷女王。随后美国就开始和傀儡政府商谈合并,正如美国派驻夏威夷的公使约翰·L·史蒂文斯岛所说,“夏威夷的梨子已经成熟,这是美国摘梨子的黄金时节。”1898年7月,美国正式吞并夏威夷。太平洋海军基地的选址是海军部多年争论不休的问题。鉴于巴拿马运河的建成将可以极大地提高舰队在两洋调度的机动性,塔夫脱任总统后,最终认定在夏威夷建立主要的海军基地。1899年4月11日,美国占领菲律宾。于是,以夏威夷和菲律宾为支点,美国海军在太平洋站稳了脚跟。

美国太平洋战略的另一个目标是抵消和削弱日本在远东太平洋的战略优势。日俄战争后,罗斯福认为“门户开放”及菲律宾的安全问题已经成为美国战略中的“阿喀琉斯的脚后跟”。他一方面要求海军部制定一个与日本作战的“橙色计划”,另一方面派出大西洋舰队、即“大白舰队”巡访太平洋沿岸国家。此次巡游的战略意图是要向日本显示其大西洋舰队调度的机动能力,意在对日本产生一种战略威慑。而日本方面将此次巡游视作是一次常规的航行,将舰队对日本的访问视作是寻求和平之举,因此做出了友好的回应。《纽约美国人》杂志吹嘘:“美国舰队的大小影响到日本的热情程度。”罗斯福也得意地说:“美国与日本之间的每一个矛盾颗粒和来自日本的每一丝压力片刻魔力般的消失了,这就是海权的价值。”此次巡航美国不仅实现了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海洋战略目标,而且对于美国的全球海洋战略也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美国一名国会议员宣称:“没有任何国家曾经派出如此大规模的舰队环游世界,即使是能够让全世界都能听到它战鼓声的英国。”此外,美国在中国推行的“门户开放”政策以及镇压义和团运动也进一步加强了美国在远东太平洋地区的影响力。

三是插手欧洲事务与大西洋舰队的建立。

美国海洋战略的一个重要指导方针就是抛弃先前“大陆孤立主义”的传统外交思想,跨过大洋介入其它地区的权力均势。因此,随着欧洲国家之间关系的日益复杂化,美国开始积极介入欧洲矛盾纠纷之中,为自己赢得更为有利的战略地位,其具体策略是靠拢英法,孤立德国。

1905年,法德之间爆发了摩洛哥危机,这一事件使得罗斯福第一次使美国介入欧洲大陆的权力之争中。由于德国不合时宜地宣布,假如法国吞并摩洛哥的话,它将支持摩洛哥独立,立即导致欧洲大国之间关系趋于紧张。在这种情况下,英法和解并签订共同对付德国的协约。德国眼看形势对自己不利,便不得不请罗斯福出面斡旋。罗斯福安排了一个大国会议以解决这次纠纷。在会议召开之前,罗斯福派遣一支小舰队访问英国在直布罗陀的地中海舰队,以表明一方面“美国在感情上支持英法协约国,另一方面美国不是一个消极的掮客。”

当美国海军走向世界之后,便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整合,以适应东西两洋作战的需要。海军舰队分散就意味着有可能会被各个击破。1907年,美国海军部将16艘战列舰整编为大西洋舰队。海军部长维克托·梅特卡夫在年度报告中称,“这16艘战列舰组成的舰队,无论足数量还是重量级上都是任何国家的海军所能拥有的统一指挥下的最强大舰队。”与此同时,美国对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海军分舰队也进行了整编,将所有在太平洋地区的海军武装,统一整编为太平洋舰队,核心的力量是8艘武装巡洋艇和8艘轻型巡洋艇。这样一来,美国的两洋舰队便宣告成立,标志着世界上一个新兴的海洋大国的诞生。

四、结语

19世纪90年代以前,极少有人相信美国能够成为强大的海权国家。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前夕,美国已经建立了一支庞大舰队,并形成了全球海洋战略网络。在20年左右的时间里,美国成功地完成了从“大陆扩张”到“海洋扩张”、从陆权国家到海权国家的转型。美国的转型之所以能在短时间内实现质的飞跃。主要有以下几个的原因:

第一,顺应历史发展趋势,把握发展机遇。资本主义的属性之一是扩张性。近代资本主义在欧洲的

兴起是与其对海外的扩张密不可分的。历史显示,在帝国主义海外扩张的时代,一个工业国要保持其国力强大和经济繁荣,必须向海外扩展。对于19世纪晚期的美国而言,工业化进程的加快使得国内市场很快饱和,而商业扩张终究会冲破国界,走向世界。此时,欧洲国家正向帝国主义阶段过渡,并加紧瓜分世界,而已成为工业大国的美国,抓住机遇,迅速成为海权大国,以其雄厚的经济实力加入到了列强瓜分世界的狂潮之中,为美国下一步发展占据了有利的战略态势。

第二,在制订和实施海权战略方面,目标明确,坚定不移。美国曾是大陆国家,独立后的扩张主要是陆权扩张,于是形成了以陆权为主导的“孤立主义”,这是美国内部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转型的重大障碍。“孤立主义”认为,美国外交政策的基本出发点来自于美国建国之初建立的一系列“民主”、“自决”等原则,而海军扩建可能会导致美国扩张,将会破坏美国民主制度。他们满足于美国已取得的陆权,反对向外海扩张的海权论。面对这些不同的声音,美国政府排除种种杂音,坚定不移地推进海权战略,保证实施海权战略的经费稳步上升,使美国在短时间内建造的战列舰已完全具备了同世界海权强国抗衡的能力。

第三,在实施海权战略方面,由近及远,迅速扩展。在全球扩展中,美国首先考虑的是加勒比海及中南美洲地区,通过在加勒比海夺取连通两洋的运河,牢牢地控制了这一区域,确保国家安全高枕无忧,才大胆地向大西洋和太平洋扩展。从地缘上讲,在美国拥有稳同的拉美后院的情况下,任何一个欧洲国家要对美国采取军事行动,都存在不可逾越的地理障碍。因而可以说,在很大程度上,这些作战计划一方面可以使美国预先充分做好海上冲突的军事准备,另一方面也可以起到推动国会对加强海军建设和向海外扩张的支持作用。

第四,策略正确,营造出有利的国际环境。随着列强竞争的加剧和国际关系复杂化,美国在对外政策上选择靠拢英国,孤立德国的方针。早在1894年,马汉在《北美评论》上就发表文章论证了英美联合的种种可能性。马汉认为,正是英国的海军牵制了欧洲的其他竞争对手,使这些国家不能更多地干涉美国的事务。事实上,英国是支持美国门罗主义政策的。1901年,英同皇家海军大臣赛尔伯恩勋爵也说过:“如果可能的话,我将永远避免和美国发生争执……美国人可能会建立和我们一样强大的甚至是超过我们的海军力量。”在美西战争中,英国是世界大国中唯一对美国表示支持的国家。1904-1905年,英国西印度群岛分舰队永久性地撤出牙买加,表明英国承认了美国在加勒比海的霸权,也表明美英关系越走越近。

出于以上四方面的原因,美国成功地实施了海权战略。事实上,美国选择靠拢英国是非常明智的,因为英国在当时仍然是当时最强大的海权国家,双方存在很大的共同利益基础,两国的地缘政治都适合于发展海洋战略,两国都需要对付共同的敌人德国,从而为美国海权战略的实施营造了一个有利的国际环境。

总之,从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是美国从陆权国家向海权国家的转换时期,也是美国从经济大国向世界强国的转换时期。美国通过海权战略的确立与实施,掌握了两洋交通的钥匙,将加勒比海变成了美国的“内陆海”,并将美洲变成了“美国的美洲”,在大西洋和太平洋获得了优越的战略要地,全球海洋战略体系的雏形得以建立,奠定了美国发展成世界强国的基础。当美国成为海权国家之后,海军实力得到空前发展,海外市场得到极大拓展,经济实力显著增强,开始以强国姿态登上世界政治舞台。这也表明,美国能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崭露头角,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全面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其起点与开端就是19世纪末20世纪初美国海权战略的确立与实施。

推荐访问:大国 海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