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

时间:2023-04-30 17:18: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新一轮武陵山区的扶贫已经拉开序幕,然而在扶贫的过程中应该如何处理所遇到的生态环境问题,在强调科学发展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带着这个问题,我跟随吉首大学历史与文化学院暑期田野调查组对国家级贫困县古丈县的断龙乡田家洞村扶贫开发下的生态环境进行近二十天的调查。经过这次田野调查,笔者发现田家洞的扶贫开发忽视了传统生计的可利用价值,造成了现在这种久扶不脱贫的现状,同时这也触动了当地生态环境的脆弱环节,造成了现在的用水紧张。这不仅是武陵山区在扶贫开发中的隐患,也是我国在扶贫开发过程中应当注意的问题。有鉴于此,为了在今后的扶贫开发中少走一些弯路,我们必须重视和保护本土延续了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传统生计方式,着眼于综合收益,走出一条适应于当地生态特点的扶贫开发道路。

关键词:武陵山区;扶贫开发;传统生计;生态隐忧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621X(2012)04-0148-05

调查时间:2012年8月2日-2012年8月19日

调查地点:湖南省湘西州古丈县断龙乡田家洞村

调查对象:李光华、李云富、田祖湖、田洪顺、周大钊、黄云生、田志海等

调查目的:通过田野调查,掌握武陵山区在扶贫开发法过程中的生态环境的相关情况,为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提供有益的思考。

一、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

武陵山区是以武陵山脉为中心的湘鄂渝黔边境邻近地区,包括了湖南、湖北、重庆、贵州4省市 11个地(市、州)的71个县(市、区),土地面积约为17.18万平方公里,总人口约3645万人,土家族、苗族、侗族为主体的少数民族占武陵山区总人口的48.9%,跨省交界面积大、少数民族人口多、贫困人口分布广,贫困程度深、贫困类型多,在全国很有代表性。

当前,以武陵山区为代表的集中连片特困民族地区已经成为扶贫开发攻坚的重点和热点。2011年,国家新一轮西部大开发战略将武陵山区确定为6个重点区域之一。《中国农村扶贫开发纲要(2011-2020年)》和2011年中央扶贫开发工作会议明确提出,把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和已明确实施特殊政策的南疆三地州、西藏、四省藏区作为扶贫攻坚的主战场。2011年10月,国务院批复了《武陵山片区区域发展与扶贫攻坚规划(2011-2012年)》,出台了一系列特殊扶贫政策[1]。

在这种背景下对武陵山区的湖南湘西古丈县田家洞进行田野调查,得知在此之前当地就曾进行过扶贫工作,主要是从1978年以后,政府就开始在当地进行扶贫,发展过经济作物:茶叶、柑桔、药材,鼓励养牛、养羊,发展粮油加工业,但均未达到预期效果。进入新一轮的扶贫开发,当地大力发展烟叶,在短短几年内烟叶的种植面积就达到了现在的7 000多亩,而很多传统的经济作物如茶叶、油茶、核桃等本土经济作物的发展却受到限制,传统强项养殖业也趋于衰落。传统的生计方式被忽视,日益被边缘化。

经过多年的扶贫,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和物力,然而田家洞不仅没有脱贫,反而成了其所在的县的特困乡,我们不禁要问为什么会这样?其实,当人们在贫困线以下挣扎的时候,他们还没有意识到另外一个比较隐蔽的问题,那就是生态环境的改变,人们与水资源的冲突越来越强烈,油茶树越来越少,曾经郁郁葱葱的茶园变成了烟叶地,牛羊的牧场也被挤占。我们注意到这正是因为此前的扶贫开发忽视了传统的生计方式,无视当地的自然环境特征,造成了经济开发与当地的生态环境不相适应的局面,这样的扶贫只能是竹篮打水一场空——久扶不脱贫,甚至还会造成环境的恶化,加剧人与自然资源之间的冲突。

二、田家洞的自然生态背景及传统生计

断龙乡位于古丈县西北部,酉水南岸。其东与红石林镇交界,南与双溪乡相连,西与保靖县仙仁、阳朝、梅花三乡毗邻,北与永顺县列夕接壤。田家洞就是断龙乡乡政府所在地。从全乡地质结构看,属于溶岩性构造区的喀斯特地貌,但是本身又有着特异性,页岩、砂岩分布其上,因此在山坡上土壤发育良好,高大乔木以及其他灌木能够很好地生长,在一些海拔较高的坡地上生长着各种青草,是优质牧场,一些山坳土壤肥沃,当地有“三个编坡不抵一个窝坨(溶蚀盆地的底部)”的农谚。溶石间的山脊台地高300-500米,溶丘、洼地密布,每平方公里有5-8个溶丘。溶丘的地表,岩头突出如石芽、石笋,这些溶石间又有干沟、盲谷,有耐旱类作物生长。土层下面的基岩主要是石灰岩,洼地、天坑、漏斗式溶水洞、地下阴河广泛分布于地下,形成地下漏斗,大气降水,大部分汇入地下阴河,无法存水,造成地表水奇缺。

断龙位于亚热带地区,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雨季明显,雨热同期,作物生长期长。常年降水量为1400毫米,全年平均蒸发量1015.2毫米,蒸发量小于降水量,因而当地气候常年湿润。年平均气温18.2度,月平均水汽压16毫巴,全年相对湿度81%,全年平均日照1310小时,年平均太阳辐射总量为94.4005千卡/平方米。年平均风速1.1米/秒。风向以南风为主,频率为46.8%。年平均总云量8成,年平均雾日45.7天,年平均无霜期275.5天,年平均积雪日6天,冰冻最大的年份是1954年为时18天。

由于当地的土层厚薄不一,漏斗式的地形造成地表水奇缺,因此不适宜大规模开垦固定农田,反而有利于经济林的发展,椿树、核桃树、茶树、油茶树、梨树长势良好。在牧草和灌木丰富的地带可以发展畜牧业,黄牛、山羊、猪非常适合当地养殖。当地的土家族文化经过长期的适应,能够合理地利用资源,他们几乎不种水稻和玉米,而核桃、油茶、茶叶、椿树却广泛种植,放牧黄牛、山羊和猪,这些货物出产以后就到王村进行交易,把得来的钱财买粮食吃,这是一种混合经济。这种生计方式很好地适应了当地生态环境的特异性,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同时又规避了当地缺水的脆弱环节。

从历史上看这里曾经是永顺土司下辖的田家洞长官司治所所在地,其在永顺土司的地位十分重要。改土归流后清政府在原田家洞长官司的领地设立设立了行政机构——田家洞乡,物质聚散地——田家洞市,军事机构——田家洞塘。由此可见这里应是永顺府的一个政治、经济、军事重镇之一,其对永顺府的财政具有较强的支撑作用。清代严如煜的《苗防备览·险要》有这样的记载:“田家洞西南一百一十里,旧设长官司,为永保苗路土人寨落,攒簇排列,重岗叠嶂,地险民勤,奸苗不敢犯。”[2]可见当时的田家洞实力是非常雄厚的,“攒簇排列”“奸苗不敢犯”正是对这一盛况的描写,而这与他们的传统的生计方式是密不可分,这里的“勤”肯定不是勤于耕种,而是指畜牧业发达,勤于放牧使田家洞能够有足够的实力对抗苗民。历史上田家洞的土家人的传统生计能够根植与当地的生态环境,合理地利用资源,这正是它能够强盛而富裕的原因,然而今天的我们似乎忘记了这一点,把传统生计远远的抛在脑后。

三、田家洞扶贫开发中的生态隐忧

今天的断龙乡虽然森林覆盖率达到70%以上,拥有众多的动植物资源,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仍然没有能够脱贫,究其原因就是因为忽视了传统生计方式,不顾当地的生态环境实际,没有从传统生计入手,发展混合经济,进行全面的扶贫,而是盲目地上马单项的经济扶贫项目,这就违背了自然规律,其结果不仅不能够脱贫反而造成了人与环境关系的紧张。

烟叶的种植当时是作为扶贫项目来推广的,至今还是被认为是一项利民的举措。然而,在经济得到短暂提高的背后却隐藏着鲜为人知的隐患。第一,烟草生长成熟期比许多农作物要长,所用化肥量也比普通农作物要大,其所需磷肥是玉米的7.6倍、木薯的36倍,过多地使用化肥会使土壤板结,土壤变得贫瘠;第二,当地水资源奇缺,不适宜大规模的开垦种植草本类作物,尤其是直立高杆类作物,如果大面积种植烟叶,蒸发量要比高大乔木遮盖的情况下大得多的多,必然触动了当地缺水的生态脆弱环节,而且烟叶是旱地作物,遭遇暴雨后烟叶地的水土很难保持,增加了水土流失的风险;第三,烟叶的种植缺乏连续性。一般一块地两三年过后就不能继续种植烟叶,而且极易出现难以治疗的叶斑病,出现这种病害以后也不能够再种植烟叶,因此从长远看烟叶种植没有持续发展的潜力。第四,烟叶是外来作物,会有化感效应,对当地作物和高大乔木会产生毒性,不利于其他作物生长;第五,烟叶的大面积推广,挤占传统生计中的牛羊的牧场,这部分的收入也是不小的;第六,烟叶的烤制工序繁琐,还要消耗大量的燃料。

与烟叶相比,传统的经济作物茶叶就有着无可比拟的优势。在我们采访的过程中,村民反映茶叶和烟叶的一亩地收入差不多,但是茶叶却是可以多年采摘的,病虫害也比较好防治,保持水土的能力远远超过烟叶,还能够创造美好的环境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优质的环境资源。在断龙乡发展茶叶种植还有品牌优势,古丈毛尖现在已经形成了很好的品牌效应,销路不愁。而且如果用茶叶代替烟叶,则原先被烟叶挤占的牧场就会部分地恢复。这样就可以在茶园内放羊,吃掉茶园里的杂草,同时吃掉茶树下面老的叶子,有利于茶叶更新,这种茶叶和畜牧业兼容的混合经济与单纯种植烟叶相比产值更多。

除了种植茶叶外,当地传统经济作物中的茶油树、核桃树都有着很大的开发价值。油茶是我国特有的木本食用油料树种,在我国已有2000多年的栽培和利用历史,与油橄榄、油棕、椰子并称为世界四大木本油料植物。茶油不易被黄曲霉感染,而这种黄曲霉是致癌物质,对人体健康危害极大。其次油茶耐贮藏,含有大量的不饱和脂肪酸,容易被人体吸收,具有预防和治疗高血压和常见心血管疾病的作用。再次油茶生长的地方远离城市,自身抗病虫害能力强,极少打农药,是绿色无公害食用油,有着广阔的市场前景。最后油茶价格好,普通压榨纯茶油每千克销售价格为50-60元,精致的能够达到100元,比普通大众食油高出6倍。我们在田野调查过程中仍然能够看到油茶树,但是数量已经非常有限,采访中老乡告诉我们以前当地是有很多茶油树的。历史上以种油茶树为生的当地人错过这样的致富机会,让人不无遗憾。

当地的另一种经济作物核桃树也值得重视,核桃健脑益智的作用众所周知,在人们日益关注健康的今天,种植核桃树大有可为。核桃,又称胡桃,为胡桃科植物。核桃仁含有丰富的营养素,每百克含蛋白质15-20克,脂肪60-70克,碳水化合物10克;并含有人体必需的钙、磷、铁等多种微量元素和矿物质以及胡萝卜素、核黄素等多种维生素。核桃中所含脂肪的主要成分是亚油酸甘油脂,食后不但不会使胆固醇升高,还能减少肠道对胆固醇的吸收,因此,可作为高血压、动脉硬化患者的滋补品,有着广阔的前景。核桃每千克的销售价格能够达到30-40元,产出相当可观。这样的本土树种才是应该推广种植的,才是真正的脱贫致富的好门路。遗憾的是它的生存空间早已被玉米和烟叶挤占了。

在传统的生计方式当中,畜牧业是一个重要的部分,当地的土家族历史上就是靠着放牧山羊、黄牛和猪获得的钱财而能够成为永顺土司坚强的经济后盾。然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看到的是满山遍野的马尾松和烟叶,曾经牛羊成群的山上现今在蓝天白云的衬托下显得如此寂寞。马尾松是旱地植物,它的大面积种植,不仅不能很好地保持水土,而且有使土壤酸化的危险。马尾松的叶子是针形的,这样马尾林中的透光度很好,林冠以下的湿度就会降低,同时马尾松根系发达,能够延伸到岩缝当中消耗本就不多的水源。更为重要的是马尾松的叶子落了以后,不能像其他灌木和乔木的叶子一样很快形成腐殖质或直接被牲畜觅食,这样土壤会变得越来越贫瘠。用这样的树种代替本土生长的阔叶落叶树种和常绿阔叶树种,挤占原有的牧场,这是非常不明智的。不仅如此,以前的乔木和灌木的叶子,还能够拿来喂羊,羊的粪便洒在林木和牧草中间又能够促进林木和牧草的生长,创造的效益是多方面的,这都是种植马尾松所办不到的。烟叶的种植也同样挤占了原有的牧场,在采访的过程中我们问原来的养羊大户为什么现在不养羊了,他们说以前放羊的地方,现在都种上了烟叶,没有地方放羊了。其实,在当地发展畜牧业有着得天独厚的优势。第一,田家洞以前畜牧业就非常发达,有很多技术能手,有技术优势;第二,养殖业的发展很好的利用了当地的植物资源,同时畜牧业产生的粪便又能够促进植被的生长;第三,在这样的山区发展畜牧业,其牲畜很少生病,能够提供健康优质的生态畜产品。总而言之,畜牧业这种传统生计是和当地的生态环境紧密结合在一起的,不仅能够帮助当地人脱贫致富,而且能够很好地维护生态安全。然而,遗憾的是畜牧业在田家洞是不受重视的,小规模的养羊、养猪正在消失,而大规模的养殖由于缺乏引导和支持还没有发展起来。

从20世纪五60年代的大生产推广种植水稻,再到现在大面积地推广烟叶种植,都对当地缺水的生态脆弱环节造成了冲击,因而人们与水资源的关系越来越紧张。面对这一矛盾,当地政府不是调整发展模式,而是不顾当地实际进行了旷日持久的引水工程,然而一次次的失败告诉我们不尊重客观规律,不和生态环境做朋友,不管主观能动性如何发挥都只能是徒劳无功。为了解决断龙乡的缺水现状,当地政府先后组织了6次水利工程建设,耗资巨大,修成了大量的水渠,然而在调查的过程中我们却看到很多水渠是没有水的,曾经有当地老乡告诉我们“我们修的水渠是用来走路的!”大量的水渠被废置,并没有起到预期的效果,这是一个惨痛的教训。其实这里的传统生计早就给了我们答案,在以前这里是不种水稻的,不种水稻就不存在着修水利,灌溉农田的问题,我们回顾历史发现,本来靠着原有的经济方式当地人就可以过得很好,但是经过千辛万苦之后,我们却过得越来越累,收入越来越低。由于时间的掩盖,我们忘记了祖先的本土生态智慧,事实证明,只是抱着“人定胜天”的一味蛮干是不行的,要多向传统学习[3]。

在田野调查的过程中,笔者深深地认识到,对传统生计的忽视是田家洞扶贫开发的一大失误,对此深表忧虑。如果在扶贫的过程中能够重视传统生计方式,重视本土的生态智慧,不仅能够规避当地的生态脆弱环节——缺水,还能够促进当地经济的发展。然而遗憾的是,烟叶的迅速扩张,劳民伤财的灌溉工程似乎仍然没有停止的趋势,传统放牧经济正在退出人的生活,当地人与水资源的紧张局势仍在继续。

四、结语

在扶贫开发的过程中,田家洞的领导和当地政府付出了很多,想了很多办法,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是,如果不针对当地特异的生态特点,发展混合经济,经济林和畜牧业并重,对当地的自然资源进行合理的利用,如果仍然忽视本土的生态知识和传统生计方式,如果不能够把当地的发展和社会大趋势结合起来,有选择性地与现代技术结合,扶贫开发将很难起到作用。还应注意的是扶贫开发应当是一种全方位的扶贫,不能只给予资金和技术就完事了,要为他们提供门路,充分发挥当地人的能动性,利用本土的生态智慧去脱贫致富。田家洞的扶贫开发是这样,武陵山区的扶贫开发也是这样。如果没有了传统的生态智慧,我们就无法预料将来可能遇到的灾害,最终也不可能脱贫致富。

参考文献:

[1] 武陵山区扶贫开发的制约因素与政策建议[J].宏观经济管理,2012(6).

[2] 田清旺.田家洞长官司治所定位研究[J].中南民族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2(3).

[3] 杨庭硕,田 红.本土生态知识引论[M].北京:民族出版社,2010:19.

[责任编辑:曾祥慧]

On Ecological Concerns in Poverty-alleviation Development in the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CHEN Shao-yu

(Institute of Anthropology and Ethnology, Jishou University, Jishou, Hunan,416000,China)

Abstract: On the basis of 20 days’ fieldwork for the survey of the ecological environment at Tianjiadong Village, Duanlong Township, Guzhang County (one of the state poverty counties in China) of Hunan Province, County, the present study discovers that the values of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are neglected in the poverty-alleviation projects. The neglect leads to problems of fragile eco-environment and water stress, stopping the successful practice of poverty alleviation. It is proposed that the local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from ancient time should be focused on and protected in future poverty alleviation projects for all-aspect achievements and a better poverty alleviation way adapted to the local ecological features.

Key words: Wuling mountainous area, poverty alleviation development; traditional livelihoods; ecological environment

推荐访问:隐忧 山区 扶贫开发 生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