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诚勿扰》中所体现出的“观众窥视癖”

时间:2023-05-05 20:00:09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本文以江苏卫视一档婚恋交友节目《非诚勿扰》为关注对象,利用电视文化学理论对此档电视节目中所呈现出“迎合观众窥视癖”的节目设置进行解读。分析大众在电视节目中的窥视心态。通过对节目中“嘉宾安排、环节设置、内容呈现”等组成部分的分析。研究《非诚勿扰》是怎样利用观众的收视癖好,进行节目推广的。

【关键词】窥视癖;非诚勿扰;电视媒体责任

《非诚勿扰》是江苏卫视一档现代婚恋交友节目,为广大单身男女提供公开的电视婚恋交友平台。节目中有24位单身女生以亮灯和灭灯方式来决定报名男嘉宾的去留,经过“爱之初体验”、“爱之再判断”、“爱之终决选”、“男生权利”等规则来决定男女嘉宾的速配成功。

对于此档节目的迅速走红,社会各界呈现出不同的声音。有人说节目创意新、定位准,体现女性地位的提升。也有人说,节目话题低俗,是一档为获得高收视率而以出卖秘密,男女嘉宾相互责难为手段,而打造出来的真人秀。

《非诚勿扰》作为一档婚恋类的娱乐节目,以诉说嘉宾隐私来吸引观众。电视节目以促进男女嘉宾相互了解为名义,解密嘉宾的个人隐私,努力使观众的好奇心得到满足,以此来满足观众的窥视癖好,“窥视癖”即“一种渴望观视他人秘密,从而获得自我心理满足的行为”(苗棣、范钟离著,《电视文化学》,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年版,第177页)。比如,观众可以知道每个女嘉宾喜欢什么样的男嘉宾,她们是喜欢男嘉宾的钱还是喜欢男嘉宾的其它的品质。女嘉宾和男嘉宾都是什么样的家庭背景,有什么个人喜爱,以及它们的性格和价值观都是什么。这些镜头前衣着华丽的女人们和争取爱情的男人们,就这样被节目夺走了属于自己的隐私。而这些隐私,恰恰也正是观众喜欢探寻的秘密。“美女马诺的嫁人守则是什么?富二代家究竟有多少存款?马伊咪苛刻的择偶标准是怎样的?”,类似的这些秘密吸引着观众守在电视机旁不愿离开。

电视的出现,使得观众可以不费吹灰之力获得别人的隐私。《非诚勿扰》的节目设置也是建立在层层揭示台上嘉宾的隐私基础之上的。第一关“爱之初体验”,暴露女嘉宾关于审美情趣的隐私。女嘉宾是怎样的一种审美情趣,她们是以何种心态来看待男嘉宾的,成为隐私解密的第一步。第二关“爱之再判断”和第三关“爱之终决选”则是把男嘉宾的家庭背景、生活经历等私人的话题,利用节目短片的形式进行大放送,使观众深入了解男嘉宾的秘密。这期间,男女嘉宾之间会相互提问,问题多涉及家庭背景、存款、工作情况或恋爱态度等具有个人隐私的问题。看似是进行相互了解,实则是把个人秘密通过电视传达给渴望看到秘密的观众面前。主持人也会对男女嘉宾进行提问,再加之心理咨询师乐嘉的性格分析,男女嘉宾的隐私被挖掘的越来越深,台上的嘉宾变的越来越透明,观众得到的秘密越多,满足感也越强。秘密层层剥落,悬念步步展开,观众探秘兴趣不断,收视率自然节节攀升。

而对于爱情选择、家庭背景、生活态度这些个人隐私的泄露,通过电视传递给观众。观众在家中利用电视得到别人的隐私,是一种既安全又放松的享受。电视节目的制作者也便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让嘉宾互相提问、互相拆台,使观众自由自在的选择窥视对象。

《非诚勿扰》中多是性格开朗,争强好胜且言语犀利的女嘉宾,他们提问的角度很刁钻,常常当面使男嘉宾难堪。窥视别人的窘态,让自己的娱乐心态得到满足,也是大众窥视心理的一种体现。节目制作者“坦坦荡荡”将嘉宾隐私暴露出来,节目中利用发送短信,同时收取服务费的方式,将关于女嘉宾的更多个人信息公布出来。如果想了解女嘉宾的个人资料,利用发送短信的方式到节目的指定号码,就可以获得女嘉宾的交友信息。这些隐私看似是电视节目和节目中的嘉宾自己暴露出来的,观众当然不会有任何心理负担。在电视机前的观众共同窥视,成为观众的一种乐趣,而不会产生任何自责的心理。

《非诚勿扰》不仅为观众提供了安全的窥视手段,而且还在那女嘉宾的言语对抗中使观众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心理上的满足感。这种满足感来源于嘉宾在互相责难和批评中的缺点暴露。观众作为旁观者,在男女嘉宾相互品头论足间得到一种快感,以俯视他人缺点的心态来获得自我满足。然而,如果关于金钱、名利、感情等心理隐私暴露出来以后,如果没能做到有效的舆论引导,则会造成负面的社会影响,这点需要节目把关人深思熟虑。

电视媒体在文化传播过程中应负有一定的责任,责任应体现在尊重个人隐私和倡导性别平等方面。婚恋类娱乐节目因其所涉及的内容的特殊性,在节目制作过程中,更应谨慎从事。以婚恋为主题的节目,如果将情感与物质追求之间的关系表现不当,则会起到误导主流价值观的消极作用。

追求高收视率方法要得当,婚恋类节目不能以出卖嘉宾隐私作为换取高收视率的砝码。不能一味迎合观众的窥视癖好而没有底线的将只能供于私人小范围交流的个人隐私,放大到大众传播的平台之上。嘉宾是节目的重要组成部分,应尊重他们的隐私和个人尊严,不能为了迎合观众的收视口味,而去透露嘉宾的隐私。

对于婚恋类节目来说,既要吸引观众,又不能超越舆论的鸿沟的确很难。关于节目中常常涉及的“隐私泄露”问题,婚恋节目需要在注重节目可视性的同时,把握好尺度,话题和内容不能超出舆论的敏感范围。在商业运作的环境下,提倡社会情感主流价值观和优秀的道德规范。

参考文献

[1]苗棣、范钟离.电视文化学.[M],北京: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1997:177

[2]李良荣 张春华.诊断中国传媒娱乐化[J],新闻界,2007(6)

[3]尼古拉斯?阿伯克龙比.电视与社会[M],南京大学出版社,2001

[4]孟静.《非诚勿扰》是一个人性的舞台[J],三联生活周刊

[5]俟明,《非诚勿扰》能走多远[EB/OL],光明网

推荐访问:窥视 勿扰 观众 体现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