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罗马帝国的粮食问题看粮食安全的重要性

时间:2023-04-30 18:3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 分析鼎盛时期罗马帝国在粮食生产和调控等环节的特点,指出其存在的不足,总结其经验教训,为加强我国的粮食安全建设提供有益的帮助。

关键词 罗马帝国;粮食安全;调控;启示

中图分类号 S-09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0517-6611(2017)03-0256-03

Abstract The paper analyzed the food production and regulation in the Roman Empire,pointed out its insufficients and defects,and summarized its experience to provide useful help to strengthen the establishment of our own food security.

Key words Roman Empire;Food security;Regulation;Englitement

糧食安全关乎每一个文明的兴衰,在生产力不高、技术水平低下的古代社会,充足的粮食供给是一个文明能够成长壮大的必要条件。组织农业生产、保障粮食安全,对任何一个文明而言都是首要任务。根据马尔萨斯的人口理论,充足的粮食供应能促进人口的增长,而人口的数量对于一个文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只有保证粮食安全,才能支持足够多的人口,使保卫国家安全、发展传播文化、进行科学研究成为可能。要确保粮食安全,重点是要确保生产足够的粮食,最大限度地稳定粮食供应,确保所有有需求的人都能获得粮食。曾经辉煌强大的罗马帝国最终走向灭亡,这其中的粮食安全因素十分重要却又容易被人忽视。笔者分析罗马帝国鼎盛时期的粮食生产、供给和消费情况,总结经验并吸取教训,期望为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提供有益的帮助。

1 罗马帝国的粮食生产情况

罗马帝国的核心位于亚平宁半岛,其大部分领土都处于地中海气候的影响下。地中海农业区最大的限制性因素就是干旱缺水,除了埃及、高卢等少数行省外,包括意大利本土在内的大多数区域普遍缺乏陆地径流。受限于自然条件,古罗马的农业生产以种植耐旱作物和木本经济作物为主,结合牲畜饲养。当地最重要的谷物是小麦、大麦及燕麦和黑麦;豆类和蔬菜主要有豌豆、蚕豆、蔓菁、卷心菜等;经济作物则有葡萄、橄榄和无花果等。在这种环境下,罗马人形成了非常典型的地中海式的饮食结构,即以面包为主食,辅以橄榄油和葡萄酒,配有少量肉类和奶制品,所以小麦类谷物的充足生产是保障罗马帝国粮食安全的基础。

农业一向是罗马国家最基本的经济部门,在罗马的古老传统中,从事耕作曾经是一件高尚的事。执政官辛辛纳图斯在战时为国出征,和平时解甲归田继续从事农耕。这个例子说明早期的罗马贵族也积极从事农业生产,并将其视为一种美德。然而田间的劳作终究辛苦,到了帝国时期,大贵族和大地主们沉浸于各种宴饮社交活动中,早已抛弃了劳动的美德,在田间从事农业生产的主要是奴隶和佃农。帝国时期的小农土地依然在各处存在,但大庄园还是成了最为盛行的地产方式,并且不断对小块土地进行兼并。这些庄园主普遍是大貴族或新贵,许多人有着多处庄园地产。

对于古代国家而言,保护小农土地的益处多多,然而从粮食生产的角度出发,大庄园本身并不是粮食生产下降的罪魁祸首。相反,大地产使得轮耕成为可能,可以有效地保持土地的肥力,合理科学地对地产进行管理,极大地提高土地的利用率,尽可能多地从生产中获利。罗马帝国的庄园非常符合范杜能的模式:R = Y×(p-c-F×m),R是单位面积的地租,Y是单位面积的收获量,c是单位收获量的生产成本,p是单位收获量的市场价格,F是单位收获量单位距离的运费,m是市场距离。在城市周边,各庄园为了满足城市对高附加值作物的需求,达到经济效益的最优化,都以生产经济作物为主,如葡萄和橄榄,或者饲养珍禽异兽,以满足权势者日益奢靡的消费需求。加图在他的《农业志》中,就把意大利本土的庄园分为7类,按获利多少分为葡萄园、菜园、柳树园、橄榄园、牧场、谷物和森林[1]。只有在远离城市的第3、第4环,才有庄园从事利润最低的粮食生产。

随着帝国的对外扩张,越来越多的粮食产地变成了国家的领土,成为“帝国粮仓”。极大的产量使得粮食种植的利润不断缩减,因此本土的大地主们为了自身的利益,开始在自己的庄园里大量种植经济作物,以期获得更高的利润。这些变化使得意大利本土的粮食产量逐年减少,在帝国初年已无法自给自足。不过就整个帝国而言,粮食的总产量是能够满足总需求的。在远离本土的其他行省,比如埃及、西西里、迦太基、高卢等,因其优越的自然地理环境,非常适合谷物种植,从而成为重要的粮食产地。除了满足本地的需要外,每年还需要向意大利本土输送大量谷物。尤其是埃及行省,由于尼罗河带来了丰富的水资源和肥沃的冲积平原,使得这里成为生产粮食的理想产地。罗马帝国在征服埃及后,便力主将其建设成帝国最大的粮仓[2],为此大量从事粮食生产和贸易的地产主、商人们纷纷迁入埃及行省,将那里生产的谷物源源不断地输往帝国各地。如在弗拉维王朝时期,埃及行省每年都向罗马城输送约13.4万t的麦子,相当于总供应量的1/3[3]。

2 罗马帝国的粮食调控及其问题

鼎盛时期的罗马帝国城市化程度很高,主要城市的人口普遍在10万以上,而罗马城的人口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00万。这些城市自身的粮食生产能力远远无法满足需求,几乎所有本土城市都需要从外地输入粮食。尤其是作为帝国首都的罗马城,聚集着来自整个帝国的精英权贵,大量劳动力也生活在这里,以满足权贵们的奢侈生活需求。除了靠辛苦劳动以换取食物的手工艺人和奴隶外,罗马城里还有着相当数量的无业游民靠政府或权贵的救济度日。在帝国初期,城内靠国家赡养的流民数量竟高达15万之多[2]。大量的消费人口给罗马城的粮食供给带来了沉重的压力,据估算,“罗马城每年至少需要15万t粮食,每年消费的酒大约是7 500万L,2 000万~3 000万L橄榄油用于烹饪和洗涤。”[1]如此大量的粮食只能靠从外地进口,以西西里行省为例,每年需向罗马缴纳约2万t左右的粮食什一税(什一税是以征收粮食为主的税制,税额基本是固定的,按收成1/10的比例征收)[4],而这些粮食远不能满足城市人口的需要,即使在危机时期征收第二什一税也无济于事。罗马城的大部分物质依然是靠商人运输来的,极易受到市场波动的影响,导致罗马城内无业游民的骚动频发,给城市安全带来极大的威胁。

除了从粮食产地征收什一税外,罗马帝国并不经常运用行政手段来保证粮食的供应,而是将其委托给粮食商人,运用市场手段来调节不同区域粮食不平衡的问题。罗马国家的作用主要体现在建立商业中心、资助运输基础设施建设、制定解决市场和其他商业争端的法规等方面。这种做法的优点是节省政府开支,减少交通沿线居民的负担。商人由于逐利的性质和商业敏感度,可以更加高效地获悉境内粮食短缺富余的情报,从而进行粮食调配,使各地的供给得到平衡。但是想利用市场来确保粮食等商品满足需求,在古代社会无疑是十分困难的,古罗马的市场经济无法达到这种目的。由于交通通信的落后,当某地出现缺粮或者歉收时,外界往往需要数周的时间才能知悉情况,组织粮食运输又需数周时间,这种情况在交通不便的地方会更经常发生。

将食品供应完全托付给商人,虽然可以利用经济手段对市场进行调节,但在缺乏监管和国家调控的情况下,反而使局部地区的粮食供应变得困难。商人总希望获得更高利益,因此囤积居奇的现象屡见不鲜,有时甚至为了获得更多利益,推迟对粮食缺乏地区的运输,等价格升至高点时再行买卖。对于处于内地的城市,商人也普遍缺乏热情,虽然国家修筑了大量道路,但是陆路运输依然十分低效,大部分的陆地运输都是短途,谷物等量大利润又低的货物往往令商人无利可图。例如在362年,位于内陆的安条克城遭遇了严重的粮食短缺,尽管百公里外就有富余的粮食,尽管安条克人口众多,是帝国在东方重要的都市,但商人为了自身的利益,依然拒绝进行贸易。最后是皇帝进行了干预,运用行政手段强行要求商人进行粮食供给[1]。在其他交通更不便利或市场更小的内陆城市,情况只能更糟。城市里的居民一般很难抵抗这样的粮食危机,平民普遍缺乏余粮,只能依靠本地贵族大户的救济度日,贵族和大地主由于有自己的庄园和私人仓儲,能更容易地度过饥荒时期。

罗马帝国在粮食供给的稳定性上一直存在问题。依靠商人运用贸易来进行粮食输送很难为本土提供稳定的粮食供应。除却人为因素,地中海秋冬季恶劣的海况也会给运输带来不利的影响,或推迟到港日期,或甚至沉没在海底。罗马帝国的公共粮仓建设十分滞后,即使是首都罗马,一旦发生粮食短缺,其储备粮也只够全城人口几周的口粮,如果运粮的船队愈期1月没有到达,城市有限的储备粮会很快耗尽,全城将陷入严重的饥荒之中,导致社会的严重不安和动荡。“帝国所有的城市差不多全都经常遇到缺粮和粮价高涨的灾季”[5]。公元前37年的罗马城饥荒是一场人为因素导致的粮荒,结果引发市民骚动,发生了劫掠和焚毁房屋事件[2]。再例如93年的小亚细亚大饥荒,由于地处内地,交通不便,粮食无法有效运往灾区,造成了当地局势的动荡,一度威胁到帝国的统治[5]。粮食供给不稳定所带来的问题已经对罗马国家的安全造成了威胁,但是鼎盛时期罗马帝国的强大掩盖了这些问题的严重性。当国家开始衰落,政府的统治力出现困难时,这些因素带来的负面效果将会成倍地显示出来,从而造成严重的后果。

3 罗马帝国粮食安全问题对当代中国的启示

罗马帝国能够称雄三洲、绵延三百余年,其粮食生产供给体系功不可没,但对于粮食安全的疏忽亦是导致帝国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帝国区域间的粮食产出是非常不平衡的,虽然其总产量在理论上可以满足全国人口的需求,但由于交通、信息等技术的落后,导致区域性的粮食短缺甚至粮食危机频发。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罗马帝国运用市场手段,通过贸易来保证粮食的供给,最终形成了对贸易系统的严重依赖,同时又忽视了粮食贸易过程中存在的不稳定性,使人为性的地区粮食缺乏频繁发生,严重危害地区间的稳定。同时,罗马帝国在粮食仓储的建设上也十分不力,严重缺乏战略粮食储备,储备的存粮甚至不能应对时节性的粮食短缺,更不用说严重的饥荒或者战争造成的围城了。富余阶层和贫民之间的粮食占有差别极大,在权贵者大量浪费的同时,大量穷人仅能勉强吃饱。

2007年罗马有机农业和粮食国际安全会议对粮食安全提出了新的定义,其内容主要有:①充足的粮食供应:通过国内生产或进口,得到充足的优质粮食;②确保获得粮食的机会:即每个人为得到营养的膳食而获得充足资源的机会;③保障粮食供应的稳定性:一个民族、一个家庭或个人必须在任何时候都能获得适当的粮食;④粮食的合理利用:通过合理的膳食、清洁饮用水、卫生和保健利用粮食,达到满足生理健康所需的营养平衡状况[6]。

總结并吸取其他文明的经验教训对于加强我国现今粮食安全的保障是有益而且必要的。罗马帝国的众多农业经验中也有很多可取之处,比如对农业水利设施建设的重视、对轮耕等耕作技术的积极采用、对优良动植物品种的繁育和推广等,都值得借鉴和学习。虽然我国当前的粮食安全形势很好,但是总体形势依然不容乐观。我国的农业始终受到来自生态环境恶化和资源短缺等方面的压力,人均耕地逐年下降、受污染耕地的比重日益升高,都对我国的粮食生产造成了不利的影响。根据中国粮食信息网提供的数据,虽然我国粮食产量在逐年上涨,但是总的生产量仍小于供给量,尤其是大豆以及一些优质谷物,已经严重依赖进口[7]。

我国的粮食安全目前存在以下问题:首先是粮食生产已不能做到完全自给自足,一些重要作物的进口逐渐增多;其次是当前的高库存不是常态,不具有稳定性和可持续性,并且在仓储和供给环节存在着大量浪费现象;再次是粮食品种存在缺陷,结构不合理,消费结构也趋向不合理;最后是国内粮价已是国际高地,国内外粮食差价巨大。在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的粮食安全并不乐观。

为了解决粮食安全问题,中央于2013年提出了粮食安全新战略,要求“以我为主、立足国内、确保产能、适度进口、科技支撑”,确保“谷物基本自给、口粮绝对安全”的粮食安全目标[8]。适度的粮食进口成为粮食安全战略的内容之一,意味着在全球化和市场化日益发展的今天,强调粮食百分百的自给自足既不必要,也无可能。合理地运用国际贸易体系,积极地利用国际农产品市场和资源,对于调剂和补充我国粮食供给是很有帮助的。但是从罗马的例子中看到,市场存在着极大的不确定因素,贸易并不能买来粮食安全。罗马帝国虽然依赖粮食贸易,但埃及等粮食产地毕竟是国家的一部分,不能也不会拒绝粮食出口。如果把国家的粮食安全寄托在海外贸易上,这无异于空中楼阁。为了保障我国的粮食安全,除了要合理规划农业结构,确保充足的粮食产出,运用国家的宏观调控稳定粮价、指导生产、引导消费外,还要重视仓储和交通的建设,在空间和时间上保证区域间的粮食分配。罗马帝国对粮食仓储建设的不足就是一个值得引起重视的教训。粮食的储备安全不仅是保障储备数量,保证储备粮食的质量和建立完善的储备体系也十分重要。

4 结语

民以食为天,粮食安全关系着国家的命脉。曾经强大辉煌的罗马帝国的亡国固然有多方面原因,但是粮食安全问题是不容忽视的一个重要原因,不能不让后人引以为戒。当前我国虽然在粮食安全上已经取得了可喜的成就,但必须意识到,总体形势依然严峻,粮食安全的基础依然不甚牢固。要解决我国的粮食安全问题,实现粮食供需平衡,合理化粮食消费结构,依然任重道远。

参考文献

[1] 格雷格·沃尔夫.剑桥插图罗马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215.

[2] 厉以宁.罗马—拜占庭经济史(上编)[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232.

[3] 波斯坦 MM,哈巴库克HJ.剑桥欧洲经济史(第一卷)[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2:89.

[4] TODISCO P.Storia romana[M].Roma:Carocci editore, 2008:95.

[5] 罗斯托夫采夫 M.罗马帝国社会经济史(上册)[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5:213.

[6] 联合国粮食及农业组织.有机农业和粮食安全国际会议[EB/OL].(2007-05-05)[2016-12-19].http://.cn/n/2014/0117/c83865-24152538.html.

推荐访问:罗马帝国 重要性 粮食 粮食安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