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时间:2023-04-26 18:54:05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陈珍,四川省成都西川中学副校长,中学高级教师。获“成都市特级教师”荣誉称号,被成都市教育局遴选为“成都市未来教育家”培养对象,担任成都市骨干教师培训导师。所撰写的二十多篇论文和课例获得市级及以上奖励或科研成果奖,担任多项课题研究负责人和主研人,并获全国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课题、教育部规划课题“‘少教多学’在中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策略与方法研究”“课题实验优秀校长”称号。

[摘 要]针对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缺乏活力的积弊,从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两方面,结合“少教多学”策略优化运用的实践,阐述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学;少教多学

语文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积弊可谓深矣:重视教材的原生价值,疏于发掘教材的教学价值;重视基础,轻视能力;重视理性,漠视情感;重视工具性,忽略人文性;重视技巧训练,忽视素养提升;重视学生记忆训练,忽视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把课堂还给学生,少教多学,让人文教育思想照亮语文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已是语文人的共识。在此,结合“少教多学”策略的优化运用,谈谈如何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一、精选教学内容,践行大语文教学观

教师应积极践行大语文教学观,精心选择以人为本、文质兼美、富有意义的教学内容,提倡“少教多学”,海量阅读,强化阅读输入和写作输出。

1.挖掘教材价值,少教知识性内容,多关注人文思想

教材所选文章通常文质兼美,教师要深挖教材的内涵与价值。尽可能少教甚至不教课本所呈现的知识性内容,而多挖掘教材中所隐藏的人文思想,帮助提升学生人文素养,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如在学习了《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之后,组织学生开展以《微笑面对生活》为题的演讲活动,不仅让学生学会了精选素材,言之有理、持之有据地表达观点,还有利于帮助学生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为其成长铺就乐观向上的精神底色。教材是一座闪烁着人文教育思想的金矿,只要教师善于挖掘其中所隐含的教学价值,就能起到震撼学生心灵的效果。

2.开设国学课程,少训练技巧,多积累名篇

笔者曾编写《唐宋八大家散文诗歌鉴读》电子版教材,选用《古文观止新编》《论语》《世说新语》中的篇章,开设国学系列课程,并已成为一种文化自觉。笔者从多年的教学实践中总结了“少教多学”文言文的“三读”范式,即读通课文,明晰句读;读懂课文,疏通文意;读熟课文,领会精髓。以诵读为桥梁,架起文本与学生、师生之间、生生之间对话的通道。国学课程的开设,帮助学生达到了积累名篇、开阔眼界、提高文学修养、为未来发展启智奠基、增强文化自信的目的。

3.创新教学形式,少就课讲课,多开展语文活动

借鉴“一体两翼”的大语文教学主张,拓展教和学的领域,为语文教学实践注入有温度的新鲜血液。教师在教学中应及时梳理、展示、评价听说读写的成果,为学生提供表现自我的舞台,体验阅读输入和创作输出的快乐。如在戏剧单元教学中开设“戏剧文学赏析入门”“课本剧改编技巧及导、编、演实践”等语文活动,既丰富了课堂内容,提高了读写结合、编演一体的综合能力,又激发了学生的创作欲望,给学习生活带来了欢笑和亮色。

4.自编选修教材,少做习题,多读名著

如笔者曾主编了选修教材《名家名作赏读》,先后开设了“名家名作赏读”“新闻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小记者训练营”“文学作品的阅读与写作——小作家训练营”等选修课。教师多一些指导点拨,少一些详讲解析,将读写的自主权还给学生,学生则在自读、创作、分享、评价、小结的过程中收获颇丰。通过问卷调查发现,98%的学生认为这样的教学扩大了阅读面,能自由、自主、自得地享受读写的快乐。

正如新教材的主编温儒敏所期待的那样:“真正让学生喜欢语文,享受语文激励心智发育的喜悦,同时又为他们一生的发展打好底子”,笔者自编选修教材,目的就是力求为处在“阅读黄金期”的初中生多阅读名家名作、“用我手写我心”打下兴趣与鉴赏的底子。

5.鼓励自选素材,少进行机械记忆,多培养学习能力

课堂上教师唱独角戏的时代早已过去,机械记忆为主的学习方式在新课改的洪流中遭到摒弃。笔者总结了主体性课堂教学的流程,意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的能力,即:激趣导向—学法指导—主动探究—分层训练—自主评价。如“中学生上网利弊谈”的“答记者问”活动,“小记者”们妙问连连,“新闻发言人”则应对自如。在师生角色换位的实践活动中,学生磨砺了口才,澄清了模糊的认识,体会到做“学习的主人”的愉悦,这样的课堂教学往往会收到“一石多鸟”的效果。

二、精心组织课堂,

让人文教育思想照亮课堂

教师应精心组织课堂教学,优化“形散而神不散”的教学结构,少教多学,强化学生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可将广博生动、富有创意的教学内容用三个“巧妙”串起来。

1.巧妙设计导语:少灌输知识,多激趣启思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中指出:“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要,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要则特别强烈。”为此,教师要特别重视引导语。

一是激趣式导语,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起句当如爆竹,骤响易彻。”激趣式的开头,能引发学生思考、想象、表达的兴趣,盘活整堂课。例如《我的叔叔于勒》的导语:“假如菲利普一家没有避开于勒,都认出了对方,故事将如何演绎呢?菲利普夫妇、于勒、姐姐姐夫,甚至船长有何反应呢?假如于勒衣锦还乡,菲利普一家衣冠整齐地到栈桥边迎接富有的于勒,故事又会如何合情合理地发展呢?”问题一出即激起千层浪,起到了课堂自然生成、激活学生创造性思维之效。

二是移情式导语,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如教学曹文轩的作品《孤独之旅》时,就不妨以移情式导语引入:“在成长的过程中,或许有同学品尝到被几代人宠溺呵护的甜蜜,或许有同学感受到生活新鲜奇妙的快乐,或许有同学体验到背起行囊走四方的潇洒恣肆。但有一个十多岁的少年,他从油麻地最厚实的一家忽然一落千丈,不得不辍学,离开家乡,跟随父亲去放鸭。他是谁?他要到哪里去?他感受到成长历程中怎样的滋味?……”这样的导语从学生自身成长体验出发,让学生與主人公离家时的孤独、害怕、迷茫的情感产生共鸣,激起同理心,从而深入地体会人生风雨对于成长的意义。

三是目标式导语,激发学生尝试的欲望。目标式导语能对学习起到导航之效。如《杨修之死》的导语:“翻开《三国演义》英雄好汉的画卷,你会看到足智多谋的诸葛亮,知人善任的刘备,过五关斩六将、千里走单骑的关羽,勇猛粗莽、嫉恶如仇的张飞……在《杨修之死》中,你看到了怎样的杨修和曹操?你的依据何在?你探究到杨修之死的原因了吗?你从杨修之死中获得怎样的启示?读了《杨修之死》,你有阅读《三国演义》整部书的兴趣吗?”目标式导语以问题串的方式,将课堂学习目标和盘托出,点燃学生尝试的愿望。

2.巧妙度过课堂高原期:少呈现既定结论,多进行有效互动

充满生命活力的语文课堂,不会落入“诱供”“逼供”既定结论的窠臼。要预防文本解读过程中的“套板效应”和“结论先行”,让课堂多一些开放与民主的气息,走出“万马齐喑究可哀”的高原期,调动学生挖掘文本的多重意义。

教师交流“下水作文”《孙二娘形象透视录》后,有学生发表了批判性意见:“老师仅仅站在女性的角度评价孙二娘,并为她鸣冤叫屈,带有女权主义的色彩。”教师赞扬了学生不唯书不唯上的勇气和思维的独创性,课堂一下子活起来。之后,师生敞开心扉,进行了平等、开放的交流与对话。以人为本、大胆独创的人文教育思想使课堂大放光彩。

3.巧妙运用教学策略:少进行理性解析,多设计体验活动

一是把音乐、电影对白、模象等引入课堂,创设引人入胜的情境。以《戏剧文学赏析入门》一课为例,为了引导学生理解戏剧文学集中尖锐的矛盾冲突,笔者播放了电影《斯巴达克斯》的精彩对白,学生进入特定情境,理解了克拉苏的阴险意图,并对瓦列尼娅的坚贞不屈表示赞叹。

二是师生同台表演,寓教于乐,激发无限创造力。为了体会个性化语言和动作对塑造人物的作用,师生分角色表演《威尼斯商人》。没有理性抽象的分析,学生却“心有灵犀一点通”,认识到夏洛克的残暴自私、狠毒狡诈,还原了夏洛克充满仇恨和痛苦无奈的复杂心态,折服于鲍西亚的机敏果敢、幽默睿智,为鲍西亚、葛莱西安诺等人淋漓尽致痛打落水狗叫好。师生同台表演,同忧共乐,碰撞出创造的火花,使课堂充满了以人为本、情感浓郁的气息。

三是运用富有张力的语言,激发学生再现和解读作品的兴趣,培养积极健康的情感。为让学生感受中国戏剧文化的魅力,教师激情讲述:“到了元代,关汉卿把中国戏曲发扬光大,他以砸不烂、捶不扁、响当当一颗铜豌豆的硬汉性格写下了著名的《窦娥冤》,直到今天,我们的耳畔似乎还回荡着窦娥那悲愤的呼喊——天啊,你不分好歹何為天?地啊,你不分好歹枉作地!”形象可感、感情色彩强烈、富有张力的语言,可激发学生再现和解读作品的兴趣。

三、结束语

综上所述,教师在语文课堂教学中应不断优化运用“少教多学”策略,充分挖掘教材的教学价值,精选教学内容,精心组织课堂教学,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构建有意义的课堂,强化学生情感意识,培养学生思维的独创性。让人文教育思想照亮课堂教学,让语文课堂充满生命的活力。

(责任编辑 郭向和)

推荐访问:活力 充满 语文课堂 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