介休丹青往略

时间:2023-04-27 09:06: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介休书画略》书影

中国绘画艺术是中华民族传统艺术中起源最早的艺术形式之一。但丹青一事在中国很长的历史时期是仅限于封建士大夫或读书人的专利。因为中国画强调“外师造化,中得心源”,要求“意存笔先,画尽意在”,强调融化万物,创制意境,达到以形写神,形神兼备,气韵生动……可见是用笔写意、写心神。由此说来,介休仅仅县邑,文化教育普及前善画者能成画者也是能屈指数来的……

董重与《介休书画略》

董重(1867—約1935年前后),字琴如,号蜇庐,并自称诗疯子,介休城内胡家园人,著有诗集《蜇庐诗录》《蜇庐诗存》等。民国八年(1919)总编纂民国《介休县志》,民国二十九年(1940)印行。在这期间,他锐意搜求和整理乡土文献,凡邑人著述及书画、金石等,搜罗考订,经多年积累,终于分类编次成书,贯名《介休九略》,包括《诗略》《续诗略》《书画略》《金石略》《著述略》《文略》《族姓略》《道里略》《风俗略》九种,各自成册。前三略曾于1922年由太原晋新书社印行,余均散佚。董重在《介休书画略》后记中写道:“北人不喜标榜,记载恒阙,如介休为甚。”辑成此略“用冀同志,饷我多闻,幸为庚续之助。”“倘并此戋戋者,而犹靳之后死者壹不知其纵横涕洒之奚从也。”由此可见董先生将此看作深心所托之事业,是为乡邦存史之功业。笔者在正文开启之前写如此多文字,是因为每每写到董重这位乡之先贤总不免生出崇敬之情,没有董先生的倾心搜集整理,今天的这篇文字怕也无从写起。

成书于民国十年(1921)的《介休书画略》及庚申(1920)岁尾补订的《介休书画补略》记录了从文彦博到梁裕型介休历代擅书画者275人。从中可以管窥宋以后,尤其是清末民初以来介休书画的一些情况。在这里拣选善丹青者写来。

宋至明风影

《略》中所录第二人即马天来,旧版《介休县志》及《介休市志》都有马天来的传略,但其生活的年代都写作“北宋”。续修《介休市志》时,冀成武先生送来《马天来新考》,十分珍贵,史志办经过整理,在新编《介休市志》中重新书写了“马天来传略”。全文如下:

马天来(1172—1232),字云章,又称元章,介休人。金卫绍王至宁元年(1213)黄裳榜进士,金代画家、雕塑家。其弟马云卿、马云汉亦为同时代画家。博学多能,画入神品,善画竹石,潇洒可喜,元好问称“百年以来无出其右者”,《佩文斋书画谱》列入画家传。李纯甫则言“天下辩士有三”,即王渥、马天来和李纯甫。善为诗,出卢仝、马异之外。家境贫寒,治学不辍,曾在太学读书19年,贫苦之极,人不能堪,而他却谈笑自若。金卫绍王大安元年(1209),调颍州司侯、灵壁簿,后召为国史院编修官。开兴元年(1232)卒于京师。刘绍先赠以诗曰:“波澜口颊谈元觖,土木形骸与世违。畴昔麻鞋见天子,只今道服胜朝衣。”是对马天来性格和生活的真实写照。著有《马编修集》。

《略》中自马天来后一刀切至万历间的董承业,殆无金元时期,《补》中金二人,元一人,也殊少。金、元时期文字记述的短缺也是国内史学界普遍存在的,介休概莫能外吧。

《略》《补》中明朝的记录不多。“董承业……,子尔容,字淑慎,号有章,明贡生,善书画,工篆法。”

“郭海,字东之,乡邦碑版甚夥,《龙泉观碑》,‘嘉靖元年壬午季秋镌’者,即所书也,尝摹唐吴道子绘郭有道先生遗像于石。”按其跋语,该线刻郭泰像的蓝本原为唐代大画师吴道子所绘。郭海摹刻在嘉靖年间,民国九年(1920)又重新立石。

“温徽,字世美,官晋府司仪,性好施与,娴弹弓,值流贼寇城,发三弹,中三贼之目,贼骇去。善琴棋书画,写竹尤工,时人比之夏太常。”

清至民国镂影

《略》《补》清代的记录是完善的。对于其中的一些人物,这些年也有新的发现和考证,所以这一时期的人物资料比较丰富。

宋廷魁画像

宋廷魁(1710—?),字其英,号竹溪,别署竹溪居士,竹溪山人,了翁。介休张良村人,乾隆年间诗人,书画家、戏剧家。作品有《竹溪诗文集》《雪籁集》《鹤鸣集》。戏剧文学作品二十四折传奇剧《介山记》,写介之推的故事。《介山记》仅乾隆年间就有多种刻本行世,为当时名家所推崇。有清一代直至民国唱响全国,盛行不衰。笔者曾认真看过冀成武先生标点整理的《介山记》,唱词优美之极,场景设计跌宕起伏。时至今日仍然有人在做《介山记》的课题研究。

宋廷魁书法也很有名,当时北京瀛台石刻有他的书法。在洪山源神庙有其刻匾一块,上书“卧云”二字。他擅长绘画,宗法于元代画家黄公望,气势雄秀挺拔。特别精于画竹,介休源神庙壁上,曾有过他的竹画。

宋廷魁条目下:“张荆山,字抑庵,精篆刻……兼工画水墨山水,几人云林之笔……宋大儒,孝子,如隐子,能诗喜书,尤工指画,士大夫多重之。龙凤村冀文贤,字士宜,贡生,工书法,尤能画山水。”

《略》《补》中所含的书画以外的东西还非常多,其于孟培桂条目下记介休一时盛事,丹青妙手各以其能点缀文苑:

孟培桂,字香斋,号一笑老人,头号善画芦雁,有边绶民笔意;石如泌,画鹤鹆;张亨泰画菊;梁淑,字载南,号云谷道人,画螃蟹,各擅胜场。许荫桓,画松,沈郁雄奇;穆锡琏,画蔬菜,向背分明,生机洋溢;田村乔云苓,字松轩,官兴山县知县,彦凤公子幼随官黔中,平生足迹,未尝返里门,官湖南永州府知府,天才超逸,精绘事,纯以神行,意在笔先,寥寥数笔,神理超然。晚年侨寓海上,卖画自给,夷舶争出银饼以购之。孟雁、许松多有藏者。张菊,近日赏鉴家刮目。郭维翰《鸿爪集》《云谷道人传》“道人崖岸高峻,乡人迂而远焉,即其画亦鲜知重者。河东范七青藜得画数幅,谭方伯见之,以重价购一幅去,由是人始珍之,称‘梁螃蟹’云”。岳处叟藏松轩“抱琴访友图”……

绵上四山人之一的茹纶常之孙树滋,“字兰齐,绘做虫小物生动多姿”。鲁习云之孙“炽昌,字申甫,号酉山,年十二,毕五经,有神童之美,及长,工篆隶,画山水极苍劲”。“李登瀛,尤善画兰”,其兄“树瀛,工花卉仕女”。“张宗海,字两帆,诸生。精绘画事,尤工山水,秀润处张抉古人蕃离。弟宗伊,字仰之,渚生,山水有师法,尤工花卉。李守愚,字东樵,咸丰辛亥顺天府举人,甘肃平凉府知府,工书,善画梅。大靳王临元,工画山水。李家騋,兼工画羽毛花卉”。“曹子勤,字祗甫,太谷县教谕,工诗古文,兼工词曲,善行草,写梅花山水不落恒溪。尤善画鬼,有罗山人之风”。

《略》中有几页专写女子绘事。“任友凤,字俪辉,沙堡曹阜如室,只甫,广文之母,画得恽冰法,渲染有秀色。写虫草梅兰、娟秀超逸,神似南楼老人。有百蝶图长卷。刘兰意,张兰镇马鉁室,写意折枝花卉艳逸多姿。何香云,善花卉。”任友凤是曹子勤之母,母子都侍丹青,当时应是一段佳话吧。

“丁石心,字火珠,号雪石,又曰卧云梦者。乾嘉时,侨寓吾邑,学问淹雅,兼通禅理。诗文古奥。书从二王中行以变化,类太原傅隐君。画品极高,绝无烟火气。喜画梅,题曰‘梅山人’”。丁石心是个谜,《略》中“或云吴门逋客,有谓辇下逃官者,固自称半林子,于是又疑为李姓。名流侨寓,代不在人,不胜备登也……特志之以光斯编。”

岳宝树《猫嬉图》

岳宝树幼年失怙,他学业奋进,光绪二十八年(1902)中举,挨到宣统庚戍(1910),出补山东文登县令,到任不足一年,辛亥革命爆发,失官归里。长子念深可能惊吓过度,回到家就死了(民国二年十一月)。宝树徒有才情,却生不逢时,社会的变革动荡给他造成很大的心灵冲击,所以反复书写《渔洋秋柳》赠前清遗老,以期心灵共鸣。晋宝斋拍卖的《猫嬉图》更真切地反映了其时他的心境。

杨竹民画作

逐影于现代

杨竹民(1916—1990),介休人,原名作民,别署作铭,因喜竹,遂以竹民行。1934年秋18岁时考入北平京华美术学院国画系,师从周怀民等京城名家,“主攻山水,学清初诸家之长,兼写意花卉,旁及书法、篆刻、文字之学,并研究中国画论。”学业未完成,因母病提前肆业返乡。1937年前后,流亡至重庆南岸。为谋生,当过教师,做过职员(民国警察局文职)。后以卖画、刻印为生。曾用较长时间深入研习篆刻,继承传统,自成一格,慕名求印者众。二十世纪四十年代曾为在渝的“伍豪”(注:周恩来笔名)先生刻印一方。1948年在重庆举办首次个人画展。

1951年3月在北京《新建设》第3卷第6期发表了《中国山水画的发展和成就——和徐悲鸿先生商榷》一文,徐悲鸿有《答杨竹民先生》,就中国山水画的传承与写实进行了研讨。涉及写意与写实、传统与引进的辩论,被收入《徐悲鸿艺术文集》《徐悲鸿谈艺录》《徐悲鸿论艺》《徐悲鸿文集》,常被研究徐悲鸿艺术观点的各种论著引用。

二十世纪五十年代被打为右派,“文革”因旧时从业经历又被打为反革命,至七十年代末平反后,才得以继续从事艺术活动。与分别40多年的张颔恢复联系时感慨道:“屡遭世变,历经危难。……以幸存之身,猶能勉强从事于艺……”他与书画同仁成立了“涂山书画社”,任副社长。1984年作品墨竹被中国美术馆收藏,被誉为“西南一枝竹”。

现在介休保存下来的资料是源于1983年,县志办的托请——画郭林宗像。对于家乡的邀约,先生是很重视的,请重庆著名的人物画家蔡岚画像、重庆著名书法篆刻家黄笑芸题岢,先生自己则用隶书题写了清代刘逢源《郭泰》诗,这三人就是涂山书画社的主要创始人。被称为“涂山三杰”的合作,应该也是少有的作品。对于这次为家乡先贤画像结果,先生并不满意,认为画像有庙堂之气,与郭林宗之精神气质似有未合。而所题也觉欠妥,以蔡邕之赞词为佳,只因手头无此碑文,以后还想请人再画。此画现藏介休史志办。

1984年,先生选一幅《墨竹》赠张颔,2011年张颔为老师的这幅画题了“吉光片羽”四字,2014年12月晋宝斋“作庐风华——张颔学术艺文展”“笔墨交游”部分,精选名人字画有此。

介休文化馆1985年元旦举行书画展,邀请范围是山西籍名家,包括董寿平。作为介休籍的杨竹民自然也在邀请之列。先生画了墨竹一幅,写了行书一条寄来。可惜现已不得见。

张颔(1920—2017),原名张连捷,号作庐,介休城内人。是继“三贤”之后介休声名最响的人。高小文化,当代著名古文字学家、考古学家,享受国家特殊津贴。1937年到湖北樊城学徒。194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并以交叉党员身份加入民盟。抗战胜利后,先后担任太原青年导报总编、《工作与学习》杂志主编,其问发表《屈原诗传》。1958年任中国科学院山西分院考古所所长、文物工作委员会副主任。1979年中国考古学会成立,为发起人之一,并任理事,又兼中国钱币学会理事。

张颔画作

郭泰刻像石

杨竹民画作

几十年来,凭着“苦功夫”“硬功夫”不仅在古文字研究、考古研究方面为世所称道,而且在天文、地理、文史等方面均有精深的研究。先后出版《侯马盟书》《古币文编》《张颔学术文集》等论著。其传记载入英国剑桥世界名人录。1981年被评为山西省劳动模范。2005年,作为古文字学领军人物,受到中央电视台《大家》栏目组采访并播出,2010年韩石山著作《张颔传》出版。

张颔

张颔先生自谐日“爱写毛笔字”,我们见到的他的篆书、楷书作品甚多,他的古籀自是有一种高古浑厚、卓然不凡的风貌,但先生从不称自己是书法家。他的小画也不少,典型的文人画,多是抒胸臆之作。如《青灯》,有孤灯相伴的寂冷,更有高峻的人生理想在里面。先生是智者,不仅言语幽默,所见书作小画也多诙谐之作,如“二眼图”,绘一乱发之猫头鹰,睁一只眼,闭一只眼,所喻不言自明。94岁仍作《见背图》,老猫蹲坐的背影悠闲,脖颈上尚系一红绸带。他给三子崇宁画过一幅《恬谈图》,仅一壶一盆,一花一叶,看着极其寂静,也是先生心灵的烛照吧。张颔先生是真正的大家,诗、书、画皆见品格,有专门的书作写先生,在这不赘述了。

翘思慕远人,音尘绝,辑小文以记之,算是为介休美术庚续填薪。

推荐访问:介休 丹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