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与课堂携手,让数感给孩子打开一扇智慧的大门

时间:2023-05-01 13:42: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数学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这就对新课程下的教师和学生有了新的要求,教师如何能让学生学习有价值的数学,学生如何把数学知识用到生活实际中。数感就是有效架起课堂和生活实际的纽带。什么是数感,如何培养数感是我们教师在课堂教学中需要潜心研究的内容。数感就是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让学生把生活当中的数抽象成数学课本学习的数量关系、估算、计算等等,用“数学”进行思考。再运用数学课堂所学会的数学语言解决实际生活中所遇到的实际问题,让学生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关键词】数感;课堂;生活;培养

《数学新课程标准》(修改稿)中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依旧放在了第一位。数感主要是指关于数与数量、数量关系、运算结果估计等方面的感悟。建立数感有助于学生理解现实生活中数的意义,理解或表述具体情境中的数量关系。我在去沈阳培训的过程中,曾听到刘晓玫教授讲述过这样一个故事:在一家自然博物馆的入门口,摆放着这样的一个牌子:7000平方米有两只东北虎,东北虎成为国家一级保护动物。去参观的带着孩子的家长都会在牌子前驻足停留片刻,并和孩子讲解上面的内容,告诉孩子一定要保护动物。但是,当一名女大学生看到这个告示牌,马上向博物馆的馆长提出疑义:是不是单位名称有误。我们思考一下,7000平方米到底有多大我们的操场一百米乘一百米还是一万平方米的大小。从这则故事我们能够得到启示,女大学生有较强的数感。那么到底应该怎样培养学生的数感呢?

一、关注实际生活,发现数学问题,使学生体验数感

要想让学生能感受到身边的数学,就需要把培养学生的数感从课堂学习延伸到课下,从校园内部的信息扩展到社会,引导学生在处理实际生活问题的时候,能够联系课堂知识,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问题解决问题,用数学语言去描述、阐述实际生活中的问题,学生就会体会到我们确实在“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数学就在我们身边。从而更加爱学习有用的、有价值的数学知识。

例如:在教学“小数大小的比较”时,课前要求学生走进不同超市调查文具盒、橡皮、铅笔……的价钱,并且把每个超市的物品的价钱统计在一个表格里面。课堂上,学生选取比较文具盒的价钱,有的学生调查到的是“欣欣文具店4.90元”,有的学生调查的是“文文文具店5.10”,有的是“多多文具店6.20元……”。问学生:哪个超市的文具盒最便宜?这样就能够把实际生活超市中物品的价钱有效地与数学课堂架起了桥梁。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马上就能够比较出欣欣文具店最便宜。让学生说说自己比较的方法,把教学的重、难点抓住了。再告诉学生,爸爸妈妈赚钱不容易,我们平时生活一定要精打细算,买文具的时候要货比三家,挑便宜的买。这样又把数学课堂学习的知识回归到实际生活中,学生就会在以后的生活中无论买什么不但自己会“货比三家”,还会把这种方法教给身边人。这种“学数学、用数学”的方法,会让学生体会到数感。

二、形成表象、建立数感

数学是使人们对客观世界定性的把握和定量的刻画的科学。教学就是在不断地建立数学模 型,抽象复杂的数学知识对于小学生来说难于理解,如果能够在他们的脑子里形成模型,形成表象就比较容易驾驭。

例如:学生在学习长度单位“米、分米、厘米”的时候,不好把握他们之间的大小关系,以及如何运用这些单位,我们就可以在学生脑子里形成表象,告诉他们:“1厘米”就像一枚硬币那么厚;“1分米”就像我们的大拇指那么宽,“1米”就像我们张开胳膊那么长。学生在填写床的长度是2什么的时候,就不会填错。在他们看到一本书的厚度的时候他们就可以估计出4厘米。像这样的数学知识有很多很多,学习面积单位、重量单位、以及估算豆子的数量的时候等等。学生的心目中有了单位数量内物品的多少,再看见其他物体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的与已知大小进行比较衡量,这样就能够形成表象,建立数感。

三、运用知识,强化数感

课堂和生活看似两个独立的整体,但是,却是是密不可分的两个部分。生活实际是检验课堂教学效果的最有效途径,胜过考试。因此,我们已经要利用好实际生活这个大平台,恰当地对数感进行恰当地强化,有两方面好处,一方面可以为学生的笔头考试做准备,另一方面可以更好的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体会学习数学的价值。

(一)安排调查任务,强化学生数感思维。

生活中处处有数学,给每个学生制定好表格,安排好任务进行调查统计。例如:在学习统计的知识的时候,可以安排学生调查我校各班级学生男、女生人数,让学生亲自去体验感受收集信息的过程,感受收获成功的快乐,感受课堂知识的用处所在。

(二)安排观察任务,强化数感意识。

走进家庭的每个角落,我们会用智慧的双眼,数学的目光,观察家里的电器、家具、餐具……。例如:在学习观察物体这部分知识之后,让学生有意识地从上面、右面、正面观察家里的每一个物品,时间长了,在观察物体的时候他就会潜意识地运用数感加以观察。

(三)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任务,强化数感能力。

在科技生活高度发达的今天,给我们带来巨大压力的同时,也给我们创造了更多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例如:在学习三年级知识“两位数乘两位数的计算”时,一方面为了加强学生计算能力,一方面为了提高学生理解应用题,提高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我带领学生走进电影院,在电影开演之前,让学生估计电影院的座位是否够坐。聪明的学生能够利用整十数的方法快速相乘算出结果。紧接着提出第二个数学问题:如果够坐,能剩几个?如果不够坐,会差几个呢?学生们快速拿出小本子,在上面写写画画,高兴地得出了答案。这样的引导,会给孩子打开一扇智慧的大门。

总而言之,数感思维的形成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需要老师和学生一起常抓不懈。教师需要在深入研究教材的同时,更要研究学生的实际生活,以学生的实际经验为切入点,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有效的把生活与课堂携手,再把数学知识扎根于生活。通过一个循序渐进的、潜移默化的过程,对于数感的培养会达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更能开发学生的学习思维,从而真正做到落实《新课程标准》的“四基”中新增加的两基,“基本思想”、“基本生活经验”。最终,逐步形成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形成良好的数感,提升数学思维。

推荐访问:给孩子 大门 课堂 携手 智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