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艺作品如何多维展现经典人物的特性

时间:2023-04-27 09:36: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莱辛说:“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作家都可以置之不顾。对于作家来说,只有性格是神圣的,加强性格,鲜明地表现性格,是作家在表现人物特征的过程中最当着力用笔之处。”(《汉堡剧评》第二十三篇)莱辛把人物性格的塑造放在文学创作整个过程中的一个非常突出的位置上,认为它是文学创作真正的重心,其他一切与性格无关的东西都应当让路。莱辛这种论断,对于以塑造人物形象为主体的文学艺术类型,例如小说、戏剧文学、电影文学、叙事诗、报告文学、史诗、曲艺等,都是能够成立的。人物特性的塑造,确实是文学创作真正的难点,是文学艺术某些门类中的价值所在。因此,在艺术创作中,人物特性塑造就尤为重要。

曲艺一直被赞誉为文艺的“轻骑兵”,能够在较短的时间里将生活中刚刚发生的新鲜事物融入到作品之中,具有“接地气”和“短平快”的特点。接地气短平快是曲艺作品的优势特征,但反过来,对特性的阐释在某种程度上有两极化的倾向,反映在现实创作中,一是创作题材上大同小异;一是创作思维上二元对立,非此即彼。对正面人物清一色的赞扬,对反面人物清一色的批判。那么曲艺作品应该如何多维展现经典人物的特性,让观众从另一个角度重新认识他们,从而全面了解特定的历史背景,如何在对特性的描述和阐释上避免扁平化,即人物形象非黑即白,避免“人性近乎符号化”,从而更加具备思想的厚度和历史的深度,这些既是本文的写作主旨,也是我们今天曲艺创作所面临的新挑战。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在表现人物复杂性的时候,需要把握好表现的分寸和尺度,在表现特性的同时,需要结合人物的阶级属性和社会环境,坚持正确的艺术价值观导向。

一、曲艺作品中特性一维展现的反思

文艺创作的目的在于通过独特的审美方式去把握和反映世界,并作用于受众的精神世界。同样,曲艺创作不仅体现了创作者自身对世界的认识和特性的理解,也折射了时代的背景和阶级的渗透。曲艺创作难以离开政治、宗教、经济、哲学和历史等多种因素的影响。

1.中国儒家文化的浸染

任何一部文艺著作的问世,都离不开作者生存的文化背景。儒家思想是中国的正统思想,修成“圣人”是儒家思想的终极目标。圣人是完美的代表,我们在歌颂英雄和伟人的时候,他们的特性表现与圣人思想是相一致的,这样他们在银幕上的形象才符合中国观众的接受习惯。另外,中国主流的传统文化认为,人性本善,比如孔子和孟子;而西方的主流文化认为,人性本恶,比如弗洛伊德,托马斯霍布斯,莎士比亚,马克吐温等。人性观念的差异造成了中国的文艺作品相对西方的文艺作品而言,缺少“灵魂论辩的纬度”,或者说“灵魂论辩的纬度相当薄弱”①。那么,这种传统文化的根深蒂固,一定程度上使得我们的曲艺作品在表现英雄的时候,往往会带有浪漫主义色彩,人物特性描写简单化单一化,而在展现反面人物的时候,也是如此。这种创作思维虽然是被中国观众所接受,但客观的说,观众无法辩证全面的认知经典人物的特征。

2.中国宗教文化的渗透

在中国,最有影响的两大宗教,一是佛教,一是道教。佛教讲究“四大皆空”“因果报应”“应无所住,而生其心”,而道教则讲究“无为而治”“羽化成仙”,所以中国人追求的是精神的至高境界,是一份豁达,是令狐冲的“笑傲江湖”;是一份不羁,是任我行的“随心所欲”;是一份隐士情怀,是风清扬的“剑酒一生”。而这样的超乎人性的洒脱,甚至于不食人间烟火,就使得人物在特性表现上不会像西方人那样为了某种信念而不断追求,尽管痛苦不堪,甚至带有“纯精神性的忧郁”。诸如“毫不利己,专门利人”的大公无私的精神境界,中国艺术研究院李世涛教授(2010)认为,这是“超乎人性”的。文化部政策法规司原司长康式昭曾指出,“写英雄力避简单化,写奉献力求人性化,写觉醒重在草根性,写历史善用辩证法”②。只有这样,我们的曲艺作品才能更加贴近观众的灵魂深处,作品的思想也才会更加有深度有内涵,更加能够引起观众的共鸣与思考。

3.中国神话思想的熏陶

这里中国神话思想主要是指中国古典神话著作中所反映的思想。古典神话的流传时间可以推至上古,而且渗透于各个阶层的日常生活中,在中国人的思想体系中占有重要的一席之地。中国的神,除了法力非常人所及,那些神的神性也非常人所及,比如神仙必须“无欲无求”,唯有如此才能享受天上的生活,否则就会被贬落人间,比如犯了“色戒”的天蓬元帅被贬到人间投胎成了猪。而西方的神,与中国不食人间烟火的神仙不同,他们赤裸裸地展现真实而又放纵的特性。比如潘多拉的盒子,让人认识到人性中存在的恶的一面,但其目的更在于让人意识到用理性来制约自身的欲望,因而西方的文艺作品大多充满了忏悔意识、怀疑态度和批判精神。因此,如何使得我们的曲艺作品既有短平快接地气的优点,同时又具备批判精神,大胆辩证的阐述人物故事,引起观众对经典人物灵魂深处的探求,从而站在制高点重新认识他们,也是我们中国曲艺工作者所面临的一大挑战。

二、曲艺作品如何多维展现人性

如果说曲艺作品是短篇小说,那么它也可以具备短篇小说情节简洁,人物集中,思想表达辛辣等诸多优点。正如茅盾所说:“短篇小说主要是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来说明一个问题或表现比它本身广阔得多、也复杂得多的社会现象的。”(《试谈短篇小说》)因此,曲艺创作在塑造人物形象的时候,如何通过抓住一个富有典型意义的生活片断而展示一个人物的人性的复杂性以及当时的社会背景值得我们深思。对文艺作品的一些经典人物进行新的阐释,比如和珅这一角色,在电视剧《宰相刘罗锅》和《铁齿铜牙纪晓岚》中,和珅这一角色都是反面人物,贪污腐败,恶贯满盈。那么,今天我们如何在曲艺作品中,多维的展现和珅这一人物人性的复杂性,对我们重新认识这一人物,并从中获得的警醒将会更加有益。关于曲艺创作过程中如何多维展现人物特性,我们认为以下几点可以作为目前曲艺创作的突破口:

1.全面阐释历史

写人写事贵在真实,而能够全面阐释历史是真实描写人物的第一步。以北路梆子《云水松柏续范亭》一剧为例,在剧中,阎锡山是山西“土皇帝”,但是,他也在一定程度上和八路军联手抗日,比如平型关大捷。这部电视剧获得文化部的表彰,关键的一点就在于“它认准两面性特点,把握住了其中的度,塑造了一个阎锡山的新形象,真实而可信”③。相比较一味地把坏人描写成妖怪恶魔,把好人描写成英雄圣人,这种避免简单化、绝对化的创作方式,是抗战题材创作的明显进步。就艺术创作而言,直面基本的人性问题是其魅力所在。作家陈染曾经说过,只有探測人性深层的复杂性,透析人内心的东西,这样的作品才有长远的意义④。所以,曲艺创作多维展现人性,首先要做到客观的讲述故事。就事论事,每一个故事都有它本身要传达的思想。但是,也有个问题需要注意,不能由于强调人性的多面性和复杂性,而与作品的创作初衷发生冲突。

2.多维解读人性

以反腐题材的电视剧为例,在这些作品里面,表现某一事件的情节明显多于表现人物本身的情节,而表现人物思想的情节少之又少。同样,我们国内的很多曲艺作品,在主旨创作上仍然停留在“好与坏”、“是与非”的简单层面上,比如以警匪斗争为创作主旨的曲艺作品中,警方一旦破了案,正义的一方战胜了邪恶的一方,就算达到曲艺创作的目的了,这往往导致对曲艺作品中的人物特性的描写不够深刻细致,仅仅停留在叙述故事的层面,人性的斗争,灵魂的思辨比较薄弱。相比之下,西方的文艺作品对人性的复杂性和劣根性的多维展现就比较好,例如美剧《纸牌屋》《权力的游戏》等,剧中没有明显的好人坏人之分,只有复杂的人性,每个人物都在为自己的利益做事,因为它的目的不是说教,而是展现真实的人性。所以,中国的文艺作品在人性的展现上就较难获得国外观众的认可,华裔著名影人奥斯卡评委卢燕曾经指出了中国电影“冲奥”之路为何总是崎岖不平的原因:拿《满城尽带黄金甲》来说,在场面制作上非常绚丽,确实受到了国外观众的喜爱,但是,评奖的标准完全是从艺术方面来考虑的,影片是否感人,能否充分展现细腻复杂的人性,这才是决定影片能否获奖的核心因素⑤。当然,她也道出了《满城尽带黄金甲》最终没有获得奥斯卡奖项的原因。怎样使我们的曲艺作品在创作上更上一层楼,更加受到观众的喜爱,多维解读人性,充分展现曲艺作品中人物细腻复杂的特性对我们来说是一项新挑战。

3.注重哲学思维

无论是过去曲艺作品一度盛行的“高大全”式的伪浪漫主义形象塑造的极端也好,还是今天的某些曲藝作品所展现的“好人不好、坏人不坏”的“无是无非”、“非英雄化”也罢,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认为⑥,这些作品的创作,从哲学思维层面深究,本质上是哲学思维的钝化甚至缺失,以至于文艺创作在指导思想上出了毛病。观照任何一部文艺巨著的成功,它们对人性的揭示都不会只是流于表面,简单地公式化展现。比如曹禺的作品,《雷雨》《日出》等,都是通过二元对立的创作手法展现人物的特性,而非一元的对立,从而让观众在人性残缺的人物身上,发现值得人们同情和赞美的特征。因此,曲艺创作也需要从哲学层面上彻底摒弃那种简单的二元对立、非此即彼的单向思维方式,只有全面的、辩证的、发展的思维方式才能真正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

三、总结

好的曲艺作品要有人文精神和历史内涵的烘托,曲艺作品的灵魂是对人性的真实性、复杂性、动态性的洞悉和剖析,这样才能使其获得感人的艺术魅力。多维展现作品人物的特性,目的就在于创作出蕴含人性深度又具有艺术魅力的曲艺作品。同时我们也要注意到,对人物人特性的单一性描写也有其自身积极的一面,正是由于它舍弃了人物特性的丰富性和多面性,才使得这种单一的人性给人留下了极其深刻的印象。因此,我们也需要辩证的看待某些曲艺作品中人物特性的一维展现。另外,要避免曲艺作品的创作故意偏离常规范式,不能为了多维展现作品人物的特性而过分追求人性的复杂性以免模糊观众在价值领域的认同。

注释:

①刘再复.罪与文学[M].北京:中信出版社,2011. P258

②抗战题材作品如何适应新时代?人性化草根性讲辩证是方向[N].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4日

③抗战题材作品如何适应新时代?人性化草根性讲辩证是方向[N].中国新闻网2015年9月4日

④刘志.论极端艺术情境[J].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4年04期 P31

⑤卢燕"号脉"中国大片 "冲奥"之路 人性不足编剧匮乏[N],新闻晚报2007年1月13日

⑥冯巍.文艺批评: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文艺理论家仲呈祥访谈[N],文艺报2012年08月24日

参考文献:

[1]荣格,《人、艺术和文学中的精神》[M].北京:华夏出版社,1988.

[2][波]英伽登,《对文学的艺术作品的认识》[M].北京:中国文联出版,1988.

[3]朱狄,《当代西方艺术哲学》[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4][美]马尔赫恩,《当代马克思主义文学批评》[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

[5]刘海燕,《新艺术视角下的人性和战争》[J].解放军艺术学院学报,2015(2):46-49

[6]李世涛,《中国当代文艺理论中的人性、人道主义问题》[J].艺术百家,2010 , 26(1) :34-44

[7]高静娜,《倾听自然的声音—评张虹的创作[J].小说评论,2006 (6) :67-69

[8]恒沙,《当代文艺创作:人性化还是粗鄙化?》[N].人民日报,2005年7月7日

[9]白雪莲、赵金梅,《浅议曲艺作品的艺术特色》[J].大观,2014,23(11):748-750

[10]季承人,《创作出无愧于时代的优秀曲艺作品》[N].绍兴县报(杭州),2016年8月22日

推荐访问:多维 曲艺 特性 展现 人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