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团随笔

时间:2023-04-28 11:48: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序言

肖英杰先生出身于农家,由于家贫,初中未毕业便怀揣文学梦想来到省城长春。人地两生、四顾茫然,只能从我国绝大多数农民工进城谋生的主要手段——在建筑工地打工开始。这期间,他做小工,睡工棚,生存条件可想而知,虽然有时连纸笔都买不起,但肖英杰心中的文学梦想却从未泯灭。几年的工地生活,他一边写作一边参加文学函授,在文学同好与恩师的影响、指引下,肖英杰加入了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他从这里起步,凭着自信、勤奋与坚忍,执掌了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的帅印,并带领该协会自力更生、自筹经费、坚持创作,竖起了一面鲜亮的文学创作旗帜,吸纳了一批又一批草根文学爱好者,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执著一干就是二十年。

《社团随笔》是肖英杰先生二十年社团生活的写照与感悟。《社团随笔》不是工作总结和述职报告,是他从事文学社团工作的心得与体会,不是一气呵成的激情之作,是他漫长社团工作的回忆与畅想。从这部作品的字里行间,使人们了解、领悟社团是什么样的组织形式,以怎样的形态生存与发展,草根文学爱好者在什么样的生态环境中生活、创作。

《社团随笔》内容广泛,它讲述了文学社团协会创办与发展的历程;流露出社团运行过程中“车马自理,粮草自备”的窘境;反映了文学爱好者的创作热情与辛勤,它关注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以及长春文学社团的组织建设、成员的思想建设;追忆了儿时的家乡生活和对亲人的思念,回忆了哺育、帮助过自己的亲人和师长;反思社会公德、家庭教育以及我国古代文化和公序良俗;赞扬了无私奉献的平凡人物

《社团随笔》也描述了文学爱好者在寻常的生存环境中对文学创作的执著与痴迷。农民诗人杨成军在《中国达人秀》节目中,以一首诗脱颖而出,以农民工的精气神品尝人生,以农民工的视角提炼生活的精华,体现出浓郁的生活意境。诗人思宇在汶川大地震期间,为了筹集一本传播正能量的诗配画《中国精神》的出版费用,他卖掉了自己的房子,甘守清贫,靠爱人经营复印社维持生活。

二十年来,文学社团协会向文学爱好者倾注了大量的关爱。农民诗人邹本忠年逾花甲,多年来笔耕不辍,立志要在有生之年作万首诗词,文学社团协会对他予以特别关注,介绍他参加笔会,找到同行交流与老师指点,使邹本忠老人创作不息、自得其乐。网络作家子燕是张海迪式的人物,她的作品《左手爱》展示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从作品中可以看到她生活中的磕磕绊绊,流露出如泣如诉和自艾自怜。于德北老师告诫子燕放开视野,从自己的小窗口跳出去。子燕放眼更广阔的大自然,走向社会生活的大天地,在创作的天空飞得更高更远。

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是自发的民间组织,任何社会环境也做不到“野无遗贤”,从成才到成功,这里是文学爱好者的家园,是草根作者的实习工厂,是未来作家的发射平台。肖英杰先生是草根出身,他自称半个文化人,那么《社团随笔》则是璞玉浑金,期待有志于文学社团工作的人发现、关注、雕琢、提炼。

心路历程

诞生

1989年8月5日,是个值得纪念的日子,也是爱好文学的朋友们欢聚一堂的好日子。我们站在复兴文艺的起点上,高举社会主义文艺的旗帜,召开了一次社团会议。

召集人张老师宣读了市政府关于成立某社团的批复意见,同时召开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暨社团团结互动大会,各县市区创编干部应邀出席大会。大会以举手表决的方式选出了主席、副主席,王选光当选为主席,党报副总编和知名学者当选为副主席。秘书长由主办方推荐的人员兼任,发起人赵贵同志被确定为副秘书长负责社团工作。

会议还制定了文学社团章程和活动原则。会议号召全市、县民间社团以“志向相同、共同提高”为基本原则积极参与。这样,在学者的倡议下,在上级部门的支持下,诞生了一个社会组织——长春市文学社团协会。这家社团是一个民间文学社团,重点突出的是“民间”特色。几十年来,社团经历了从小到大,从弱到强的变化,这是全体社团人不计功名、不计物质利益共同努力参与的结果。

文学社团的运作与企业截然不同,企业靠产品打通市场,客户是消费群体,庞大的市场需求使企业立足、发展,企业发展了,员工的工薪福利就会相应增加。而文学社团是非盈利的,带有公益性质的。性质的不同,使文学社团成员属于低收入人群。尽管如此,仍然有一些人不求富貴,终生无悔地为了追求自己的理想甘守清贫,这就是文学社团人的写照。 国家对文学社团出台政策和扶持,才使得社团人有机会在不同的岗位上做出贡献,发挥着连接政府与群众的桥梁与纽带作用。 虽然文学社团的工作非常单调,待遇很低,办公条件较差,但社团人却能苦中作乐,乐在其中。

我国大大小小区域性的民间组织有五十万个,从经济地位上讲,文学社团处在弱势。《社团随笔》以散文的形式讲述了社团里的人和事,介绍了长春市文学社团的产生与发展经历。(本文中有关人员均系化名)

办会刊

会刊是文学社团对外展现文明风貌的窗口,它不仅是社团服务会员的一本刊物,还是会员作品交流的载体。没有会刊的社团是不完整的社团,发起人与相关同志精心研究,决定创办会刊。

办好会刊并不是容易的事情,社团承办方此前创办过《希望周报》,由作家冰心题写报头,每年发行10万份以上,影响很大。可以说,许多中小学生是伴随着《希望周报》成长起来的,《希望周报》也是许多学生的良师益友。

发起人根据当时形势需要确定办刊宗旨,落实办刊经费。经主办方同意,从《希望周报》的发行费用中抽取一部分,解决文学社团的会刊经费。经费有了,发起人心中的一块石头就落地了,其他事情也就好办多了。在会刊刊名确定的问题上,主办方也征得了上级部门的批准,定会刊名称为《绿池》。

会刊名定下来以后,社团成员又发动各市区有关单位,用两个月的时间解决了稿源问题。主编邀请地区文联副主席张一同志作序,这样,会刊连续出版了数期。刊物的出版,培养了一批作者,成就了一批作者。那时,本市人民的首选读物就是《绿池》。

推荐访问:社团 随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