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

时间:2023-04-27 22:30:50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是大学思想政治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民族文化、地区文化和生活教育方式的差异与不同,使得少数民族大学生在思想教育从受教育主体、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上和汉族学生相比都有一定的特殊性,因而,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方法上,也必须采取具有针对性的特殊方法加以解决,才能取得所期望的效果。

【关键词】少数民族大学生 思想政治教育 特殊性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4-4810(2014)10-0004-02

《教育法》规定:国家在受教育者中进行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的教育,进行理想、道德、纪律、法制、国防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大学思想政治教育承担着使学生成为一个符合社会思想、政治、道德、心理、法纪要求的公民的责任。对大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是对中华民族优良传统道德传统的继承,是为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保驾护航,更是为中国的未来发展把握正确航向。然而,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却必须特殊地对待。当然,这并不是对少数民族学生有什么歧视,而是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不得不采取的教育方法。

一 少数民族大学生受教育背景的特殊性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高校大学生中的一个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由于他们在进入大学校园之前,大多生活在民族地区,受到的更多本民族文化的强烈熏陶,具有自己民族特有的思想观念,所受的教育也由于这些特殊性而打上了民族的烙印,由此形成了具有本民族特点的思维方式和行为习惯。当他们进入大学之后,这一切都会与以汉族文化为主要氛围的大学生活形成一定的对比、撞击,从而导致他们在语言、生活方式、学习、日常生活、人际交往等众多方面表现出一定程度的不适应。尤其是在学习方面,可能会出现不适应现有的教育教学方法和学习方法而出现中途休学、退学等现象。

内蒙古自治区主要是以蒙古族和汉族为主,还有朝鲜、回、满、达斡尔、鄂温克、鄂伦春等少数民族。在高校中有很大一部分是蒙古族学生,这些学生分为两类,一类生活在汉族聚居地区,一类生活在牧区。生活在汉族聚居区的学生,其各方面特点与汉族学生比较相近,在进行思想政治教育时只要稍加注意即可。生活在牧区的学生,由于长期生活在民族文化比较浓重的氛围中,这些学生的特点与汉族学生的差异较大,成为高校中一个较特殊的群体。他们是本文研究的特殊受教育主体:他们的民族属性特殊,民族情感特殊,所受教育特殊,所处环境特殊。

二 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存在问题的特殊性

绝大多数少数民族学生的政治态度是比较端正的。他们朴实好学、诚实守信、热情好客、具有独立思考、勇于探索的精神。但不得不承认他们存在文化基础差、自控能力较差、民族情绪偏激等问题,很多方面还与社会要求有一定距离。

1.文化基础薄弱

少数民族地区由于历史背景和自然环境恶劣等原因,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迟缓,表现在文化教育上则明显落后。少数民族中学教育特别是高中教育师资力量薄弱,虽然使用全国统编教材,但许多内容都被省略不学,有的学了没有学懂。而大学在对少数民族学生招生时又会专门降低分数线进行照顾。有些学生在中小学阶段没有任何机会跟外界接触,对现代科学技术了解甚少,更谈不上掌握。部分学生又由于受民族语言影响和学习汉语耗去了不少精力,所以对于学习专业知识感到困难重重,影响了学习的效果和自身素质的提高。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学生,除少数居住在城市里以外,大多数都居住在偏远的牧区,牧区经济发展的落后和游牧或驻牧生活方式使得那里交通不便,文化不发达,优良师资力量缺乏……这些都是造成内蒙古地区蒙古族学生文化基础薄弱的原因。

2.面对挫折心理承受力弱

面对这些压力,有些少数民族大学生因为自身的弱势,出现心理不平衡,渐渐地滋生出自卑、嫉妒、不满和抵触等情绪,时间一长,部分学生表现出忍耐性差、感情脆弱、无心学习,甚至不与他人交往,消极的心理让他们悲观失望或偏激极端,进而在价值判断上出现偏差。调查发现,内蒙古地区的蒙古族学生在遇到问题和压力时,更容易产生抵触、自卑等情绪,甚至放弃学习,混日子,浑浑噩噩。

3.民族情绪极端,易受煽动蛊惑

由于少数民族大学生过去成长、生活的环境一般都是在本民族聚居的地区,在本民族的经济生活、风俗习惯、语言文字、家庭教育的熏陶下,继承了本民族先辈的品德,形成了本民族的民族意识。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极为敏感,对民族利益极端维护。从而对事物的认识和分析易片面、走极端,容易受煽动、蛊惑,进而采取一些不理智的行动。在内蒙古地区,因为蒙古族学生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的敏感,有些别有用心的人和势力就专门利用学生的这一弱点,把他们作为进行不法活动的煽动对象。一旦学生在不明真相的情况下采取极端行动,对学生本人、对国家、对社会都会产生极为严重的不良后果。

4.少数民族大学生群体意识强,但易于意气用事

与汉族学生和城市学生相比,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群体意识强,有互助互爱的精神,耿直、坦率、热情、真诚的优点和情绪化、简单化、意气用事的弱点并存。学生对新的环境和生活更易产生好奇与激情,许多事都想去尝试一下,却往往容易意气用事,缺乏用理性去鉴别真伪、决断取舍的克制能力。因此,少数民族大学生中拉帮结伙、喝酒滋事的情况不少,常因一时冲动就怒目相对结下隔阂,甚至大打出手,不顾后果。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学校园里,经常见到蒙古族学生聚众喝酒,蒙古族学生之间或者蒙古族学生与汉族学生之间产生冲突,这类事件比汉族与汉族学生发生冲突的频率要高很多。并且一旦发生冲突,就容易引发群体性冲突。

三 思想政治教育中教育对策的特殊性

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这些状况,高校就必须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特殊性,并采取相应的特殊措施:(1)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方法上要突出民族性,要联系少数民族地区发展的实际;(2)要结合少数民族的文化传统。

1.尊重少数民族学生的语言文字

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是对少数民族人民的尊重,也是发扬少数民族优秀文化的必要措施。在大学中,很多少数民族大学生不会说普通话,不会说汉语,甚至听不懂汉语。在内蒙古地区的大学中,很多蒙古族学生是上大学后才真正接触汉语的。面对这种情况,就要动员他们学习汉语,因为要想融入外面的社会,必须要有汉语做工具。但在强调汉语的同时,一定要注意尊重少数民族语言文字,否则会很容易引起少数民族学生的反感,一旦反感情绪出现,那么之前的一切努力都将付诸东流。

2.注意民族平等教育及少数民族学生的民族情绪

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教育时,因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使得我们在教育学生时,总是要强调这一部分学生,特别是在班级里既有汉族学生又有少数民族学生时,这种强调往往会给少数民族学生一种被歧视的感觉。

另外,教育的过程中,针对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有些教师容易他们放松管理,甚至在教学中减轻少数民族学生的学习任务,在布置任务时对他们给予特殊照顾等,这看似是对少数民族学生的照顾,但对一些自尊心强的学生来说,他们感觉是对他们的轻视。在教育中,要给学生灌输这样一种思想:所有人都是平等的,大家的地位平等、尊严平等、权利平等、义务平等。如果有一些不一样的地方,那只是根据具体情况采取的一些应对措施而已。

3.注意对民族事件的客观说明和处理

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少数民族人民当中文化水平和素质相对比较高的群体,他们对民族性事件比较敏感,在民族事件发生的过程中,往往是简单的事件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就会造成比较坏的影响。如果有人趁机煽动,少数民族大学生基于民族情感往往更容易受到蛊惑,甚至造成对社会治安的破坏。

因为消息总会流出,在事件发生后仅仅靠封锁消息和压制是不对的,甚至各种小道消息会使得本来的事件变得面目全非,更容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所以,笔者认为,事件发生后如果能够及时地给少数民族学生们一个对事件客观的说明,让学生们真正了解事件的起因、发展和处理结果,让学生明白政府和国家真正的意图,更能起到平息事件、教育学生的目的。

4.处理少数民族学生与汉族学生的关系,将工作落到实处

在民族学校,同时存在着汉族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汉族学生往往占多数。经常能够看到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发生冲突的情况,有时甚至发生群体冲突。每当汉族学生与少数民族学生发生冲突,大多数其他汉族学生不会干涉,但是一般少数民族学生却会极为关注,甚至认为是汉族学生欺负少数民族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少数民族学生容易拉偏仗,甚至群起而攻之。在处理这类事件时,有些教师总是特殊对待,要么偏袒汉族学生,一味地认为少数民族学生容易冲动,过错在先;要么以避免民族冲突为由压制汉族学生。笔者认为,学生之间发生小冲突是常见事件,没有必要草木皆兵,只当是学生之间的普通事件处理即可。如果发展到群体性冲突,那么在了解了事情原委之后,一定要对起哄、帮忙的学生严肃处理,避免影响扩大,形成风气。

少数民族是中华民族的重要组成部分,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大学生当中重要的一部分,要维护中华民族的全面发展,维护国家的长治久安,真正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的发展,我们就要既重视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殊性,又要对少数民族大学生一视同仁,把他们培养成与汉族学生一样的新时代的人才。在这个大家庭中,没有谁是不同的,没有谁是特殊的,我们都是这个大家庭里的一员,都要为国家的繁荣和发展而努力、奉献。

〔责任编辑:高照〕

推荐访问:特殊性 少数民族 思想政治教育 大学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