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欧对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挑战

时间:2023-05-06 08:24: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作为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国,英国的民族国家建构在为其他民族国家提供经典范例的同时,也一直深受民族国家身份认同问题的困扰。脱欧不仅给英国国内政治经济、欧洲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冲击和不稳定性,也给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变数与挑战。本文从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形成的历史角度,探究英国民族认同与英国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分析脱欧对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张力”平衡打破的消极

影响,并从中找出使“张力”再平衡的意见与做法。关键词:英国脱欧 民族国家 身份认同 民族认同 国家认同

中图分类号:D81 文献标识码:A

民族国家是当今世界国际关系的基本分析单位。英国在近代世界历史发展进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国,英国从君主立宪制度的确立,到第一个进行工业革命的国家,再到殖民地遍布全球的“日不落帝国”,英国影响着近代历史的走向,其民族国家的建构给其他民族国家的拓展提供了范例。

与此同时,英国的民族国家身份认同问题却一直存在。二战后,英国国力衰退及其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下降,英国国内的分裂倾向愈演愈烈,苏格兰、威尔士民族主义兴起,北爱尔兰问题一直没有妥善解决。 2014年 9月 18日的苏格兰独立公投,是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危机的反映与例证。

很多学者认为,欧盟不断深化的欧洲一体化进程对英国的国家身份认同存在消极影响,潘兴明提出“随着成员国的主权让渡的增加、国家作用的下降以及地区影响力的上升,包括英国在内的欧盟成员国的国家身份认同会进一步下降”。 [1]然而, 2016年举世瞩目的脱欧公投产生了民众支持英国脱离欧盟的结果,英国在2017年3月29日正式启动《里斯本条约》第 50条,脱欧谈判序幕拉开。默瑟认为,“身份认同只有在危机时刻才会成为引人注目的问题。此时,那些恒定、内聚和稳定的因素被怀疑和不稳定的局面所取代。” [2]所以,脱欧不仅给英国国内政治经济、欧洲一体化和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带来冲击和不稳定性,也给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带来新的变数与挑战。

本文从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形成的历史角度,探究英国民族认同与英国国家认同之间的“张力”,分析脱欧对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中“张力”平衡打破的消极影响,并从中找出使“张力”再平衡的意见与做法。

1 “张力”平衡与再平衡的现实意义

本文借用“张力”的概念,旨在在英国语境下,描述一种相互对立的稳定性,即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在英国历史上所形成的民族国家认同的稳定性。作为历史悠久的西方大国,外部世界对英国国家身份认同程度较高,但从内部来看英国民族身份认同混杂、国家身份认同程度不高,这两种相反的力量相互牵制达成了一种稳定的状态,使英国能够长期平稳发展。

“张力”关系不仅体现在民族认同和国家认同之间,也表现在认同与社会秩序的构建关系中。袁娥认为,“民族与国家之间是一个相互作用的历史过程,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和社会秩序紧密相关,可以说,作为自变量的认同是秩序存在和维持这个因变量的核心决定因素”。 [3]笔者则认为,认同与秩序之间并非是联动的因果关系,而是存在相互制约的“张力”关系,任何一方的变动都打破原有的稳定性平衡。当脱欧正式启动后,英国在世界经济政治格局中的位置发生巨大转变,社会秩序经历不稳定期,原有稳定的民族国家认同被打破,而判断英国是否最终会走向分裂,需要用历史的眼光洞察影响“张力”的因素,进一步为重新构建平衡做好预案和准备。

2 国家认同的维护在于深入互动和英语广泛使用

不同的专家学者对国家认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定义。有的学者从国家成员个人的角度出发,认为国家认同是“一个人确认自己属于哪个国家以及这个国家究竟是一个什么样的国家的心理活动”。 [4]佐斌从国家认同感的内部结构系统分析,认为存在认知成分系统和情感成分系统两部分。 [5]而国外学者则从国家与外部世界、“自我”与“他者”的比较定义国家认同的形成。温特提出的社会建构论指出,国际政治中主要行为者之间的关系,取决于这些行为在环境影响下所建构的特定集体身份。一些建构主义学者也持有类似的观点,提出身份并不是一种客观存在,而是行为与外在环境在互为主观性的互动过程中建构的结果。 [6]然而,具体国家认同的形成需要从其历史脉络中分析得知,不能片面地使用理论去解释问题。

从英国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相互牵制的“张力”中可以看出,英国国家认同的国家成员个人的作用弱于他者的作。否则,就不会出现相互牵制的“张力”平衡,而是形成“合力”的民族国家。从历史来看,英国国家认同的建立与维护主要来源于帝国时期全球影响力的提升和英语的广泛使用。帝国时期,英国的殖民扩张,加强了英国与全球其他地方的互动联系,使得外部主观意识对其国家认同程度增强。而在资本主义不断发展的现实需求下,这种外部主观性的判断对内部企图民族意识的“撕裂力量”相抗衡,进一步达到了一种平衡的状态。将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之间的矛盾冲突弱化,为发展提供了一个相对稳定平衡的安全环境。但是二战以后,英国国力下降,全球影响力减弱,但其在他国主观意识中还留有固有形象,加之其与欧洲大陆的特殊关系,成为美国以及其他国家在欧洲寻求发展的关键纽带。英语语言在战后英国与他国互动中扮演了极其重要的角色,维系原有的互动性。在 2014年的一次社会调查中,95%的英国受访者认为“能够使用英语”是判断一个人国家身份的重要因素。[7]

而在脱欧时期,有人认为英国脱离了欧盟对成员国主权让渡的限制,其国家认同会增强。但是这种观点忽略了英国与欧洲的特殊关系,即英国孤立主义的影响。英国在欧洲一体化过程中有一系列的“特殊待遇”,如英国有权自行选择是否加入经济和货币联盟的第三阶段,并保留其随时申请加入的权利,英国在移民和难民政策上不受《申根协定》的约束等。英国脱欧主要是基于现实与历史因素,对国家认同的影响多是消极的而非积极的。英国离开欧盟后,英国看似获得了更多与外界直接互动的机会,但英国与他国,尤其是与欧洲各国之间,经济政治交流渠道搭建和策略制定不在一朝一夕,中间必然会经历较长时间的准备期和适应期,这给英国的发展带来了不确定性和不稳定性。同时,离开欧盟平台,英国作为世界联系欧盟的“跳板”作用减弱或者丧失,这使得原本国力业已减弱的英国在国际政治经济格局中的地位再次下降,也会影响其他国家与英国互动的积极性。英国离开欧盟后,爱尔兰成为欧盟中唯一使用英语为官方语言的国家,英语在欧盟中的影响力降低。至此,脱欧后的英国,国际互动性将面临一段时间的减弱期和不稳定期,英语在欧盟和世界的影响力面临风险,这两个曾经维系英国国家身份认同的支柱相继倒塌,打破了英国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之间的“张力”,为英国国家和社會秩序的稳定带来挑战。

3 民族认同复杂性,牵制英国民族国家认同

民族认同是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拉力”中的另一方,学术界对其界定也持有不同的观点。王希恩认为民族认同是社会成员对自己民族归属的自觉认知 [8]。巴斯则从族群结构差异方面解释民族认同,他认为族群存在于与其他族群的互动关系之中。 [9]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的关系,也是众多学者讨论的话题。庄锡昌认为民族认同可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即指国家认同,而狭义指一国内的各个民族对各自民族文化的认同。 [10]安德森提出“想象的共同体”的观点,认为民族认同是“被想象为本质上有限的同时也享有主权的共同体”。[11]

英国是由英格兰、苏格兰、威尔士和北爱尔兰四个部分组成,其民族认同复杂。国民对自己的身份认同多是从民族的角度出发, 2007年的一份民意调查显示,与十年前的 52%相比,只有 44%的英国人认为“英国”最能反映出自己的国民身份。 [12]而英国民族认同的复杂性是历史遗留下来的。当今英国的建立方式是通过征服和合并的过程建立起来的。1284年,威尔士被英格兰纳入领土。 1707年苏格兰与英格兰合并建立联合王国。1801年,爱尔兰并入。在整个过程中,英格兰占据了主导地位,而其他民族未进行有效的融合。这种合并却不相融的民族身份问题来源于历史现实的限制,威尔士势单力薄,苏格兰自愿合并,爱尔兰受到压制,除英格兰外的三个民族出于现实的考虑,只能顺从于苏格兰统治以求民族进一步的发展,但无法从心理上承认民族融合的合法性。二战之后,虽然英国国力下降,但其外部的国家身份认同仍然存在,其他民族仍需借助英格兰在国际经济政治方面的影响力发展自我。 20世纪五六十年代的有色人种移民潮和 21世纪初期欧盟同盟国移民潮的发展,也为英国多民族多元化的发展做了补充。

脱欧时期,英国在国家认同方面会存在风险,原有的维系不同民族间的现实发展需求受到冲击,“张力”平衡被打破。民族身份认同具有文化性和政治性两重性质。在社会出于转型期或者政治制度变动期,文化的政治性开始凸显。[13]2014年,虽然第一次苏格兰独立公投结果以 55%反对独立对 45%支持独立,最终决定苏格兰留在联合王国内。然而苏格兰议会于 2017年 3月 28日再次举行投票,多数议员支持苏格兰政府首席大臣、执政党苏格兰民族党领袖斯特金提出的举行第二次独立公投的提案,但被驳回。 [14]英国政府也表示,在“脱欧”进程完成前将反对苏格兰举行独立公投。对于北爱尔兰而言,脱欧后北爱尔兰变得至关重要,成为唯一与欧盟国家接壤的地区,但边界问题始终没有妥善解决。原本可以在欧盟范围内可以安置的地区利益诉求丧失。同时,爱尔兰由于得天独厚的地理位置和语言优势,在欧盟中的地位也有望上升。在爱尔兰与北爱尔兰地区的历史渊源和现实互动中,在公投合法性的前提下,支持民族主义、民粹主义的政党会大行其道,国家“撕裂力”增加。

4 民族国家身份认同的关键在于文化的构建

“务实性”和“文化性”再平衡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张力”,保障英国国家和社会发展的演进性而非革命性。英国是一个海洋国家,其“务实性”是调节英国国家认同和民族认同“拉力”的核心因素。其海岛务实性产生于英法百年战争后的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百年战争失利后,英国对自身和欧洲大陆之间的关系产生了态度转变,将海岛作为自己的唯一家园,在观念上为殖民扩张铺平了道路。同时,伊丽莎白一世鼓励海盗通过非常规方式去积累国家财富,开启了务实的海上霸权之路。在这一过程中,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这两个相对的力量为服务于国家寻求经济霸权发展的目标,达到了“张力”的平衡。这一点从合并却不相融的民族身份问题中也得以体现。

所以英国的海岛务实性,是处理英国民族国家认同中不可忽视的因素。脱欧程序启动后,从上述国家外部身份认同减弱、民族身份认同政治化倾向加深等一系列消极影响看,有关英国是否会走向分裂的声音出现。但是如果将英国的海岛务实性这一核心调节器考虑在内,那么就可以判断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这根“橡皮筋”不会崩裂,不会出现两边力量同时增强的情况,而是会在变化中重新找到平衡,重新恢复“张力”。以英国脱欧后的移民问题为例,英国的移民问题是英国民族认同和多元文化反映的一个侧面,特雷莎 ·梅和卡梅伦在竞选时都曾承诺将年净移民数量控制在 10万人以下。英国政府在脱欧和移民控制的问题上立场已有所软化,原因就在于脱欧之后对英国经济的务实考虑,在“老龄化”的英国,移民增加了劳动力的数量也为英国创造了更多的就业机会。[15]

在重新达成“张力”平衡的过程中,增加“文化性”是突出的有效手段。亨廷顿认为文化是指“人们的语言、宗教信仰、社会和政治价值观、是非观念和好坏观念以及反映出这些主观因素的客观体制和行为范式”,进一步提出了“文明的冲突”以分析和预测世界政治格局。在冷战后,人们对文化身份的认同感超越了国家意识形态。脱欧后的英国,在外界国家身份认同互动性降低的情况下,只有通过文化产业的力量进一步加强与外界的互动性,以英语语言为依托,加强与各国之间的文化交流与合作,增强国家身份意识“拉力”。同时,要弱化民族主义意识“拉力”,重新建立“张力”平衡,就要淡化民族身份认同的政治化倾向,加强文化性倾向,尊重各民族的民族文化。

总而言之,本文引入“张力”概念,从历史角度分析了英国民族身份认同与国家身份认同之间的稳定性,讨论了脱欧对于这种稳定性的打破。虽然脱欧对英国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产生了消极影响,但通过英国“务实性”和“文化性”的自动调节,这种消极的影响不会对英国社会产生“革命性”的变革,其民族国家身份认同会逐渐达到平衡,社会秩序不会经历太大波动,而只是“演进性”的调整。

参考文献:

[1] 潘兴明 .英国国家身份认同:理论、实践与历史考察 [J].英国研究,2009:16-27.

[2] Mercer, K.“Welcome to the Jungle: Identity and Diversity in Post-modern Politics”[A]. In J. Rutherford (ed.), Identity: Community, Culture and Difference, London: Lawrence & Wishart[C]. 1990, pp.43.

[3] 袁娥 .民族认同与国家认同研究述评

[J].民族研究,2011(5):91-103.

[4]郭艳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家认同 [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2005.

[5]佐斌 .论儿童国家认同感的形成 [J].教育研究与实验,2000(2):33-

37.

[6]亚历山大·温特 .国际政治的社会理论 [M].秦亚清,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8.

[7] Arnett, George. British Social Attitudes Survey - Views on Immigration, Scotland and Nationality[N].theGuardian,2014-06-17.

[8] 王希恩 .说民族认同 [N].人民网 .2004-01-15.

[9]弗里德里克·巴斯著 .族群与边界[J].高崇,译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 1999.

[10]庄锡昌 .多维视野中的文化理论[M].杭州:浙江人民出版社,1987.

[11]本尼迪克特·安德森 .想象的共同体——民族主义的起源与散布 [M].吴叡人,译 .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12]When British isn’t always Best[N].the Guardian,2007-01-24.

[13]郭丽双,付畅一 .消解与重塑:超国家主义、文化共同体、民族身份认同对国家身份认同的挑战 [J].国外社会科学,2016(4):37-45..

[14]苏格兰议会支持举行第二次独立公投 [N].新华社,2017-03-29.

[15]宋云峰 .脱欧前景下的英国社会议题 [M].北京:社會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7.

推荐访问:英国 认同 身份 民族 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