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论高中语文古代戏剧教学

时间:2023-04-27 08:36:03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 要:戏剧文体以其独特的魅力令无数语文学习者为之倾倒,本文意在分析中国古代戏剧的教材地位,重点提出戏剧文体在教材中比例占有不足、与其它文体讲授侧重点相混淆等问题,并以《窦娥冤》为例说明戏剧教学方法,使学生以戏剧为媒介理解中国古代的社会现实和人文精神,体会戏剧文体兼文学性和视觉表现力于一体的文学特色。

关键词:教材分析 戏剧教学

阅读、欣赏优秀的剧本是一种美好的文学熏陶和享受。古代戏剧作品中所体现的曲词和说白相结合的表演形式具有独特的艺术趣味。通过品味剧本中人物内心情感来欣赏曲词之美,能够更加深入的领略到古代戏曲迷人的艺术魅力。

一、中国古代戏剧的教材地位作用分析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提出要“在阅读鉴赏中了解戏剧的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1]并在2017版《课程标准》中增设“中国传统文化经典研习”的学习任务群,旨在引导学生选择中国文化史上不同时期、不同类型的代表作进行精读,体会其精神内涵、审美追求和文化价值。[2]针对中国古代优秀戏剧的学习,则更应着重体会其中蕴含的中华民族精神。

基于我国古代文学抒情传统发端早、成就高的特质,直至元代,我国的叙事文学才呈现出一派兴盛的局面,是故文坛正宗、长于抒情的诗词等体裁之名篇数目远超过戏剧。通过对古诗词长期的系统性学习,学生对抒情文体颇为熟稔。加之古代戏曲的形制较为复杂,学生接触戏剧的机会日渐减少,传统戏剧教学可谓难矣。但戏剧艺术作为我国文化史上一颗后起明星,以元曲四大家为代表的剧作家为中国乃至世界戏剧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其表达艺术、精神内涵亦不容忽视。

二、中国古代戏剧的教学现状分析

1.戏剧在教材中占比不足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必修4第一单元以戏剧为主要学习内容,分别节选了中国古代戏曲名作《窦娥冤》、中国现代话剧扛鼎之作《雷雨》和文艺复兴杰出戏剧《哈姆雷特》来使学生纵观古今、横贯中西的综合体味戏剧艺术之美。但仅通过三篇文章的学习来增强戏剧文学体裁的阅读鉴赏力难度颇高。教师在常规教学中往往只能使学生对戏剧基本特征及主要表现手法获得部分概念化认知,很难达到“鉴赏”的高度。且设计重心仅仅围绕戏剧人物的“性格与冲突”来展开,易忽视对戏剧文体形式、手法等相关教学。

2.古代戏剧作为传统文学题材的关注度不足

钱钟书先生在《谈中国诗》中认为中国人缺乏所谓“史诗头脑”,中国最好的戏剧,产生远在最完美的抒情诗以后。纯粹的抒情诗的精髓和峰极,在中国诗里出现的异常之早。[3]正是基于我国源远流长的抒情文学传统,才更凸显我国以戏剧为代表的叙事文学发展脉络之曲折与语文学习者对其重视之不足。直至金末元初,许多文人积极参与剧本的创作,才使这种叙事性的文学体裁臻于成熟并作为一门独立的艺术脱颖而出。据统计现存剧本明目中,杂剧有五百三十多种,南戏有二百一十多种。[4]由此观之,无论是中国曲艺还是戏剧艺术所获得的成就绝不在诗歌之下。

3.对戏剧文体叙事独特性的忽视

由于谈及戏剧文体教学的相关课堂分析和教学研究篇目较少,是故许多教师存在将戏剧教学与小说教学相混淆、难以把握戏剧文本分析和表演艺术功能之间的平衡关系等问题,导致中国传统戏剧教学文体针对性的缺失。很多教师对选文的理解不够全面,对传统戏剧理论知识缺乏相应的了解,对戏剧基本特征和的忽视,使教学设计流程思路模糊,甚至变为单纯套用小说教学的流程。對于不同时期和形态的戏剧采用一以贯之的教学模式,导致戏剧与小说教学流程别无二致,忽视了学生对戏剧理论和戏剧的表演形态的学习和鉴赏需求。与小说相比,戏剧中的人物、情节和环境的展现并不明晰连贯。戏剧人物形象的展现,主要依靠人物行为动作和角色自身独白、角色间对话来体现,并适当加入心态、声调和口吻提示。故事情节走向往往暗藏在人物语言之中,而细节往往依靠语气和人物动作提示来展现。除此之外,戏剧难以做到小说文本中细致的场面布局,仅能够对布景要求做出必要提示,是故环境的渲染铺垫效果、对形象素质的作用大大折扣,这就要求学生极为细致地阅读剧本,充分运用联想、想像等思维自行构建故事形象层,对潜文本充分捕捉归纳。

综合教材编排和戏剧教学操作来看,中国古代戏剧教学研究尚处在边缘位置,需要教师在教学设计上有所关注,避免模式化、简单化问题的出现。

三、中国古代戏剧教学设计探索

以《窦娥冤》教学为例,本篇课文是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教材中收录的唯一一篇中国古典杂剧。本课的教学目的在于把握主人公形象,并体味关汉卿“本色当行”的语言风格,理解剧作的超现实主义的情节安排,感受剧本揭露的封建社会吏治腐败、昏官草菅人命的黑暗现实。

本节选段落以窦娥之死为中心展开,教师应带领学生紧紧围绕窦娥屈招前后的语言来分析窦娥的悲剧特质,把握其思想变化之历程。最初窦娥受封建神权影响坚信天地能惩恶扬善,但良善衔冤、昭雪无门的社会现实迫使她指天骂地,其态度转变本质上是对封建神权统治的强烈控诉和根本否定,反映出强烈的觉醒意识与反抗精神。

《窦娥冤》作为一部优秀古典悲剧,其人物塑造鲜活立体性突出。教师需引导学生关注细节,分析窦娥性格前后的“变”与“不变”。在回归文本的同时应插入相关影视资料或加入细节到位的表演,利于学生直观地体会窦娥之怨,在充满着奇异的浪漫色彩的叙事中,感受戏剧震撼人心的艺术力量。

在教学中要注意将文本与角色表演等形式相结合,但要注意把人物具体的语言和神态落实到位,从而凸现人物形象特质,否则热闹有余,品味不足会影响到对人物形象的分析。在讲读人物时尤其注意对文本的多元化阐释,在放归历史背景中主张学生对窦娥悲剧进行多样化、自主性解读,根据作品内容结合现实生活逻辑为戏剧之中的人物和事件进行合理定位。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实验[S].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3.4.8.

[2]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2017年版[G].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8.3.21.

[3]钱钟书.钱钟书散文[G].浙江文艺出版社,1997.

[4]庄一拂.古典戏剧存目汇考[G].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推荐访问:戏剧 高中语文 古代 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