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太侔:鲜为人知的两任山东大学校长

时间:2023-04-25 12:12:02 公文范文 来源:网友投稿

1968年4月的一个深夜,青岛前海,栈桥。一个孤独的身影,被昏暗的灯光拉得越来越长,他缓缓地向栈桥深处走去,凭栏沉思片刻。最后,他纵身一跃,跳向大海。他以生命的尊严,洗掉了那个动乱时代强加在他身上的污垢。他生前沉默寡言,没有留下什么著作,他死后无限寂寞,永沉历史的暗流之中。他是历史的失语者,也是历史的遗忘者。

他就是两次出任山东大学校长的赵太侔,一位为山大发展作出贡献的教育家,一个含冤去世的戏剧家。

聊城傅斯年、菏泽何思源、蓬莱杨振声、益都(青州)赵太侔,这是“五四”运动前后毕业于北京大学的山东籍知名学者。和前三者相比,益都赵太侔的人生道路和历史境遇,鲜为人知。

赵太侔和俞珊,这对离异的夫妇生命都终止于1968年。他们的死亡,都和赵太侔昔日的学生李云鹤有关。1968年,已经成为江青的李云鹤,在那个特殊的年代里呼风唤雨。

赵太侔的早年经历

赵太侔(1889—1968)原名赵海秋,后改名赵畸,字太侔。《庄子》有言:“畸人者,畸于人而侔于天。”

赵太侔17岁时考入烟台实益学馆,秘密加入同盟会。1909年,济南陆军学堂招考第五期学生,赵太侔和同盟会的同志相约报考。1911年武昌首义,赵太侔和一部分同学参加了山东独立运动,因与驻军缺乏联系,独立失败,就和一部分同志退入商埠另行起义。不久,机关被破获,同盟会同志刘季沾被捕死难,赵太侔和另一同学逃到烟台,参加了那里的革命军。

赵太侔早年参加同盟会的经历鲜为人知,他的好友梁实秋写道:“他写得一笔行书,绵密有致,据一多告我,太侔本是一个衷肠热烈的人,年轻的时候曾经参加革命,掷过炸弹,以后变得韬光养晦沉默寡言了。我曾以此事相询,他只是笑而不答。”

1914年,赵太侔考入北京大学文科英文学门。在北大,赵太侔读到一些无政府主义的刊物,“觉得很合胃口”。赵太侔接受无政府主义思想,是因为“看到袁世凯的叛变以及各派系间的倾轧,觉得政治是污浊的,它的本质就是罪恶”。1917年,赵太侔毕业后回济南,在省立第一中学任英语教员。1919年1月,美洲一部分信仰无政府主义的华侨工人想办个刊物,约赵太侔去任编辑。赵太侔到了加拿大,但刊物没有办成,后来他去到美国,才在纽约出版了《劳动潮》周刊。周刊出版四期后停刊,赵太侔半工半读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院。最初,赵太侔在哥大心理学系,后转入英国文学系。

梁实秋在《谈闻一多》一文中,曾多次提及赵太侔:“常往来的朋友们如张禹九(张嘉铸)、赵太侔、熊佛西等都是长发披头,常常都是睡到日上三竿方才起床。”梁实秋说,他们过的是波西米亚的生活,散漫,但并不偷懒,忙得不可开交。在梁实秋的印象中,“赵太侔是一个整天不说话的奇人,他在纽约从Norman Geddies学舞台图案……”

1924年中秋节开始,赵太侔和余上沅、熊佛西、闻一多等喜欢戏剧的留美学生,开始排演五幕英文古装剧《杨贵妃》(又名《此恨绵绵》)。1924年12月,赵太侔等人精心准备的《杨贵妃》在纽约公演,大获成功,轰动一时。波士顿一带的中国留学生受了影响,组织演出《琵琶记》。顾毓琇和梁实秋是此剧的策划者,颐毓琇从明代初年高则诚的《琵琶记》中节选出一段,改写成剧本,由梁实秋翻译成英文。梁实秋在剧中饰蔡中郎,谢文秋饰赵五娘,顾毓琇演宰相,冰心演宰相之女,曾昭抡在剧中也扮演了角色。

1925年5月4日,赵太侔与闻一多、余上沅结伴离开纽约,5月14日在美国西岸登船回国。1925年8月至1926年7月,赵太侔在国立艺专任教授,并在北京大学兼任讲师。徐志摩主办《晨报》副刊后,曾约请赵太侔、余上沅谈戏剧,闻一多谈文学,萧友梅、赵元任谈西洋音乐。

大革命失败后,赵太侔内心彷徨,1927年9月至12月,在上海闲居。大约在此期间,赵太侔访梁实秋,两人留下一段佳话。梁实秋的文章写道:赵太侔,“寡言笑”的人,一多的老朋友,“他曾到上海来看我,进门一言不发,只是低头吸烟,我也耐住性子不发一言,两人几乎同时抽完同一包烟,他才起身而去”。这段逸闻,让人不禁想起《世说新语》中王子猷雪夜访戴,“吾本乘兴而行,兴尽而返,何必见戴?”赵太侔一言不发,不说就是说,梁实秋感叹,“饶有六朝人的风度”。

赵太侔的另类女弟子李云鹤

1929年,是赵太侔平淡的一年,可是,他晚年的不幸却在这一年埋下了伏笔。在1929年,谁会预料到,一个带有乡下土气的女生李云鹤,40年后会成为在中国政坛呼风唤雨的江青呢?

1928年5月3日“济南惨案”后,山东的党政机关迁移到泰安。赵太侔先在泰安试办“民众剧场”,深受欢迎,后经山东省教育厅厅长何思源邀请赴济南,在原“民众剧场”的基础上,扩建为山东省立实验剧院(实为戏剧专科学校),赵太侔任院长(在此期间兼任济南第一中学校长),教务主任是王泊生。王泊生毕业于北京国立艺专,与其妻吴瑞燕一道毕业后,均留校任教。赵太侔与王泊生、吴瑞燕夫妇有师生之谊。

山东省实验剧院直属山东省教育厅,教授京昆、话剧。学校还聘请上海一批戏剧名家前来授课,有马彦祥、刘念渠、万籁天、孙师毅等,师资力量雄厚,阵容颇为可观。赵太侔还利用自身的资源为剧院聘请洪深、徐志摩、梁实秋等任通讯导师。每逢周末,剧院对外售票,学生们登台演出,演出内容有丁西林和田汉编写的现代话剧及传统京剧。院址在济南贡院墙根,学生宿舍则在济南文庙。

山东实验剧院一共只招收了3名女生,除李云鹤外,还有教务主任王泊生的妹妹王墨琴,另一位叫陈宗娥,3人同住一间宿舍。男同学有魏鹤龄、崔嵬、赵荣琛、王庭树等人。

程派京剧表演艺术家赵荣琛在其自传《粉墨生涯六十年》中,谈到对李云鹤的印象,并对其所学京剧有客观的评价:

算起来,我应称她学姐。这位学姐当时正值妙龄,高挑的身材,细嫩的皮肤,虽不能算十分漂亮,却颇具风度。她在院内没有任职,间或演演戏。我只看过她唱的《玉堂春》,倒还中规中矩,是实授,有孙怡云老夫子在,她的京戏恐是认真学过,不是玩票。最近读到一本书,说江青进入山东实验剧院前,曾参加一个江湖小戏班子四处跑码头,还会拉胡琴,所以说江青对京剧不是“外行”。在话剧《婴儿杀害》中,李云鹤是主角,我是配角,扮演她的情人,不过在台上不见面,我们两人的戏全在幕后。她比我大几岁,在剧院中我们也没什么来往;她在省立剧院没有停留太久就离开了。

山东实验剧院维系的时间不长,有外因,也有内因。王泊生是学话剧的,却极度醉心戏曲,不时粉墨登场。赵太侔对山东实验剧院期望很高,境遇却不太顺利。首先是将帅不和:赵重话剧,王重京剧,各有抱负,难以协调。

其次是1930年爆发蒋冯阎中原大战,晋军一度占领济南,局势混乱,赵太侔遂辞去院长职务,转任青岛大学教授。山东实验剧院宣告结束。

赵荣琛回忆说,山东实验剧院解散后,李云鹤随王泊生的剧团到北平、青岛、烟台等地演出。山东省立剧院开张后,李云鹤也回来了,短暂停留之后,就去了青岛大学,投奔她的恩师赵太侔去了。赵荣琛谈到李云鹤去青岛的原因,认为她跟着王泊生到北平等地唱了一段时期京戏后,大概觉得自己不够“角儿”,京戏这碗饭不好吃,就去青岛谋生路。

1931年春,17岁的李云鹤带着简单的行装,登上了济南去青岛的列车。此时,她已经结束了失败的第一次婚姻,随着胶济铁路的延伸,未来的道路漫长而又充满诱惑……

一天早晨,赵太侔居住的楼下来了一位不速之客。未邀而至的李云鹤,苦苦哀求赵太侔,她想读青岛大学,可是,她没有文凭无法考取。为了给这位出身贫寒、好强上进的学生一个机会,赵太侔向青岛大学校长杨振声说项,为她在图书馆谋取了一个职位,每月30大洋的薪水,允许她上午选听几门功课,下午负责借书,晚上看管阅览室,可以利用工作闲暇复习功课,算作半工半读。

“在青岛,听闻一多的课,名著选读、唐诗,也选读诗歌、小说、戏剧,我写的小说在全班第一……”晚年江青的回忆充满了吹嘘,而在当时,她虽好学而谦逊,内心则是自卑中夹杂着自负。李云鹤在青岛的3年,自认为摸清了知识分子的心理。青岛大学名师云集,李云鹤又在图书馆工作,耳濡目染,眼界开阔了,她已不是当年离开故乡诸城时的那个乡下小丫头。她选修了闻一多先生的“名著选读”、杨振声先生的“写作辅导”,以及沈从文先生的“文学概论”等课。

赵太侔初任山大校长

1931年“九·一八”事变,日军占领东三省。青岛大学师生组成请愿团远赴南京,要求南京国民政府出兵抗日。校长杨振声在受到教育部斥责之后,以“惩之学生爱国锐气受挫,顺之则校纪国法无系”为由,电请辞职。杨振声于1932年9月从校长位上离职,回到北平,并推荐赵太侔继任。杨振声辞职表面上是学潮压力,实际上是为青大教育经费被拖欠所困。几年后,赵太侔也面临同样的问题。

杨振声辞职后,南京国民政府教育部将国立青岛大学改名为国立山东大学,任命赵太侔为校长。赵太侔出任校长之后。在继续坚持杨振声“兼容并包,学术民主”的办学方针的基础上,对学校各方面的建设都提出了自己的思路,并克服种种困难予以实施。

赵太侔有一个小本子,上面记录着各门学科优秀人才的名字,在掌握了情况之后,他会亲自出面聘请,或者托人代请。

1934年秋,物理学家王淦昌从德国留学回来,受聘到山东大学物理系任教。他在山东大学执教两年多,在回忆文章中说:

当时山东大学设在海滨城市青岛,风光秀丽,气候宜人,得天时,占地利。校长赵太侔是留学美国的戏剧文学家,办学热忱,处事稳重,属于学者治校的类型。学校设有由教授组成的校务委员会,讨论决定各项重大兴革和决策,这既发挥了教授治校的作用,又体现了民主管理学校。那时学校规模不大,有文、理、工三个学院七个系,学生也不多,但教师阵容比较齐整。记得文科有张煦、老舍、洪深、游国恩、萧涤非、孙大雨等等著名学者,多是当时学界之彦。理科有黄际遇、任之恭、何增禄、王恒守、郭贻诚、王普、汤腾汉、傅鹰、刘咸、童第周等专家,又都各有所长。工学院虽是新建,也聘有唐风图、尚津、周承估、张闻骏等一批知名教授。这个教师阵容,和全国著名大学相比,实无逊色,可以代表那时山东大学的学术啦平。

1936年,山大学生的抗日救亡运动不断高涨,教育部对赵太侔的指责越来越多,地方政府所划拨的办学经费越来越少。在政治和经济的双重压力之下,赵太侔感到“力不从心”,当年8月辞去国立山东大学校长职务。

赵太侔的未刊自传中谈到他为何辞去山大校长一职:

大学自成立以来,虽号称国立,而经费都由山东省库负担,因此,一切用人行政均需仰地方军阀官僚之鼻息,在办理上极受牵制,稍不如意即以停发经费相胁迫。前任校长杨振声就是无法应付,愤而辞职的。在我接办以后,情势未改。1934年夏,因政府强迫学生参加集中军训,学生未尽听命。韩复榘立即停发学校经费。1936年春,山大学生因响应抗日救国运动,联合市立中学学生在山大开会,准备罢课游行,青岛市长沈鸿烈派军警包围学校,并要求学校严惩肇事分子,学校召集临时校务会议讨论,结果决定将为首学生开除。我也立即电报教育部呈请辞职,即日离开学校。

赵太侔和俞珊的恋情

1929年,田汉导演的话剧《莎乐美》在南京和上海演出,引起轰动。俞珊扮演了莎乐美这位狂野的女性形象,在观众中产生了极大的震撼。俞珊是上海音乐学院的学生,容貌出众,喜欢演戏。1928年,田汉因导演独幕话剧《湖上的悲剧》,而发现了俞珊——这位饰演莎乐美的理想人选。早在留学日本时期,田汉就想把唯美主义作家王尔德的《莎乐美》搬上中国的话剧舞台,此次,他终于找到了“一个典型的Vampire女郎饰莎乐美”。俞珊加入南国社,因《莎乐美》一举成名。

1930年,俞珊又参加了南国社的第三期公演,在田汉改编的《卡门》一剧中任主角。俞珊为了塑造好卡门的形象,常登门向徐志摩请教。徐志摩家中挂着俞珊饰演莎乐美的剧照,“一腿跪在地上,手中托了一个盘子,盘中一个人头”。剧照旁边还有俞珊的舞衣。徐志摩最终拜倒在俞珊的石榴裙下。

1930年6月《卡门》公演之后,俞珊的父亲俞大纯(俞明震长子。俞家是晚清民初的名门望族,与曾国藩、陈宝箴家族联姻,出了多位政治家和学者)禁止女儿再登台。

在俞珊的追求者中还有梁实秋。1930年,梁实秋到青大执教,任外文系主任兼图书馆馆长。俞珊在上海患疟疾和伤寒,身体稍恢复,便追随梁实秋到青岛,在青岛大学图书馆任职,“借作息养”。“莎乐美公主”在青岛大学搅乱一池春水,引来明里暗里不少追求者,带出一串青岛大学名教授的绯闻。沈从文将所见写进小说《八骏图》,加以影射。梁实秋晚年在《旧笺拾零》中这样解释“艳闻”:“一是有情人终于成了眷属,虽然结果不太圆满;一是古井生波而能及时罢手,没有演成悲剧。”梁实秋所说的前者是赵太侔追求俞珊,后者是闻一多和方令孺短暂的感情。

梁实秋晚年在《旧笺拾零》中所说,仿佛是置身其外的旁观者。而徐志摩在《爱眉小札》中则说:

星期四下午又见杨今甫,听了不少关于俞珊的话。好一位小姐,差些一个大学都被她闹散了。梁实秋也有不少丑态,想起来还算咱们露脸,至少不曾闹什么话柄。夫人!你的大度是最可佩服的。(1951年6月14日自北平)

赵太侔追求俞珊有点令人意外,他是那种沉默寡言的性格,既缺少徐志摩的风流倜傥,也没有梁实秋的儒雅蕴藉。两人在上海相识,此番在青岛重逢,在众多的追求者中,赵太侔如何赢得美人芳心,是一个谜。赵太侔在美国留学时学的是戏剧专业,话剧是两人生命中的交集之处,也是沟通两人精神世界的桥梁。仅凭这一点,赵太侔没有太多优势,更何况赵太侔追求俞珊,还有一个巨大的阻力:他已婚,有家室。

1932年9月,赵太侔继任校长。杨振声辞职之前,为了青岛大学的稳定和发展,分别写了3封信给赵太侔、吴之椿和梁实秋。在给梁实秋的信中,杨振声写道:“弟久病不愈,精神体力皆不能再行继续。当即请辞职,与此函同时有致太侔、之椿一信,劝太侔为校长,之椿为教务长,再辅以吾兄机智,青大前途,定有可为,望兄运用神技,促成此事,弟不胜感激叩头之至。”杨振声私下对梁实秋说,校长一职一定让赵太侔继任,这对于他正在进行中的婚事有决定性的助益。

赵太侔为了追求俞珊,与元配夫人离婚。蔡登山先生翻阅《北洋画报》发现,1933年12月16日的刊头刊有《俞珊女士新婚倩影》单独照,此页还刊登了《蜚声戏剧界之名闺俞珊女士与赵太侔君新婚俪影》。一个是国立山东大学校长,一个是话剧明星,前者又长后者近20岁,两人的婚事颇有戏剧性,自然受到报刊的关注。

俞珊嫁给赵太侔,还有一个原因:营救弟弟俞启威。俞启成(后改名为黄敬,新中国成立后当过一机部部长,后任天津市市委书记)于1931年考入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1932年年初,俞启威在青岛大学秘密加入中国共产党,组织学生运动,并任中共青岛市委宣传部长。1933年夏,中共在山东大学的组织被国民党破坏,俞启威被捕,有生命危险。刘康甫(青岛大学“酒中八仙”之一,杨振声的蓬莱同乡、好友)的儿子刘光鼎在《我和我的父母及兄弟姐妹》一文中透露:“在当时的情势下,赵太侔就跟俞珊讲:‘你嫁给我,我就把俞启威救出来。’”赵太侔与俞珊的婚姻,一开始就有不稳定的因素,自然“结果不太圆满”。刘光鼎回忆说:“俞珊一直跟着赵太侔到抗战胜利,给他生了两个女儿。抗日战争以后,从重庆回来的时候,俞珊就坚决跟他离婚了。”

赵太侔追求俞珊之时,李云鹤经常出入赵太侔家,她以谈话剧为名,和俞珊很熟络,深得俞珊赏识。因为赵太侔和俞珊的关系,李云鹤和俞启威往来频繁,很快,两人便陷入热恋并同居。在俞启威的影响下,李云鹤思想飞速进步,向中共地下党积极靠拢。1933年年初,李云鹤在俞启威的介绍下正式加入中国共产党。

赵太侔是国民党党员,反对学生运动,对李云鹤和俞启威的恋爱并不赞成。当俞珊得知李云鹤有过一次短暂的婚姻经历后,也不赞成。李云鹤非常聪明,她说那是包办婚姻,和俞启威在一起,有共同的事业追求,有共同爱好,是自由恋爱。赵太侔经历过“五四”,俞珊是受新文化运动影响长大的一代,他们不好反对“自由恋爱”。

1933年7月初,被捕在狱的俞启威为了不让李云鹤受牵连,便故意请警察局转告她“另寻出路”。恰在此时,上海明星公司导演史东山来到青岛,到赵太侔家拜访,并动员俞珊回上海演话剧。赵太侔当然不会答应,于是他和俞珊借此良机向史东山推荐了李云鹤。李云鹤穿着俞珊送给她的旗袍来到举目无亲的上海滩,凭着俞珊写给田汉的一封信,以俞珊“表妹”的身份在田汉家借住,并通过田汉的关系,从此以蓝苹的艺名混迹于大上海的演艺界……(石湾《最早的话剧女明星:俞珊》)

赵太侔把俞启威保出来之后,俞启威去北平,考入北大数学系。中共地下组织发动“一二·九”运动,俞启威是北大的学生领袖,之后成为职业革命家。这中间李云鹤来过北平,但俞启威忙于革命工作,二人渐行渐远。在李云鹤21岁生日之后,二人结束了恋爱关系。

赵太侔再任山东大学校长

1936年9月,北平艺术专科学校严智开离职,赵太侔接任校长。抗战爆发后,赵太侔辗转到重庆,任职教育部。

抗战胜利,青岛光复,1946年2月国立山东大学被批准复校,赵太侔在时隔10年之后再次被任命为校长。停办长达8年之久的山东大学,教师走散,学生没有,教学设备不知去向,校舍也先后被日军和美军占用。可谓千头万绪,百废待兴。赵太侔抓重点,一切围绕复校展开。首先是收回校舍,争取早日开学。日军占领青岛以后,山大校舍被日本人占用,抗战胜利后又被美国军队接收,改为军营。收回校舍是复校中最紧迫、复杂而棘手的工作。赵太侔首先任命曾在美国学习和工作了8年之久、抗战前任山大教授的周钟歧为总务长,并命他先期赶到青岛,与美军谈判,办理收回校舍事宜。1946年8月,赵太侔抵达青岛,亲自与驻青岛美军司令柯可谈判,又陆续收回一批校舍,勉强开学。直到1948年底美军从青岛全部撤走时,校舍才得以全部收回。

其次是广揽人才,组建高水平师资队伍。就像第一次任山大校长一样,赵太侔依然把引进人才、建立高水平的师资力量放在最重要的位置。抗战胜利不久,各大学都在恢复时期,优秀人才成为争夺对象。赵太侔接手山大校长之后,立即向曾经在山大任教的教师发出复聘邀请,同时向以前未在山大任教的著名教授、学者发出邀请。

我们从两封信件中可以看出,赵太侔为山东大学延揽名师,可谓殚精竭虑。

先来看一封老舍在美国时给赵太侔的回信:

太侔校长:

谢谢信!

莘田每于周末来此,俟再来时,当代达尊旨。唯他之北大职务并未辞去,关系所在,恐一时不易离职他就。

关于英文教师,当为莘田随时留意,代为介绍。

弟明春能否回国,尚未可知。拙著《四世同堂》若有被选译可能,则须再留一年,此书甚长,非短期间可能译毕者。即使来春可以回国,家小尚在北碚,弟亦不知如何处理。全家赴沪转青,路费大有可观,必感困难;独身赴青,家小仍留北碚,亦欠妥善。

来春若能回国,且能全家赴青;弟至多只愿教课数小时;文学院长责任过重,非弟所敢担任。聘书璧还,一切俟见面妥为商议。院务不便久驰,祈及早于故人中选聘,为祷!

闻仲纯兄亦在青,请代问好!

敬祝

时祺!

弟 舒舍予 拜

这封信透露出几个信息:赵太侔想聘请老舍担任文学院院长,老舍未就,“只愿教课数小时”;想聘罗常培为中文系教授,但罗“不易离职他就”;赵太侔委托语言学家罗常培为山大留意英文教师。1944年,时任西南联大中文系主任的罗常培去美国访问,联大复员,罗仍是北大的教授。赵太侔为何通过老舍聘请罗常培?因为老舍和罗常培是“发小”、同学、莫逆之交。从这封信中,我们可以感受到赵太侔为山大聘名师的良苦用心。

抗战胜利后,教育部同意山东大

学设立水产系,于是,校方商得中央研究院动物研究所同意,借聘朱树屏任系主任。笔者在《朱树屏信札》中,发现一封赵太侔聘请朱树屏的信笺:

树屏先生大鉴:

京中获接清晖,猥承慨允来校协助,曷胜感幸。兹聘先生为本校农学院水产学系教授兼主任,聘书附尘,敬希早日命驾来校,无任翘企。

教育部现令本校筹办海洋学系及海洋研究所。唯海洋学系,范围过大,四年课程无法安排,拟请缓办,单独成立海洋研究所,供动植物及水产三系研究之所,已请童第周先生先行负责筹备,甚盼得闻高见,俾资遵循。

顺颂

著祺

弟赵太侔 拜启

(一九四七年)三月十四日

朱树屏接到赵太侔的聘书时,尚在云南大学任教,代理系务的曾呈奎急切盼望他早日到任。水产系学生听到朱树屏前来任教的消息,欢呼雀跃。由此可见,赵太侔为山大聘请的名师都是一时不二之选。

在赵太侔积极而诚心诚意的邀请下,前来山大的著名教授、学者有几十人,如:朱光潜、老舍、游国恩、王统照、陆侃如、冯沅君、黄孝纾、丁山、赵纪彬、杨向奎、萧涤非、丁西林、童第周、曾呈奎、王普、郭贻诚、王恒守、李先正、刘椽、刘遵宪等,这些教师除朱光潜因病、老舍出国辞聘之外,其他均在1946年秋和1947年春到校。如此高水平的师资队伍,在全国各高校中名列前茅,这为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山东大学的辉煌,奠定了坚实的人才基础。

停办之前的山东大学设有文、理、工3个学院共8个系。赵太侔考虑到抗战胜利不久,国家亟需各专业的实用人才,经报教育部备案同意,决定在已有的文、理、工三院的基础上,再设农、医两个学院,形成5院16系的办学规模。

1949年4月,青岛即将解放。经过几年努力,山东大学已经成为学科齐全、师资力量强大、教学设施完善的综合性大学,在国内同类大学中名列前茅。赵太侔深爱自己亲手建设起来的山大,他把自己的生命与山大紧紧连在了一起。

青岛解放前夕,国民党海军总司令桂永清叫山大图书馆馆长刘崇仁找赵太侔,让赵乘坐他的军舰一道走,被赵太侔推脱掉了。接着第十一绥靖区司令官刘安祺逼迫赵太侔与他一起乘军舰去台湾,赵太侔不为所动。当刘安祺在南逃前奉命赶到绥远路18号(现包头路18号)赵太侔住所,意欲胁迫赵太侔同行时,却发现已是人去楼空。原来,听到风声的赵太侔,已在童第周、丁西林、杨肇燫等人的帮助下,偷偷住进对外不开放的山大医学院附属医院第四病房。

1949年6月2日,青岛解放。当山东省人民政府教育厅长王哲代表政府到山东大学办理交接手续时,赵太侔密切配合,圆满进行了移交。

赵太侔的沉寂与死亡

新中国成立后,党中央任命华岗为山东大学校长,赵太侔任山大外文系教授。1949年深秋,赵太侔加入了中国国民党革命委员会。

1958年,山东大学迁到济南,山大海洋系等组建成山东海洋学院,赵太侔留在山东海洋学院任教,兼任学院的学务委员。赵太侔半生的时光在青岛,他对岛城的红瓦、绿树、碧海、蓝天非常留恋,已经离不开蔚蓝色的大海,这似乎是一个宿命的选择。

晚年赵太侔致力于文字改革的研究工作,写有《汉字新法打字机拟议》、《汉字改革方案》等论文。他擅长草书,曾将草体偏旁分门别类编列体系,给汉字改革增添了新方案。研究汉字成为赵太侔的乐趣,他能破解汉字里蕴藏的传统文化的奥秘,却无法预料政治风暴的来临。

1966年,“文革”爆发,青岛发生了很多令后人扼腕叹息的事件。1966年8月23日,“破四旧”,首先是山东海洋学院的红卫兵砸天主教堂,随后,青岛某著名科研单位的人开始砸万国公墓。赵太侔对这次“革命”无法理解,于是,更加沉默。

1968年4月26日清晨,在青岛栈桥海滨发现了赵太侔的尸体。“文革”期间山东海洋学院没有特别难为他,1968年4月25日,上午参加完批判会,下午他还正常上班。风闻江青当晚来过青岛,派人悄悄将赵太侔唤去,谈话内容不得而知。青岛流传着两种说法,一是跳海自杀,二是赵太侔被人绑上石板沉入栈桥头的海里(也有的说是被装进麻袋沉入海中)。笔者曾访问赵太侔的学生,他们都认为是自杀,这种说法应该比较可靠。

粉碎“四人帮”之后,1979年11月24日,山东海洋学院为赵太侔举行了隆重的追悼会,悼词中,对他的一生给予了公正的评价。

1989年至1997年,俞正声在青岛先后任副市长、市长,市委书记,他在任职期内,曾到青岛海洋大学视察工作。历史与现实就这样交织在一起。俞正声的父亲俞启威1931年入国立青岛大学物理系求学,俞启威的姐姐俞珊嫁给了山大校长赵太侔。也就是说,赵太侔曾是俞正声的姑父。俞正声这次视察之后,赵太侔一个孙子的生活问题得到妥善解决。赵太侔的孙子在“文革”中被红卫兵用带铜扣的皮带打伤了头,智力受到损伤。校方为照顾他,安排他在图书馆工作。当年,俞珊曾在山东大学图书馆工作,李云鹤也曾在山大图书馆工作。这是历史的一个巧合,又好似一个玩笑。

“人似秋鸿来有信,事如春梦了无痕。”抚摸着海大校园内的百岁法国梧桐,这座城市里远行的人,他们的往事并不是如梦一场,了无痕迹。相信扎根在历史之中的大树,一枝一叶都舒展在现实之中,那是像赵太侔这样的“过往秋鸿”写给现在的书信。

推荐访问:山东 鲜为人知 大学校长 赵太侔