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志愿服务,回应新时代发展需求

时间:2023-04-26 14:00:08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经过长期努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了新时代,这是我国发展新的历史方位。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新时代的民生诉求已不仅满足于吃饭、穿衣问题,而是全面提升生活质量。与此同时,公众志愿服务参与度也在全面提升——从简单的奉献爱心,到与实现个体社会价值的专业化、智能型志愿服务,共同推动社会创新。

作为志愿服务的“升级版”和发展趋势之一,专业志愿服务已经走入人们视野。从2008年“中国志愿者元年”起,中国大陆开始有企业员工为公益组织提供专业志愿服务。2010年全球商业社会责任联盟(BSR)在中国开展“慈源”项目,通过支持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开展“发展中国专业志愿服务”项目,将国际专业志愿服务模式引入中国,培育和促进专业志愿服务市场。

2017年12月1日,《志愿服务条例》开始实施,明确提出“国家鼓励和支持国家机关、企业事业单位、人民团体、社会组织等成立志愿服务队伍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鼓励和支持具备专业知识、技能的志愿者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同时对专业志愿服务和志愿者专业资格也提出了进一步要求,“开展专业志愿服务活动,应当执行国家或者行业组织制定的标准和规程。法律、行政法规对开展志愿服务活动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志愿者应当依法取得相应的资格。”处在初级阶段的中国专业志愿服务,空间广阔,未来可期。

专业志愿服务的意义

专业志愿服务,是由专业人士或专业团体自愿、无偿为社会公益所提供的具有职业或行业标准和规程的专业服务。其服务对象一般为公益性社会组织、社区和弱势群体,以及针对特定社会问题的公益项目和活动。专业志愿服务更加精准聚焦社会问题和注重目标导向,运用专业技能和系统化解决方案,提升志愿服务成效及其社会影响力。

专业志愿者是来自企业、高校、专业服务组织等各领域具有某方面专业技能的志愿者,以个人或团队的形式,在专业机构的指导和帮助下,为具有某方面需求的公益组织、弱势群体或公益活动提供无偿的专业技术服务。

专业志愿服务打破阶层,让不同的人跨界、跨部门、跨地区和跨阶层地共事,鼓励知识工作者积极而有序地参与社会治理,促进社会融合与包容性发展。专业志愿服务瞄准社会问题,其社会价值是解决社会治理与发展问题,促进社会变革,放大和实现个体的专业价值,激发人类社会的共建共融与共享机制。

专业志愿服务源于个人内心深处的社会使命,通过公益机构、企业、政府等不同的组织形式连接,最终实现了提升社会效率、解决社会问题等美好社会的目标。从另一角度来说,专业志愿服务的价值可以通过微观个人、中观组织和宏观社会三个层面进行阐述。

在中国,具有专业技术资格证书和职业技能的在职、离职和退休人员以及在校大学生,共計约有4亿人,这个庞大的专业人力资源,将是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有生力量。目前我国每年约有1亿名志愿者参与志愿服务,其中绝大多数参与非正式、或者以个人做好事方式从事志愿服务。据《中国专业志愿服务发展报告(2018)》显示,在2017年约有1400多万名活跃志愿者,通过公益组织参与了专业志愿服务,他们为社会提供服务时间约4亿多小时,相当于为社会部门提供近22万名全职专业人员无偿服务一年,贡献公平市场服务价值约650亿元。专业志愿服务不仅促进了社会公平和个人发展,回应了新时代下人民对美好生活追求的期盼,也对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与可持续发展贡献了独特的价值。

在微观的个体层面,专业志愿服务具有提升个体效能的价值。将专业志愿服务与应用型人才培养相结合,有利于促进专业人员社会责任意识和应用能力的培养,是专业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方式。其中,专业志愿服务为专业人士提供价值最大化的志愿服务机会。如果是从事基础志愿服务,直接面对需要帮助的弱势群体,他们需求可能很分散、志愿者又没有经过专门的社会服务相关训练,无法很好地发挥作用。如果是从事专业志愿服务,所需技能都是志愿者在工作中已经较好掌握的专业技能,可以更好地发挥志愿者的价值和提升公民意识。公民意识是指公民通过个人的权力和义务关系、合理、积极参与国家和社会事务,从而明确和加深自己在国家和社会中的自我认识,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人们认识每个人必须参与到社会服务中来整个社会才能有机的结合起来。同时,参与志愿服务可以让人们认识到解决某些社会问题(如环保、扶贫、公平)的紧迫性,从而鼓励他们身体力行的参与到社会进步和发展进程中来。

从中观视角的组织层面来看,帮助公益组织可以提升组织的专业能力,是目前“性价比”最高的志愿服务方式。比如法律咨询、管理咨询、IT支持等专业服务,通常要在市场上支付较高价格才能获得。而提供专业志愿服务,可使公益组织得以免费或以较低费用实现专业运作,并且志愿者还可以带来背后的公司捐赠、人脉资源等更多资源,从而实现志愿者个人和公益组织双方的价值最大化。通过专业志愿服务,一方面可以提升公益组织在某一方面的机构能力,另一方面公益组织的员工也可在共同工作过程中耳濡目染学习到专业人士的职业精神和职业素养。对于提供服务的企业而言,员工通过公益组织服务,可以切实体会到社会基层人员的实际需求,在干中学,学中干,将这种需求应用到日后的产品设计等工作领域,从而为社会创造价值,同时这对企业来说也是很好的实践培训机会,大大降低了培训成本。员工在服务过程中,自身价值得到升华的同时,工作满意度也在提高,无形之中推广和提升了企业品牌价值。

从宏观的社会层面上讲,专业志愿服务优化了政府、企业与社会组织之间的分工协作,为社会培育了合格公民。公益组织是社会问题的集中反映,通过与公益组织长期深度接触,志愿者可以全面了解公益行业的状况并对该组织所致力于解决的社会问题形成更深入的认识。对提升志愿者的社会视野、责任心和民主意识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同时,专业志愿服务通过弥合不同部门之间的缝隙,提高了社会成员的社会化水平。社会化水平是指能够使人们更好的融入社会的方式和技能。志愿服务工作提供了一种替代培训场所,让志愿者个人和组织都能发挥更大功效。

专业志愿服务发展趋势

专业志愿服务作为从传统志愿服务迭代而来的新范式,近10年来呈现出加速发展的趋势。根据北京惠泽人公益发展中心所开展的中国志愿服务指数调研,在有数据可考的近五年,中国专业志愿服务人数从不足 10%提升到 2017 年的 27%,突显其快速增长的发展态势,同时也显示出志愿服务所涉及的多个维度都体现出专业性的提升或专业性所推动的发展。

专业志愿服务的数据网络共享平台将迎来新的发展机遇。通过网络共享平台可以解决专业技术人才与志愿者的参与、招募和培训难题。随着更多专业人士和企业的融入,志愿服务的内容和领域将更加丰富庞杂。而大数据技术在我国已经发展成熟,技术环境为专业志愿服务建立数据库提供了便利条件。通过建立科学数据庫,搭建网络共享平台,可以实现专业志愿服务模式的规范化,方便不同基础的服务人员互动学习,从而加速推进专业志愿服务在全社会范围的扩散和传播。

专业志愿服务的不同模式将在总结提炼和高效传播中升级迭代。我国专业志愿服务已经实现了从无到有,即0到1 的突破,并且积累了不同服务内容的经验,目前形成了个人模式、企业模式和公益中介机构等三种基本发展模式,服务类型分为事务性和支持性两大类别。下一步,专业志愿服务将在专业性、规范性和成长性和可复制性等方面进行模式提炼与服务升级,并在全国范围内进行扩散传播,形成推动社会进步新的领导力。

专业志愿服务将推动公益行业生态系统的能力与元素建设。公益机构的工作就是广泛传播自己的公益使命,并且能够将公益活动和项目精准传播给目标群体、完成筹款,业务范围包括传播、筹款、人力资源、项目实施等。当专业志愿者融入该领域,包括各类非营利组织、社会企业、青年社会创新团体、企业CSR、学生社团及个人等,将大大推动公益行业的生态系统重构。其中包括,降低沟通成本,精准传播,提高效率和效能,并持续积累数据轨迹,最广泛建立和维护共同价值利益相关方群体。

企业的参与程度较高可以促进专业志愿服务大规模快速的发展。企业、公益机构、专业志愿者个人作为专业志愿服务发展的主要力量,尽管在目前的中国开展专业志愿服务的企业数量较少,而且以跨国企业为主,IT类的企业对于专业志愿服务的支持更大。但企业开展的专业志愿服务效果比较显著,成果比较突出,像惠普、埃森哲、IBM、阿里巴巴、Intel、普华永道、爱立信、甲骨文等企业都逐渐发展出自身的专业志愿服务特色,已经成为中国专业志愿服务的领军者。

专业志愿服务将有力推动中国志愿服务“走出去”,助力中国“一带一路”民心相通,实践全球公民责任,从而促进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SDGs)实现与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作为一个有效解决公益组织发展问题的志愿服务形式,专业志愿服务本身就具有较大的价值。只有能够吸引专业志愿者通过理性、有序地助力公益慈善机构,只有当专业志愿服务的程序规范、效果经得起考验,只有服务的社会价值可能量化体现并纳入到国民经济统计体系,才能实现专业志愿服务真正的社会价值。这些既有持续的学习能力、又具有开放的思维模式,同时在某一领域取得一定成就的、具有独特的观察问题视角的专业精英人士,能够更多地参与专业志愿服务之时,也正是我国专业志愿事业发展提升之际。

我们乐见一个人人乐意专业志愿服务的美好社会。

推荐访问:新时代 志愿服务 回应 需求 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