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渊源初探

时间:2023-04-27 10: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中国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在各自国家的民间绘画领域都占着举足轻重的位置。固然由于两者历史文化及社会背景等因素的不同,导致其发展各有不同,但是从根源上讲,两者都源自于木刻版画。故本文从版画研究的角度去探究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之间的差异与联系,在碰撞中寻求融合。

关键词:木版年画;浮世绘;本源;融合

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是极富民族特色的美术形式。作为中国民间美术的木版年画,将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特质和下层人民的日常生活、愿望信仰、审美情感相融合,带有浓郁的地域性。日本浮世绘作为市民文化典型代表,着眼于表现普通民众的喜怒哀乐、民俗生活及社会风景等,與各阶层人民的生活息息相关。中国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各自展现了中日两个民族在社会生活、风俗习惯以及历史文化,两者彼此区别却又在艺术领域中互相影响。

一、本源追溯

(一)起源

不同的国度都有着自己对宗教的崇拜与信仰,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是基于此类题材而发展起来的,而从手法上来讲,两者都源自于套色木刻版画。“镂像于木,印之素纸,以行远而及众,盖始于中国。”[ 鲁迅:《〈北平笺谱〉序》。]各种史料都显示版画艺术的源头是中国,不可否认,造纸术和印刷术的发明都在积极的推动着版画艺术在中国的出现。但是若是再往前追溯,“版画”这种在“版”上刻、画并将之拓印出来的艺术形式甚至可以从原始社会的岩画和甲骨文字讲起,特别是肖形印的出现更对印刷术的发明有着显而易见的启发作用。

(二)传承

由于印章、拓印、印染技术的启发及融合,印刷术在唐代正式出现在人类历史舞台。早期印刷活动主要用于传播宗教文史、世俗文化,到后来,广告包装、纸币历书等也均有运用。版画便是在印刷术发展完善的过程中,从图像印刷中派生而来,木刻则又以其独特的刀味和木味成为版画艺术中一个重要部分。宋代经济基础稳定,使得手工业技术大大进步,版画艺术也进入了一个蓬勃发展的时期。正如鲁迅所说:“宋人刻本,则由今所见医书佛典,时有图形,或以辨物,或以起信,图史之体具矣。”[ 鲁迅:《〈北平笺谱〉序》。]明朝开国,手工业工匠的地位得到解放与提升,画家开始参与各类画稿的绘制,同时戏曲小说的插图的盛行以及《十竹斋笺谱》等画谱的出现使得我国木刻版画达到盛世。此类影印本还传往日本,促进了浮世绘的的诞生。时至清代,版画艺术在当时的政治状态下渐次式微,但如此“逆境”之中仍旧出现了《芥子园画传》这样影响深远的佳作,同时民间木板年画的盛行,为版画艺术打开了新的局面。

二、木版年画与浮世绘概况

(一)木版年画

木版年画历史悠久,其创作观念起源于远古时期人类对自然的崇拜和神灵的信仰,在后来逐渐的发展兴盛中,又转变为驱邪避灾、祈福纳祥和表达欢乐喜庆、装饰新年的一种节日风俗。年画的形式绚丽,内容丰富,选题取材开阔,可谓尽收天下事,带有浓厚的人民性,有一种质朴无华、单纯率真、粗狂豪放的亲切真诚的“俗”,体现了中华民族的传统审美。就现存资料来看,手绘年画与木版年画是并存的,但是由于大众对数量上的需求以及雕版印刷的时兴,年画发展到清代还是多以木版印刷为主。

年画的创作中有三决:“一、画中要有戏,白看才不腻;二、出口要吉利,才能合人意;三、人品要俊秀,能得人喜欢。”[ 王树村:《木版年画中的‘三诀’》。]故其主题都是乐观向上的,同情人们的生活遭遇也鼓舞人们向前进取,表达了对祖国及大好河山的热爱,反应了人们对自然灾害与社会恶势力抗争的欲望。而人物造型完整,面部要么为正相,要么为三分脸,忌半脸,否则被认为不周全。这种求整求全求美的观念在构图布局上同样有体现,构图大多追求饱满完整、丰富匀称,使画面和谐统一,同时具有装饰性,突出了画面的氛围。色彩大多采用单线平涂,而颜色多为原色,艳丽浓烈,对比强烈,其间用墨线和经线分界,注重色彩的视觉美感。年画相较于其他民间艺术还有一个显著的特点,即题写诗歌文词和附加标题,这样增强了年画的主题性和娱乐性。而这些文词语言朴素简洁,不加雕琢修饰,读来朗朗上口,使人通俗明了,带有认知教化的作用,且文字本身的稚拙赋予年画一种形式美感。

(二)浮世绘

浮世绘版画是日本江户时代以市民阶层的审美情趣为基础发展起来的表现民间风俗的一种绘画[ 李霞:《不同地域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碰撞与融合》。],其名称是由《浮世物语》而来,原为“忧世”的意思,后随着日本文化的变迁也有“现世”之意,即人世人间。江户初期浮世绘主要以讴歌现世为主,美人、歌舞伎俳优和风景最多,与享乐主义有密切的关系。

“在我国文化艺术中的例子,可以说原先是吸收了外国文化艺术,转眼之间便将它日本化,成为日本文化艺术,直至到凌驾于外国的水平,这是日本自古以来的特色。现在冲浮世绘版画上来看,也是同样的道理,变成了遥遥领先、优越于中国版画,这应该是特别引人关注之处。”[ [日]藤悬静也:《浮世绘の研究》上册。]根据藤悬静也博士的研究可以看出,浮世绘的主要表现形式是由中国木版插画发展而来。被誉为“浮世绘元祖”的菱川师宣由木版插画受到启发,将其从绘本中脱离出来,成为专门的独幅的不依靠文字的欣赏性成套绘画。而批量的刻板印刷及低廉的价格,使浮世绘艺术变得市民化。在发展中其题材也逐渐丰富,起先多是对娱乐场所的描绘,特别是歌舞伎形象的表现尤为突出,后来渐渐开始表现市民生活、历史传记人物、花鸟风景等,被誉为“江户时代社会生活百科全书”。锦绘的创始使浮世绘版画的颜色变得瑰丽多彩,随着人物版画的发展,浮世绘风景画应运而生,早期主要表现人物的室内建筑,到了黄金时期葛饰北斋提取中国古典“八景”为画题,引入西方绘画技法将浮世绘风景版画推向巅峰。

三、木版年画与浮世绘的分析

(一)当前社会的大环境

当今社会由市场经济主导,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不可避免,体现当下时代文化特征的大众文化逐渐成为热点。严格来说,大众文化并不能与民间文化完全对等,它是伴随着大量信息的传播及科技的进步而产生的,各国艺术因此受到不同程度的文化冲击,艺术家必须在国际文化大环境与传统文化大背景下寻求新的立足点。

(二)各自境遇中的表现

近代以后,木版年画开始逐渐地退出历史舞台,人们赞美年画艺术价值,但在社会生活及形态和现代审美观念的改变的影响下,年画仍旧难逃日渐衰落的命运。如今的年画,倒成了人们眼中的稀罕物,只能在博物馆中一饱其风采。木版年画早在2006年就被列入国家第一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但“论宾上介使还,礼门神及奠于祢之事。知门是大门者,以其从外来。先至大门即礼门神,故知门是大门也。”[汉郑玄:《仪礼疏·仪礼》卷第二十三载。]“君礼门神也,必礼门神者,明君无故不来也。”[ 汉郑玄:《仪礼疏·仪礼》卷第十二载。]这样的生活礼节早已淡出了我们的生活,年画仅仅是用以烘托节日的气氛或家庭的居住环境的装饰物。表面肤浅的理解使得年画失去了其民俗价值,没有过渡期,而现代意义上的年画又没成形,年画的功能与作用可能在社会文化发展中逐步消失。

同样是民族传统艺术的代表,浮世绘依旧矗立与全世界的视野焦点之中,在日本依旧随处可见。“浮世绘不仅是一种历史美学图像,而且今天活跃日本人的生活当中,也因此继续成为一种活生生的文化,成为日本人身份与种族的标记物,成为日本人当代流行文化的组成部分。”[ 米丽·克里顿1,陈静2:《浮世绘——从古代日本的大众文化美学到当代日本流行文化的身份象征》。]在日本政府对浮世绘的传播及保护给予大力支持的同时,日本当代艺术家也一直从浮世绘中吸取着丰厚的养分,并且将传统文化与当代设计大量的结合,使浮世绘变成了世界所认同的代表日本的文化符号。

(三)聯系中的不同之处

中国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本是同出一源,其思想上的信仰文化虽不尽相同——中国更倾向于对于灵物图腾的崇拜;日本则属于精灵崇拜即将自然万物视为神灵——但两者的创作都是围绕着本国的风俗文化、民众生活。木版年画是同中国古典绘画一脉相承,只是其中又再次被赋予了中国民间艺术的特性,而再看浮世绘,无论是葛饰北斋的日本“八景”系列和《富岳三十六景》,或是铃木春信对仇英仕女画和《芥子园画传》的提取与再创造,我们都能在其中看到中国古典绘画的影子。并且木版年画与浮世绘中女子的形象都占着相当大的比重,木版年画的女子多为宫女妇人,而浮世绘则以各具特色的艺妓为主。

再说技法样式,木版年画和浮世绘不仅各有自己鲜明的特点,也有着惊人的相似之处。木版年画的构图明显继承了明清插图版画,同时融合了花鸟人物画、风景山水画、连环画甚至西洋绘画等元素;浮世绘则结合了“大和绘”的屏障画、描写闺情与寻常世态的“绘卷”和明清小说的木刻插图,同时吸收了西方美术的透视原则等技法,两者都做到了多法互融。

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产生于丰厚的文化背景和繁荣的经济背景之下,木版年画充满了象征性与暗示性,而浮世绘则注重感观性和工艺性,这与它们的形成和发展过程中所具有的独特的民风民俗及实际功能是密不可分的。两者不仅推动了本国的艺术文化发展,还在世界文化交流中起到了积极的作用。甚至可以说明末清初的木版年画“感动”了日本浮世绘,而浮世绘又传入西方,使西方艺术家再次感叹于东方艺术的魅力,给当时的印象主义和后印象主义画家们大量借鉴和启示。

结语

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是东方艺术之林中不可多得的瑰宝,两者早在文化的交流中给彼此留下了深深的烙印。发展至今日中国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都走向了衰败,但结果确是截然不同的处境。或许中华民族的文化不缺乏包容性,社会历史形态的变化应当是促使人们纵向、动态的去发展自身的文化艺术,活性的重视与保护才是对待古老民间艺术的应有之道。而追寻全球化的今天,即便是民族特质、精神信仰、文化特色、审美风格、艺术表现形式等方方面面都有着差异,也许都能着手于两者的相似之处,回归本源,在求同中存异,在碰撞中寻求融合,带着自身独特的文化内涵吸收他人之所长各自发扬光大。对中国木版年画和日本浮世绘的渊源研究,不仅是对民族文化的重视,对现存艺术的深入理解,同时也对新兴艺术的衍生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参考文献:

[1]孙宁.古代版画艺术[M].长春:吉林文史出版社,2009.12.

[2]王伯敏.中国版画通史[M].石家庄:河北美术出版社,2002.5.

[3]李允经.中国现代版画史[M].太原:山西人民出版社,1996.10.

[4]谭红丽1,唐家路2.年画[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10.1.

[5]高云龙.浮世绘艺术与明清版画的渊源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1.9.

[6]易彩波.日本浮世绘艺术初探[J].美术大观,2015(3).

[7]俞红.日本浮世绘与中国木版年画之比较[J].戏剧文学,2007(3).

[8]练春海1,李豫闽2.试论漳州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异同[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

[9]鲁子祺.论苏州桃花坞木版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关系[J].大众文艺,2012(4).

[10]李霞.不同地域年画与日本浮世绘的碰撞与融合[J].大舞台,2012(6).

[11]沙舟.浮世绘今日现状对年画发展的启示.沈阳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3(3).

作者简介:

王晓鸣(1993),女,汉,四川成都,在读研究生,单位:四川师范大学,研究方向:美术。

推荐访问:木版 年画 日本 初探 渊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