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小学语文课堂传统文化教育的思考

时间:2023-04-27 13:0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传统文化教育在少年儿童中传承的现状不容乐观,文章认为小学语文课堂是传播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提出了小学语文课堂进行中国传统文化教育的途径。

关键词:传统文化;小学语文教育;传承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0568(2012)10-0019-03

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宝贵的精神财富,是发展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深厚基础,她凝聚着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守护着华夏儿女共同的精神家园。十七届六中全会提出要“建设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体系”,要“发挥国民教育在文化传承创新中的基础性作用,增加优秀传统文化课程内容,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研究基地建设” 。要结合中小学、幼儿教学特点融入优秀传统文化内容。六中全会为传统文化传承体系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然而,传统文化在承载着民族未来和希望的小学生身上传播的现实状况是严峻的。在物质条件日益丰富的当代中国社会,在全社会都在鼓励消费的大环境下,如何让2000年后出生的小学生理解“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的真谛,从而在他们身上传承中华民族勤俭节约、艰苦朴素的优良传统?在网络全面普及,网络文化良莠不齐类似“床前明月光,李白睡得香”等网络恶搞语冲击小学校园的时代背景下,如何让小学生浸润中华民族优秀诗词文化的底蕴?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他们是爷爷、奶奶、外公、外婆等长辈时刻娇宠着的书包不用自己背,被子不用自己叠的“小皇帝”,这些温室里的花朵仿佛离华夏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渐行渐远……少年儿童缺乏自理能力和自控能力、不懂礼貌、自私自利等等劣习在现实生活屡见不鲜,中华民族优秀文化传统的薪火相传遇到了挑战,危机四伏。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小学语文课堂作为传统文化传播阵地的现实意义就显得更加重要,这个阵地的任务也将更加的艰巨和紧迫。正如一位教育界学者指出,要想在民族精神的培育、民族文化的建设、传统优秀思想文化的弘扬等方面有所建树,就必须重视和强化小学语文教育的文化传承。

一、全面认识传统文化

当前的小学教育中存在着太多的误解传统文化的问题。一提到传统文化,人们往往会联想到令人厌烦的繁文缛节和汗牛充栋的古书。一提到对小学生进行传统文化教育,很多家长和老师就简单地理解为给孩子讲“四书五经”“之乎者也”。传统文化已经被很多人贴上了封建、腐朽、落后的标签,认为中国的传统文化已经与信息时代格格不入。一些“实用主义”者认为,与其让孩子花时间和传统文化接触,不如把时间精力花在学习外语等方面。

诚然,老祖宗留下的东西里面,确实有消极的、同现代生活不相适应的内容,如“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等级观念、女子要遵从三从四德的男尊女卑观念、君子要明哲保身的避世态度等等都是些消极、落后的东西,对现代生活指导意义不大,应当剔除,以免误导孩子,在他们幼小的心灵中留下阴影。传统文化中的某些观念存在时代局限性,已大大落后于社会的发展,这就要求我们顺应时代潮流,对传统既继承又要有所批判,不断加以扬弃。

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既是既往的民族情感和民族意识的积淀,又是现代本民族时代精神和价值取向的凝结。我们认为传统文化包括传统和文化两个子集。所谓传统,它不是哪几个人就能凭空编造的,而是建立在一个思想内核的基础上,在漫长的社会实践和历史发展中“磨合”积累逐渐形成的“游戏规则”,这个规则为大多人所认同和遵循。也正是这个共同的“游戏规则”维持了社会的正常运转。所谓文化,也就是民族艺术和民族精神,它是一个民族赖以生存和发展的不竭动力,也是一个民族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的根本源泉。我们的祖先给我们留下了很多宝贵的东西。譬如“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民族气节,“吾日三省吾身”“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做人之道,“温故而知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学习态度,“物极则反”“否极泰来”的哲学思辩……这些对于教育孩子处理人际关系,保持乐观的人生态度,培养辩证的看问题的哲学思维都是很有益处的。

正如十七届六中全会指出“要全面认识祖国的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古为今用、推陈出新,坚持保护利用、普及弘扬并重,加强对优秀传统文化思想价值的挖掘和阐发,维护民族文化基本元素,使优秀传统文化成为新时代鼓舞人民前进的精神力量”。

二、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的现实意义

少年儿童是传承与发扬民族传统文化最重要的群体,是民族文化繁荣兴盛的希望。在小学教育中加强传统文化教育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

1.少年儿童健康成长的需要。从五四运动以来,中国教育逐渐忽视了传统的经典教育,形成对中国传统文化承继的一个巨大的断层,使中华民族成为了一个缺乏文化根基,道德观念错位的民族。特别是进入市场经济发展时期后,由于缺乏传统文化的涵养,面对着巨大的物质诱惑,一些成年人价值观念发生扭曲,诚信缺失,假冒伪劣、欺骗欺诈活动蔓延。社会的不良现象给儿童健康成长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影响了儿童的健康成长。从为少年儿童创造健康成长的环境角度看,重拾传统文化经典刻不容缓。

2.中华民族文化传承和民族复兴的需要。传统文化是立国之本,更是民族复兴之基。近百年来忽视传统教育造成了巨大断层,然而中华文化虽岌岌可危,但悬而未断,“苟延残喘”,根本原因在于中国传统文化的强大生命力,即中国传统文化精神内核的真理性。先进的中国人探索救国救民的道路迂回曲折最终找到了方向:“中国共产党从成立之日起,既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忠实传承者和弘扬者,又是中国先进文化的积极倡导者和发展者。”传统文化是中国基本实现小康社会后中国人民以物质追求为主向精神追求转变的必然需要;传统文化是维系海内外中华儿女的精神纽带;传统文化是21世纪中华民族实现民族复兴的伟大精神力量。少年儿童是民族复兴事业的接班人,他们能否传承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决定着民族能否真正复兴。

三、小学语文教育中做好传统文化教育的路径

中国传统文化博大精深,对于心智都还不完全成熟的小学生来说,必须要有正确的引导和科学的学习方式。这就要求我们的小学语文教师在语文教育中掌握一定的传统文化教育的教育方式。

1.优化策略,诵读经典。中外教育实践证明,熟读成诵是学习语文行之有效的手段。犹太人的孩子从三岁起就必须接受文字的教育,而且不管这些文字的内容儿童是否能够了解,都必须不断反复加以背诵和学习。诺贝尔获奖者多为犹太人,这与他们的幼儿教育理念有很大关系。我们多数文化经典合辙押韵,节奏明快,非常适合诵读记忆,如能从小培养孩子诵读经典,不仅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开发,更可使其从中体会到民族特有的文化美感。不过,中华民族的文化经典卷帙浩繁,教师应有层次、有计划地进行引导。应根据学生的知识结构和接受能力,由易到难地规划不同年级的诵读内容。如低年级的学生可要求其诵读《咏鹅》《锄禾》《静夜思》等脍炙人口易懂易诵的名篇;中高年级的可安排其读一些稍长的律诗《诗经》《论语》等里面的名句。在时间安排上可为一周一节,贵精不贵多,要求学生熟读成诵,牢记在心。或许孩子们暂时理解不了所诵内容的微言大义,但随着年龄阅历的成长,幼时记诵的篇章便会融化到身体的每个细胞,从而感悟文化的精髓。

2.课堂渗透,陶冶情操。语文课堂是传播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阵地。充分利用45分钟的课堂时间,春风化雨般的渗透传统文化,在提高教学效率的同时陶冶学生的情操。吴宓先生指出传统文化教育的作用是“涵养心性,培植道德,通晓人性,谙悉世事,表现国民性,增长爱国心,确定政策,转移风俗,造成大同世界,促进真正文明”。古代的圣贤君子大都是传统文化的集大成者,他们堪称人格典范,以他们思想为核心的经典篇章传承着仁、智、信、勇兼以真、善、美和谐统一的崇高道德标准。例如,在讲解杜甫的《春望》时,我们可以为学生梳理诗的写作背景(安史之乱),讲解杜甫的生平事迹,这样不仅有助于学生理解诗的含义,更能以杜甫忧国忧民的伟大情怀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热爱。

3.情境解读,激发热情。中国古典文学教育是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一环。古典文学是最讲究意境的,因此教师在传统文化的教学中应经常解读意境。再以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为例。在讲解过程中,我们可以帮助学生设定这样的情景:某人别出心裁的以此诗开发了四道名菜。第一道,用两个蛋黄衬了几根青菜丝,曰“两个黄鹂鸣翠柳”;第二道,把蛋白切成长方形放在衬有菜叶的盘子里,曰“一行白鹭上青天”;第三道,用菜叶剪个框放在白色的盘子里,曰“窗含西岭千秋雪”。至于第四道菜,可以暂时卖个关子,让同学们自己发挥一下,看看如何做菜才能体现“门泊东吴万里船”的意境。

汉字的讲解也可以成为我们解读中国文化的意境的好方法。如“和谐”一词,“和”即人人有饭吃,“谐”即人人有说话的权利,那么“和谐”从形义上就可以看出古人对美好社会的追求。又如好多表示贬义的字多为女字旁,如奸、嫖、娼、妓、妖、妒等等。我们可以为孩子们解释一方面在中国古代存在着男尊女卑的观念,另一方面也与古代阴阳辩证的思想有关。男性为阳、为乾,女性为阴、为坤。无论是阳还是乾的含义都是力量、刚正、光明的,而阴和坤的含义则相反的是柔弱、虚伪、阴暗等。汉字积淀着深厚的民族文化,每个汉字都是古代社会存在与先民意识心态的结合,各种造字方法都从不同侧面直接或间接地传递着先民的思想观念、心理特征、社会习俗等一系列社会文化内涵。这种解读可以有效地提高学生识记汉字的效果,同时激发学生学习中国传统文化的热情。

4.内外拓展,匠心独运。在有效利用课堂教学的同时,我们很有必要向课堂外延伸,拓展传统文化教育的空间和时间。下面谈几种有效的方法:

一是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自古有鼓励广泛阅读的传统,如“读万卷书”,“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说,学生的智力生活不能仅局限于教科书。课外阅读不仅对学生的学习有着重要作用,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思想意识也有重大影响。“一本好书可以影响人的一生。”在这里,我们强调引导学生课外阅读中国古典名作有利于学生接触、理解、感悟、运用母语,铸造民族意识。

二是借助现代网络技术,扩大学生视野,激发学习兴趣。

快速发展的网络绝非洪水猛兽,只要家长和老师能够给予孩子正确的引导和监督,鼓励孩子利用网络资源搜集整理资料,他们就能够养成比较好的上网习惯。比如我们讲了《论语十则》后可以让孩子以小组的形式上网搜索关于《论语》及介绍孔子的资料,并作专题研究。然后再回到课堂让孩子主讲自己的研究内容。师生互动、组员互动、小组互动形式的全方位互动既丰富了课堂教学,又激发了孩子们的学习兴趣,同时增进了孩子对经典的理解。

四、结语:幼志于学,把根留住

孔子曰“幼志于学”。少年时期是进行民族传统文化教育的最佳阶段,又是关键期。小学教育是为人生的可持续性发展奠定基础的教育,理应为提高国民素质打下最初的基础。所以,加强传统文化教育,传承优秀的传统文化,培养小学生对传统文化中的精华部分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在他们的心灵深处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留住我们的民族传统之根,是每一个语文教育工作者义不容辞的责任。每一个小学语文教师都要努力提升自己的传统文化素养,用新的教育观来指导教育实践,肩负起时代赋予的重任。

参考文献:

[1]杜娅.浅论小学语文教育中的传统文化教育[J].新课程学习,2009,(12).

[2]葛文豪.传扬传统文化 培养时代新人——浅谈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教育[J]. 小学生作文辅导,2011,(1).

[3]田秀云.在孩子的心里播下传统文化的种子[J].新课标学习,2011,(2).

推荐访问:文化教育 思考 传统 语文课堂 小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