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期普通话社区的分层建设

时间:2023-04-28 08:00:1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言语社区是语言研究的对象和基本单位,言语社区的层次性是言语社区内部结构的基本特征之一。本文从言语社区理论的“人口、地域、设施、互动、认同”五个要素了解普通话社区建设现状,并对五要素的层次性进行探析,进而提出分层建设普通话社区的策略。这对于新时期推广普通话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

关键词:言语社区理论 普通话社区 层次性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十二五”规划的推进,普通话推广进入一个新时期,需要采取新策略,以适应新形势、新任务和新要求。从言语社区理论来看,从不同层次建设普通话社区符合时代特点,有利于构建和谐的语言生活。言语社区理论的系统阐述者徐大明教授认为,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言语社区可以从人口、地域、设施、互动、认同五个要素着手进行建设。

一、普通话社区的现状

言语社区是语言学的首要研究对象,也是语言调查的基本单位。通过对“五要素”的分析,有助于从整体上了解普通话社区的现状以及国家推普工作的成效。

(一)人口

据中国语言文字使用情况调查领导小组办公室2004年12月发布,全国能用普通话与人交谈的人口比例为53.06%,其中城镇的比例达到66.03%;全国平时主要书写简化汉语的人口比例为95.25%;全国基本会认读和拼写汉语拼音的人口比例为68.32%。这些数据表明,简化汉字已为全国绝大多数人所使用,汉语拼音的应用逐渐扩大。总体来说我国国民普通话水平整体有了很大提升,普通话社区人口数量在增加,水平在提升,形成了一个有社会心理基础的群体,为更好地建设普通话社区奠定了基础。

(二)地域

2009年《中国语言生活状况报告》记载了国外和国内的语言教育及使用情况。当年汉语国际传播的留学生中,中国政府奖学金生总数达到18078人,比2008年增长33.8%,学生来自世界各地,包括海外华侨和非中国籍的华人。天津市语言文字培训测试中心与马来西亚华语规范理事会合作,在马来西亚举行的两场普通话水平测试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国内推普工作历来以城市为中心。截至2009年底,全国城市语言文字工作评估达标的一类城市有32个,二类城市有191个,三类城市有240个,分别占全国一、二、三类城市总数的89%、57%、11%左右。截至2009年,香港已有10所高等院校设有普通话培训测试中心,定期举行普通话水平测试,提供30个课程。同时,在农村各级语言文字工作部门结合支教及社会实践活动,组织高校学生、志愿者“推普下乡”或就近开展推普便民服务;加强对农村进城务工人员的普通话培训,免费开办各类普通话和语言表达培训班。为提高少数民族老师汉语教学能力,推动民族地区国家通用语言文字的普及,教育部语用司在多个省市开展少数民族老师普通话培训工作。

(三)设施

徐大明认为,有关的语言权威机构、语言的典籍、成文的标准、舆论的压力等等,只要成员有一定程度的参考沿用的途径,都可以成为言语社区共同的设施。从国务院到各地都有长期存在的管理机构——语言文字工作委员会,并建成了以各级语言文字工作网站(页)为主体的全国语言文字网络系统。另外,《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简化字总表》《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词典》等等,都可作为普通话社区的共同财产和设施。特别是迈入新十年的《通用语言文字法》,为我国语言文字工作者进行依法管理、执法监督开创了新局面。

(四)互动

语言的本质是社会性,而社会性是在互动中体现出来的。言语互动是言语社区的关键要素,而言语社区是言语互动的场所。改革开放以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科技的日益进步和人口的大规模流动,普通话社区中的互动呈现出越来越频繁、越来越密切、越来越有效的趋势,以现代通讯技术(如电话、视频、网络等)为依托的互动手段日趋多样化,互动方式也从单一的面对面式向网络式、多媒体互动等跨越时空的虚拟方式转变。

(五)认同

语言的意义、特点、用法都要以社区成员的认同来确定,没有认同就没有语言。已有研究成果表明,随着普通话推广工作逐步走向规范化、制度化和科学化,不管在城市,还是在农村,社会大众对普通话的认同已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无论是方言使用者还是少数民族语言使用者都有很强的通用语意识,并且对通用语的情感性、认知性和社会性评价都较高。在母语和通用语的双重认同基础上,对两者的语言使用都体现出积极的态度。

二、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

层次性是言语社区的结构特征。从安娜和帕拉迪等人的言语社区四个区域模型的论述中,我们了解到,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并非表现为一个大言语社区下的在同一平面上的一些小社区的简单排列,其层次性更体现在内部不同层级的亚社区或小社区之间存在着的嵌套或包含关系。以层次性为切入点进行研究,既可以了解社区内部交际网络的疏密以及交际程度的深浅,又可以了解其与不同语言、方言社区之间的交叉或蕴含关系。

人口是言语社区的主体。普通话社区与社会学的社区一样都需要聚集、交际的人群。社会群体的差异和流动,决定了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应该是立体的、多维的。首先,人口的流动使得普通话的使用范围不断扩大,使普通话社区从一个小的言语社区不断发展成更大的社区,且还将不断扩大,形成一个进行中的变化。从社区的核心到外围,其语言使用和语言态度一定呈现不同的层次。其次,人口素质的层级性差异也体现了普通话社区的层次性。通常普通话水平及使用领域与年龄、教育程度、职业等密切相关。再次,在普通话社区中,有的人以普通话为第一语言,有的人把普通话作为第二语言,还有的人将其作为第三、第四语言,这又从一个侧面反映了普通话水平的层次性。

地域的层次性分布也是普通话社区层次性的重要表现之一。一方面,作为社会性特征的地域,是人类包括语言交际在内的各种活动的场所,其本身的地域性、层次性分布也为言语社区的层次性提供了可能。另一方面,伴随着网络化发展,出现了超越时空的虚拟社区,客观上使我们对普通话社区的研究,从现实层面的地域拓展到虚拟层面的地域。孙德平对南京大学小百合虚拟社区的调查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了这一点。

设施是言语社区所共有的财产,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但两者都有明显的层次性。在机构方面,从国家到地方语委,其语言管理的职责及工作所涉及的群体都有层级次序。在典籍和标准方面,国家有《简化字总表》《汉语拼音方案》《现代汉语词典》以及《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等等,各地也有各自的实施和自治条例。无形的设施主要是舆论的压力,这一设施在当今信息化时代越来越重要,不同级别的网络、电视等新闻媒体,以及不同层次的社会舆论,都使设施这一要素在普通话社区中产生大小不同的影响力。

互动和认同相互作用,紧密相联。互动的强弱直接影响到认同的程度,而这种认同又反过来作用于互动。布龙菲尔德认为交际密度存在疏密,互动自然也存在层次性。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不同社会层面普通话社区成员的互动在层次、时间、效果和频次都有所不同。且在双语、双言地区,语域和语言变化的选择都体现出互动的层次性。互动的程度不同形成普通话使用者不同的语言态度和语言行为,也就带来不同程度的语言认同和身份认同。

三、普通话社区的建设

普通话是现代汉语的高变体,并不是某个人或群体意志的结果,而是汉语社会发展的历史选择。当前,普通话的使用受三个趋势性特征影响而正在发生深刻变化:一是伴随着人口流动的规模增加、速度加快和范围扩大,出现了农民工、新市民、移民等特殊的社会群体;二是信息化和网络化快速发展,普通话的使用在时间和空间上得到极大地延展,同时也为普通话自身进一步发展创造了条件;三是普通话资源的功能呈现多样化趋势,对其进行重点开发、利用和保护工作日益重要。在新的历史时期,笔者认为,普通话社区建设应结合“五要素”的层次性,采取以下措施:

(一)坚持使用者为中心,重点突破薄弱环节

城市化、工业化和市场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向城市流动,西部人口大量向东部流动,对语言生活产生重大影响。从人口要素层次性来看,当务之急要从薄弱环节入手,突出抓好三类重点群体的建设:一是城市农民工群体。这类群体学历不同,文化背景各异,普通话水平参差不齐,特别是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进城务工人员普通话水平较低,但都要在城市工作和生活,迫切要求快速学习使用普通话。对此,应结合职业教育和务工要求,整合培训资源,采取分类教育、分级培训、分期达标的方式,增强针对性和实效性。二是新老市民群体。要把这类群体的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加强对新市民的普通话培训,重点培训新市民对普通话的学习与适应能力,使他们尽快转变语言生活,融入城市生活。老市民的普通话基础较好,可以通过培训不断提高其普通话水平,并给予普通话新生活的指导。三是特殊群体。对于少数民族、残障人群以及学汉语的外国人这类特殊群体,可采取教育、培训、测试等方式,推广普通话,加快普通话文化知识的社会普及。

(二)实体社区城乡结合,加强研究虚拟社区

言语社区的成员要进行言语互动必须依赖一定的地域,地域具有很强的时空性。从地域要素的层次性来看,实体地域的普通话社区建设应将重点由城市中心切实转向大城市与农村、西部和民族地区相结合。但是,上文中所谈的虚拟普通话社区,也是成员互动交际的一种空间,是现实社区的延伸和反映。在这一非中心化、多元、立体的结构中,社区建设不能仅采用单一向度的管理,而需要上下互动、共同参与、合作协商。首先,应该深入研究网络社区中出现的新变体、新变式及其产生的理据。了解引起社区内部变化的因素及其影响机制。其次,加强虚拟普通话社区与其他虚拟言语社区的比较研究,描述虚拟普通话社区的外部轮廓以及与其他言语社区之间的结构关系。最后,尝试建构虚拟言语社区理论,拓展言语社区理论的实践意义。

(三)形成正确舆论导向,完善设施开发资源

与层次性相对应,可以从无形和有形两个方面加强设施要素建设,从而构建完整的普通话社区设施体系。首先,不断完善各级语言权威机构,明确推广普通话的职责,为普通话社区建设提供机构保障。其次,继续加大媒体的宣传力度,形成正确的舆论导向,从而更加集中、有效地宣传,让社会各界对普通话推广和语言资源建设工作及其意义有更多的了解,并积极参与,收到更大的实效。再次,加强语言法规建设。依法管理和规范社会语言问题及语言文字使用,促使社会语言生活健康、有序地发展,保障普通话社区建设的顺利实施。最后,规范语言资源的建设。除了重点加强对普通话的典籍、标准的保存、整理和传播以外,还应调查整理弱势少数民族语言、方言和濒危语言,以挖掘各语言、各方言在语言接触的过程中给普通话带来的影响。

(四)主客观相统一,认同互动相促进

互动是普通话社区的一个要素,其方式决定了成员的交际密度和频次。勒帕热认同行为理论框架的四个条件为促进互动与认同提供了理论支撑:一是加强普通话使用者群体的识别度,加强成员间的互动与交际,进而增加认同感。如:加强同一地域的互动,增强地域认同;扩大社会各层次群体间互动,增强社会认同;强化民族团结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增强国家认同。二是采取有效方式,观察这些群体的行为系统,提高互动和认同的水平。如:发展不同类型的社团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使成员承担更多的社会角色,创造更多的互动机会,以提高其观察和分析普通话群体的能力。三是增加普通话社区的吸引力,增强加入普通话社区的强烈动机。如:可以采取社会热点问题网络大讨论、经典诗词诵读等方式,吸引非普通话群体自愿加入普通话社区。四是通过共同的目标,使成员有能力改变自己的行为。如:在各行各业录用考试时,统一采用普通话测试标准,引导成员认同和提高普通话水平。

综上所述,分层建设普通话社区不但是新时期推广普通话的新方略,还是对新形势下运用言语社区理论而进行的一次有益尝试,明确了语言服务的努力方向,也思考和探索了城市化进程中的普通话现象和功能,深化了言语社区理论的实践意义。

(本文为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高校科研计划青年教师科研启动基金项目“言语社区语言资源评估体系的构建”[XJEDU2012S17]和新疆社会科学基金资助项目“语言资源的价值评估——以新疆察布查尔锡伯语社区为例”[12CYY096]的阶段性成果。)

参考文献:

[1]徐大明.社会语言学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7.

[2]徐大明,陶红印,谢天蔚.当代社会语言学[M].北京:中国社会

科学出版社,2004.

[3]夏历.农民工言语社区探索研究[J].语言文字应用,2007,(1):

94~101.

[4]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北京:中国传播大学,2007.

[5]张迈曾,张红燕.言语社区理论综述[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5,(1).

[6]孙德平.虚拟社区成员对网络语言的态度:南京大学BBS个案研

究[J].中国社会语言学, 2006,(2).

[7]李宇明.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语言问题[C].第八届城市语言国际

学术研讨会,2010.

[8]张荣,曾凡斌.论虚拟社区的“治理”[J].江淮论坛,2007,

(1):E5.

[9]徐大明.语言资源管理规划及语言资源议题[J].郑州大学学报

(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

[10]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6.

[11]王乐.从社会语言学视角看网络语言[J].中国对外贸易(英文

版), 2011,(14).

(尹小荣 南京大学文学院 210065;练丽娟 乌鲁木齐 新疆医科大学语言文化学院 830011)

推荐访问:分层 新时期 普通话 建设 社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