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的起源及文化符号分析

时间:2023-04-27 14: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端午文化深嵌在中华传统文化之中,是既深远又与近代联系紧密的节日现象。端午文化占据官方文化、文人文化和民间文化等各个文化层面,是传统文化不断演变、不断深化的过程,形成各种不同的文化符号。解读这些文化符号对我们深入了解端午节的文化内涵和形成可延续性符号有重要价值。

一、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中国文化的醒目符号之一。一个文化符号能够有持久的生命力,需要后人不断地在它本身的意义之上叠加新的意义。从端午节不同起源的解释能看出端午节文化符号的不断演化和形成过程。关于端午节的起源,从《大戴礼记·夏小正》,到闻一多《端午考·龙的节日》、黄石《端午礼俗史》、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叶舒宪《文学人类学探索》中对端午节来源的探讨,表明端午、粽子和龙舟都与屈原无关,与伍子胥、越王勾践、孝女曹娥以及其他地方性名人无关。通过乌丙安《文化记忆与文化反思——抢救端午节原文化形态》,宋颖《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向军、方千华《端午龙舟竞渡滥觞之解谜》,范红《端午节起源新考》,宋亦箫、刘琴《端午节俗起源新探》等文章中可以看出,端午节来源的解释大概有“兰浴节”“祭龙说”“夏至说”“禳灾说”“祭祀神话说”“祭天祈年说”等。现在人们了解的纪念屈原说,都是民间附會,是后人在端午节文化符号上的意义叠加。端午节文化符号的形成,是中华文化发展过程中不断在此文化母题上叠加时代印记和需求,形成持久且不断更新的节日内涵。

从张光直《美术、神话与祭祀》和李泽厚《由巫到礼,释礼归仁》以及叶舒宪《玉石神话信仰与华夏精神》中可以看到,中华文明发生、发展的过程中,祭祀和宗教信仰是文明发展的源头,是古人对事物发生、发展的主要认识。因此,起源于上古时期的祭祀送瘟仪式发展演变成端午节的民俗仪式和形式。由江绍原《端午竞渡本意考》可以明确看出此观点,综合以上观点,笔者较同意端午节起源于禳灾送瘟、祈求健康的公共卫生事务的观点。

由此看来,端午节的民俗化发展,是由一种文化符号能不能适应时代的文化需求而做出的适应性改变和综合,包括了最原初的含义,又增加了发展中新的含义,难寻根源。认识到端午的本意对我们分析端午节的视觉符号有着指导性的作用。从端午节的祭祀到对屈原、伍子胥、越王勾践、孝女曹娥以及其他地方性名人的纪念,再到节日文化的互送礼物以及家庭伦理的出嫁女归家,对女儿的祝福、期盼以及对小女孩的装饰、打扮,民俗意味越来越浓,宗教祭祀意味越来越弱。在商业社会时期,节日的消费氛围越来越浓烈,混同现在的小长假制度,又加入了外出踏青出行的活动元素。

二、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分析

传统节日作为文化的一部分,往往可被视为符号的集合体,通常具有一整套的符号系统。节日的节期、仪式活动和传说故事,都是节日的重要组成部分。宋颖在其博士学位论文《端午节研究:传统、国家与文化表述》中说:“端午节所包含的多种风俗事象,实际上还可以进一步地细分为几个符号系统,亦即呈现出多层化、序列性的符号系统。这些符号系统主要包括龙舟竞渡等仪式系统、采摘艾草等医药卫生系统、食用粽子等饮食文化系统、佩带香包和插花等服装妆饰系统、符咒画像等巫术系统相关的文字记录和口碑传说系统等等。”这种分类方式对端午节的民俗节日特征概括是比较全面的,对认识端午节的文化符号是有帮助的。如何将文化符号转换成视觉符号呢?还需要一些选择和提炼。

首先,这几种分类中的符咒画像在现在的商业场景中是没有使用空间的,应该舍弃,但是在绘画中却常见。其中钟馗、老虎等在绘画中频繁使用,还有一些应用在服饰装饰中。比如民间儿童肚兜使用的五毒形象,主要有蟾蜍背五毒、老虎镇五毒、五毒八卦图等符号系统,在今天民间各地还有使用。

其次,口碑传说有地域性的限制,不适合大范围使用。由于现在人口流动的频繁与深入,地域性的口碑传说在视觉层面的应用容易引发争论,对商业运行是不利的,应该尽量不用或者选择应用范围较广泛的种类使用,比如祭祀屈原的传说。在楚地流行以及上升到国家意识层面的祭祀屈原说,在北方各大地区、四川、江浙都有不同的民间理解和传说,没有统一的观点。但是,对龙舟和粽子的认识和接受度有共通性。这也从民间角度说明,龙舟和粽子的民俗节日传统成熟更早,有更强的适用性和说服力,是很好的供使用的节日视觉符号。

再次,服饰方面的应用,在现在以香包和装饰品居多。现在人们的使用场景和使用习惯发生了很大变化,怎样将香包做成精致适用的现代装饰品,是现代人需要研究的方向。香包的形态在各个地区有很多区别,但是整体上已经打破了厌胜物的束缚,慢慢变成了寓意吉祥的节日符号。这种符号被越来越多的人喜欢,但是传统手工制作的香包不符合精致物品的需求,机器大工业生产的又让人觉得不够亲切和特别。因此,调节这个需求的矛盾,是现在香包类装饰物需要解决的问题。

从现代生活的需求方面出发,香包的功能可以分为两类:一个是取其“香”的功能,一个是取其“包”的装饰性功能。在香事的方向上一直延续了古人对洁净、去污、祛病、祛秽的心理需求和实用需求,在现代综合了西方对香水宣传和使用惯例,香事超越了古今和东西。因此,从香味、香气的方向着手,承载物就不止香包,硬化的纸质香片、挥发性的香料物质都成为载体,在装饰图案和形式上做变化,一样有明确的中国意味。比如苏州博物馆推出的清代刺绣图案创意香片系列等。在香包的装饰性功能上,在现代是手工制作和传递感情的承载物。各种改良版的香包中,以DIY手工制件比较受欢迎。通过简化传统香包的制作流程,将制作环节标准化,降低香包的制作难度,提供制作一个香包的全部材料,成为很多人手工体验的绝佳产品。这种手工体验性香包跨越了端午香包的使用时间限制,成为长时间存在的装饰物,也是情感交流的载体。

最后,龙舟、艾草和粽子所代表的的仪式、卫生和饮食系统的节日符号在目前被应用得最为广泛。每到端午节,商家在视觉符号上选择最多的就是这几类符号。各个品牌创造出各种形态和气氛的龙舟,有的是表达节日的欢乐,有的是表达竞渡的激烈。粽子的表现形式也多种多样,有拟人化的,有和人物互动的,也有以丰富馅料取胜的。艾草也作为节日的象征搭配在画面中,体现出端午节祛病、避瘟的特点。

三、结语

通过端午节的文化符号分析,我们能看到从远古的祭祀瘟神,到巫术的送瘟神祈健康活动,再到为了烘托节日气氛的互送礼物,以及增加民俗特点的固定时间、固定风俗活动的吃粽子、赛龙舟、体恤女儿的伦理观念,直至现在商业时代主导的节日感,人们通过各种方式纪念端午节的到来。在社会结构的变化中,节日文化的需要慢慢主导了端午节的内涵和形式,远古的禳灾送瘟、祈求健康的公共卫生事务等形式已经被人们淡忘,取而代之的是长辈给孩子挂荷包、拴五色丝线以保安康。但不管端午节的形式发生了何种变化,从远古流传下来的民族记忆始终存在我们的血脉中。

【本文系宝鸡文理学院校级项目“宝鸡地区端午节视觉形象分析”(YK2018004)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单位:宝鸡文理学院美术学院)

推荐访问:端午节 起源 符号 分析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