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住我们的文化基因

时间:2023-04-26 18:42:04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摘要〕衡阳市戏剧发展现状调查与研究。

〔关键词〕衡阳市戏剧《甲申祭》

一、导语

衡阳,因地处衡山(南岳)之阳而得名,古称“衡州”。

辖5县2市5区,人口800万,面积1.53万平方公里,素为交通枢纽、旅游胜地、工商重镇、历史文化名城,很多年前就被“亚太旅游联合会”和“国际旅行商协会”评为“中国最具吸引力的二十个旅游城市”。

作为湖湘文化的渊薮之地:衡阳古城至少诞生和培育了王船山———我国明末清初伟大的思想家、哲学家,其生于衡阳,讲学、著书、立说并隐居于衡阳,一生著述800多万字,经、史、子、集无所不通,是中国传统文化之集大成者,与西方黑格尔并誉为“东西方哲学史上最耀眼的双子星座”。

同样,作为历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组成部分———戏剧文化,古城衡阳亦有着其他兄弟地、市所不能比拟的极为凝重的戏剧文化积淀。

二、衡阳戏剧艺术发展的渊源与现状

戏剧艺术———综合艺术,又称“第七艺术”;融文学、美术、表演、音乐、舞蹈等多种艺术门类于一炉,以语言、动作、场景、道具、效果等组合为表现手段,通过编剧、导演、演员等诸部门的协同创造,把生活中的矛盾冲突,情感搏击尖锐、强烈、集中地呈现于舞台,使观众感同身受,从而获得具体、生动畅快淋漓的艺术快感。

衡阳,春秋战国属楚,自南梁至清朝,历朝皆设州(郡)于此,先后辖有衡阳、衡山(含今衡东)、清泉(今衡南县)、耒阳、常宁、攸县、酃县、安仁等县,故称衡州。古衡州枕南岳襟湘江,西引蒸水,东控耒河,既为湘南之门户,又是湘北毗邻各省经湖南入两广的通衢要道。因此,进入湘南的物资多在衡阳集散,北来文化传入两广,衡阳亦每领风气之光。

远在南宋,古衡州的百戏歌舞(中国戏曲的雏形)亦已盛行。南宋咸淳十年(公元1274年),文天祥在衡阳,写有《衡州上元记》详细记载了是年正月十五“州民为百戏之舞”的盛况(见《文山先生全集》·卷九)。

明代,南戏盛行。至迟在明嘉靖年间,衡州一带已有戏曲活动。清乾隆刊《衡州府志·古迹》载;“在(耒阳)县治西边,有关夫子祠。嘉靖丙辰(嘉靖三十五年,公元1557年),里人谭仁夜宿其中,醉后唱‘大江东……’,呼‘周仓,拿刀来!’。

迄今,衡阳尚拥有专业艺术表演团体十一个,辖区七个县(市)每地一个:分别为衡阳县花鼓戏剧团、衡南县花鼓戏剧团、衡山县花鼓戏剧团、衡东县花鼓戏剧团、祁东县祁剧团、常宁市歌舞剧团、耒阳市艺术团;市直四个:分别为衡阳市湘剧团、衡阳市祁剧团、衡阳市花鼓戏剧团、衡阳市歌舞剧团。

上世纪末砍剧团成风。2008年第4期《半月谈内部版》调查:上世纪50年代我国曾有地方戏曲剧种360多个,到了今天,全国仅有约60到80个剧种生存状态尚好以外,其他多数剧种已实际消亡或濒临消亡,如山西省到上世纪80年代尚有地方戏曲剧种52个,现在仅剩28个;安徽省从建国初的27个锐减至目前的7个,其中的庐剧曾有27个剧团,现在只剩下2个。中国艺术研究院院长王文章更直接,言:有文字记载和演出活动的中国戏曲剧种,上个世纪50年代统计时有368个,到了2005年,这一数字成了267个。

衡阳当然也砍了一些剧团,譬如原有的衡阳市京剧团、耒阳市越剧团、祁东县歌舞剧团等,都已不复存在,但现今至少还保留了一县(市)一个剧团的建制。或许,这其中带有某种偶然,但这种偶然不也昭示着某种不可逆转的、执拗的必然?至少,在我省十数个地(市)中,这是独有的(每地一剧团建制。);并且,市直所辖四个剧团拥有先后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剧团、剧种达三个之多:衡阳湘剧、祁剧、衡州花鼓戏等,这在全省地、市当中更加是难能之可贵的。

剧团尚存,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剧团、剧种不少———很难断定这究竟是“幸”或是其他?是“财富”还是“包袱”?但我们仍然要由衷地感谢保住了一县(市)一剧团建制的时任衡阳市文化部门的领导,感谢为剧团成功申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的时任衡阳市湘剧团团长洪载辉先生、时任衡阳市祁剧团团长廖大珠先生(已作古,盛年早逝)、时任衡阳市花鼓剧团团长刘少文先生。尤其是洪载辉先生,当年,他获取信息之后,“钻山打洞”一般,顶住各方压力,克服种种困难,以最快的速度,最佳的功效,一步到位,申报成功,开创了衡阳“非物质文化遗产”申报工作之先河。

1、衡阳湘剧

2004年首批入选“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

代表性传承人谭东波(国家二级作曲已退休)

夏传进(国家二级演员)

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剧团成立于1950年10月,最早称“衡阳统一湘剧团”,1958年定名为“衡阳市湘剧团”,2004年入选首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名录”单位,2012年5月转企改制名为“衡阳湘剧艺术有限责任公司”。

现在编在职78人(高级职称4人,中级职称22人。),退休人员41人。

“衡阳湘剧”———名为“湘剧”,其实与湖南的“湘剧”没有太多渊源,现在的称谓只是历史留下的一个符号,如同早年,民间称其为“衡州班子”或“衡州大戏班子”,亦称“衡阳汉调”———最准确的称谓应为中国“昆曲”———湖南省昆曲剧院(或称“湘昆剧院”)。

受联合国保护的中国“昆曲”六个院团,江苏两个,浙江两个,北京一个,湖南也有一个,即“湖南湘昆剧院”———殊不知,此乃“衡阳湘剧”的分支所系,说得不客气,算来它是属“衡阳湘剧”的孙一辈了。湖南省文化部门领导早在上世纪七十年代初,便数次来衡,要把“湖南昆剧院”的招牌挂与“衡阳湘剧”,遗憾,鉴于种种非艺术原因,计划未能成行,遗憾之至!!

“衡阳湘剧”的精髓就是“昆曲”。

四百多年前,明天启七年(公元1579年)雅而又雅的昆曲吴音,随着明神宗第七子桂端王朱瀛就藩衡州,来到湖湘,来到湘南,来到乡村田野的广袤大地,嗣后,衍生成湖南一地方大剧种———“衡阳湘剧”,一驻就是数百年。

推荐访问:基因 留住 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